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季氏篇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季氏篇-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季氏篇-译文

季氏家族打算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家族将要攻打颛臾。’孔子说:‘冉求!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先王把它作为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位于城邦之中,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先生您想要这么做,我们两个做臣子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曾经说过:“有能力就去做,没有能力就停止。”如果跌倒了不扶持,跌倒了不扶起来,那还需要那些辅助的人做什么呢?而且你的话也有错,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且靠近费城。现在不攻打,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些明明想要做某事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不担心财富少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不安定。因为分配均了就没有贫穷,和睦了就没有寡少,安定了就没有倾覆。如果这样,那么远方的人如果不服从,就通过修养文德来使他们归顺。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现在仲由和冉求,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服从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分裂却不能守护;却想在国境内发动战争。我担心季孙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国家内部。’

孔子说:‘天下如果是有道的,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都由天子来决定;天下如果是不道的,那么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由诸侯来决定。从诸侯那里出来,大概十代很少有不失位的;从大夫那里出来,五代很少有不失位的;家臣掌握国家命运,三代很少有不失位的。天下如果是有道的,那么政权不会在大夫手中。天下如果是有道的,那么百姓不会议论政治。’

孔子说:‘禄位从公室流失已经有五代了,政权落到大夫手中已经有四代了,所以那些三桓的后代已经衰落了。’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渊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的人,善于奉承的人,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遵守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拥有许多贤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傲慢为快乐,以放荡不羁为快乐,以懒散安逸为快乐,是有害的。’

孔子说:‘侍奉君子有三件事要注意:没有到时机就说话叫做急躁,到了时机却不说叫做隐瞒,没有看到脸色就说话叫做瞎。’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警惕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警惕争斗;到了老年,血气衰退,要警惕贪得无厌。’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地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道天命所以不敬畏,亲近有地位的人,轻视圣人的话。’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最高的;通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次之;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之;遇到困难却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

孔子说:‘君子有九件事要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清楚,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聪明,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恭敬,说话要思考是否忠诚,做事要思考是否敬业,有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提问,愤怒时要思考是否应该谨慎,看到利益时要思考是否应该符合道义。’

孔子说:‘看到好的东西就像追赶不上一样,看到不好的东西就像探汤一样。我见过这样的人,我听过这样的话。隐居来追求自己的志向,行善来达到自己的道。我听过这样的话,但没见过这样的人。’

孔子说:‘齐景公有马一千匹,他死的时候,百姓没有德行可以称颂他。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下饿死,百姓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这不就是所说的吗?’

陈亢问伯鱼说:‘你有没有得到过特别的教诲?’伯鱼回答说:‘没有。曾经我独自一人,鲤(伯鱼的字)快步走过庭院。伯鱼说:“学过诗吗?”我回答说:“没有。”伯鱼说:“不学诗,就不能言。”我回去就学了诗。又有一天,伯鱼又独自一人,快步走过庭院。伯鱼说:“学过礼吗?”我回答说:“没有。”伯鱼说:“不学礼,就不能立。”我回去就学了礼。”我只听到了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很高兴地说:‘问一个问题得到三个答案:听到了诗,听到了礼,又听到了君子对待自己的儿子是那么有距离。’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呼她为‘夫人’,夫人自称‘小童’;国内的人称呼她为‘君夫人’,称呼到外国去时称为‘寡小君’;外国的人称呼她也是‘君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季氏篇-注解

颛臾:颛臾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鲁国境内。在古代,颛臾是一个有重要地位的小国,先王曾任命其君主为东蒙主,意味着其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社稷:社稷是指国家的象征,通常用来代指国家。

相:相是古代官名,指辅助君主处理国事的大臣。

柙:柙是指关押野兽的笼子。

椟:椟是指存放珍贵物品的盒子。

费:费是鲁国的一个城邑,与颛臾相邻。

萧墙:萧墙是古代宫廷内的一道屏风,比喻内部的问题。

礼乐:礼乐是古代社会规范和音乐艺术的统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征伐:征伐是指用武力征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行动。

公室:公室是指古代诸侯国君的家族,即国君的家族。

三桓:三桓是指鲁国三大家族,即孟孙、叔孙、季孙。

益者三友:益者三友是指三种有益的朋友,即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博学多闻的朋友。

损者三友:损者三友是指三种有害的朋友,即谄媚的朋友、伪善的朋友、巧言令色的朋友。

益者三乐:益者三乐是指三种有益的乐趣,即享受节制的乐趣、享受道义的乐趣、享受贤友的乐趣。

损者三乐:损者三乐是指三种有害的乐趣,即享受傲慢的乐趣、享受放纵的乐趣、享受安逸的乐趣。

君子:君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称呼。

愆:愆是指过错、错误。

戒:戒是指警惕、避免。

天命:天命是指上天赋予的使命或命运。

大人:大人是指有地位、有权力的人。

圣人之言:圣人之言是指圣人的教诲或言论。

九思:九思是指君子在行事前应考虑的九个方面。

视思明:视思明是指观察时要明辨是非。

听思聪:听思聪是指倾听时要分辨真伪。

色思温:色思温是指表情要温和。

貌思恭:貌思恭是指态度要恭敬。

言思忠:言思忠是指言语要忠诚。

事思敬:事思敬是指做事要敬业。

疑思问:疑思问是指有疑问时要提问。

忿思难:忿思难是指愤怒时要思考后果。

见得思义:见得思义是指得到利益时要考虑道义。

隐居:隐居是指退隐山林,远离尘世。

首阳:首阳是指首阳山,伯夷叔齐曾在那里隐居。

夫人:夫人是指诸侯的妻子的尊称。

小童:小童是指诸侯的妻子对自己的谦称。

君夫人:君夫人是指诸侯的妻子在外人面前的尊称。

寡小君:寡小君是指诸侯的妻子在异国他乡时的尊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季氏篇-评注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此段对话体现了孔子对于政治伦理的重视。孔子以‘社稷之臣’来强调颛臾的地位,指出季氏的伐颛臾行为是对先王制度的破坏和对国家稳定的威胁。孔子对冉有的质问,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对季氏的不满。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在此段中引用了周任的话,强调了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性。他批评冉有的推卸责任,指出季氏的行为如同虎兕出柙、龟玉毁于椟中,是对国家资源的浪费和对文化传承的破坏。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段中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稳定和公正的追求。他认为,季氏的忧虑不应在于颛臾,而应关注国家内部的稳定。他强调君子应该以德治国,通过修文德来安抚远方之人,而不是通过武力。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通过对比有道与无道的天下,阐述了礼乐征伐的权力应由天子掌控。他认为,如果天下有道,政治权力不应落入大夫手中,庶人也不应议论国政。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指出,禄位和政治权力已经从公室转移到大夫手中,导致公室衰落。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秩序的担忧。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在此段中阐述了交友的原则,认为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为友有益,而与谄媚、虚伪、巧言令色的人为友有害。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孔子在此段中进一步阐述了快乐的原则,认为快乐应该建立在节礼、道德和友情之上,而不是骄纵、放纵和懈怠。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在此段中讲述了侍奉君子时应避免的过失,即过于急躁、沉默寡言和盲目发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在此段中提出了君子在不同人生阶段应戒除的恶习,即年轻时的色欲、壮年时的争斗和老年时的贪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在此段中阐述了君子和小人在敬畏方面的差异,认为君子敬畏天命、大人以及圣人的言论,而小人则不敬畏。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在此段中提出了学习的四个层次,即天生才智、后天学习、逆境中学习以及不学习。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在此段中提出了君子的九种思考方式,涵盖了视觉、听觉、态度、言辞、行为、疑问、情绪和道德等方面。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在此段中强调了追求善行和避免恶行的态度,认为见到善行应努力追求,见到恶行应避之不及。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孔子通过对比齐景公和伯夷叔齐的命运,表达了对于德行的重视。他认为,真正的德行不应以财富和地位来衡量,而是以道德品质为标准。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此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他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儿子伯鱼,强调诗和礼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例,说明君子应该以身作则。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此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即对君王配偶的称呼有严格的等级和区别,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尊卑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季氏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001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