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立者。《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籍,内容主要涵盖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政治理念、道德修养等方面。全书由孔子的弟子整理,汇集了孔子关于“仁”、礼义、忠诚、诚信、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诲。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书中强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来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道德的完善。它不仅是学习儒家文化的基本教材,也是对人生哲学、道德伦理的重要阐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学而篇-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学而篇-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
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不正是仁的根本吗!’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容,很少能体现仁心。’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时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时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敬业诚信,节约开支,爱护人民,让人民按时耕作。’
孔子说:‘子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谨慎行事,讲究诚信,广泛地爱众人,亲近仁者,如果还有余力,就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尊重贤人而不看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尽自己的全力;侍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身体;与朋友交往,说话有信用。虽然说他没有学习过,但我一定认为他是学习过的。’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学习却不巩固。要以忠诚和诚信为根本,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祖先,这样人民的道德就会变得更加淳厚。’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那里的政治情况,是他主动去探求的吗,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态度去获得这些信息。老师探求的方法,难道与别人的方法不同吗?’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内不改变父亲的道路,可以说是孝顺了。’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圣王的道路,就是以和谐为美。无论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但有时也会行不通。只知道追求和谐,而不以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有子说:‘诚信接近于义,说的话可以兑现。恭敬接近于礼,可以远离耻辱。因为忠诚而不失亲近,也可以被尊敬。’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事情勤快敏捷,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傲慢,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讲究礼节的人。’子贡说:‘《诗经》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能知道未来的情况。’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学而篇-注解
子曰:孔子说,这里的‘子’指的是孔子。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时常复习,指学习后要不断温习和实践。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说’通‘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不亦乐乎:不是很快乐吗?‘乐’指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
不亦君子乎:不是很君子吗?‘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孝弟:孝敬父母,顺从兄长。
犯上:触犯上级,指不尊敬上级。
鲜矣:很少见。
好作乱者:喜欢造反的人。
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过。
君子务本:君子致力于根本。
本立而道生: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
仁之本:仁的根本。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伪善的面容。
鲜矣仁:很少见仁德。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
三省吾身:每天反省自己。
忠:忠诚。
信:诚信。
传: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道千乘之国: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敬事而信:敬重地对待政事,保持诚信。
节用而爱人:节约开支,爱护人民。
使民以时:让人民按时耕作。
弟子入则孝: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
出则弟:外出要尊敬兄长。
谨而信:谨慎并保持诚信。
泛爱众:广泛地爱众人。
亲仁:亲近仁德的人。
行有余力:在实践仁德之后还有余力。
则以学文:就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
贤贤易色:看重品德,不看重容貌。
事父母:侍奉父母。
竭其力:尽其全力。
致其身:献出自己的身体。
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
虽曰未学:即使说没有学习。
吾必谓之学矣:我也一定认为他是学习过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如果不庄重,就不会有威严。
学则不固:学习而不巩固,知识就不会牢固。
主忠信:以忠诚和诚信为主。
无友不如己者: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过,则勿惮改: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慎终追远:慎重地对待结束的事情,追念远祖。
民德归厚矣:人民的道德就会更加淳朴。
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
夫子至于是邦也:孔子到了这个国家。
必闻其政:一定会听到他们的政治。
求之与,抑与之与:是主动去探求,还是被动地接受呢?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
夫子之求之也:孔子探求的方法。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与别人探求的方法不同吗?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的道路。
可谓孝矣:可以称为孝了。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使用,和谐是最重要的。
先王之道,斯为美:古代圣王的道路,以此最为美好。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无论大事小事都按照这个原则去做,有时也会行不通。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只知道追求和谐而不知道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接近于义,说的话就能够实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接近于礼,可以远离耻辱。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此,不失亲近,也可以作为效法的对象。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
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工作勤勉,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向他们学习。
可谓好学也已:可以说是好学了。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穷而不谄媚,富有而不骄傲。
何如:怎么样?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不如贫穷而快乐,富有而好礼的人。
《诗》云:《诗经》中说: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像切割、打磨,像雕刻、琢磨。
其斯之谓与: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赐啊,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能够预知未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语-学而篇-评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句出自《论语》,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学而时习之’体现了学习的连续性和实践性,‘时习’即按时复习,强调知识的巩固和运用。‘有朋自远方来’则表达了友情的价值,‘不愠’则是对待他人无知和误解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君子的品德。孔子通过这三句话,传达了学习、友情和宽容是君子应有的品质。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在这里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务本’意味着君子要专注于根本,即孝悌,这样才能‘道生’,即道德得以生长。这里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家庭伦理和道德修养的特点。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在这里批评了那种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认为这种人在仁德上是匮乏的。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对真诚和道德的重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提出了‘三省吾身’的自我反省方法,即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在这里谈到了治理国家的原则,强调要敬事、诚信、节俭和爱人,以及顺应自然规律,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对弟子的教育要求,即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行事要谨慎诚信,广泛关爱他人,亲近仁者,如果还有余力,则致力于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夏在这里提出了对学习的理解,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品德的修养,体现在对待父母、君主和朋友的正确态度上。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君子的威严和学习的坚定性,认为君子要忠诚守信,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为友,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认为,通过慎终追远,即慎重地对待生命的终结和追忆祖先,可以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这里反映了孔子在各国游说时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子贡对孔子为人处世的评价。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孝道的标准,认为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继承和发扬。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子在这里强调了礼的目的是为了和谐,认为先王的道德是美好的,但礼的应用要适度,不能过分。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在这里进一步阐述了信和恭的重要性,认为信要接近于义,恭要接近于礼,这样才能避免耻辱,并得到他人的尊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的生活态度,认为君子不应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应专注于道德修养和学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贡在这里提出了对贫富态度的看法,孔子认为这固然不错,但更理想的是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贡在这里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孔子对此表示赞同,并认为子贡已经能够理解《诗经》中的深意。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了解他人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不应该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