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作者: 王充(27年-97年),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其学术独立和对理性思考的坚持著称。他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论衡》是王充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涉及到自然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王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提出了“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神话,强调通过理性与证据来理解世界。他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作品,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别通篇-原文

富人之宅,以一丈之地为内。

内中所有,柙匮所〔赢〕,缣布丝〔帛〕也。

贫人之宅,亦以一丈为内。

内中空虚,徒四壁立,故名曰贫。

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

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贫人之内,徒四所壁立也。

慕料贫富不相如,则夫通与不通不相及也。

世人慕富不荣通,羞贫,不贱不贤,不推类以况之也。

夫富人可慕者,货财多则饶裕,故人慕之。

夫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

通人积文,十箧以上,圣人之言,贤者之语,上自黄帝,下至秦、汉,治国肥家之术,刺世讥俗之言,备矣。

使人通明博见,其为可荣,非徒缣布丝〔帛〕也。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以文书御天下,天下之富,孰与家人之财?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

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儒生不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入道浅深,其犹此也,浅者则见传记谐文,深者入圣室观秘书。

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

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

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

游於都邑者心厌,观於大市者意饱,况游於道艺之际哉?

污大川旱不枯者,多所疏也。

潢污兼日不雨,泥辄见者,无所通也。

是故大川相间,小川相属,东流归海,故海大也。

海不通於百川,安得巨大之名?

夫人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也,不谓之大者,是谓海小於百川也。

夫海大於百川也,人皆知之,通者明於不通,莫之能别也。

润下作咸,水之滋味也。

东海水咸,流广大也;西州盐井,源泉深也。

人或无井而食,或穿井不得泉,有盐井之利乎?

不与贤圣通业,望有高世之名,难哉!

法令之家,不见行事,议罪不审。

章句之生,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或以说一经为〔足〕,何须博览。

夫孔子之门,讲习《五经》。

《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

颜渊曰:‘博我以文。’

才智高者,能为博矣。

颜渊之曰博者,岂徒一经哉?

我不能博《五经》,又不能博众事,守信一学,不好广观,无温故知新之明,而有守愚不览之暗。

其谓一经〔足〕者,其宜也。

开户内日之光,日光不能照幽,凿窗启牖,以助户明也。

夫一经之说,犹日明也,助以传书,犹窗牖也。

百家之言令人晓明,非徒窗牖之开日光之照也。

是故日光照室内,道术明胸中。

开户内光,坐高堂之上,眇升楼台,窥四邻之廷,人之所愿也。

闭户幽坐,向冥冥之内,穿圹穴卧,造黄泉之际,人之所恶也。

夫闭心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孝武皇帝时,燕王旦在明光宫,欲入所卧,户三尽闭,使侍者二十人开户,户不开,其後旦坐谋反自杀。

夫户闭,燕王旦死之状也。

死者,凶事也,故以闭塞为占。

齐庆封不通,六国大夫会而赋诗,庆封不晓,其後果有楚灵之祸也。

夫不开通於学者,尸尚能行者也。

亡国之社,屋其上、柴其下者,示绝於天地。

《春秋》薄社,周以为城。

夫经艺传书,人当览之,犹社当通气於天地也。

故人之不通览者,薄社之类也。

是故气不通者,强壮之人死,荣华之物枯。

东海之中,可食之物,集糅非一,以其大也。

夫水精气渥盛,故其生物也众多奇异。

故夫大人之胸怀非一,才高知大,故其於道术无所不包。

学士同门高业之生,众共宗之。

何则?知经指深,晓师言多也。

夫古今之事,百家之言,其为深,多也,岂徒师门高业之生哉?

甘酒醴不酤饴蜜,未为能知味也。

耕夫多殖嘉谷,谓之上农夫;其少者,谓之下农夫。

学士之才,农夫之力,一也。

能多种谷,谓之上农,能博学问,〔不〕谓之上儒,是称牛之服重,不誉马速也。

誉手毁足,孰谓之慧矣!

县道不通於野,野路不达於邑,骑马乘舟者,必不由也。

故血脉不通,人以甚病。

夫不通者,恶事也,故其祸变致不善。

是故盗贼宿於秽草,邪心生於无道,无道者,无道术也。

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

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

扁鹊之众方,孰若巧〔医〕之一伎?

子贡曰:‘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盖以宗庙百官喻孔子道也。

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由此言之,道达广博者,孔子之徒也。

殷、周之地,极五千里,荒服、要服,勤能牧之。

汉氏廓土,牧万里之外,要荒之地,褒衣博带。

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故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暗之毁也。

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

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

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徒墙壁之画哉?

空器在厨,金银涂饰,其中无物益於饥,人不顾也。

肴膳甘醢,土釜之盛,入者乡之。

古贤文之美善可甘,非徒器中之物也,读观有益,非徒膳食有补也。

故器空无实,饥者不顾,胸虚无怀,朝廷不御也。

剑伎之家,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

两敌相遭,一巧一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

孔、墨之业,贤圣之书,非徒曲城、越女之功也。

成人之操,益人之知,非徒战斗必胜之策也。

故剑伎之术,有必胜之名;贤圣之书,有必尊之声。

县邑之吏,召诸治下,将相问以政化,晓慧之吏,陈所闻见,将相觉悟,得以改政右文。

圣贤言行,竹帛所传,练人之心,聪人之知,非徒县邑之吏对向之语也。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然则《山海》之造,见物博也。

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晓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故能立二事之说。

使禹、益行地不远,不能作《山海经》;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

实沉、台台,子产博物,故能言之;龙见绛郊,蔡墨晓占,故能御之。

父兄在千里之外,且死,遗教戒之书,子弟贤者,求索观读,服臆不舍,重先敬长,谨慎之也;不肖者轻慢佚忽,无原察之意。

古圣先贤,遗後人文字,其重非徒父兄之书也,或观读采取,或弃捐不录,二者之相高下也,行路之人,皆能论之,况辩照然否者不能别之乎?

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

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故,弃忘道艺,其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盖不虚矣!

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

书传文大,难以备之。

卜卦占射凶吉,皆文、武之道。

昔有商瞿能占爻卦;末有东方朔、翼少君,能达占射覆。

道虽小,亦圣人之术也。

曾又不知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於物。

今则不然,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襄,是则物也。

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今闭暗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谓之为长而贵之乎!

诸夏之人所以贵於夷狄者,以其通仁义之文,知古今之学也。

如徒〔任〕其胸中之知以取衣食,经厉年月,白首没齿,终无晓知,夷狄之次也。

观夫蜘蛛之经丝以罔飞虫也,人之用作,安能过之?

任胸中之知,舞权利之诈,以取富寿之乐,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也。

含血之虫,无饿死之患,皆能以知求索饮食也。

人不通者,亦能自供,仕官为吏,亦得高官,将相长吏,犹吾大夫高子也,安能别之?

随时积功,以命得官,不晓古今,以位为贤,与文〔人〕异术,安得识别通人,俟以不次乎?

将相长吏不得若右扶风蔡伯偕、郁林太守张孟尝、东莱太守李季公之徒,心自通明,览达古今,故其敬通人也如见大宾。

燕昭为邹衍拥彗,彼独受何性哉?

东成令董仲绶知为儒枭,海内称通,故其接人,能别奇〔伟〕。

是以锺离产公以编户之民,受圭璧之敬,知之明也。

故夫能知之也,凡石生光气;不知之也,金玉无润色。

自武帝以至今朝,数举贤良,令人射策甲乙之科,若董仲舒、唐子高、谷子云、丁伯玉,策既中实,文说美善,博览膏腴之所生也。

使四者经徒能摘,笔徒能记疏,不见古今之书,安能建美善於圣王之庭乎?

孝明之时,读《苏武传》,见武官名曰《栘中监》,以问百官,百官莫知。

夫《仓颉》之章,小学之书,文字备具,至於无能对圣国之问者,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

‘木’旁‘多’文字且不能知,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刘子政之知贰负,难哉!

或曰:‘通人之官,兰台令史,职校书定字,比夫太史、太柷,职在文书,无典民之用,不可施设。’

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委积不绁,大用於世。

曰:此不继。

周世通览之人,邹衍之徒,孙卿之辈,受时王之宠,尊显於世。

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

周监二代,汉监周、秦然则兰台之官,国所监得失也。

以心如丸卵,为体内藏;眸子如豆,为身光明。

令史虽微,典国道藏,通人所由进,犹博士之官,儒生所由兴也。

委积不绁,岂圣国微遇之哉,殆以书未定而职未毕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别通篇-译文

富人的住宅,把一丈见方的地方作为内室。内室里所有的,是柜子里的财富,包括丝绸和布匹。

穷人的住宅,也是一丈见方。内室里空空如也,只有四壁立在那里,所以叫作穷人。

通达的人就像富人,不通达的人就像穷人。他们都以七尺高的身体为载体,通达的人胸中怀有百家之言,不通达的人空腹无一本书可读。

穷人的内室,也只有四壁立在那里。如果羡慕穷富不相等,那么通达与不通达也就不相干了。

世人羡慕富有而不以通达为荣,羞于贫穷,不认为不富有是缺点,不认为不贤能是缺点,不推广类比来理解这些。

富人所值得羡慕的,是财物多所以富裕,所以人们羡慕他们。但富人不如读书人,读书人不如通达的人。

通达的人积累了很多文献,十筐以上,包括圣人的言论,贤者的言语,从黄帝到秦汉,治国富家的方法,讽刺世风和习俗的话,应有尽有。

这样的人才能够通达明理,见识广博,这是值得荣耀的,不仅仅是因为丝绸和布匹。

萧何进入秦国,收拾了文书,汉朝之所以能够统治九州,是因为文书的力量。

用文书来治理天下,天下的财富,谁能比得上家人的财产?

人眼不能分辨青黄叫作盲,耳朵不能听出宫商音阶叫作聋,鼻子不知道香臭叫作痛。

痛聋和盲,都不是完整的人。不广泛阅读的人,不闻古今,不见事物,不知对错,就像盲人、聋子和痛鼻。

读书人不广泛阅读,还算不上闭塞,何况普通人没有阅读书籍的业迹,不知道是非,他们的闭塞就更加严重了。

涉水浅的人看到虾,水深的人看到鱼鳖,最深的人看到蛟龙。脚步留下的痕迹不同,所以他们看到的东西也不同。

入道的深浅,就像这样,浅的人看到的是传记和笑话,深的人进入圣人的室观看到秘籍。所以入道越深,所见越广。

人们出游,一定想去都城,因为都城有很多奇观。去都城一定想看到市场,因为市场有很多奇特的货物。

百家的言论,古今的行事,它们的奇特,不仅仅是因为都城的大市场。

在都城游玩的人会感到厌倦,在大市场观看的人会感到满足,何况在道艺之间游玩呢?

污浊的大江在干旱时不干涸,是因为有很多疏浚的地方。浅小的池塘连续不下雨,泥土就会暴露出来,是因为没有流通。

所以大江之间相互连接,小江相互属于,向东流入大海,所以大海很大。

大海如果不通百川,怎么能有巨大的名声?人包含百家的言论,就像大海包含百川的流水,不认为它是大的,这就是说大海比百川小。

大海比百川大,这是人所共知的,通达的人明白不通达的人,没有人能区分他们。

润下生成咸味,这是水的味道。东海水咸,是因为流得广;西州的盐井,是因为源泉深。

有的人没有井却能够吃饭,有的人打井却找不到水源,有盐井的利吗?不与贤圣相通,希望有超世的名声,是很难的!

精通法令的人不观察实际行事,议论罪行不审慎。精通经文的人不阅读古今,议论事情不真实。

有的人认为读一经就足够了,何必广泛阅读。

孔子的门下,讲习《五经》。《五经》都学习过,才称得上是人才。

颜渊说:‘用文献来丰富我。’才智高的人,能够做到广泛阅读。

颜渊所说的广泛,难道仅仅是读一经吗?我不能广泛阅读《五经》,也不能广泛阅读各种事情,只信守一种学问,不喜欢广泛观察,没有温故知新的明辨,只有守愚不观的暗昧。

那些认为一经就足够的人,他们应该是这样的。

打开门让阳光进来,阳光不能照亮暗处,凿开窗户打开窗户,来帮助门的光明。

一经的讲解,就像阳光一样明亮,加上传书,就像窗户和门。

百家的言论让人明白,不仅仅是打开窗户让阳光照进来。

因此阳光照亮室内,道术明亮心中。

打开门让阳光进来,坐在高堂之上,登上楼台,窥视四邻的庭院,这是人们所希望的。

关闭门在暗处坐着,面对黑暗,挖地穴卧床,到达黄泉,这是人们所厌恶的。

那些关闭心扉,不抬头远望的人,是死人的同类。

汉武帝时期,燕王旦在明光宫,想要进入他睡觉的地方,门三次都关得紧紧的,让二十个侍者开门,门却打不开,后来燕王旦坐着谋反自杀。

门关着,是燕王旦死亡的原因。死亡是凶事,所以把闭塞看作是不吉利的预兆。

齐国的庆封不通达,六国的大夫聚会赋诗,庆封不懂,后来果然有楚灵的灾祸。

那些不通达于学问的人,就像尸体还能行动。

亡国的社稷,上面盖着屋,下面烧着柴,表示与天地断绝关系。

《春秋》中轻视社稷,周朝把它作为城墙。

经艺和传书,人们应当阅读,就像社稷应当与天地通气一样。

因此,不阅读的人,就像轻视社稷的人。

气不通的人,强壮的人会死,荣华的东西会枯萎。

东海之中,可吃的东西,种类繁多,因为它很大。

水的精气充足,所以它能产生众多奇异的生命。

所以伟大的人的胸怀不是单一的,才智高的人知道大,所以在道术上无所不包。

同门的学士,因为他们的高业而受到众人的敬仰。

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经书的深意,理解老师的言语很多。

古今的事情,百家的言论,它们的深奥和繁多,不仅仅是师门高业的人。

喜欢喝酒不喜欢甜酒的人,不算真正懂得味道。耕田的人多种好谷,称为上农夫;少种的,称为下农夫。

学士的才智,农夫的力量,是一样的。能多种谷,称为上农,能广泛学习,不称为上儒,就像称赞牛能负重,不称赞马跑得快。

称赞手而贬低脚,谁会认为这是明智的呢!

道路不通到野外,野外道路不通到城市,骑马乘船的人,一定不会走这些路。

所以血脉不通,人就会非常痛苦。不通达是坏事,所以它的灾祸导致不好的结果。

因此盗贼住在污秽的草丛中,邪恶的心生于无道,无道是指没有道术。

医生能治一种病叫作巧,能治百种病叫作良。所以良医备有百种药方,治疗百人的疾病;大才智的人包含百家的言论,所以能治理百族的混乱。

扁鹊的众多药方,哪里比得上巧医的一技之长?子贡说:‘不找到门进入,就看不到宗庙的美丽,百官的富丽。’

用宗庙和百官来比喻孔子的道,孔子的道很美,所以用宗庙来比喻,众多而不同,所以用百官来比喻。

由此看来,道术通达广博的人,是孔子的弟子。

殷商和周朝的疆域,延伸到五千里之外,那些边远和重要地区,勤劳的人们能够牧养它们。

汉朝的疆域扩展到万里之外,边远和重要地区,穿着宽大的衣服,佩戴宽大的带子。

如果一个人的德行不优秀,就不能吸引远方的人;如果一个人的才能不广博,就不能广泛地看到事物。所以,广泛地听和博学多识,就不会有愚昧无知的诽谤;深刻地了解道术,就不会有浅薄愚昧的诋毁。

人们喜欢观看图画,图画上所画的是古代的人物。看到古代人物的面容,哪比得上看到他们的言行?如果只是放在空墙上,他们的形象依然存在,但没有人去激励和劝告,就不会看到他们的言行。

古代贤人的遗留下来的文字,竹简和丝绸上记载的清晰可见,岂止是墙上的图画?空荡荡的容器放在厨房里,用金银装饰,里面没有东西能解决饥饿,人们不会去理会。

美味的食物和调料,放在土制的锅里,人们会向往它们。古代贤人的美好文字,就像美味的食物一样,不仅仅是容器里的东西,阅读它们有益,不仅仅是食物有营养。

所以,空荡荡的容器没有实质内容,饥饿的人不会去理会;心中没有抱负,朝廷也不会去选用。

剑术之家,战斗必胜的人,是因为他们学习了曲城、越女的方法。两个敌人相遇,一个聪明一个笨拙,那个必胜的人,是有技巧的人。

孔子和墨子的学问,圣贤的书籍,不仅仅是曲城、越女的方法。成人的行为,增加人的知识,不仅仅是战斗必胜的策略。

所以剑术有必胜的名声,圣贤的书籍有必尊的声音。

县邑的官员召集他们管辖下的人,将相询问政治教化,聪明的官员陈述他们所听所见,将相因此觉悟,得以改进政治,重视文化。

圣贤的言行,通过竹简和丝绸传承下来,锻炼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不仅仅是县邑官员的对话。

大禹和伯益一起治理洪水,大禹负责治水,伯益负责记录奇异的事物,海外和山川之外,没有不去的地方,他们根据所见所闻编写了《山海经》。如果没有大禹和伯益去远方,就不能编写《山海经》。那么,《山海经》的编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很多事物。

董仲舒看到了重常之鸟,刘向知道了贰负之尸,都是因为看到了《山海经》,所以能够提出这两个说法。如果大禹和伯益没有远行,就不能编写《山海经》;董仲舒和刘向不读《山海经》,就不能确定这两个疑问。

实沈和台台,子产博学多识,所以能够谈论它们;龙出现在绛郊,蔡墨懂得占卜,所以能够应对。

如果父母兄弟在千里之外,即将去世,留下教导和告诫的书信,有德行的子弟会去寻找阅读,服膺不忘,尊重长辈,谨慎行事;不肖之子会轻慢和忽略,没有探究的意愿。

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文字,其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父母兄弟的书信,有人会阅读和采纳,有人会丢弃不记录,这两者的高下,行路之人都能评论,何况那些能够明辨是非的人呢?

孔子病重,商瞿占卜,孔子说:‘取书来,等到中午还有什么事情?’圣人的好学,即使在临死之前也不停止,心中想着经书,不会因为临死而放弃道艺,他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确实不是虚言。

从孔子到汉朝,有才能的人,不是整天吃饱喝足不思考,不谈论《五经》就读书传授。

书籍的文采很大,难以全部记住。占卜和射箭预测凶吉,都是文王和武王的方法。

过去有商瞿能够占卜卦象;后来有东方朔、翼少君,能够进行占卜和射箭。

虽然这些方法很小,也是圣人的技艺。

人们不知道人生禀性中包含了五常,喜欢道德和学问,所以能够辨别事物。现在的人,吃饱喝足,沉迷于深睡,肚子成了饭坑,肠子成了酒囊,这就是物欲。

昆虫有三百种,人是它们的领导者,‘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在其识知。’现在的人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兴趣和欲望,和三百种昆虫有什么区别?还自称是领导者而尊重自己呢?

中原人之所以比夷狄人高贵,是因为他们通晓仁义的文化,知道古今的学问。如果只是依靠自己心中的知识来获取衣食,经过多年的岁月,头发花白,牙齿脱落,最终没有明白,那就像是夷狄人。

看看蜘蛛用丝网捕捉飞虫,人的作为怎能超过它?依靠自己心中的知识,舞弄权利和欺诈,来获取财富和长寿的快乐,没有古今的学问,就像是蜘蛛。

有血肉的生物,没有饿死的忧虑,都能用智慧寻求食物。不懂得这些的人,也能自给自足,做官为吏,也能得到高官,将相和长吏,就像我们的大夫高子一样,怎能分辨出来?

随时积累功绩,凭借命运得到官位,不懂得古今,以地位为贤能,和文人不同,怎能识别通达的人,等待他们不按常规晋升呢?

将相和长吏不能像右扶风蔡伯偕、郁林太守张孟尝、东莱太守李季公这样的人,心胸开阔,通晓古今,所以他们尊敬通达的人就像接待贵宾。

燕昭王为邹衍扫除,那是因为邹衍独有某种性格吗?东成令董仲舒知道自己是儒家的领袖,海内都称他为通达,所以他接待人,能够辨别非凡之人。

因此,钟离产公作为一个编户的百姓,受到圭璧般的尊敬,这是因为他见识明达。

所以,能够知道的人,凡石生光气;不知道的人,金玉无润色。

从武帝到现在,多次举荐贤良,让人参加射策甲乙等考试,像董仲舒、唐子高、谷子云、丁伯玉这些人,他们的策论既中实,文辞优美,是博学多才的人。

如果这四个人能够精通经书,能够撰写疏记,不阅读古今的书籍,怎能在建言圣王面前建立美名呢?

孝明皇帝时,阅读《苏武传》,看到苏武的官职名叫‘栘中监’,就问百官,百官都不知道。

《仓颉》这篇文章,是小学的书籍,文字完备,但到了无人能够回答圣国的问题的人,这些都是因为美命随牒的人多在官位上。

‘木’旁边加上‘多’字,都不能知道,想要达到董仲舒了解重常,刘向了解贰负,是多么困难啊!

有人说:‘通达之人的官职,是兰台令史,职责是校对书籍和定字,和太史、太柷的职责一样,都是在文书方面,没有管理民众的作用,不能设立。因此,兰台令史的职责,班固、贾逵、杨终、傅毅这些人,名声显赫,文采斐然,积累了很多,对世上有大用。’

我说:这不是继承。周朝时,有通览之才的人,像邹衍这样的人,孙卿一类的人,受到当朝皇帝的宠爱,在世上受到尊敬。董仲舒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的知识在公卿之上。

周朝监察夏商两代,汉朝监察周朝和秦国,那么兰台令史的官职,是国家监察得失的。

心灵像丸卵,藏于体内;瞳孔像豆子,照亮身体。令史虽然职位微小,但掌管国道藏书,是通达之人的进身之阶,就像博士的官职,是儒生兴起的地方。

积累的书籍很多,难道是圣国微薄地对待他们吗?大概是因为书籍没有定稿,职责没有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别通篇-注解

内:指宅院内部,这里指宅院中的一部分。

柙匮:指存放贵重物品的箱子。

赢:同“盈”,意为充满。

缣布丝帛:指精美的丝织品,古代贵族的衣饰。

徒:只,仅仅。

通人:指博学多才的人。

不通:指知识贫乏的人。

七尺:指成人的身高,这里指人的身体。

牒:书籍。

慕料:羡慕并考虑。

不荣通:不以通达为荣。

不贱不贤:不认为贫贱是耻辱,不认为贤能是高贵。

推类以况之:用类比的方法来比较。

货财:财物。

饶裕:富裕。

积文:积累文化知识。

箧:古代的竹制书箱。

圣人之言:指古代圣贤的言论。

贤者之语:指贤能之人的话语。

治国肥家之术:指治理国家和使家庭富足的方法。

刺世讥俗之言:指批评时世和风俗的话语。

备矣:完备。

通明博见:知识渊博,见解高明。

货财多则饶裕:财物多就能富裕。

秦:指秦朝。

汉:指汉朝。

九州: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

文书之力:指通过文书来治理国家的能力。

宫商:古代音乐中的五个音阶之一,泛指音乐。

痈:同“瘖”,指哑。

不成人者也:不能算作一个完整的人。

博览:广泛阅读。

古今:古代和现代。

事类:事情的类型。

然否:对错。

闭暗:愚昧无知。

土木之人:指没有文化的人。

颇深:相当深。

蛟龙:古代神话中的龙,这里指深水中的生物。

道艺:学问和技艺。

都邑:大城市。

大市:大市场。

奇观:奇异的景象。

异货:奇异的货物。

兼日不雨:连续几天不下雨。

泥辄见者:一沾泥土就见底的。

无所通:没有流通。

相间:交错。

属:连接。

海大:海洋广大。

润下作咸:向下流动的水会变成咸的。

水之滋味:水的味道。

东海水咸:东海的水是咸的。

西州盐井:西部地区的盐井。

源泉深:水源深。

无井而食:没有井水而生活。

穿井不得泉:挖井挖不出水。

高世之名:超凡脱俗的名声。

不通於学者:不与学者交流。

尸:尸体。

薄社:拆毁神社。

通气於天地:与天地通气。

闭心塞意:封闭心灵。

不高瞻览:不抬头远望。

死人之徒也哉:这是死人的行为啊!

明光宫:古代宫殿名。

谋反:企图推翻政权。

自杀:自己结束生命。

闭塞:封闭。

占:预兆。

经艺传书:经典和技艺的书籍。

气不通者:气息不通。

强壮之人死:强壮的人会死去。

荣华之物枯:荣华富贵的东西会枯萎。

集糅:聚集。

非一:不是一种。

水精气渥盛:水的精气和浓度都很高。

生物:生物。

奇异:奇特。

大人:有德行的人。

才高知大:才能高,见识广。

道术:学问和技艺。

学士同门高业之生:学士中的优秀学生。

宗之:尊崇他们。

知经指深:对经典的理解深刻。

晓师言多:对老师的教诲理解得多。

甘酒醴不酤饴蜜:只喝甜酒不喝蜜糖。

未为能知味也:不能算真正懂得味道。

殖嘉谷:种植好的谷物。

上农夫:优秀的农夫。

下农夫:普通的农夫。

一学:一种学问。

广观:广泛观察。

温故知新: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守愚不览:守着愚昧不学习。

开户内日之光:打开门让阳光进来。

日光不能照幽:阳光照不到阴暗的地方。

凿窗启牖:凿开窗户打开窗户。

助户明:帮助门变得明亮。

一经之说:对某一经书的解释。

日明:像阳光一样明亮。

传书:传授书籍。

窗牖:窗户。

晓明:明白。

开户内光:打开门让光线进来。

高堂之上:高大的厅堂上。

眇升楼台:登上高楼。

窥四邻之廷:窥视四邻的庭院。

人之所愿也:这是人们所希望的。

闭户幽坐:关上门安静地坐着。

向冥冥之内:面向黑暗之中。

穿圹穴卧:挖地洞睡觉。

造黄泉之际:到达阴间。

人之所恶也:这是人们所厌恶的。

户三尽闭:门完全关闭。

侍者二十人开户:二十个侍者尝试打开门。

章句之生:专门研究经书的人。

说一经:解释某一经书。

足:足够。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庶几之才也:差不多有才能的人。

博我以文:用文化知识来丰富我。

博《五经》:广泛学习《五经》。

众方:多种方剂。

巧医:技艺高超的医生。

一伎:一种技艺。

不得其门而入:找不到门进入。

宗庙之美:宗庙的美丽。

百官之富:百官的丰富。

孔子道:孔子的学说。

孔子之徒:孔子的弟子。

殷:指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以商汤建立,以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而得名。

周:指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以周武王建立,分为封建制和战国时期。

五千里:指广阔的地域范围,古代以里为单位,五千里相当于大约2500公里。

荒服、要服:古代地理术语,荒服指边远地区,要服指重要地区。

汉氏:指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

褒衣博带:指古代的服饰,褒衣指宽大的衣服,博带指宽大的腰带。

德不优者:指道德修养不高的人。

怀远:指有远大的志向。

才不大者:指才能不高的人。

博见:指见识广博。

顽鄙之訾:指愚昧无知。

深知道术:指精通道术。

浅暗之毁:指见识短浅。

图画:指古代的绘画艺术。

列人:指古代有名的人物。

竹帛:指竹简和丝绸,古代用于书写。

粲然:指清晰明显。

肴膳甘醢:指美味的食物。

土釜:指用土做的锅。

乡:指家乡,这里指喜爱。

古贤文之美善可甘:指古代贤人的文章美妙,如同美味。

器空无实:指器物空无一物。

饥者不顾:指饥饿的人不会关注空器。

剑伎之家:指剑术世家。

曲城、越女:指古代著名的剑术家。

孔、墨:指孔子和墨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县邑之吏:指县和邑的地方官吏。

政化:指政治教化。

圣贤言行:指圣贤的言行举止。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内容丰富,包括地理、神话、民族、物产等。

董仲舒:西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以精通《春秋》著称。

刘子政:指刘向,西汉时期的文学家、目录学家。

实沉、台台:古代传说中的两个人物。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的著名政治家。

龙见绛郊:指龙出现在郊外,古代视为祥瑞之兆。

蔡墨:春秋时期晋国的占卜家。

父兄:指父亲和哥哥,这里指长辈。

遗教戒之书:指遗留下来的教诲和戒律。

子弟贤者:指有才能的子弟。

不肖者:指不贤的人。

五常之性: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

倮虫:指裸虫,即无毛的昆虫。

诸夏之人:指中原地区的居民。

夷狄:指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呼。

仁义之文:指仁义的思想文化。

古今之学:指古代和现代的学问。

蜘蛛之经丝:指蜘蛛结网。

含血之虫:指有血液的动物。

仕官为吏:指做官。

右扶风蔡伯偕:指东汉时期的蔡伯偕,曾任右扶风。

郁林太守张孟尝:指东汉时期的张孟尝,曾任郁林太守。

东莱太守李季公:指东汉时期的李季公,曾任东莱太守。

邹衍: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以通晓天文地理著称。

孙卿: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荀子。

周监二代:指周朝继承夏、商两代。

汉监周、秦:指汉朝继承周、秦两代。

兰台令史:指古代的官职,负责校对书籍。

班固:东汉时期的史学家,著有《汉书》。

贾逵: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贾子》。

杨终: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杨子》。

傅毅:东汉时期的文学家,著有《傅子》。

太史:古代的官职,负责记录历史。

太柷:古代的官职,负责天文历法。

博士:古代的官职,负责教育。

膏腴:指肥沃的土地,这里指学问深厚的人。

《苏武传》:《汉书》中记载苏武事迹的篇章。

栘中监:古代官职名。

《仓颉》之章:指《仓颉篇》,古代识字课本。

小学:古代教育阶段,指基础教育。

兰台:古代的官署名,负责藏书。

委积不绁:指积累丰富,没有束缚。

圣国微遇:指圣明的国家给予微小的恩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别通篇-评注

殷、周之地,极五千里,荒服、要服,勤能牧之。

此句描绘了殷周时期疆域辽阔,边疆之地虽偏远,但仍有人勤勉牧养。从历史角度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观念和治理模式,强调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治理能力。

汉氏廓土,牧万里之外,要荒之地,褒衣博带。

此句对比了汉代的疆域扩张,强调汉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褒衣博带’则是对当时士人服饰的描述,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地域差异。

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此句提出了德才兼备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德行高尚、才华横溢的人才能胸怀远大、见多识广。这是对个人修养和能力的深刻认识。

故多闻博识,无顽鄙之訾;深知道术,无浅暗之毁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多闻博识和深知道术的重要性,认为这是避免无知和偏见的关键。

人好观图画者,图上所画,古之列人也。

此句指出人们喜欢观看图画,图画中描绘的是古代的人物。这反映了古代艺术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

见列人之面,孰与观其言行?置之空壁,形容具存,人不激劝者,不见言行也。

此句对比了观人言行与观人面容的重要性,认为言行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同时,也强调了文字记录的重要性。

古贤之遗文,竹帛之所载粲然,岂徒墙壁之画哉?空器在厨,金银涂饰,其中无物益於饥,人不顾也。

此句强调了古代圣贤遗文的价值,认为其价值远超过空有外表的物品。这是对文化传承和知识价值的深刻认识。

肴膳甘醢,土釜之盛,入者乡之。古贤文之美善可甘,非徒器中之物也,读观有益,非徒膳食有补也。

此句将古贤文之美善比作美食,强调了文化修养对个人精神生活的滋养。

故器空无实,饥者不顾,胸虚无怀,朝廷不御也。

此句指出空虚无物的器物和内心空虚的人都不受重视,强调了充实内在的重要性。

剑伎之家,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

此句提到了剑术和战斗技巧,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武艺的重视。

两敌相遭,一巧一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

此句强调了技巧在战斗中的重要性,认为有技巧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孔、墨之业,贤圣之书,非徒曲城、越女之功也。

此句将儒家和墨家的学说与剑术技巧进行对比,认为儒家学说更具深远意义。

成人之操,益人之知,非徒战斗必胜之策也。

此句强调了成人之操和知识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认为它们不仅仅是战斗的技巧。

故剑伎之术,有必胜之名;贤圣之书,有必尊之声。

此句总结了剑术和儒家学说的价值,认为它们都值得尊重。

县邑之吏,召诸治下,将相问以政化,晓慧之吏,陈所闻见,将相觉悟,得以改政右文。

此句描述了古代地方官吏向中央官员汇报政情,以及官员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景,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

圣贤言行,竹帛所传,练人之心,聪人之知,非徒县邑之吏对向之语也。

此句强调了圣贤言行记录的重要性,认为它们能够启迪人心,增长知识。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

此句讲述了大禹和伯益治理洪水的故事,以及《山海经》的成书背景,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地理探索和知识积累。

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此句强调了禹、益在地理探索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没有他们的努力,《山海经》就不会问世。

然则《山海》之造,见物博也。

此句总结了《山海经》的价值,认为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董仲舒睹重常之鸟,刘子政晓贰负之尸,皆见《山海经》,故能立二事之说。

此句举例说明了《山海经》对后世学者的影响,认为它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

使禹、益行地不远,不能作《山海经》;董、刘不读《山海经》,不能定二疑。

此句再次强调了地理探索和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认为没有这些基础,就无法取得成就。

实沉、台台,子产博物,故能言之;龙见绛郊,蔡墨晓占,故能御之。

此句列举了古代学者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读,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探索。

父兄在千里之外,且死,遗教戒之书,子弟贤者,求索观读,服臆不舍,重先敬长,谨慎之也;不肖者轻慢佚忽,无原察之意。

此句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出有德有才的人。

古圣先贤,遗後人文字,其重非徒父兄之书也,或观读采取,或弃捐不录,二者之相高下也,行路之人,皆能论之,况辩照然否者不能别之乎?

此句强调了古圣先贤遗文的价值,认为它们是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孔子病,商瞿卜期日中,孔子曰:‘取书来,比至日中何事乎?’圣人之好学也,且死不休,念在经书,不以临死之故,弃忘道艺,其为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盖不虚矣!

此句描述了孔子临终前的情景,反映了孔子对学问的热爱和对道艺的执着。

自孔子以下,至汉之际,有才能之称者,非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说《五经》则读书传。

此句强调了古代学者对《五经》的重视,认为这是学习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书传文大,难以备之。

此句指出《五经》内容丰富,难以全面掌握。

卜卦占射凶吉,皆文、武之道。

此句将卜卦和占卜视为文武之道,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神秘主义的重视。

昔有商瞿能占爻卦;末有东方朔、翼少君,能达占射覆。

此句列举了古代占卜专家的事例,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占卜的重视。

道虽小,亦圣人之术也。

此句强调了占卜作为一门学问的价值,认为它也是圣人之术。

曾又不知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辨於物。

此句提出了人生禀性对个人修养的影响,认为好道乐学是辨别事物的重要基础。

今则不然,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是则物也。

此句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

倮虫三百,人为之长,“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此句强调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认为人类之所以高贵,是因为具有智慧和知识。

今闭暗脂塞,无所好欲,与三百倮虫何以异?而谓之为长而贵之乎!

此句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沉迷于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追求,认为他们与低等生物无异。

诸夏之人所以贵於夷狄者,以其通仁义之文,知古今之学也。

此句强调了中华文明相对于夷狄文明的优势,认为这是由于中华文明更注重仁义和学问。

如徒〔任〕其胸中之知以取衣食,经厉年月,白首没齿,终无晓知,夷狄之次也。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只注重物质生活,忽视了精神追求,认为他们与夷狄无异。

观夫蜘蛛之经丝以罔飞虫也,人之用作,安能过之?任胸中之知,舞权利之诈,以取富寿之乐,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也。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只注重权力和财富,忽视了知识和文化,认为他们与蜘蛛无异。

含血之虫,无饿死之患,皆能以知求索饮食也。

此句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生物的共同点,即都能通过智慧获取生存所需。

人不通者,亦能自供,仕官为吏,亦得高官,将相长吏,犹吾大夫高子也,安能别之?

此句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高位,认为这种现象难以区分。

随时积功,以命得官,不晓古今,以位为贤,与文〔人〕异术,安得识别通人,俟以不次乎?

此句批评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通过积累功绩获得官位,认为这种现象与文人的价值观不同。

将相长吏不得若右扶风蔡伯偕、郁林太守张孟尝、东莱太守李季公之徒,心自通明,览达古今,故其敬通人也如见大宾。

此句赞扬了蔡伯偕、张孟尝、李季公等人通晓古今,能够识别通人,值得尊敬。

燕昭为邹衍拥彗,彼独受何性哉?

此句提出了一个问题,质疑邹衍的特殊才能。

东成令董仲绶知为儒枭,海内称通,故其接人,能别奇〔伟〕。

此句赞扬了董仲绶通晓儒学,能够识别非凡之人。

是以锺离产公以编户之民,受圭璧之敬,知之明也。

此句赞扬了锺离产公虽然出身低微,但因其才智过人而受到尊敬。

故夫能知之也,凡石生光气;不知之也,金玉无润色。

此句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能够使人才华焕发,而缺乏知识则使人才华黯淡。

自武帝以至今朝,数举贤良,令人射策甲乙之科,若董仲舒、唐子高、谷子云、丁伯玉,策既中实,文说美善,博览膏腴之所生也。

此句描述了古代选拔贤良的制度,以及一些著名学者的成就。

使四者经徒能摘,笔徒能记疏,不见古今之书,安能建美善於圣王之庭乎?

此句强调了学习古今之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在圣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

孝明之时,读《苏武传》,见武官名曰《栘中监》,以问百官,百官莫知。

此句描述了孝明帝询问百官关于《苏武传》中官职名称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知识的普及程度。

夫《仓颉》之章,小学之书,文字备具,至於无能对圣国之问者,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官员知识贫乏,无法回答圣王的问题。

“木”旁“多”文字且不能知,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刘子政之知贰负,难哉!

此句批评了当时一些人对文字的误解,认为他们无法达到董仲舒、刘子政等人的学识水平。

或曰:‘通人之官,兰台令史,职校书定字,比夫太史、太柷,职在文书,无典民之用,不可施设。

此句提出了对兰台令史这一官职的看法,认为其职责主要是校对书籍和定字,对民众的实际作用不大。

是以兰台之史,班固、贾逵、杨终、傅毅之徒,名香文美,委积不绁,大用於世。

此句列举了兰台令史中一些著名学者的成就,认为他们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曰:此不继。

此句表示对前述观点的不认同。

周世通览之人,邹衍之徒,孙卿之辈,受时王之宠,尊显於世。

此句回顾了周朝时期一些通览之人的成就,认为他们在当时受到尊重和重视。

董仲舒虽无鼎足之位,知在公卿之上。

此句赞扬了董仲舒的学识和地位,认为他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

周监二代,汉监周、秦然则兰台之官,国所监得失也。

此句强调了兰台令史这一官职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国家监督得失的重要机构。

以心如丸卵,为体内藏;眸子如豆,为身光明。

此句用比喻的方式描述了人的内心和眼睛,认为内心是人体的宝藏,眼睛是人体的窗户。

令史虽微,典国道藏,通人所由进,犹博士之官,儒生所由兴也。

此句强调了兰台令史这一官职的重要性,认为它是通向更高地位的重要途径。

委积不绁,岂圣国微遇之哉,殆以书未定而职未毕也。

此句对兰台令史这一官职的现状进行了反思,认为其重要性未得到充分体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别通篇》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9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