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充(27年-97年),东汉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以其学术独立和对理性思考的坚持著称。他的《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作品之一。
年代:成书于东汉(约1世纪)。
内容简要:《论衡》是王充的重要哲学著作,书中涉及到自然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多个领域。王充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理性解释,提出了“无神论”和“物质主义”的观点,批判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与神话,强调通过理性与证据来理解世界。他的哲学观点对中国古代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论衡》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作品,被后人视为中国古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效力篇-原文
《程才》、《量知》之篇,徒言知学,未言才力也。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文吏以理事为力,而儒生以学问为力。
或问扬子云曰:‘力能扛鸿鼎、揭华旗,知德亦有之乎?’
答曰:‘百人矣。’
夫知德百人者,与彼扛鸿鼎、揭华旗者为料敌也。
夫壮士力多者,扛鼎揭旗;儒生力多者,博达疏通。
故博达疏通,儒生之力也;举重拔坚,壮士之力也。
‘《梓材》曰:‘强人有王开贤,厥率化民。’ 此言贤人亦壮强於礼义,故能开贤,其率化民。化民须礼义,礼义须文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学文,有力之验也。
问曰:‘说一经之儒,可谓有力者?’
曰:‘非有力者也。’
陈留庞少都每荐诸生之吏,常曰:‘王甲某子,才能百人。’太守非其能,不答。
少都更曰:‘言之尚少,王甲某子,才能百万人。’太守怒曰:‘亲吏妄言!’
少都曰:‘文吏不通一经一文,不调师一言;诸生能说百万章句,非才知百万人乎?’太守无以应。
夫少都之言,实也,然犹未也。何则?诸生能传百万言,不能览古今,守信师法,虽辞说多,终不为博。
殷、周以前,颇载《六经》,儒生所不能说也。
秦、汉之事,儒生不见,力劣不能览也。
周监二代,汉监周、秦,周、秦以来,儒生不知;汉欲观览,儒生无力。
使儒生博观览,则为文儒。
文儒者,力多於儒生,如少都之言,文儒才能千万人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远乎!’由此言之,儒者所怀,独己重矣,志所欲至,独己远矣。
身载重任,至於终死,不倦不衰,力独多矣。
夫曾子载於仁而儒生载於学,所载不同,轻重均也。
夫一石之重,一人挈之,十石以上,二人不能举也。
世多挈一石之任,寡有举十石之力。
儒生所载,非徒十石之重也。
地力盛者,草木暢茂。
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苗田,人知出谷多者地力盛。
不知出文多者才知茂,失事理之实矣。
夫文儒之力过於儒生,况文吏乎?能举贤荐士,世谓之多力也。
然能举贤荐士,上书〔占〕记也。
能上书〔占〕记者,文儒也。
文儒非必诸生也,贤达用文则是矣。
谷子云、唐子高章奏百上,笔有余力,极言不讳,文不折乏,非夫才知之人不能为也。
孔子,周世多力之人也。
作《春秋》,删《五经》,秘书微文,无所不定。
山大者云多,泰山不崇朝辩雨天下。
夫然则贤者有云雨之知,故其吐文万牒以上,可谓多力矣。
世称力者,常褒乌获,然则董仲舒、扬子云,文之乌获也。
秦武王与孟说举鼎不任,绝脉而死。
少文之人,与董仲舒等涌胸中之思,必将不任,有绝脉之变。
王莽之时,省《五经》章句皆为二十万,博士弟子郭路夜定旧说,死於烛下,精思不任,绝脉气减也。
颜氏之子,已曾驰过孔子於涂矣,劣倦罢极,发白齿落。
夫以庶几之材,犹有仆顿之祸,孔子力优,颜渊不任也。
才力不相如,则其知〔惠〕不相及也。
勉自什伯,鬲中呕血,失魂狂乱,遂至气绝。
书五行之牍,〔奏〕十〔言〕之记,其才劣者,笔墨之力尤难,况乃连句结章,篇至十百哉!力独多矣!
江河之水,驰涌滑漏,席地长远,无枯竭之流,本源盛矣。
知江河之流远,地中之源盛,不知万牒之人,胸中之才茂,迷惑者也。
故望见骥足,不异於众马之蹄,蹑平陆而驰骋,千里之迹,斯须可见。
夫马足人手,同一实也,称骥之足,不荐文人之手,不知类也。
夫能论筋力以见比类者,则能取文力之人立之朝庭。
故夫文力之人,助有力之将,乃能以力为功。
有力无助,以力为祸。
何以验之?长巨之物,强力之人乃能举之。
重任之车,强力之牛乃能挽之。
是任车上阪,强牛引前,力人推後,乃能升逾。
如牛羸人罢,任车退却,还堕坑谷,有破覆之败矣。
文儒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难推引,非徒任车之重也。
荐致之者,罢羸无力,遂却退窜於岩穴矣。
河发昆仑,江起岷山,水力盛多,滂沛之流,浸下益盛,不得广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东海。
如岸狭地仰,沟洫决泆,散在丘墟矣。
文儒之知,有似於此。
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於衡门之下,固安得升陟圣主之庭,论说政事之务乎?
火之光也,不举不明。
有人於斯,其知如京,其德如山,力重不能自称,须人乃举,而莫之助,抱其盛高之力,窜於闾巷之深,何时得达?
奡、育,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後自动,不能自进,进之又不能自安,须人能动,待人能安。
道重知大,位地难适也。
小石附於山,山力能得持之;在沙丘之间,小石轻微,亦能自安。
至於大石,沙土不覆,山不能持,处危峭之际,则必崩坠於坑谷之间矣。
大智之重,遭信之将,无左右沙土之助,虽在显位,将不能持,则有大石崩坠之难也。
或伐薪於山,轻小之木,合能束之。
至於大木十围以上,引之不能动,推之不能移,则委之於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归。
由斯以论,知能之大者,其犹十围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
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
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类也。
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
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
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
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
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後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
故夫商鞅三说孝公,後说者用,前二难用,後一易行也。
观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
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於秦。
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为治乎?
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
是故碓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
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
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菰瓠不能伤;筱{辂}之箭,机不动发,鲁缟不能穿。
非无干将、筱{辂}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
菰瓠、鲁缟不穿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
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
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
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
论事者不曰才大道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达。
自达者带绝不抗,自衒者贾贱不仇。
案诸为人用之物,须人用之,功力乃立。
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
诸有锋刃之器,所以能断斩割削者,手能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
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
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
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於猎人,同樊、郦於猎犬也。
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
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
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
众将驰走者,何驱之也。
故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
案仪律之功,重於野战,斩首之力,不及尊主。
故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斫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
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
孔子能举北门之关,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效力篇-译文
《程才》、《量知》这两篇文章,只是谈论了学问,而没有提到才力。
人有了学问,就有了力量。文官把处理事务视为力量,而儒生把学问视为力量。
有人问扬子云说:‘能够举起大鼎、举起华旗的力量,在道德上也有吗?’扬子云回答说:‘有上百个人。’那些知道道德的人,与那些能举起大鼎、举起华旗的人相比,是料敌的。
壮士力气大的人,能举起大鼎、举起华旗;儒生学问广博的人,能博达疏通。
因此,博达疏通是儒生的力量;举重拔坚是壮士的力量。
《梓材》中说:‘强人有王开贤,厥率化民。’ 这句话是说贤人也在礼义上很强,所以能开导贤人,率领百姓。
教化百姓需要礼义,礼义需要文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能够学习文章,是力量的证明。
有人问:‘只通一经的儒生,可以说是有力的人吗?’答曰:‘不是有力的人。’陈留的庞少都每次推荐儒生做官时,常说:‘王甲某子,才能百人。’ 太守认为他才能一般,没有回答。庞少都说:‘说的还不够,王甲某子,才能百万人。’ 太守生气地说:‘亲信官员胡说!’庞少都说:‘文官不通一经一文,不调师一言;儒生能说百万章句,难道不是才智百万人吗?’ 太守无言以对。
庞少都的话是真实的,但还不完全。为什么?儒生能传授百万言,但不能博览古今,坚守师法,虽然辞说很多,但终究不算博学。
商周以前,记载在《六经》中的内容,儒生不能全部说出。秦汉时期的事情,儒生没有见过,因为力量不足不能阅读。
周朝参照商周,汉朝参照周秦,周秦以来的事情,儒生不知道;汉朝想要阅读,儒生力量不足。
如果儒生能广泛阅读,那么他们就是文儒。文儒的力量比儒生多,就像庞少都说的,文儒的才能千万人。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仁为己任,不也很重吗?死后以自己为先,不也很远吗!’ 从这个角度看,儒者所怀的是自己的重任,志向所至,只有自己。
肩负重任,直到生命的终结,不知疲倦,力量独多。
曾子以仁为己任,儒生以学问为己任,所承担的不同,但轻重是一样的。
一石之重,一个人可以举起,十石以上,两个人就不能举起了。
世上很多人承担一石的重量,但很少人有举起十石的力量。
儒生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十石的重量。
土地肥沃的地方,草木茂盛。一亩的收成,相当于中等田地的五亩。
苗田,人们知道出谷多的是土地肥沃。但不知道出文章多的是才智茂盛,这是失去事理的实际。
文儒的力量超过儒生,更不用说文官了。能够举荐贤士,世人认为这是有力的。
能够举荐贤士,需要上书记录。能够上书记录的,是文儒。文儒不一定是儒生,贤达使用文章则是。
谷子云、唐子高上书百篇,笔力充沛,直言不讳,文章不缺乏,不是有才智的人不能做到。
孔子是周朝多力的人。他作《春秋》,删《五经》,秘藏的微言大义,无所不定。
山高者云多,泰山不一会儿就能辨雨天下。如此,贤者有云雨之知,所以他们的文章万卷以上,可以说是多力了。
世人称赞有力的人,常常称赞乌获,那么董仲舒、扬子云,就是文章的乌获。
秦武王与孟说举鼎不成功,绝脉而死。文才不足的人,与董仲舒等人胸中的思想相比,必将失败,有绝脉的变化。
王莽时期,省《五经》章句都定为二十万,博士弟子郭路夜定旧说,死在烛下,精思过度,绝脉气尽。
颜回已经超过孔子在路上的才能,但劳累过度,白发齿落。
以几乎的才能,还有仆顿之祸,孔子力量强,颜回不能胜任。
才力不相等,那么他们的智慧也不相等。
勉力自比十百人,鬲中呕血,失魂落魄,最终气绝。
书写五行之牍,奏十言之记,才力差的人,笔墨之力尤其难,何况连句结章,篇章至十百。
力量独多。
江河之水,奔涌滑漏,铺地长远,没有枯竭的流水,源头旺盛。
知道江河之流远,地中之源盛,不知道万卷之人,胸中之才茂,是迷惑的人。
所以望见骥足,不异于众马之蹄,踏平地而奔跑,千里的痕迹,瞬间可见。
马蹄和人手,都是同一实体,称骥之足,不推荐文人之手,不知道同类。
能够论筋力以见比类的人,能够取文力之人立于朝庭。
文力之人,辅助有力之将,才能以力为功。有力无助,以力为祸。
如何验证?长巨之物,强力之人才能举起。重任之车,强力之牛才能拉,强人在后面推,才能上升。
如果牛瘦人疲,重任之车后退,返回跌入坑谷,就有颠覆之败。
文儒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难推引,不单是重任之车。
推荐之者,疲弱无力,最终退隐于山林。
河发昆仑,江起岷山,水力盛多,滂沛之流,浸下益盛,不得广岸低地,不能通流入乎东海。
如果岸狭地仰,沟渠决溢,散在丘墟。
文儒之知,有似于此。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于衡门之下,固安得升陟圣主之庭,论说政事之务乎?
火之光也,不举不明。有人於斯,其知如京,其德如山,力重不能自称,须人乃举,而莫之助,抱其盛高之力,窜於闾巷之深,何时得达?
奡、育,古之多力者,身能负荷千钧,手能决角伸钩,使之自举,不能离地。
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自动,不能自进,进之又不能自安,须人能动,待人能安。
道重知大,位地难适也。
小石附於山,山力能得持之;在沙丘之间,小石轻微,亦能自安。
至于大石,沙土不覆,山不能持,处危峭之际,则必崩坠於坑谷之间矣。
大智之重,遭信之将,无左右沙土之助,虽在显位,将不能持,则有大石崩坠之难也。
或伐薪於山,轻小之木,合能束之。至于大木十围以上,引之不能动,推之不能移,则委之於山林,收所束之小木而归。
由斯以论,知能之大者,其犹十围以上木也,人力不能举荐,其犹薪者不能推引大木也。
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人不能用也。
故夫孔子,山中巨木之类也。
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一统天下,这是管仲的功劳。管仲有力量,齐桓公能够任用他,可以说是强大了。吴国不能任用伍子胥,楚国不能任用屈原,这两个人的力量很大,但是两个君主都不能任用他们。举起重物如果举不动,可以放下它离开;如果有时候生气,用斧头砍断,这就是伍子胥和屈原受害的原因。深渊中的鱼,一个接一个地吞食,只吞下自己嘴巴能吞下的,如果嘴巴吞不下,就会哽咽着吞不下去。所以商鞅三次向秦孝公进言,最后一次被采纳,前两次难以被采纳,最后一次容易实行。看管仲的《明法》,考察商鞅的《耕战》,这显然不是能力弱小的君主所能采用的。在战国时期,贤能的大臣,进入楚国楚国就强大,离开齐国齐国就衰弱,在赵国赵国就完整,背叛魏国魏国就受损。韩国任用申不害,实行他的《三符》,边境没有侵犯,大约有十五年。如果不能任用他,又不研究他的书籍,军队战败,国家被秦国并吞。商朝和周朝的时候,乱象接连不断,亡国的灾祸一个接一个,难道是他们不想治理好吗?力量弱智谋差,不能采纳好的建议。因此,磨盘沉重,一个人的脚印不能踏遍;磨盘大,一个人的手掌不能推动。贤臣有强大的优点,愚昧的君主有不能承受的缺点,用这些来相互要求,就像鸟鱼一起游动一样。干将的刀剑,如果人不推动它,菰芦不能伤害它;筱{辂}的箭,如果机关不动,鲁缟不能穿透它。不是因为没有干将、筱{辂}的才能,而是没有推动它、让它发动的主人。菰芦、鲁缟不能穿透伤害,怎么能期望有斩旗穿革的功绩呢?所以拉弓的力量不能拉动强弓。弓的力量是五石,用三石的力量拉它,筋断了,骨折了,就不能再拉起来。所以力量不能胜任强弓的拉引,就会有折断脊骨的灾祸;知道不能任用贤人,就会有损伤德行、毁坏名声的失败。
议论事情的人不说是才能大、道义重,上面的人不能任用,而是说是不贤的人不能自己显达。能够显达的人,即使有才能也不自夸,自夸的人即使商品便宜也不会有仇敌。按照人用的物品,必须有人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功绩和力量才能显现。凿子之所以能进入木头,是因为有人用锤子敲打它,锄头之所以能翻土,是因为有人用脚踩它。所有有锋刃的器具,之所以能切割砍削,是因为有人能够握持它,能够推动它。韩信离开楚国加入汉国,项羽不能安抚他,汉高祖能够任用他。能够任用他的优点,能够安抚他的身体,就能衡量他的力量,辨别他的功绩。樊哙和郦商有攻城野战的功绩,汉高祖封赏时,首先封赏萧何,这就把萧何比作猎人,把樊哙和郦商比作猎犬。萧何安坐不动,樊哙和郦商奔跑,封赏没有先给奔跑的人,而是先给安坐的人,这是因为萧何知道什么是力量,而樊哙和郦商把力量当作功绩。萧何能够任用樊哙和郦商,是因为他在入秦时收集了文书。众将拾到金币,只有萧何捡起了文书,坐下来就知道了秦国的形势,因此能够分析它的利弊。众将奔跑,是萧何驱使他们。所以叔孙通制定礼仪,汉高祖因此受到尊敬;萧何制定法律,汉朝因此安宁。按照礼仪和法律的功绩,比野战斩首的功绩更重要,比尊敬君主的作用更大。所以耕种土地种植谷物,是农夫的力量;勇猛攻战,是士兵的力量;建筑砍削,是工匠的力量;处理文书制定簿籍,是辅助史官的力量;讨论道德议论政事,是贤能儒者的力量。人生没有谁没有力量,力量的表现有的尊贵有的卑微。孔子能够举起北门的大闸,但不以此自夸,知道筋骨的力量不如仁义的力量荣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效力篇-注解
程才:指才能、才干,此处指人的学识和才能。
量知:衡量知识,此处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徒言知学:只是空谈学问,没有涉及到实际才能。
扬子云:指汉代文学家、哲学家扬雄。
扛鸿鼎:举起巨大的鼎,比喻力量强大。
揭华旗:举起华丽的旗帜,比喻声望显赫。
知德:道德知识,此处指道德修养。
百人:指众多的人,此处指有道德修养的人。
料敌:分析敌情,此处比喻分析问题。
壮士:强壮的武士,此处指体力强大的人。
博达疏通:知识广博,思路清晰。
梓材:古代的一种文书,此处指经典。
王开贤:指贤明的君主。
厥率化民:他率领人民。
礼义:指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有了余力之后,就去学习文学。
说一经之儒:只精通一经的儒者。
陈留庞少都:指东汉时期的陈留人庞少都。
诸生:指读书人,此处指儒生。
才能百万人:才能相当于百万人的才能。
文儒:精通文学和儒学的学者。
曾子:孔子的弟子,以仁爱著称。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仁以为己任: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责任。
死而后己:死了之后才能算结束。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秘书微文:指深奥的文献。
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秦武王:秦朝的君主,曾与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鼎。
孟说:秦武王的大力士,与秦武王比赛举鼎。
绝脉:指因用力过度导致血脉断裂。
郭路:西汉时期的学者,因过度研究而死亡。
颜氏之子:指颜回,孔子的弟子,以聪明著称。
仆顿:跌倒,此处指失败。
京:古代的都城,此处比喻知识渊博。
山:指道德高尚。
奡、育: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千钧:古代的重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500斤。
角:牛角,此处指牛。
钩:一种工具,此处指钩子。
十围以上木:指直径十围以上的大树。
孔子周流:孔子周游列国。
道大难行:道路宽广,但行走困难。
桓公: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名小白,因其能九次召集诸侯会盟,统一天下,故称桓公。
九合诸侯:指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以维护周王朝的权威,加强自己的霸权。
一匡天下:指齐桓公通过召集诸侯会盟,使天下安定,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名臣,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以善于谋略著称。
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名臣,因忠言逆耳而被吴王夫差杀害。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因被奸臣陷害而投江自尽。
商鞅:战国时期秦国法家代表人物,辅佐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强大。
孝公: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名嬴渠梁,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申不害:战国时期韩国名臣,辅佐韩昭侯实行法治,使韩国国力强盛。
三符:申不害提出的治国策略,包括《人符》、《地符》、《天符》。
殷、周:分别指商朝和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
碓:古代一种用来舂米的工具,比喻重任。
干将:古代著名铸剑师,其铸剑技艺高超。
菰瓠:一种草本植物,比喻无用的东西。
筱{辂}:古代一种箭矢,因其轻巧而难以被射中。
鲁缟:古代鲁地出产的细丝,比喻薄弱。
韩信:西汉初年著名军事家,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项羽: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与刘邦争夺天下。
高祖:即汉高祖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
樊、郦:即樊哙、郦商,西汉初年功臣,以战功著称。
萧何:西汉初年名臣,以善于治理国家著称。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论衡-卷十三-效力篇-评注
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力。管仲有力,桓公能举之,可谓壮强矣。
此句强调了管仲在齐桓公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管仲的才能和桓公的识人用人的能力。‘九合诸侯’和‘一匡天下’是对管仲政治成就的高度概括,表现了其影响力之大。
吴不能用子胥,楚不能用屈原,二子力重,两主不能举也。
这里通过对比吴国和楚国未能重用子胥和屈原的例子,说明即使有才能的人,如果得不到明主的赏识和重用,也无法发挥其作用。
举物不胜,委地而去可也,时或恚怒,斧斫破败,此则子胥、屈原所取害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人才得不到重用时的两种极端情况:一是默默承受,二是愤而反抗,最终导致悲剧。
渊中之鱼,递相吞食,度口所能容,然後咽之;口不能受,哽咽不能下。
此句用鱼在深渊中相互吞食的比喻,说明人才在得不到重用时,可能会被其他势力所吞噬。
故夫商鞅三说孝公,後说者用,前二难用,後一易行也。
这里以商鞅说服秦孝公为例,说明好的建议如果得不到及时采纳,可能会因为时机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得难以实施。
观管仲之《明法》,察商鞅之《耕战》,固非弱劣之主所能用也。
此句肯定了管仲和商鞅的政治思想,认为他们的思想只有明智的君主才能理解和采纳。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此句描述了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对各国政治局势的影响,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
这里以韩国使用申不害的《三符》为例,说明正确的人才使用可以带来国家的安宁。
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於秦。
此句指出了不重视人才和人才著作的后果,即国家会因此陷入困境。
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
这里通过殷、周两代的例子,说明了即使有治理国家的愿望,如果能力不足,也无法实现。
是故碓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
此句用碓和推举的比喻,说明了国家治理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
这里通过对比贤臣和愚主,说明了君主和臣子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
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菰瓠不能伤;筱{辂}之箭,机不动发,鲁缟不能穿。
此句用干将、莫邪的刀和筱{辂}的箭作为比喻,说明了即使有优秀的工具,也需要合适的人来使用。
非无干将、筱{辂}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
此句强调了君主的作用,认为即使有优秀的人才,也需要有明主来引导和推动。
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
此句用弓弩的比喻,说明了力量和才能的匹配问题。
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
此句强调了不正确使用人才和力量的后果。
论事者不曰才大道重,上不能用,而曰不肖不能自达。
这里批评了那种认为人才不能自我展现的观点,认为这是对人才的误解。
自达者带绝不抗,自衒者贾贱不仇。
此句说明了人才应该如何展现自己的才能,而不是通过自我吹嘘。
案诸为人用之物,须人用之,功力乃立。
这里强调了人才需要得到适当的平台和机会才能发挥其作用。
凿所以入木者,槌叩之也,锸所以能撅地者,跖蹈之也。
此句用凿子和锸的比喻,说明了工具需要人的使用才能发挥作用。
诸有锋刃之器,所以能断斩割削者,手能把持之也,力能推引之也。
这里用锋刃之器的比喻,说明了人才需要得到适当的支持和力量才能发挥其作用。
韩信去楚入汉,项羽不能安,高祖能持之也。
此句以韩信为例,说明了人才需要遇到明主才能得到重用。
能用其善,能安其身,则能量其力、能别其功矣。
这里强调了明主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
樊、郦有攻城野战之功,高祖行封,先及萧何,则比萧何於猎人,同樊、郦於猎犬也。
此句说明了高祖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他如何根据人才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安排。
夫萧何安坐,樊、郦驰走,封不及驰走而先安坐者,萧何以知为力,而樊、郦以力为功也。
这里进一步说明了萧何之所以能够指挥樊、郦,是因为他具有更高的智慧和远见。
萧何所以能使樊、郦者,以入秦收敛文书也。
此句说明了萧何之所以能够发挥领导作用,是因为他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众将拾金,何独掇书,坐知秦之形势,是以能图其利害。
这里通过萧何的例子,说明了知识对于领导者的重要性。
众将驰走者,何驱之也。
此句说明了领导者应该如何引导和激励团队成员。
故叔孙通定仪,而高祖以尊;萧何造律,而汉室以宁。
这里以叔孙通和萧何为例,说明了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案仪律之功,重於野战,斩首之力,不及尊主。
此句强调了政治制度和文化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故夫垦草殖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斫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
此句列举了不同职业的人才,说明了人才在各个领域的价值。
人生莫不有力,所以为力者,或尊或卑。
此句强调了人才的价值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能力和贡献。
孔子能举北门之关,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义之力荣也。
此句以孔子为例,说明了真正的力量来自于道德和仁义,而不仅仅是身体的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