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正论解

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正论解-原文

孔子在齐,齐侯出田,招虞人以弓。

不进,公使执之。

对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

乃舍之。

孔子闻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齐国书伐鲁,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师御之,樊迟为右。

‘非不能也,不信乎。请三刻而逾之。’

如之,众从之。

师入齐军。

‘齐军遁。’

冉有用戈,故能入焉。

孔子闻之,曰:‘义也。’

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

对曰:‘学之。’

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

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文武竝用兼通。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

季孙悦。

樊迟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

定公即位,乃命之。

辞曰:‘先臣有遗命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其位。’

公许之。

二子学于孔子,孔子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云:‘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矣。惩己所病,以诲其嗣。《大雅》所谓‘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是类也夫!’

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

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

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

文子于是终身不听琴瑟。

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

史书:‘赵盾弑君。’

盾曰:‘不然。’

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

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

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

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周之大德,豕恃楚众,冯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天诱其衷,启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献功。’

晋人曰:‘何故侵小?’

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

晋人曰:‘其辞顺。’

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叔孙穆子避难奔齐,宿于庚宗之邑。

庚宗寡妇通焉,而生牛。

穆子反鲁,以牛为内竖,相家。

牛谗叔孙二人,杀之。

叔孙有病,牛不通其馈,不食而死。

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

昭子既立,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

遂杀竖牛。

孔子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昭子有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正论解-译文

孔子在齐国,齐侯出去打猎,用弓招唤虞人。虞人没有上前,齐侯派人抓住他。虞人说:‘以前先君打猎时,用旃(一种旗帜)来招唤大夫,用弓来招唤士人,用皮冠来招唤虞人。我没有看到皮冠,所以不敢上前。’于是齐侯就放了他。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好啊!守道不如守官,君子应该遵守官职的规范。’

齐国书攻打鲁国,季康子派冉求率领左师抵御,樊迟担任右师。冉求说:‘不是我们不行,而是他们不相信我们。请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再越过边界。’冉求照做了,大家也都跟从了他。军队进入齐军阵地。‘齐军逃跑了。’冉有用戈攻击,所以能够进入齐军阵地。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这是正义之举。’战斗结束后,季孙问冉求:‘你在战斗中是学到的还是天性使然?’冉求回答:‘学到的。’季孙说:‘你跟随孔子学习,是从哪里学到的?’冉求说:‘是从孔子那里学到的。孔子是大圣人,无所不知,文武兼备,无所不通。我仅仅听到了他的战斗方法,还没有完全了解。’季孙很高兴。樊迟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季孙能够欣赏别人的才能,这是值得称赞的。’

南容说和仲孙何忌丧期结束后,昭公还在国外,没有下达任命。定公即位后,才下达任命。他们推辞说:‘先臣有遗命,说:礼是人的根本,没有礼就无法立足。我们托付家老,命令我们两位一定要侍奉孔子并学习礼,以稳固我们的地位。’定公答应了。两人跟随孔子学习,孔子说:‘能够改正错误的人,是君子。《诗经》说:‘君子以此为准则,以此为效仿。’孟僖子可以效仿了。他惩治自己的缺点,来教导他的后代。《大雅》所说的‘留给子孙以谋略,以庇护子孙’,就是这样。’

卫国的孙文子因为得罪了献公,住在戚地。献公去世,还未下葬,孙文子就在那里敲钟。延陵季子去晋国,路过戚地,听说了这件事,说:‘奇怪啊!先生在这里,就像燕子在帷幕上筑巢一样,恐惧还未消除,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国君的灵柩还在,这样做可以吗?’孙文子从此终身不再听琴瑟。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季子能够用义来纠正别人,孙文子能够克制自己服从义,可以说是很好的改过自新了。’

孔子阅读《晋志》,得知晋国的赵穿杀害了灵公,赵盾逃亡,还没跑到山里就回来了。史官写道:‘赵盾弑君。’赵盾说:‘不是这样的。’史官说:‘你是正卿,逃亡不越过国境,回来又不讨伐凶手,不是你还能是谁?’赵盾说:‘唉!我心中的忧虑,自己留下的痛苦,难道就是我自己的吗?’孔子感叹说:‘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记录史实毫不隐瞒;赵宣子是古代的好大夫。为了法律而承受恶名,承受恶名是值得同情的。越过国境就可以免除罪责。’

郑国攻打陈国,进入陈国,派子产向晋国献捷。晋国人问陈国的罪行,子产回答说:‘陈国背弃了周的大德,依靠楚国的强大,侵犯我们这个弱小的国家,所以有去年的警报。没有得到命令,又有东门之战。当陈隧的时候,井被填埋,树木被砍伐,我们国家非常害怕,天意引导我们,使我们知道了罪责,向我国投降。所以我们敢于献上战功。’晋国人说:‘为什么侵犯小国?’子产回答:‘先王的命令,罪在哪里,就到那里去接受惩罚。而且,过去天子统治一个圆圈,列国统治一个圆圈,从那时起就衰落了,这是周的制度。现在大国已经统治了很多圆圈了。如果没有侵犯小国,怎么会到这个地步呢!’晋国人说:‘你的话很通顺。’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子贡说:‘有这样的话,言语足以表达心意,文辞足以表达言语。不说话,谁知道你的心意?言语没有文采,行为就不会远播。晋国作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如果不是文辞,就不能算作有功。要谨慎用辞啊!’

叔孙穆子避难逃到齐国,住在庚宗的领地。庚宗的寡妇与他私通,生下了牛。穆子回到鲁国后,把牛作为家臣,辅佐家族。牛诬陷叔孙的两个儿子,将他们杀害。叔孙生病时,牛不让他得到食物,他因此饿死。牛随后辅佐叔孙的庶子昭,并立他为继承人。昭子即位后,对家族众人说:‘竖牛祸害了叔孙氏,使大乱从生,杀害了嫡子立了庶子,还掠夺了我们的领地,以求逃避罪责。罪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必须迅速杀掉他。’于是杀掉了竖牛。孔子说:‘叔孙昭子如果不勤劳,这是不可能的。周任有话说:“执政者不奖励私人的劳绩,不惩罚私人的怨恨。’《诗经》说:‘有觉悟的德行,四国都会顺从。’昭子有这样的德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正论解-注解

齐侯:齐国的君主,侯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

出田:出去打猎。

招虞人:召唤虞人,虞人是指古代管理山林的水利官。

旃:通‘织’,这里指织成的皮衣。

大夫:古代的高级官吏,相当于现代的部长或副部长。

士:古代的士人,指有才能的人。

皮冠:用皮制作的帽子,古代官员的装束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齐侯出田,招虞人以弓:齐国的君主出去打猎,用弓来召唤虞人。

执之:抓住他。

先君:已故的君主。

左师:古代军队中的官职,掌管左翼的军队。

樊迟:孔子的弟子。

三刻:古代时间单位,一刻约为十五分钟,三刻即半小时。

齐军遁:齐军逃跑。

义:正义。

季孙:鲁国的大夫,季孙氏是鲁国的显赫家族。

冉有:孔子的弟子。

文武:文治武功,指文化和军事。

适闻:刚刚听说。

昭公:鲁国的君主。

南容说:南容,古代人名;说,通‘悦’,高兴。

仲孙何忌:仲孙,古代人名;何忌,字。

除丧:完成丧事。

礼:古代的礼仪制度。

干:骨干,基础。

家老:家中的老仆人。

定公:鲁国的君主。

遗命:遗留下来的命令或愿望。

卫孙文子:卫国的孙文子。

献公:卫国的君主。

居戚:住在戚地。

殡:停放尸体等待下葬。

琴瑟:古代的弦乐器,常用来比喻音乐。

晋志:晋国的史书。

赵穿:晋国的大夫。

灵公:晋国的君主。

赵盾:晋国的大夫。

史书:史官所写的史书。

书法:史书的书写方式。

赵宣子:赵盾的字。

辟:处罚。

圻:古代计量土地的单位。

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这里指霸主。

子产:郑国的大夫。

捷:战胜的战果。

先王:已故的君主。

文辞:文采和辞藻。

叔孙穆子:叔孙,古代人名;穆子,字。

避难:躲避灾难。

庚宗:庚宗,古代人名。

内竖:家中的仆人。

谗:诬陷。

适:嫡长子。

庶子:非嫡出的儿子。

昭子:叔孙昭子,叔孙穆子的儿子。

竖牛:叔孙家的仆人。

周任:古代人名。

有觉德行:有觉悟的德行。

四国顺之:四方国家都顺从他。

诗:《诗经》,古代诗歌的总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正论解-评注

孔子在齐,齐侯出田,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对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

这段文字描绘了孔子在齐国时的一段经历。齐侯出田,本应招虞人一同前往,但虞人因未见招虞人的仪式物品——皮冠,而拒绝前往。虞人的这一举动体现了对先君礼制的尊重和对职责的坚守。孔子对此表示赞赏,认为守道不如守官,君子应当坚守自己的职责,即使面对不公也应如此。

孔子闻之,曰:“善哉!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孔子对虞人行为的肯定,他认为君子应当遵守官职的规范,即使面对不公也不应偏离正道。

齐国书伐鲁,季康子使冉求率左师御之,樊迟为右。“非不能也,不信乎。请三刻而逾之。”如之,众从之。师入齐军。“齐军遁。”冉有用戈,故能入焉。

这段文字讲述了鲁国与齐国的战争。冉求和樊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成功引导鲁军进入齐军,并最终使齐军溃逃。孔子听闻后称赞他们的行为是正义的,体现了对战争中的正义和勇气的认可。

孔子闻之,曰:“义也。”

这句话表明孔子认为冉求和樊迟的行为符合正义之道。

既战,季孙谓冉有曰:“子之于战,学之乎?性达之乎?”对曰:“学之。”季孙曰:“从事孔子,恶乎学?”冉有曰:“即学之孔子也。夫孔子者大圣,无不该,文武竝用兼通。求也适闻其战法,犹未之详也。”季孙悦。

这段对话反映了冉有对孔子的敬仰和对其军事思想的认同。冉有表示自己学习的是孔子的军事思想,而季孙对冉有的回答表示满意,认为冉有能够学习孔子的智慧。

季孙悦。樊迟以告孔子,孔子曰:“季孙于是乎可谓悦人之有能矣。”

这句话表明孔子对季孙能够欣赏冉有的才能表示赞赏。

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辞曰:“先臣有遗命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其位。”公许之。

这段文字讲述了南容说和仲孙何忌在昭公去世后,按照先臣的遗命,向定公推荐他们学习孔子的礼仪思想,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定公接受了这个建议,这体现了对孔子礼仪思想的重视。

二子学于孔子,孔子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云:‘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矣。惩己所病,以诲其嗣。《大雅》所谓‘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是类也夫!

孔子在这里强调君子应当能够弥补自己的过错,并且通过学习来教导后人。他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君子的行为准则。

卫孙文子得罪于献公,居戚。公卒,未葬,文子击钟焉。延陵季子适晋,过戚,闻之,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子巢于幕也,惧犹未也,又何乐焉?君又在殡,可乎?”文子于是终身不听琴瑟。

这段文字描述了卫孙文子在献公去世后,因得罪献公而居住在戚地。他在献公未葬时击钟,延陵季子路过时对此表示惊讶和不满。文子因此终身不再听琴瑟,这体现了他对礼仪的尊重和对君臣之道的遵守。

孔子闻之,曰:“季子能以义正人,文子能克己服义,可谓善改矣。”

孔子对季子和文子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来纠正他人,并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来服从义理,这是值得赞扬的。

孔子览《晋志》,晋赵穿杀灵公,赵盾亡,未及山而还。史书:“赵盾弑君。”盾曰:“不然。”史曰:“子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讨贼,非子而谁?”盾曰:“呜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乎?”孔子叹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受恶,惜也。越境乃免。”

这段文字讲述了赵盾在晋国历史上的争议。赵盾因史官的记载而受到质疑,但他坚持自己的清白。孔子对此表示叹息,认为史官董狐坚持书法不隐,赵盾作为良大夫,虽然受到恶名,但也值得同情。

郑伐陈,入之,使子产献捷于晋。晋人问陈之罪焉,子产对曰:“陈亡周之大德,豕恃楚众,冯陵弊邑,是以有往年之告。未获命,则又有东门之役。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惧,天诱其衷,启敝邑心,知其罪,授首于我。用敢献功。”晋人曰:“何故侵小?”对曰:“先王之命,惟罪所在,各致其辟。且昔天子一圻,列国一同,自是以衰,周之制也。今大国多数圻矣。若无侵小,何以至焉!”晋人曰:“其辞顺。”孔子闻之,谓子贡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

这段文字讲述了郑国与陈国的战争,以及子产在晋国陈述陈国罪行的过程。子产以言辞巧妙地回应了晋人的质疑,孔子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言辞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而文辞的恰当运用则能够使言行更加远扬。

叔孙穆子避难奔齐,宿于庚宗之邑。庚宗寡妇通焉,而生牛。穆子反鲁,以牛为内竖,相家。牛谗叔孙二人,杀之。叔孙有病,牛不通其馈,不食而死。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昭子既立,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适立庶,又披其邑,以求舍罪。罪莫大焉!必速杀之。”遂杀竖牛。

这段文字描述了叔孙穆子与竖牛之间的故事。竖牛因为谗言而害死了叔孙穆子的两位亲信,并在叔孙穆子病重时不通其馈,导致其死亡。最终,叔孙昭子杀死了竖牛,这体现了对正义的维护。

孔子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昭子有焉!”

孔子对叔孙昭子的行为表示赞赏,认为他能够坚持正义,不因个人情感而偏袒,这是符合周任所说的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的原则,也是《诗经》中所提倡的德行。

总结来说,这些古文内容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观念,包括对礼仪的重视、对正义的维护、对君子的要求以及对言辞的重视。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宗教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正论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912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