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孔子家语》是对他言传身教的记录之一。
年代:成书于汉代(约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孔子家语》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载,内容主要围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诲、哲学思想以及生活实践展开。书中收录了许多孔子关于治国理政、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言论,是理解孔子思想的另一重要来源。《孔子家语》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示了孔子在个人品德、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不仅有助于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还为后代的家风、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姓解-原文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
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
微,国名,子爵。
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
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
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申之。
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
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
嗣微子之后,故号微仲。
生宋公稽,胄子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
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
至于稽乃称公焉。
宋公生丁公申,申生缗公共及炀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
方祀以下,世为宋卿。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虽有九女而无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
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
二女莫对。
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
父曰:‘即尔能矣。’
遂以妻之。
征在既往,庙见。
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
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
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
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
子与悦,曰:‘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求知宝贵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将垂宝以贻后世。’
遂退而谓南宫敬叔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来,世有德让,天所祚也。成汤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着矣。然凡所教诲,束修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将欲与素王之乎?夫何其盛也!’
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两大。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其必有兴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将施之无穷,虽欲辞天之祚,故未得耳。’
子贡闻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
子曰:‘岂若是哉?乱而治之,滞而起之,自吾志,天何与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姓解-译文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的后代。微子启是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因为他是圻内的诸侯,所以进入朝廷担任王卿士。微是国名,子是爵位。最初,武王灭掉商朝后,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朝歌,让他继续供奉汤的祭祀。武王去世后,武庚与管叔、蔡叔、霍叔三位叔叔一起叛乱,周公辅佐成王东征平定了他们。第二年,叛乱分子被捕获,于是命令微子接替商朝的后代,写下《微子之命》来明确这一点。微子被封在宋国,迁移了商朝的子孙,因为微子是第一个去周国任职的,所以被封为贤人。他的弟弟名叫仲思,名字可能是衍或者泄。继承微子的后代,所以被称为微仲。他生了宋公稽,尽管宋公的爵位和地位有所变化,但他的家族等级并没有达到原来的水平,因此他仍然以原来的官职为名。所以,尽管两位微子被封为宋公,他们仍然以微的称号自居。到了稽的时候,才被称为公。
宋公生了丁公申,申生了缗公和炀公熙,熙生了弗父何和厉公方祀。从方祀开始,他们世世代代成为宋国的卿。弗父何生了宋父周,周生了世子胜,胜生了正考甫,考甫生了孔父嘉。五世之后,亲戚关系断绝,成为公族,所以后来以孔作为姓氏。
孔父嘉生了木金父,金父生了顓孙,顓孙生了防叔,因为避开了华氏的灾难,所以逃到了鲁国。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虽然娶了九个妻子但没有儿子。他的妾室生了一个儿子孟皮,孟皮又名伯尼,有脚病。于是他向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最小的是征在。颜父问三个女儿说:‘陬大夫虽然祖辈是士,但他们是圣王的子孙。现在他身高十尺,武艺超群,我很喜欢他。虽然年纪大,性格严肃,但不足以怀疑。你们三个谁能做他的妻子?’两个女儿都没有回答。征在进言说:‘听从父亲的安排,还需要问什么?’父亲说:‘如果你能行的话。’于是将她嫁给了他。征在嫁过去后,参加了庙会。因为丈夫年纪大,她担心不能及时生儿子,所以私下在尼丘山祈祷。生下了孔子,所以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在防。到了十九岁,他娶了宋国的亓官氏为妻,一年后生下了伯鱼。伯鱼出生时,鲁昭公把鲤鱼赐给了孔子。因为这是君王的赏赐,所以用鲤鱼的名字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伯鱼五十岁时,先于孔子去世。
齐国的太史子来到鲁国,见到了孔子,孔子和他谈论了道德。太史子很高兴,说:‘我是一个粗俗的人,只听过你的名字,很久没有见到你的样子了,现在才知道泰山的高大,大海的广阔。可惜先生没有遇到明君,道德不能普及于民,却要把宝贵的教诲留给后世。’
于是他退下后对南宫敬叔说:‘现在孔子是先圣的后代,从弗父何以来,世代都有德行和谦让,这是天的恩赐。成汤用武力统一天下,他的配对在文德。从商朝以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孔子出生在衰落的周朝,先王的典籍错乱无序,他却能论述百家的遗留下来的记载,考订它们的义理,推崇尧舜,效法文武,删减《诗经》,撰写《尚书》,确定礼仪和音乐,制作《春秋》,赞颂《易经》的道理,给后代留下教诲,作为法则,他的文德已经显现。然而,他所教诲的,从束修以上的有三千多人,或许天意是要给他一个素王的称号吧?为什么他的成就如此之大!’
敬叔说:‘大概就像你说的那样,事物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大的。我听说圣人的后代,如果不是世袭的统治,那么一定会有兴起的时候。现在孔子的道德已经达到了极致,他将要把这些道德传授给更多的人,即使他想辞去天的恩赐,但还没有得到。’
子贡听到了这两位的话,就把他们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难道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吗?混乱中整治,停滞中激发,这是我的志向,天又有什么关系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姓解-注解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宋:宋国,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是商朝后裔微子启的封地。
微子启:微子启,商朝末代君主纣王的庶兄,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封他为宋国的君主。
帝乙:帝乙,商朝的君主,微子启的父亲。
纣: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其暴政而闻名。
圻内诸侯:圻内诸侯,指在国境之内的诸侯。
子爵:子爵,古代的一种爵位,比侯爵低,比男爵高。
武王: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的儿子,推翻了商朝。
汤:汤,商朝的开国君主,以仁德著称。
管、蔡、霍三叔:管、蔡、霍三叔,指周武王的三个叔叔,他们在武王死后发动叛乱。
周公:周公,名旦,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成王,平定了管、蔡、霍三叔的叛乱。
成王:成王,周武王的儿子,继位后由周公辅佐。
朝歌:朝歌,商朝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淇县。
汤祀:汤祀,指祭祀汤王的仪式。
管、蔡、霍:管、蔡、霍,周武王的三个叔叔,参与了叛乱。
东征:东征,指周公东征,平定管、蔡、霍三叔的叛乱。
微子之命:微子之命,周公发布的命令,让微子代殷后。
国:国,指国家或封国。
殷:殷,商朝的别称。
子孙:子孙,指后代。
仕周:仕周,指在周朝做官。
贤:贤,有德行的人。
仲思:仲思,微子的弟弟。
衍:衍,仲思的一个名字。
泄:泄,仲思的另一个名字。
微仲:微仲,仲思的号。
宋公稽:宋公稽,宋国的君主。
胄子:胄子,贵族的后代。
爵:爵,古代的一种爵位。
位:位,指官位。
班级:班级,指官职的等级。
故官:故官,原来的官职。
号:号,称号。
伯鱼: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鲁昭公:鲁昭公,鲁国的君主。
鲤鱼:鲤鱼,一种鱼类,鲁昭公赐给孔子的鱼。
荣君之贶:荣君之贶,君主赐予的荣耀。
齐太史子:齐太史子,齐国的太史。
南宫敬叔:南宫敬叔,鲁国的大夫。
素王:素王,指道德高尚但未登基称王的君主。
束修:束修,古代的一种礼物,指十条干肉。
法式:法式,法则和规范。
尼丘之山:尼丘之山,位于鲁国,孔子母亲祈求生子于此山。
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中国五岳之首,象征着高大和稳固。
渊海:渊海,深不可测的海洋,象征着广阔和深邃。
素王之乎:素王之乎,指道德高尚但没有实际王位的人。
两大:两大,指两个大的势力或人物。
圣人之后:圣人之后,指圣人的后代。
继世之统:继世之统,指世袭的统治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孔子家语-本姓解-评注
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微子启,帝乙之元子,纣之庶兄,以圻内诸侯,入为王卿士。
此句介绍了孔子的家世背景,指出孔子是宋国之后,微子启是孔子先祖,曾是商朝王族成员,后因故成为周朝卿士。这为后文孔子与周朝文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微,国名,子爵。
这句话解释了“微”字的含义,指出它是一个国名,并且是一个子爵的封号,进一步说明微子启的身份。
初,武王克殷,封纣之子武庚于朝歌,使奉汤祀。
此句讲述了周武王灭商后,对商朝后裔的处理,以及武庚的封地朝歌,显示了周朝对商朝文化的尊重。
武王崩,而与管、蔡、霍三叔作难,周公相成王东征之。
这句话描述了周武王去世后,周公东征平定叛乱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周朝的内部政治斗争。
二年,罪人斯得,乃命微子代殷后,作《微子之命》申之。
此处提到了微子代殷后,并作《微子之命》来申明其职责,显示了微子在周朝的特殊地位。
与国于宋,徙殷之子孙,唯微子先往仕周,故封之贤。
这句话说明了微子因先仕周朝而受到封赏,以及宋国的建立与微子的关系。
其弟曰仲思,名衍,或名泄。嗣微子之后,故号微仲。
这里介绍了微子的弟弟,以及他继承微子之后,被称为微仲的情况。
生宋公稽,胄子虽迁爵易位,而班级不及其故者,得以故官为称。
这句话描述了宋公稽的情况,指出他的后代虽然爵位有所变动,但仍然保留原来的官职称呼。
故二微虽为宋公,而犹以微之号自终。
这里强调了微子及其后代尽管成为宋公,但仍然保留“微”的称号。
至于稽乃称公焉。
这句话指出宋公稽直接被称为公,标志着他在宋国的地位。
宋公生丁公申,申生缗公共及炀公熙,熙生弗父何及厉公方祀。
这段话讲述了宋国公室的世系,展示了宋国历史的延续。
方祀以下,世为宋卿。
这句话指出方祀以下,宋国世代为卿,显示了宋国政治的稳定性。
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甫,考甫生孔父嘉。
这里继续介绍了孔子的家世,展示了孔子家族的历史渊源。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家族的变迁,以及“孔”作为姓氏的由来。
一曰孔父者,生时所赐号也,是以子孙遂以氏族。
这句话解释了“孔父”这一称号的由来,并说明了这一称号如何成为家族的姓氏。
孔父生子木金父,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避华氏之祸而奔鲁。
这里讲述了孔子家族的迁徙历史,以及避难的原因。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这句话继续介绍了孔子家族的世系。
纥虽有九女而无子。
这里提到了叔梁纥的情况,指出他虽然有九个女儿但没有儿子。
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
这句话描述了叔梁纥妾生下的儿子孟皮,并指出他有足病。
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这里讲述了叔梁纥为了儿子求婚于颜氏的故事。
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
这句话介绍了颜氏家族的情况,指出颜氏有三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是征在。
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
这里描述了颜父对三个女儿的询问,以及他对叔梁纥的赞赏。
二女莫对。
这句话指出两个女儿没有回答。
征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
这里描述了征在的回答,她表示顺从父亲的安排。
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这句话说明了颜父同意将征在嫁给叔梁纥。
征在既往,庙见。
这里描述了征在成为叔梁纥妻子的过程。
以夫之年大,惧不时有男,而私祷尼丘之山以祈焉。
这句话说明了征在为了祈求儿子而私祷尼丘山。
生孔子,故名丘而字仲尼。
这里讲述了孔子的出生,以及他的名字和字。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
这句话描述了叔梁纥去世的情况。
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
这里讲述了孔子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以及他的第一个儿子伯鱼的出生。
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
这句话描述了鲁昭公赐给孔子鲤鱼的情况。
荣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
这里解释了孔子儿子伯鱼名字的由来。
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这句话说明了伯鱼在孔子之前去世。
齐太史子与适鲁,见孔子,孔子与之言道。
这里描述了齐太史子与访问孔子,并与他讨论道德和哲学。
子与悦,曰:‘吾鄙人也,闻子之名,不睹子之形久矣,而求知宝贵也。乃今而后知泰山之为高,渊海之为大。惜乎夫子之不逢明王,道德不加于民,而将垂宝以贻后世。’
这句话表达了太史子对孔子的赞赏和遗憾,认为孔子没有遇到明君,但他的道德思想将会流传后世。
遂退而谓南宫敬叔曰:‘今孔子先圣之嗣,自弗父何以来,世有德让,天所祚也。成汤以武德王天下,其配在文。殷宗以下,未始有也。孔子生于衰周,先王典籍,错乱无纪,而乃论百家之遗记,考正其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删《诗》述《书》,定礼理乐,制作《春秋》,赞明《易》道,垂训后嗣,以为法式,其文德着矣。’
南宫敬叔对孔子的评价非常高,认为他是圣人的后裔,有着卓越的道德和学术成就,并对其在衰周时期整理和传承古代文化表示赞赏。
然凡所教诲,束修已上三千余人,或者天将欲与素王之乎?夫何其盛也!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孔子教育的广泛性和影响力,并提出了关于孔子是否是“素王”的猜测。
敬叔曰:‘殆如吾子之言,夫物莫能两大。吾闻圣人之后,而非继世之统,其必有兴者焉。今夫子之道至矣,乃将施之无穷,虽欲辞天之祚,故未得耳。’
南宫敬叔对太史子的观点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阐述了关于圣人后裔的兴起和孔子道德思想的无限传播。
子贡闻之,以二子之言告孔子。
这句话说明了子贡将太史子和南宫敬叔的话告诉了孔子。
子曰:‘岂若是哉?乱而治之,滞而起之,自吾志,天何与焉?’
孔子的回答表明了他对自己的道德和哲学理念的坚持,认为自己的使命和成就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非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