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创立了心学。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及东亚的文化和社会。
年代:成书于明代(约1527年)。
内容简要:《近思录》是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总结,书中内容包括了他对“心学”的讲解以及他关于道德修养、治理国家、教育的思想。王阳明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他认为,人的内心是最为重要的,心中若有道,行动就能合乎道德,因此治国平天下和修身养性都需从内心出发。书中的教义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在伦理、教育和治理方面,对于如何通过修身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给出了具体的指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二-警戒-原文
濂溪先生曰: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噫!——周敦颐《通书·过》
伊川先生曰: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
德逾于禄,则虽盛而非满。
自古隆盛,未有不失道而丧败者也。——《程氏易传·泰传》
人之豫乐,心悦之,故迟迟,遂至于耽恋不能已也。
《豫》之六二,以中正自守,其介如石,其去之速,不俟终日。
如二可谓见几而作者也。
盖中正故其守坚,而能辨之早,去之速也。——《程氏易传·豫传》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
方其盛而不知戒,故狃安富则骄侈生,乐舒肆则纲纪坏,忘祸乱则衅孳萌,是以浸婬不知乱之生也。——《程氏易传·临传》
《复》之六三,以陰躁处动之极,复之频数而不能固者也。
复贵安固,频复频失,不安于复也。
复善而屡失,危之道也。
圣人开迁善之道,与其复而危其屡失,故云“厉无咎,”不可以频失而戒其复也,频失则为危,屡复何咎?过在失而不在复也。——《程氏易传·复传》
睽极则喭戾而难合,刚极则躁暴而不详,明极则过察而多疑。
暌之上九,有六三之正应,实不孤。
而其才性如此,自睽孤也。
如人虽有亲党,而多自疑猜,妄生乖离,虽处骨肉亲党之间,而常孤独也。——《程氏易传·暌传》
《解》之六三曰:“负且乘,致寇至,贞吝。”
传曰:小人而窃盛位,虽勉为正事,而气质卑下,本非在上之物,终可吝也。
若能大正,则如何?
曰:大亚非陰柔所能也。
若能之,则是化为君子矣。——《程氏易传·解传》
《益》之上九曰:“莫益之,或击之。”
传曰:理者天下之至公,利者众人所同欲。
苟公其心,不失其正理,则与众同利,无侵于人,人亦欲与之,若切于好利,蔽于自私,求自益以损于人,则人亦与之力争,故莫肯益之,而有击夺之者矣。——《程氏易传·益传》
《艮》之九三曰:“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传曰:夫止道贵乎得宜,行止不能以时,而定于一,则处世乖戾,与物睽绝,其危甚矣。
人之固止一隅,而举世莫与宜者,则艰蹇忿畏,焚挠其中,岂有安裕之理?
厉薰心”,谓不安之势,熏烁其中也。——《程氏易传·艮传》
虽舜之圣,且畏巧言令色,说之惑人,易入而可惧也如此。——《程氏易传·兑传》
治水,天下之大任也,非其至公之心,能舍己从人,尽天下之议,则不能成其功,岂方命圮族者所能乎?
鲧虽九年而功弗成,然其所治,固非他人所及也。
惟其功有叙,故其自任益强,喭戾圮益甚,公议隔而人心离矣,是其恶益显,而功卒不可成也。——《程氏经说·书解》
人于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只有自家一个身与心却不要好。
苟得外面物好时,却不知道自家身与心已先不好了也。——《一程遗书》卷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二-警戒-译文
濂溪先生说:仲由喜欢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因此他的好名声能够流传无穷。现在的人有了过错,不喜欢别人规劝,就像怕病却害怕医生一样,宁愿毁灭自己也不觉悟。唉!——周敦颐《通书·过》
伊川先生说:德行和善行积累起来,福气就会一天天到来。德行超过福禄,那么即使富贵也不是完全满足。自古以来,任何繁荣昌盛的国家,没有不失去正道而衰败的。——《程氏易传·泰传》
人的愉悦,是因为内心感到快乐,所以才会拖延时间,最终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豫》卦的第六爻,通过保持中正来坚守自己,像石头一样坚定,离开得很快,不需要等到一天结束。像第二爻这样的人,可以说是看到苗头就行动的人。因为中正,所以坚守得牢固,能够及早辨别,迅速离开。——《程氏易传·豫传》
圣人立下戒律,必定是在事物达到鼎盛的时候。如果在鼎盛时不知道警惕,那么安于富足就会产生骄奢淫逸,享受舒适就会破坏法纪,忘记灾祸就会让祸患滋生,因此逐渐陷入淫乱而不知道混乱是如何产生的。——《程氏易传·临传》
《复》卦的第六爻,因为阴柔而处于动极的状态,反复出现却不能稳固。《复》卦贵在安定稳固,频繁反复却屡次失去,不满足于反复。《复》卦虽然好,但屡次失去,是危险的。《圣人》指出改过自新的道路,与其反复而危险地屡次失去,所以说是‘危险但没有灾祸’,不可以因为频繁失去而戒备反复,频繁失去是危险的,屡次反复有什么罪过?过错在于失去,而不在于反复。——《程氏易传·复传》
《睽》卦的第六爻,极点时就会变得傲慢而难以合群,刚极时就会变得急躁暴烈而不详尽,明极时就会过于苛刻而多疑。《睽》卦的第六爻,有与第三爻的正应关系,实际上并不孤单。但它的性格如此,自然就会变得孤立。就像人虽然有亲人和朋友,但总是疑神疑鬼,胡乱产生隔阂,即使身处亲人朋友之间,也常常感到孤独。——《程氏易传·睽传》
《解》卦的第六爻说:‘背负着东西又乘坐,招致了盗贼的来临,坚守正道会有困难。’传文说:小人窃取了高位,即使努力做正事,但气质低劣,本来就不是高位的人,最终会有困难。如果能大力改正,那又如何呢?说:大正不是阴柔之所能。如果能做到,那就是变成了君子。——《程氏易传·解传》
《益》卦的第九爻说:‘没有人能增益,有人会攻击。’传文说:道理是天下最公正的,利益是众人共同追求的。如果公正地处理事情,不偏离正道,那么就会与众人共享利益,不侵犯他人,他人也会愿意与你共享,如果过于追求利益,自私自利,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那么他人也会与你争斗,所以没有人愿意增益你,反而会有攻击你的人。——《程氏易传·益传》
《艮》卦的第九爻说:‘艮其限,列其夤,危险熏心。’传文说:停止之道贵在适宜,行动和停止不能适时,而固执于一,那么处世就会变得乖张,与万物相悖,危险极了。人如果固执于一个角落,而全世界都没有适合的地方,那么就会艰难困苦,心生怨恨和恐惧,内心被烧灼,哪里有安宁和富裕的道理?‘危险熏心’,说的是不安定的局势,烧灼着人的内心。——《程氏易传·艮传》
即使是舜这样的圣人,也害怕花言巧语和伪善的面容,这些会迷惑人,容易陷入其中而感到恐惧。——《程氏易传·兑传》
治水是天下的大任,如果不是极其公正的心,不能舍弃自我,顺应众人的意见,就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哪里是那些固执己见、破坏家族的人能够做到的呢?鲧虽然努力了九年,但最终没有成功,然而他所治理的水患,确实是别人所不能及的。只是因为他的功绩有秩序,所以他的自信更强,傲慢和破坏性更严重,公正的意见被隔绝,人心离散,他的恶行更加明显,最终功绩也无法完成。——《程氏经说·书解》
人对于外在的物质享受,事事都要追求完美,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却不去关心。如果外面的事物看起来很美好,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已经先不好了。——《一程遗书》卷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二-警戒-注解
濂溪先生:指周敦颐,北宋理学家,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学说以《通书》为代表。
仲由:即孔子弟子子路,以勇猛著称。
令名无穷焉:指美好的名声能够流传无穷。
伊川先生:指程颐,北宋理学家,程颢之弟,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德善日积:指道德和善行不断积累。
福禄日臻:指福气与财富逐渐到来。
隆盛:指国家或个人达到繁荣昌盛的状态。
失道:指背离道德或正道。
豫乐:指愉悦的心情。
中正自守:指保持中正不偏不倚的态度。
介如石:指坚定如石,不可动摇。
见几而作:指看到苗头就采取行动。
圣人为戒:指圣人为了警示人们而设立戒律。
狃安富:指习惯于安逸和富有。
骄侈生:指产生骄傲和奢侈的心态。
纲纪坏:指社会秩序和法纪败坏。
祸乱:指战乱或灾难。
衅孳萌:指祸患开始滋生。
浸婬:指逐渐陷入邪恶。
复:指《易经》中的一个卦名,代表回复和恢复。
陰躁:指性格阴郁而急躁。
频数:指频繁发生。
安固:指稳定和牢固。
见几而作者:指能够看到苗头并采取行动的人。
中正故其守坚:指因为中正,所以坚守不移。
辨之早,去之速:指能够早早辨别并迅速处理。
圣人为戒,必于方盛之时:指圣人设立戒律,总是在事物兴盛的时候。
狃安富则骄侈生:指习惯于安逸和富有就会产生骄傲和奢侈。
乐舒肆则纲纪坏:指过度放纵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和法纪。
忘祸乱则衅孳萌:指忘记战乱和灾难就会让祸患开始滋生。
浸婬不知乱之生也:指逐渐陷入邪恶却不知道混乱的开始。
厉无咎:指尽管有危险,但不会有灾祸。
频失:指频繁失败。
过在失而不在复:指错误在于失败而不是重复。
睽极则喭戾而难合:指极端分离会导致难以和解。
刚极则躁暴而不详:指极端刚烈会导致急躁暴烈而不详尽。
明极则过察而多疑:指极端聪明会导致过度观察和多疑。
暌之上九:指《易经》中“暌”卦的第九爻。
正应:指相对应的爻位。
自睽孤:指自己孤立无援。
亲党:指亲戚和朋友。
乖离:指不合或分离。
负且乘:指背负着东西同时乘坐。
致寇至:指招致盗贼的到来。
贞吝:指正道而有所忌讳。
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
盛位:指高位。
大亚:指伟大的事业。
阴柔:指柔弱而不刚强。
莫益之,或击之:指没有人愿意帮助,或者有人攻击。
至公之心:指最公正的心。
方命圮族:指固执己见,导致家族败亡。
鲧:指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父亲。
功有叙:指功绩有秩序。
自任益强:指自我承担的责任更加强烈。
喭戾圮益甚:指傲慢和固执更加严重。
公议隔而人心离:指公众意见隔阂,人心离散。
恶益显:指恶行更加明显。
身与心:指身体和心灵。
外面物:指外在的物质。
一程遗书:指程颢的遗书。
治水:指治理洪水。
舍己从人:指放弃自己的利益,顺应他人。
尽天下之议:指采纳天下人的意见。
九年而功弗成:指九年时间没有成功。
固非他人所及也:指确实不是别人所能达到的。
艰蹇忿畏:指艰难困苦,愤怒恐惧。
焚挠其中:指内心被困扰。
安裕之理:指安宁富足的道理。
厉薰心:指危险的感觉充满心中。
说之惑人:指花言巧语会迷惑人。
易入而可惧也:指容易陷入并且令人恐惧。
方命圮族者:指固执己见,导致家族败亡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近思录-卷十二-警戒-评注
濂溪先生周敦颐在《通书·过》中,以仲由喜闻过为例,阐述了一种对待过失的正确态度。仲由喜闻过,意味着他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这种谦逊的品质使得他的名声得以长久流传。周敦颐批评了当时人们不愿接受规劝的现象,将其比作患疾之人不愿就医,宁愿毁灭自己也不愿觉悟,深刻揭示了不愿改正错误的心理状态。此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自我反省和修正的重要性。
程颐在《程氏易传·泰传》中提出,道德的积累能够带来福禄,但道德应超越福禄,这样即便福禄丰盛,也不至于骄傲自满。他通过历史经验指出,任何盛大的事物如果不遵循道德原则,最终都会走向衰败。这段话强调了道德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以及道德与福禄之间的关系。
在《程氏易传·豫传》中,程颐通过对《易经》中“豫”卦的解读,阐述了豫乐的适度原则。他认为,适当的快乐可以让人心情愉悦,但过度的沉迷则会使人无法自拔。他通过“豫”卦中的六二爻,强调了中正自守的重要性,以及能够及时察觉并改正错误的能力。这段文字体现了道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了适度与平衡的重要性。
程颐在《程氏易传·临传》中提到,圣人为了防止人们迷失在盛大的时刻,会提前进行警示。如果人在盛时不知警惕,就会产生骄奢淫逸的心态,破坏社会纲纪,最终导致祸乱。这段话强调了在成功或顺境时保持谦逊和警惕的重要性,体现了儒家“居安思危”的思想。
在《程氏易传·复传》中,程颐分析了《易经》中“复”卦的意义。他认为,反复犯错而不改正是危险的,而真正的复卦应该是在犯错后能够及时悔改。这段话强调了及时改正错误的重要性,以及反复犯错所带来的危险。
《程氏易传·暌传》中,程颐通过“暌”卦的解读,指出过于刚强、明察秋毫会导致难以与人相处。他通过“暌”卦中的爻位关系,说明了孤独的原因,即尽管有亲近的人,但因为多疑和猜忌,仍然感到孤独。这段文字揭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猜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程氏易传·解传》中,程颐通过对“解”卦的解读,指出小人窃取高位,即使勉强行正事,也因为本质低劣而难以长久。他通过“解”卦中的六三爻,说明了通过修身养性,小人可以转化为君子。这段文字强调了修身养性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程氏易传·益传》中,程颐通过对“益”卦的解读,阐述了公心与私欲的区别。他认为,如果能够保持公正无私的心态,那么就会得到众人的支持。反之,如果过于追求私利,就会遭到他人的抵制。这段文字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程氏易传·艮传》中,程颐通过对“艮”卦的解读,指出过度静止会导致与世隔绝,从而陷入困境。他通过“艮”卦中的九三爻,说明了过度静止所带来的危险,以及不安定的心理状态。
《程氏易传·兑传》中,程颐提到了圣人对于巧言令色的警惕。他认为,即使是圣人也应该警惕那些花言巧语,因为这些话语可能会迷惑人,导致人们陷入误区。
《程氏经说·书解》中,程颐通过对治水故事的解读,强调了公正无私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具备公正无私之心的人,才能完成治水这样的大任。
《一程遗书》卷一中,程颐提到了人们对物质追求的过度重视,而忽视了自身的身心健康。他认为,人们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而不是只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这段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强调了人的内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