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名理

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名理-原文

道者,神明之原也。

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

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

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

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

神明者,见知之稽也。

有物始生,建于地而溢于天,莫见其形,大盈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

莫能见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祸及其身。

养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

伐其本而离其亲,伐其与而败其根。

后必乱而卒于无名。

如燔如倅,事之反也;如遥如骄,生之反也。

凡物群财,超长非恒者,其死必应之。

三者皆动于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祸必反自及也。

以刚为柔者活,以柔为刚者伐。

重柔者吉,重刚者灭。

诺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绝也。

已诺不信,则知大惑矣。

已诺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

天下有事,必审其名。

名理者,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

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

审察名理终始,是谓究理。

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

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见正道循理,能与曲直,能与终始。

故能循名究理。

形名出声,声实调和。

祸灾废立,如影之随形,如响之随声,如衡之不藏重与轻。

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

乱积于内而称失于外者伐,亡形成于内而举失于外者灭,逆则上溢而不知止者亡。

国举袭虚,其事若不成,是谓得天;其若果成,身必无名。

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国危有殃。

两逆相攻,交相为殃,国皆危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名理-译文

道,是神明的根源。神明,是指那些在常规之外存在却又能被感知到的存在。那些在常规之内的存在,不需要言语也能让人信服;那些在常规之外的存在,言语一旦说出就不可更改。那些在常规之内的存在,是静止不变的;那些在常规之外的存在,是动态不可改变的。静止不变,动态不可改变,这就是所谓的神明。神明,是认识和理解的标准。

有物刚刚开始生成,建立在地面之上,又扩展到天空之中,它的形态看不见,充满天地之间却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因为看不见,所以会有反常;因为事物向下生长,所以会有逆境,灾难会降临到它的身上。滋养导致它死亡的原因,破坏它生存的基础。破坏它的根本,让它与亲人分离,破坏它的朋友,摧毁它的根基。最终必然导致混乱,最终没有名声。

像焚烧一样,是事情的反面;像遥远一样,是生命的反面。所有的事物和财富,那些超出常规,不是长久存在的东西,它们的死亡必然会有所回应。这三者都在常规之外活动,却想要取得成功,那么成功必然不会实现,灾祸必然反过来伤害自己。用柔弱去应对刚强的人会生存,用刚强去应对柔弱的人会被削弱。重视柔弱的人会吉祥,重视刚强的人会灭亡。‘诺’是承诺的标志,‘已’是承诺的结束。如果承诺和结束不被信任,那就知道大错了。如果承诺和结束都能被信任,那就处于常规之内了。

天下有大事发生,必须审慎地考虑它的名称。名称和道理,是遵循名称去探究道理的所在,这必然是福,不一定是灾。对错有明确的界限,用法律来判断;保持虚静和谨慎的倾听,以法律为准则。审慎地考察名称和道理的始终,这就是探究道理。只有公正无私,不被偏见所迷惑,才能知道如何行动。因此,掌握道的人观察天下,看到的是正道和道理,能够处理是非曲直,能够处理始末。

混乱积累在内部而外部表现出来的失误是被削弱,内在形成错误而外部表现出来的失败是被消灭,如果逆反到了极点,就会像水溢出来一样不知停止,最终会灭亡。国家表面上是空虚的,如果事情不能成功,这就是得到了天命;如果事情最终成功,那么个人必然会失去名声。过度逆反导致荒废,坚守道义才是正确的行动,国家危难就会有灾祸。两个逆反相互攻击,互相成为灾祸,两个国家都会陷入危亡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名理-注解

道: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一切事物都由‘道’所生,遵循‘道’的规律。

神明:指自然界或神灵的智慧和力量,有时也指人的道德品质和智慧。在文中,‘神明’指的是超越常人理解的事物或现象。

度:指事物的界限或规律,‘度之内’和‘度之外’分别指遵循规律和不遵循规律的事物。

逆成:指违背常理或规律而形成的事物或现象。

逆刑:指违背常理或规律所招致的惩罚。

养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指滋养导致死亡的原因,摧毁导致生命的原因,比喻采取相反的行动。

伐其本而离其亲,伐其与而败其根:指摧毁事物的根本,使其失去支持,比喻从根本上破坏事物。

燔如倅:‘燔’指焚烧,‘倅’指轻快,这里指事物的发展走向了它的反面。

如遥如骄:‘遥’指遥远,‘骄’指傲慢,这里指事物的发展走向了它的反面。

群财:指财富或财产。

超长非恒者:指超出常理和常规的事物。

已诺:‘已’指已经,‘诺’指承诺,这里指承诺的事情。

名理:指事物的名称和道理,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循名究理:指按照事物的名称和道理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形名出声:指事物的形式和名称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声实调和:指声音和实际内容相协调。

衡:指称量轻重的大秤,这里比喻公正。

执道者:指遵循‘道’的人,即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

正道:指符合‘道’的规律的道路或原则。

究理:指彻底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公无私:指公正无私,没有私心杂念。

见知不惑:指能够明辨是非,不被迷惑。

奋起:指振奋精神,积极行动。

两逆相攻:指两个违背常理的事物相互攻击。

荒:指荒废,这里指国家的衰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名理-评注

道者,神明之原也。此句开篇即点明了‘道’是神明的根源,这里的‘道’并非指具体的物质或实体,而是指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和道理。

神明者,处于度之内而见于度之外者也。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神明’的概念,指出它既存在于度(规律、法则)之内,又超越了度的限制,显示出其超越性和神秘性。

处于度之内者,不言而信;见于度之外者,言而不可易也。这里的‘度’指的是宇宙间的规律和法则,说明在规律之内,无需言语即可得到信任;而在规律之外,言语也无法改变。

处于度之内者,静而不可移也;见于度之外者,动而不可化也。此句强调‘道’的稳定性,无论是在规律之内还是之外,‘道’都是静止不变的。

静而不移,动而不化,故曰神。此句将‘道’与‘神’相提并论,指出‘道’之所以为‘神’,正是因为其静与动的不可改变性。

神明者,见知之稽也。‘神明’是检验知识和智慧的标准,意味着只有符合‘道’的知识和智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有物始生,建于地而溢于天,莫见其形,大盈终天地之间而莫知其名。此句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强调了其无形而充满宇宙的特性。

莫能见知,故有逆成;物乃下生,故有逆刑,祸及其身。这里指出,由于万物无形,人们无法完全了解它们,因此会产生误解和错误,从而导致灾祸。

养其所以死,伐其所以生。伐其本而离其亲,伐其与而败其根。后必乱而卒于无名。此句警示人们,若不顺应自然规律,必将导致混乱和灭亡。

如燔如倅,事之反也;如遥如骄,生之反也。此句用‘燔’和‘倅’比喻事物的反面,指出过度和骄傲会导致事物的衰败。

凡物群财,超长非恒者,其死必应之。三者皆动于度之外,而欲成功者也,功必不成,祸必反自及也。此句指出,任何超越常规的事物都会导致失败和灾祸。

以刚为柔者活,以柔为刚者伐。重柔者吉,重刚者灭。此句说明了在处理事物时,刚柔相济的重要性,柔能克刚,过度刚强则会导致灭亡。

诺者言之符也,已者言之绝也。已诺不信,则知大惑矣。已诺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此句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遵守诺言,才能处于‘道’的范畴之内。

天下有事,必审其名。名理者,循名究理之所之,是必为福,非必为灾。是非有分,以法断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此句说明了在处理事务时,要审慎对待名称和道理,以法律为依据。

审察名理终始,是谓究理。唯公无私,见知不惑,乃知奋起。故执道者之观于天下也,见正道循理,能与曲直,能与终始。故能循名究理。形名出声,声实调和。此句强调了探究事物本质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公正无私,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祸灾废立,如影之随形,如响之随声,如衡之不藏重与轻。故唯执道者能虚静公正,乃见正道,乃得名理之诚。此句指出,灾祸和吉祥如同影子随形、回声随声,只有遵循‘道’的人才能保持虚静公正,从而看到正道并获得真正的名理。

乱积于内而称失于外者伐,亡形成于内而举失于外者灭,逆则上溢而不知止者亡。国举袭虚,其事若不成,是谓得天;其若果成,身必无名。此句揭示了国家治理中的矛盾和危机,指出内乱外显、虚有其表的国家必将走向灭亡。

重逆以荒,守道是行,国危有殃。两逆相攻,交相为殃,国皆危亡。此句强调了国家治理中的‘逆’与‘道’的关系,指出只有坚守‘道’才能避免国家的危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名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7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