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君正-原文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
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
一年从其俗,则知民则。
二年用其德,则民力。
三年无赋敛,则民不幸。
四年发号令,则民畏敬。
五年以刑正,则民不幸。
六年民畏敬,则知刑罚。
七年而可以正,则胜强敌。
俗者,顺民心也。
德者,爱勉之也。
有得者,发禁弛关市之正也。
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
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
畏敬者,民不犯刑罚也。
可以正者,民死节也。
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囗,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
号令发必行,俗也。
男女劝勉,爱也。
动之静之,民无不听,时也。
受赏无德,受罪无怨,当也。
贵贱有别,贤不肖衰也。
衣备不相逾,贵贱等也。
国无盗贼,诈伪不生,民无邪心,衣食足而刑罚必也。
以有余守,不可拔也;以不足攻,反自伐也。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
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
知地宜,须时而树,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佴,有佴则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号令成俗而刑伐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法度者,正之至也。
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
而生法度者,不可乱也。
精公无私而赏罚信,所以治也。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
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
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
三者备,则事得矣。
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
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
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君正-译文
第一年遵从当地的风俗,第二年运用仁德来治理,第三年民众就会得到好处。第四年开始发布号令,第五年用刑罚来纠正不正,第六年民众就会敬畏,第七年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第一年遵从当地的风俗,就能了解民众的习俗。第二年运用仁德,就能使民众有力气。第三年不征税,民众就不会感到不幸。第四年发布号令,民众就会敬畏。第五年用刑罚来纠正不正,民众就不会感到不幸。第六年民众敬畏,就会了解刑罚的意义。第七年国家可以治理,就能战胜强敌。
风俗就是顺应民心。仁德就是爱护并勉励民众。民众得到好处,就是指解除禁令,放宽市场规则。号令就是组织民众,选拔贤能和不良之徒要有区别。用刑罚来纠正不正,就是罪大恶极不赦免。民众敬畏,就是民众不触犯刑罚。国家可以治理,就是民众愿意为国家而死。
如果发布号令,必须严格管理,上下齐心,民众没有其他心思,这样就可以守卫和战斗了。号令发布必须执行,这是风俗。男女相互勉励,这是仁爱。动静都能调动民众,这是时机。受到奖赏不觉得有德,受到惩罚不怨恨,这是公正。贵贱有区别,这是贤能和不良之徒的区别。衣着不互相超越,这是贵贱平等。国家没有盗贼,欺诈不发生,民众没有邪念,衣食充足而刑罚必然,用多余的资源来守卫,是不可摧毁的;用不足的资源去攻击,反而会自取灭亡。
天有生死的时候,国家有生死的原则。顺应天的生长来养生,叫做文;顺应天的杀伐来征伐敌人,叫做武;文武并用,天下就会服从。
人的根本在于土地,土地的根本在于适宜,适宜的生长在于时机,时机的运用在于民众,民众的运用在于力量,力量的运用在于节制。了解土地的适宜性,根据时机种植,节制民众的力量来使用,那么财富就会产生,征税有度民众就会富裕,民众富裕就有余粮,有余粮号令就能成为风俗,刑罚就不会被触犯,号令成为风俗,刑罚不被触犯,这就是守卫和战胜敌人的方法。
法度是正义的最高体现。用法度来治理的国家,是不可混乱的。制定法度的人,也是不可混乱的。公正无私,赏罚分明,这就是治理的方法。
减少繁琐的事务,节制征税,不要剥夺民众的时机,这样治理才能安宁。没有父亲的行为,就不能得到儿子的效力;没有母亲的德行,就不能完全发挥民众的力量。父母的行为完备,这就是天地的德行。这三者完备,事情就能成功。能够收服天下的豪杰和勇士,那么守卫的准备就完备了。精通文武之道,天下就会宾服。号令符合民心,民众就会听从命令;兼爱无私,民众就会亲近上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君正-注解
俗:指风俗习惯,即一个地区或民族长期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德:指道德品质,这里指的是统治者以德治国,以道德来感化人民。
民有得:指民众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
发号令:指发布命令,进行管理。
刑:指刑罚,法律制裁。
正:指治理得当,秩序井然。
畏敬:指民众对统治者的敬畏和尊重。
号令:指命令,指令。
什伍:古代户籍制度中的基层单位,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贤不肖:指有才能和无才能的人。
罪杀不赦:指对犯罪者进行严厉的惩罚,不可赦免。
时:指时机,时机恰当。
当:指恰当,合理。
衰:指衰败,衰落。
宜:指适宜,适合。
树:指种植,引申为发展。
财生:指财富的产生。
赋敛:指征税。
佴:指粮食储备充足。
法度:指法律和制度。
省苛事:指减少繁琐的事务。
节赋敛:指节制征税。
夺民时:指剥夺民众的生产时间。
父之行:指父亲的行为,这里指父爱。
母之德:指母亲的德行,这里指母爱。
收天下豪杰骠雄:指收纳天下的英雄豪杰。
行文武之道:指运用文治和武功。
宾:指归顺,服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君正-评注
‘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在治理国家时注重顺应民情,逐步引导民众的过程。‘从其俗’意味着初期的治理策略要顺应民间习俗,避免强行改变,以免引起民怨。‘用其德’则是在民众逐渐适应之后,通过道德教化来提升民众素质。‘三年而民有得’说明经过三年的治理,民众得到了实际的利益,从而巩固了统治基础。
‘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畏敬,七年而可以正。’这一段强调了法律和刑罚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发号令’是指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使民众有所遵循。‘以刑正’则是在法律的基础上,通过刑罚来维护社会秩序。‘民畏敬’说明民众对法律和刑罚的敬畏,这是国家治理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
‘俗者,顺民心也。德者,爱勉之也。’这里进一步阐释了‘俗’和‘德’的含义。‘俗’指的是顺应民心,即尊重民众的意愿和习惯。‘德’则是指通过爱和勉励来引导民众,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号令者,连为什伍,选练贤不肖有别也。’号令的制定要考虑到组织结构,通过选拔贤能和区分贤愚来确保号令的有效执行。
‘以刑正者,罪杀不赦也。’这里强调了刑罚的严肃性,即对于犯罪行为必须严惩不贷。
‘畏敬者,民不犯刑罚也。’民众对法律的敬畏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
‘可以正者,民死节也。’当民众能够为了正义而牺牲时,国家治理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若号令发,必厩而上九,壹道同心,上下不囗,民无它志,然后可以守战矣。’这句话强调了号令执行的重要性,只有当上下同心,民众无二心时,国家才能在守卫和战争中取得胜利。
‘天有死生之时,国有死生之正。’这句话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国家命运的深刻认识,认为国家的发展也有其自然规律。
‘因天之生也以养生,谓之文;因天之杀也以伐死,谓之武:文武并行,则天下从矣。’这里提出了文治和武功并重的治国理念,认为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使天下归心。
‘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宜之生在时,时之用在民,民之用在力,力之用在节。’这句话说明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强调了根据时宜和民力来制定治理策略的重要性。
‘法度者,正之至也。而以法度治者,不可乱也。’这里强调了法度在治理国家中的核心地位,认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治之安。’这句话提出了减轻民众负担、保护民众生产时间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国家治理安定的基础。
‘无父之行,不得子之用;无母之德,不能尽民之力。’这里强调了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责,以及国家对于民众的责任。
‘父母之行备,则天地之德也。三者备,则事得矣。’这句话认为父母、国家和天地三者兼备,才能使国家治理得当。
‘能收天下豪杰骠雄,则守御之备具矣。审于行文武之道,则天下宾矣。号令合于民心,则民听令;兼爱无私,则民亲上。’这里提出了国家治理的目标,即收揽人才、实行文武之道、使号令符合民心、实行兼爱无私的政策,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