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六分-原文
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
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
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
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悟,则社稷残。
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颓国。
主暴则生杀不当,臣乱则贤不肖并立,此谓危国。
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
嫡子父,命曰上怫,群臣离志;大臣主,命曰雍塞:在强国削,在中国破,在小国亡。
主失位,臣不失处,命曰外根,将与祸邻:在强国忧,在中国危,在小国削;
主失位,臣失处,命曰无本,上下无根,国将大损:在强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
主暴臣乱,命曰大荒,外戎内戎,天将降殃:国无大小,有者灭亡。
主两,男女分威,命曰大麋,国中有师:在强国破,在中国亡,在小国灭。
凡观国,有六顺:主不失其位则国有本,臣失其处则下无根,国忧而存。
主惠臣忠者,其国安。
主主臣臣,上下不囗者,其国强。
主执度,臣循理者,其国霸昌。
主得位臣辐属者王。
六顺六逆乃存亡兴坏之分也。
主上执六分以生杀,以赏罚,以必伐。
天下太平,正以明德,参之于天地,而兼覆载而无私也,故王天下。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参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
为人主,南面而立。
臣肃敬,不敢蔽其主。
下比顺,不敢蔽其上。
万民和辑而乐为其主上用,地广人众兵强,天下无敌。
文德究于轻细,武刃于当罪,王之本也。
然而不知王术,不王天下。
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荒,饮食喜乐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
故福生于内,则国富而民昌。
圣人其留,天下其与。
不知王术者,驱骋驰猎则禽荒,饮食喜乐而湎康,玩好嬛好则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行。
故福失于内,财去而仓廪空虚,与天相逆,则国贫而民荒。
至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
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师有道,则国人之国矣。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独知王术,故而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
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
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德而财生;
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
故王天下者,天下则之。
霸王积甲士而征不备,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天下而莫敢不听。
此自以下,兵战力争,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从来。
夫言霸王,其无私也,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六分-译文
观察一个国家的人,应该观察它的君主;观察一个家族的人,应该观察它的家长。能够治理国家的人就能成为君主,能够治理家族的人就能成为家长。观察国家,有六种逆行:儿子不尊敬父亲,臣子不尊敬君主,即使国家强大也不能称王。如果谋臣不在正确的位置上,国家就会不安定,君主不醒悟,国家就会衰落。如果君主失去位置,国家就没有根基;如果臣子不失去位置,下面就有根基,国家虽然有忧患但能存续;如果君主失去位置,国家就会荒废;如果臣子失去位置,命令就不能执行,这就叫做衰败的国家。如果君主残暴,生杀不公;如果臣子混乱,贤能和愚劣并存,这就叫做危险的国家。如果君主昏庸,就会失去明智;如果男女争权,国家会有乱兵,这就叫做亡国的征兆。
嫡长子不尊敬父亲,叫做‘上怫’,会导致群臣离心;大臣不尊敬君主,叫做‘雍塞’,在强国会削弱,在中国会衰败,在小国会灭亡。如果君主失去位置,臣子不失去位置,叫做‘外根’,会与邻国结怨:在强国会忧虑,在中国会危险,在小国会削弱;如果君主和臣子都失去位置,叫做‘无本’,上下都没有根基,国家将遭受重大损失:在强国会崩溃,在中国会灭亡,在小国会灭绝。如果君主残暴,臣子混乱,叫做‘大荒’,内外都会受到战乱,天灾将会降临:无论国家大小,有国者都将灭亡。如果君主昏庸,男女争权,叫做‘大麋’,国家中有乱象:在强国会崩溃,在中国会灭亡,在小国会灭绝。
观察国家,有六种顺行:君主不失位置,国家就有根基;臣子失去位置,下面就没有根基,国家虽然有忧患但能存续。君主仁慈,臣子忠诚,国家就安全。君主和臣子各司其职,上下和谐,国家就强大。君主坚持法度,臣子遵循道理,国家就繁荣昌盛。君主得到位置,臣子归附,国家就能称王。
六顺六逆是存亡兴衰的关键。君主掌握这六分,用来决定生杀、赏罚、讨伐。天下太平,正因君主以明德治理,参照天地,无私地覆盖和承载一切,所以能统治天下。
统治天下的方法,有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共同运用,才能统治天下。作为君主,面向南站立。臣子恭敬,不敢隐瞒君主。下面的人顺从,不敢隐瞒上级。万民和睦,乐于为君主效力,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兵力强大,天下无敌。
文德体现在细微之处,武力用于罪有应得之人,这是王者的根本。然而,如果不懂得统治天下的方法,就不能统治天下。懂得统治方法的人,即使驰骋狩猎也不会荒废,即使饮食喜乐也不会沉溺,即使玩赏也会保持清醒,与天下用兵,花费少而功效大,战胜敌人而命令得以执行。所以,国内幸福,国家就富强,民众就昌盛。圣人留在这里,天下就会与他同在。不懂得统治方法的人,驰骋狩猎就会荒废,饮食喜乐就会沉溺,玩赏就会迷失心志,与天下用兵,花费多而功效小,战胜敌人而命令不能执行。所以,国内幸福失去,财富流失,仓库空虚,与天意相悖,国家就贫穷,民众就困苦。最圣明的人不会留在这里,天下也不会与他同在。如果又不能重视士人并且尊师重道,那么国家就会灭亡。
统治天下的人有玄德,有玄德的人懂得统治方法,所以能统治天下而天下人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统治天下的人,轻视悬挂的国家而重视士人,所以国家重要而自身安全;轻视财富而重视有知识的人,所以功德成就而财富产生;轻视自身而重视有道德的人,所以自身尊贵而命令得以执行。所以,统治天下的人,天下人都效仿他。霸王积聚兵力而不懈怠,诛杀犯罪而不图私利,所以天下人都听从他的命令。以下的情况,兵战不断,危亡将至,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所谓霸王,就是无私,只有王者能包容天下,万物才能和谐发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六分-注解
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这句话意味着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况,可以从中看到国家的君主;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况,可以从中看到家庭的家长。这里强调的是通过观察个体或集体的领导者的行为和品质,可以推断出整个国家或家庭的状况。
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这句话表达的是一个人如果能够治理好国家,那么他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君主;如果能够管理好家庭,那么他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好的家长。
六逆:指观察国家时看到的六种不利的迹象,即六种可能导致国家衰败的因素。
社稷:古代指国家,也指国家的祭祀。
主暴:指君主残暴。
危国:指国家处于危险状态。
亡国:指国家灭亡。
六顺:指观察国家时看到的六种有利的迹象,即六种有利于国家繁荣的因素。
主不失其位:指君主没有失去他的地位。
主惠臣忠:指君主仁慈,臣子忠诚。
主主臣臣:指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各守其位。
主执度,臣循理:指君主坚持法度,臣子遵循道理。
主得位臣辐属:指君主得到正确的位置,臣子各尽其职。
王天下:指统治整个天下。
南面而立:古代君主面向南面而立,表示君临天下。
文德:指文化和道德。
武刃:指军事力量。
王术:指统治天下的方法或策略。
玄德:指深奥的德行。
霸王:指强大的君主或领袖。
积甲士:指积累强大的军队。
诛禁当罪:指惩罚应当惩罚的罪行。
物曲成焉:指万物得以成长和完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经法-六分-评注
观国者观主,观家者观父。能为国则能为主,能为家则能为父。
此句强调了观察国家与家庭的关键在于观察其领导者。‘观主’和‘观父’分别代表了国家与家庭的核心,即君主与家长。‘能为国’与‘能为家’则是对领导者能力的肯定,认为只有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君主,同理,能够管理好家庭的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家长。
凡观国,有六逆:其子父,其臣主,虽强大不王。
‘六逆’指观察国家时可能出现的六种不利现象。‘其子父’指的是儿子对父亲的不敬,‘其臣主’指的是臣子对君主的不忠。即使国家强大,如果出现了这些现象,国家也不能称为‘王’(即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这反映了古代对君臣关系的重视,认为忠诚是国家的基石。
其谋臣在外位者,其国不安,其主不悟,则社稷残。
此句指出,如果谋臣不在正确的位置上,国家将不安定,君主如果不能觉悟,国家将遭受破坏。‘社稷’代表国家,说明国家稳定的关键在于君主与谋臣之间的正确关系。
其主失位则国无本,臣不失处则下有根,国忧而存;主失位则国荒,臣失处则令不行,此之谓颓国。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君主失位和臣子失职对国家的影响。君主失位导致国家根基动摇,而臣子失职则导致国家法令无法执行,这种情况被称为‘颓国’,即国家衰败。
主暴则生杀不当,臣乱则贤不肖并立,此谓危国。
‘主暴’和‘臣乱’是导致国家危险的因素。君主暴虐会导致生杀不当,臣子混乱则会导致贤者与不肖者并列,这样的国家被称为‘危国’。
主两则失其明,男女争威,国有乱兵,此谓亡国。
‘主两’指的是君主不能明断,导致国家混乱。男女争权,军队混乱,这样的国家被称为‘亡国’,即国家即将灭亡。
六顺六逆乃存亡兴坏之分也。
这句话总结了‘六顺’和‘六逆’的重要性,认为它们是决定国家存亡兴衰的关键。
王天下者之道,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参用之,然后而有天下矣。
‘王天下者之道’指的是统治天下的方法。这里提出,要统治天下,必须天地人和三者相结合。
为人主,南面而立。臣肃敬,不敢蔽其主。下比顺,不敢蔽其上。
这段描述了理想的君主与臣子的关系。君主应该正面而立,臣子应该尊敬君主,下级应该顺从上级,形成一种和谐的政治秩序。
文德究于轻细,武刃于当罪,王之本也。
这句话强调了文治与武功的重要性。文治注重道德教化,武功注重法治,两者都是君主统治的基础。
然而不知王术,不王天下。
这句话指出,即使有文德和武功,如果不知道统治天下的方法,也无法真正统治天下。
知王术者,驱骋驰猎而不禽荒,饮食喜乐而不湎康,玩好嬛好而不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少而有功,战胜而令行。
‘知王术者’指的是懂得统治方法的人。他们能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兵有功,法令得以执行。
故福生于内,则国富而民昌。
这句话说明,如果国家内部稳定,国家就会富强,人民就会昌盛。
不知王术者,驱骋驰猎则禽荒,饮食喜乐而湎康,玩好嬛好则惑心,俱与天下用兵,费多而无功,战胜而令不行。
与‘知王术者’相对,‘不知王术者’则因为不懂得统治方法,导致国家衰败。
至圣之人弗留,天下弗与。
这句话强调了至圣之人对天下的重要性,如果失去了这样的领袖,天下就会失去秩序。
如此而又不能重士而师有道,则国人之国矣。
这句话指出,如果国家不能重视士人并遵循正确的道路,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王天下者有玄德,有玄德独知王术,故而王天下而天下莫知其所以。
‘玄德’指的是深奥的德行。能够拥有‘玄德’并懂得‘王术’的人,能够统治天下而不为人所知。
王天下者,轻县国而重士,故国重而身安;贱财而贵有知,故功德而财生;贱身而贵有道,故身贵而令行。
这段描述了能够统治天下的君主的品质,他们重视士人,轻视财富,重视道德,因此能够得到国家的尊重和人民的服从。
故王天下者,天下则之。霸王积甲士而征不备,诛禁当罪而不私其利,故令天下而莫敢不听。
这句话说明,能够统治天下的君主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服从。霸王通过积累力量和公正的治理,使得天下无人敢不听从。
此自以下,兵战力争,危亡无日,而莫知其所从来。
这句话反映了不懂得统治方法的国家将陷入战争和危机之中,而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夫言霸王,其无私也,唯王者能兼覆载天下,物曲成焉。
这句话总结了霸王和王者的重要品质,即无私和能够包容天下,使得万物得以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