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原文
力黑问于太山之稽曰:蚩尤囗骄溢阴谋,阴谋囗高阳,为之若何?
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
夫天行正信,日月不处。
启然不怠,以临天下。
民生有极,以欲涅洫即失。
丰而为杀,加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哀。
忧桐而君之,收而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
将令之死而不得悔。
子勿患也。
战盈哉,太山之稽曰:可矣。
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
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
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
其发而建之天,名约蚩尤之旌。
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腐其骨肉,投之若醢,使天下囗之。
上帝以禁。
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
乏禁,留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
屈其脊,使甘其俞,悫为地楹。
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译文
力黑向太山之稽请教说:蚩尤骄傲自大,阴谋诡计,他的阴谋行为已经到了高阳的程度,我们应该怎么办?太山之稽回答说:你不要担心。天行正道,日月不会停留。它永远不懈怠,统治着天下。人的欲望是有限的,如果过度追求就会失去。丰盈转为消亡,增加变为过剩,给予变成害处,到达变为浪费,缓慢变为悲哀。忧虑会变成君主的责任,收集起来就会变成自己的过错;积累起来会变得高大,跌倒时无法挽救。将会导致他死不悔改。你不要担心。
太山之稽接着说:战争太频繁了。于是他拿出锋利的钺,振作起他的军队。黄帝亲自遇到蚩尤,便趁机将他擒获。剥下蚩尤的皮革做成箭靶,让人射击,射中多的人有赏。将箭靶树立在天上,命名为蚩尤的旌旗。填满他的胃做成球,让人击打,击中多的人有赏。将他的骨肉腐烂后,像肉酱一样扔掉,让天下人都知道。
上帝因此下令禁止。帝说:不要违反我的禁令,不要留下我的肉酱,不要扰乱我的百姓,不要断绝我的道路。违反禁令,留下肉酱,扰乱百姓,断绝道路,违背道义,逆时代而行,不是正确的做法,过度追求,失去适度,擅自制定规则,心情想要这么做,但上帝还没有先行动而擅自发动战争,看蚩尤和共工的例子。使他们弯曲脊背,使他们甘愿成为地上的柱子。帝说:要严格遵守我的正道,不要失去我常行的刑法,以此来教育后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注解
力黑:力黑,可能是古代某位人物的名字,此处可能指代一个询问者。
太山之稽:太山之稽,可能是指古代的一位智者或长者,这里可能是指一个被询问的对象。
蚩尤:蚩尤,古代神话中的战神,相传是九黎族的首领,以勇猛著称,与黄帝作战。
囗:这里的囗可能是古代文字中的通假字,表示某种动作或状态。
阴谋:阴谋,指暗中策划,通常带有贬义,指不光明正大的计划。
高阳:高阳,可能是指地名或人名,此处可能指某个地方或人物。
若何:若何,即如何,表示询问对策或方法。
天行正信:天行正信,指天道运行公正,诚信无欺。
日月不处:日月不处,可能是指日月运行不停,比喻事物不断变化。
启然不怠:启然不怠,形容精神振奋,毫不懈怠。
民生有极:民生有极,指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极限。
欲涅洫即失:欲涅洫即失,可能是指过度追求某种东西而导致失去。
丰而为杀,加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哀:这些句子可能是在讲述过度或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后果。
忧桐而君之,收而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这些句子可能是在描述某种行为导致的不幸后果。
将令之死而不得悔:将令之死而不得悔,指某些行为一旦发生,即使后悔也无法挽回。
战盈哉:战盈哉,可能是感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锵钺:锵钺,指古代的一种武器,类似于斧头。
戎兵:戎兵,指战争中的士兵或兵器。
干侯:干侯,可能是指某种靶子或箭靶。
旌:旌,古代军旗的一种,用于标识军队或将领。
胃:胃,指动物的胃,此处可能指用动物的胃制成的球。
鞠:鞠,古代的一种球类游戏,类似于足球。
醢:醢,指将肉捣碎制成的肉酱。
上帝:上帝,古代中国宗教信仰中的最高神。
禁:禁,指禁止或限制。
恒刑:恒刑,指常规的刑罚或法律。
正名:正名,指明确事物的名称或概念,以正视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评注
力黑问于太山之稽曰:蚩尤囗骄溢阴谋,阴谋囗高阳,为之若何?
此段对话揭示了力黑对蚩尤骄横和阴谋的担忧,以及对如何应对的询问。太山之稽的回答‘子勿患也’体现了一种超脱和宽容的态度,认为天行正信,日月不居,意味着自然规律和道德原则不可违背,因此无需忧虑。这一观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顺应自然、尊重天道的哲学思想。
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夫天行正信,日月不处。启然不怠,以临天下。民生有极,以欲涅洫即失。
太山之稽进一步阐述了其观点,强调天行正信,日月不居,意味着宇宙间的一切都有其规律和秩序。他提醒力黑,民生有极,即人的欲望有度,过度追求欲望会导致失去。这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适度原则的智慧。
丰而为杀,加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哀。忧桐而君之,收而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
太山之稽用一系列对比,说明过度和不足都会带来负面后果。丰则转为杀,加则变为既,给予可能变为害,达到极致则变为浪费,缓慢可能变为悲哀。他强调忧虑和积累会导致灾难,提醒力黑不要过度忧虑和积累。
将令之死而不得悔。
这句话强调了行动的不可逆性,提醒人们在做决策时要谨慎,因为一旦行动,就难以挽回。
战盈哉,太山之稽曰:可矣。
太山之稽对于战争的看法,认为在必要时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里的‘战盈哉’可能是指战争已经到了不得不进行的程度。
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
这段描述了黄帝与蚩尤的战斗,以及黄帝最终擒获蚩尤的过程。这里的‘锵钺’和‘戎兵’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其发而建之天,名约蚩尤之旌。
这一段描述了黄帝对蚩尤的处理方式,将蚩尤的皮革剥下制作成靶子,让士兵射箭,多中者有赏。这既是对蚩尤的惩罚,也是对士兵的激励。
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这里描述了将蚩尤的胃填充后作为球类游戏,多中者有赏。这种处理方式既是对蚩尤的羞辱,也是对士兵的娱乐。
腐其骨肉,投之若醢,使天下囗之。
最后,将蚩尤的骨肉腐败后像肉酱一样处理,这是对蚩尤的彻底消灭。这里的‘使天下囗之’可能是指让天下人都知道蚩尤的下场。
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
这段话是上帝对蚩尤之死的禁止,要求人们遵守规则,不要破坏社会秩序。
乏禁,留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
这段话进一步强调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指出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是错误的,包括过度的权力使用和对上帝的亵渎。
屈其脊,使甘其俞,悫为地楹。
这里可能是指对蚩尤的惩罚,通过使其屈服来表达对上帝的顺从。
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最后,上帝提醒人们要坚守正义之名,遵守永恒的刑罚,以此警示后人。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法律和道德并重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