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

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原文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

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

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

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

吾允地广裕,类天大明。

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无命,执虚信。

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荒,吾受民而民不死。

吾位不失。

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译文

从前,黄宗这个人,一开始就重视诚信,他制作自己的象征物,形状是四面八方,中心只有一颗心,四面八方都通向中心,前面、后面、左边、右边都相互连接,站在这个位置上,踏着这个象征物,因此能够成为天下的领袖。

我受到天的命令,确定了我的位置在地上,成就了我的名声在人间。只有我一个人的德行才能与天相配,因此我设立了王、三公,建立了国家并设置了君主、三卿。计算日子、月份、年份,来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我承认土地广阔丰富,如同天空一样光明无边。

我敬畏天、爱护地、亲近人民,设立没有命名的制度,坚持虚心的信念。我爱人民,人民就不会灭亡;我爱土地,土地就不会荒芜;我接受人民,人民就不会死亡。我的位置不会失去。

如果我能亲近亲人并提拔贤能的人,我就不会遗漏任何重要的东西,我的成就也就达到了极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注解

黄宗:黄宗指的是古代的一种宗族制度,宗族成员以共同祖先为尊,宗族长老为宗,宗族成员共同遵守宗族规矩,维护宗族利益。

质始好信:质始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好信则表示重视诚信。这里表达的是黄宗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立身处世的根本。

作自为象:作自为象是指自己树立典范,以身作则。

方四面:方四面指的是四方,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傅一心:傅一心表示统一思想,团结一心。

四达自中:四达自中意味着四方通达,中心稳固。

前参后参,左参右参:参,古代指参商,即参星和商星,这里比喻事物相互关联,相互支持。

践位履参:践位履参是指担任职位,遵循参商之道。

是以能为天下宗:因此能成为天下所宗仰的人。

吾受命于天:表示自己接受天命,认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是天赋的。

定位于地:指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稳固,如同大地一样。

成名于人:指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成就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唯余一人德乃配天:只有我一个人的德行能够匹配天命。

乃立王、三公:于是设立国王和三公,即辅佐国王的三个高级官员。

立国置君、三卿:建立国家,设立君主和三个高级官员。

数日、历月、计岁:数日、历月、计岁是指计算时间,分别对应日、月、年。

以当日月之行:根据日月运行的规律来计算时间。

吾允地广裕,类天大明:我允诺土地广大丰富,如同天空一样明亮。

吾畏天、爱地、亲民:敬畏天命,爱护土地,亲近民众。

立无命,执虚信:不迷信命运,坚持诚信。

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荒,吾受民而民不死:爱护民众,民众就不会灭亡;爱护土地,土地就不会荒芜;接受民众,民众就不会死亡。

吾位不失:我的地位不会丧失。

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如果我能亲近亲人并提拔贤能之人,我就不会遗漏任何人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评注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

这段古文出自《尚书·洪范》,是对古代圣王黄宗的赞颂。‘黄宗’即黄帝,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质始好信’表明黄帝的品质从始至终都重视诚信,这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美德之一。‘作自为象’意味着黄帝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方四面,傅一心’形容黄帝心胸开阔,能够包容四方,同时内心坚定。‘四达自中’指的是黄帝的智慧能够通达四方,‘前参后参,左参右参’则表示他在治理国家时能够多方考虑,不偏不倚。‘践位履参’意味着黄帝在位时,能够脚踏实地,实行参政议政。‘是以能为天下宗’总结黄帝因此被天下人尊敬和效仿,成为天下之宗师。

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

这句话强调了黄帝作为圣王的合法性。‘吾受命于天’表明黄帝的统治权来自于天命,这是古代中国宗教哲学中的一种观念,认为君权神授。‘定位于地’则说明他的统治根基稳固,符合地理环境和社会现实。‘成名于人’意味着黄帝的功绩被后人所铭记,成为永恒的传说。

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黄帝的德行和治国理念。‘唯余一人德乃配天’表示黄帝的德行与天相匹配,具有无上的德性。‘乃立王、三公’指的是黄帝设立王位和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立国置君、三卿’则说明他建立了国家制度,设置了君主和三卿(司徒、司马、司空)来分管国家事务。

数日、历月、计岁,以当日月之行。

这句话反映了黄帝的治国策略,即以日月运行的时间为参照,制定政策,顺应自然规律,体现了他尊重自然、顺应天时的思想。

吾允地广裕,类天大明。

‘吾允地广裕’意味着黄帝使得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类天大明’则形容他的统治如同天光普照,光明磊落,体现了黄帝的治国理念。

吾畏天、爱地、亲民,立无命,执虚信。

这句话概括了黄帝的治国方针。‘吾畏天’表明他敬畏天命,‘爱地’表示他关心土地和人民,‘亲民’则说明他亲近百姓。‘立无命’和‘执虚信’则体现了他不迷信命运,坚持诚信的原则。

吾爱民而民不亡,吾爱地而地不荒,吾受民而民不死。

这三句话进一步强调了黄帝对人民和土地的关爱,以及他治理国家所取得的成效。‘吾爱民而民不亡’意味着他使人民安居乐业,‘吾爱地而地不荒’表示他使土地肥沃,‘吾受民而民不死’则说明他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吾位不失。吾苟能亲亲而兴贤,吾不遗亦至矣。

这句话总结了黄帝的治国理念。‘吾位不失’表示他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吾苟能亲亲而兴贤’意味着他能够亲近亲族并提拔贤能之士,‘吾不遗亦至矣’则表示他不会遗漏任何有才能的人,体现了他广纳贤才的胸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65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