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原文
黄帝问四辅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
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
果童对曰: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
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
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
合此干常,是晦有明,有阴有阳。
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恶。
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
静作相养,德虐相成。
两若有名,相与则成。
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有任一则重,任百而轻。
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
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
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有等。
前世法之,后世既陨,由果童始。
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缾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译文
黄帝问四位辅佐的大臣说:就只有我一个人,统治着整个天下。现在我想好好管理它,让它变得公平和平稳,我应该怎么做呢?果童回答说:如果不经过危险就无法达到平稳,如果不经过考验就无法得到端正。要观察天空在上,审视大地在下,还要参考男女的情况。天有固定的规律,地有不变的法则。结合这些规律和法则,就能使暗淡的变明亮,使阴的变阳。地有山有水,有黑有白,有美有丑。地的风俗是静止的,而天则是通过运动来确立名分。静止和运动相互滋养,恶劣的德行相互成就。两者如果都有名分,相互配合就能成就大事。阴阳具备了万物,变化才能产生。
有所承担就感到沉重,承担得越多反而觉得轻松。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事物都有自己的形态,顺应它们就能成就。黄帝说:人民依赖天空生存,依靠大地生活,把天当作父亲,把地当作母亲。现在我想好好管理它,让它变得公平和平稳,从哪里开始呢?果童回答说:如果危险能变得平稳,考验能变得端正,那么贵族和贫民都会有端正的名分,富有和贫穷的人都会得到平等的待遇。前人遵循这个方法,后人已经衰落,这一切都应该从果童开始。果童于是穿上粗布衣服,背着水瓶行走,四处乞食,周游四方,以此来展示贫贱的极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四辅:古代指辅佐帝王的重要大臣,此处可能指四位辅佐黄帝的大臣。
兼有天下:拥有整个天下,即统一天下。
畜:养育,培养。
正:使……端正,此处指使天下秩序端正。
均而平之:使天下公平。
果童:传说中的古代贤人,此处可能指果童的回答。
险:险峻,此处比喻治理天下的困难。
谌:诚信,此处指诚信的治理。
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观察天象和地理环境。
稽之男女:考察男女之别,即考察社会结构和性别差异。
恒干:恒定的干位,指天干中的固定位置。
恒常:恒定的常道,指天地间不变的规律。
晦有明,有阴有阳:暗中有明,有阴有阳,指事物有对立的两面。
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恶:地形有山有水,颜色有黑有白,品质有美有恶,指自然界多样性。
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地以静默为德,天以正名为作,指地以安静为美德,天以正名作为其特性。
静作相养,德虐相成:安静与作为相互滋养,美德与暴虐相互成就,指社会和谐与矛盾的对立统一。
两若有名,相与则成:两者如果都有名分,相互配合就能成就大事。
阴阳备物,化变乃生:阴阳和合,万物才能化育生长。
任一则重,任百而轻:承担一物则感觉沉重,承担百物则感觉轻松,指责任与负担的关系。
其中:其中的道理,指天下的道理。
因之若成:根据这个道理去做,就能成就事业。
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依赖天空生存,依赖土地生活,指人类依赖自然。
适由始:从哪里开始,指治理天下的起点。
衣褐而穿,负缾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极:穿着粗布衣服,背着陶罐行走,四处乞食,周游四方,以展示极端的贫贱,指果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教育人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评注
黄帝问四辅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
此段古文开篇便展现了黄帝作为一国之君的谦逊与自省。‘唯余一人’表达了黄帝对自己的定位,认为自己并非孤军奋战,而是肩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畜而正之,均而平之’则体现了黄帝对于治理天下的理想状态,即培养人才、纠正错误、实现公平与和谐。此句中的‘为之若何’更是体现了黄帝的求贤若渴,期待得到四辅的智慧建议。
果童对曰: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
果童的回答深刻揭示了治理天下的真谛。‘不险则不可平’意味着治理国家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敢于面对并克服这些险阻,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不谌则不可正’则强调了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原则,不能妥协,才能使国家走上正轨。
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
果童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提出治理国家要观察天象、地理以及男女之间的关系。‘观天于上’意味着要顺应天时,‘视地于下’则强调要关注民生,‘稽之男女’则是指要平衡男女之间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
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
果童以天地之恒常来比喻国家治理的稳定性。‘恒干’和‘恒常’分别指天地的规律性,强调国家治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合此干常,是晦有明,有阴有阳。
果童进一步解释了天地规律的具体表现,即光明与黑暗、阴与阳的共存。这暗示了国家治理中,正与邪、善与恶的相互对立与转化。
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恶。
果童以地理的多样性来比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山’与‘泽’分别代表山川与湖泊,‘黑’与‘白’代表颜色,‘美’与‘恶’代表品质,这些都体现了社会的多元性。
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
果童通过对比天地,指出地以德行静,天以正名作。这里的‘德’与‘名’分别指道德与名声,‘静’与‘作’则代表静态与动态。这表明国家治理需要道德与名声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动态的实践。
静作相养,德虐相成。
果童认为,静态与动态、道德与虐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这体现了治理国家需要平衡各种因素,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两若有名,相与则成。
果童指出,只有当静态与动态、道德与虐行相互配合,国家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果童以阴阳变化来比喻国家的变革与发展。阴阳的平衡与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基础,国家治理也需要不断适应变化,实现发展。
有任一则重,任百而轻。
果童通过对比‘任一则重’与‘任百而轻’,强调了治理国家要善于分权,不能过于集权。
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
果童认为,人各有其才能,物各有其形态,只有因材施教,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
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黄帝在此表达了对民众的关爱与尊重,认为民众如同婴儿依赖父母一般,依赖于天地生存。
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
黄帝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即如何实现国家的培养、纠正、公平与和谐,并询问从何处开始。
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有等。
果童对黄帝的问题进行了回答,指出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需要平险、正谌,使贵贱平等,贫富均衡。
前世法之,后世既陨,由果童始。
果童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他从前世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开创了新的治理方法。
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缾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极。
果童通过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贫贱之极,以此警示统治者要关注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