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四经是道家经典之一,传说是黄帝及其弟子编纂的医学、哲学及军事战略相关著作。它涵盖了道家哲学和自然的运作法则,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文化的重要遗产。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四经》是四部经典的合集,分别为《黄帝内经》《黄帝阴符经》《黄帝经》《黄帝素问》。书中探讨了道家哲学、自然的阴阳五行理论、人体的生理活动及养生之道等。通过精辟的理论阐述,书中强调自然法则在养生、治病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与环境相应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黄帝素问》对医学、气候、人体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讨论了五行、气血、脏腑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书中的理论至今仍然是中医哲学的核心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原文
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正,焉止焉始?
对曰: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
外内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
黄帝曰:吾既正既静,吾国家愈不定。若何?
对曰:后中实而外正,何患不定?
左执规,右执矩,何患天下?
男女毕迵,何患于国?
五正既布,以司五明。
左右执规,以待逆兵。
黄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
对曰: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以求内刑。
内刑已得,后乃自知屈其身。
黄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
对曰:道同者,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
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
黄帝曰:勿争若何?
对曰:怒者血气也,争者脂肤也。
怒若不发,浸廪是为痈疽。
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矣。
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
战哉,阉冉乃上起黄帝曰:可矣。
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
何不可矣?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
帝箸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尤。
反义背宗,其法死亡以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译文
黄帝问阉冉说:我想实施五种正道,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阉冉回答说:开始于自身,中间有正确的度量,然后才涉及到外界的人。内外相互连接,事情才能做得正确。黄帝说:我已经端正,也平静了,但我的国家还是不稳定。怎么办呢?阉冉回答说:如果内部充实而外部端正,还有什么不稳定的呢?左手拿圆规,右手拿矩尺,还担心天下不成吗?男女都能各自发挥才能,还担心国家不成吗?五种正道已经实施,用来管理五种明智。左右手拿圆规,等待敌人的到来。
黄帝说:我自己还不知道该怎么办,怎么办呢?阉冉回答说:如果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深入深渊,寻求内心的刑罚。内心的刑罚得到了,然后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屈从。黄帝说:我想屈从自己,屈从自己该怎么办呢?阉冉回答说:道相同的人,他们的事情也相同;道不同的人,他们的事情也不同。现在天下大乱,时机到了,你能谨慎地不参与争斗吗?黄帝说:不争斗怎么办?阉冉回答说:愤怒是血气,争斗是皮肤。愤怒如果不发泄,就会变成痈疽。你能去除这四者,枯骨又怎么能争斗呢?黄帝于是辞去了国家的大夫职务,上了博望山,谈卧三年来自我修养。
战哉,阉冉于是站起来对黄帝说:可以了。那些挑起争斗的人是凶险的,不争斗的人也未必能成功。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黄帝于是拿出他的锵钺,振奋他的军队,亲自击鼓,去迎战蚩尤,并最终擒获了他。黄帝写下盟约,盟约说:违反道义,逆天行事,其刑罚与蚩尤相同。违反道义,背叛宗族,其法律是死刑直到尽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始祖,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被尊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
阉冉:古代传说中的贤人,此处可能指黄帝的顾问或智者。
五正:指五种正确的原则或方法,具体指什么在文中未明确说明。
正度:适当的限度或标准。
外人:指自己之外的人或事物。
外内交接:指内外之间的联系或相互作用。
正于事之所成:使事情得以顺利完成。
国家愈不定:国家秩序不稳定。
后中实而外正:内部充实而外部端正。
左执规,右执矩:左手拿圆规,右手拿矩尺,比喻遵循规则和标准。
男女毕迵:男女之事无不周全。
五明:指五种明智或智慧。
逆兵:指逆反的势力或敌人。
内刑:内心的刑罚或惩罚。
屈其身:谦虚地对待自己。
道同者,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相同的道理导致相同的行为,不同的道理导致不同的行为。
大争:大规模的争斗或战争。
慎勿争:谨慎地避免争斗。
怒者血气也,争者脂肤也:愤怒是血液和气力的表现,争斗是肌肤之痛。
浸廪是为痈疽:长时间积累的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
去四者:去除愤怒、争斗、嫉妒、骄傲等不良情绪。
枯骨何能争矣:枯骨无法再参与争斗,比喻无能力再争斗。
锵钺:古代的一种大斧,象征权力。
戎兵:兵器,军队。
提鼓枹:击鼓,指挥战斗。
蚩尤:古代神话中的战神,与黄帝有多次战争。
帝箸之盟:黄帝写下盟约。
反义逆时:违背道义和时机的。
其刑视蚩尤:其惩罚应如蚩尤之刑。
反义背宗:违背道义和宗族。
其法死亡以穷:其结果为死亡和绝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四经-十大经-五正-评注
黄帝问阉冉曰:吾欲布施五正,焉止焉始?
此句中,黄帝以谦逊之态向阉冉请教如何实施五正之道,体现出黄帝的虚怀若谷和对于治国理政的重视。‘五正’指的是五种治国原则,‘焉止焉始’则是在询问从何处开始实施这些原则。阉冉的回答‘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即首先从自身做起,遵循中庸之道,然后才能影响到外界,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对曰:始在于身,中有正度,后及外人。
阉冉的回答中,‘始在于身’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中有正度’则是指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以达到和谐平衡。‘后及外人’则是指将个人的修养推广到家庭、国家乃至天下,实现全面治理。
外内交接,乃正于事之所成。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方法,即内外相结合,内外相辅相成,才能成就大事。‘外内交接’指的是国家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正于事之所成’则是指通过这种互动实现国家治理的成功。
黄帝曰:吾既正既静,吾国家愈不定。
黄帝对于阉冉的回答似乎并不满意,因为他认为自己已经做到了正己静心,但国家仍然不稳定。这反映了黄帝对于国家治理的焦虑和对于个人修养与国家治理之间关系的思考。
对曰:后中实而外正,何患不定?
阉冉的回答指出,如果国家内部充实,外部形象端正,那么国家自然不会不稳定。这里强调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即国家内部要充实,外部形象要良好,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
左执规,右执矩,何患天下?男女毕迵,何患于国?
阉冉用两个比喻来阐述治国之道。‘左执规,右执矩’意味着既要遵循规矩,又要灵活变通。‘男女毕迵’则是指男女平等,社会和谐。这两个比喻都强调了治国理政的多样性和平衡性。
五正既布,以司五明。
‘五正’已经实施,‘五明’则是指五种明理,即五种明智的治理方法。阉冉的回答表明,只要五正之道得到实施,五种明理就能得到运用,从而实现国家的治理。
左右执规,以待逆兵。
‘左右执规’意味着在治理国家时,既要遵循规矩,又要灵活应对。‘以待逆兵’则是指准备应对外来的挑战和威胁,显示出一种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
黄帝曰:吾身未自知,若何?
黄帝在自我反思,认为自己对自身的了解还不够充分。阉冉的回答‘后身未自知,乃深伏于渊,以求内刑’建议黄帝要深入自我反省,以达到内心的清明。
黄帝曰:吾欲屈吾身,屈吾身若何?
黄帝想要屈身,即谦虚谨慎,阉冉的回答‘道同者,其事同;道异者,其事异’则是在告诫黄帝,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今天下大争,时至矣,后能慎勿争乎?
阉冉提醒黄帝,当前天下大乱,争斗激烈,作为君主,应该谨慎行事,避免无谓的争斗。
怒者血气也,争者脂肤也。
此句用生动的比喻说明,愤怒和争斗都是人的自然反应,但过度的愤怒和争斗会导致身体和心理的损害。
后能去四者,枯骨何能争矣。
‘去四者’指的是去除愤怒、争斗等不良情绪和行为,‘枯骨何能争’则是指没有了这些不良因素,国家自然不会陷入争斗。
黄帝于是辞其国大夫,上于博望之山,谈卧三年以自求也。
黄帝听从阉冉的建议,辞去国事,隐居博望山三年,进行自我修养和反思,体现了黄帝的智慧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战哉,阉冉乃上起黄帝曰:可矣。
阉冉在黄帝隐居期间,观察到黄帝的变化,认为他已经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条件,于是鼓励黄帝出山。
夫作争者凶,不争者亦无成功。
阉冉的这一句话揭示了争斗的弊端,即无论是主动争斗还是被动应对争斗,都不可能带来成功。
何不可矣?
阉冉的这句话是在肯定黄帝的决定,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信心。
黄帝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身提鼓枹,以遇蚩尤,因而擒之。
黄帝在阉冉的鼓励下,重新振作,带领军队与蚩尤作战,并最终将其擒获,体现了黄帝的英勇和智慧。
帝箸之盟,盟曰:反义逆时,其刑视蚩尤。
黄帝在战胜蚩尤后,与其订立盟约,对于背叛道义、逆时代潮流的行为,其惩罚应与蚩尤相当。
反义背宗,其法死亡以穷。
此句进一步明确了对于背叛道义、背离宗族的行为,其法律上的惩罚是死亡,以此警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