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原文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为出之误)鬲,侠(《太素》作使)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属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帝曰:善。

帝曰: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岐伯曰:名厥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帝曰:善。

帝曰: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胀而头痛也。

帝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译文

黄帝问道:有一种病,患者感到心腹部胀满,早上能吃饭,但到了晚上就不能吃饭了,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做鼓胀。

黄帝说:怎么治疗这种病呢?

岐伯说:用鸡粪酒来治疗,一剂药就能见效,两剂药就能痊愈。

黄帝说:为什么有时还会复发呢?

岐伯说:这是因为饮食不节制,所以有时会生病。尽管病情已经好转,但有时还会发作,是因为气聚在腹部。

黄帝说:有一种病,患者感到胸部和胁部胀满,影响进食,病发时先闻到腥臊臭味,然后流出清液,先吐血,四肢清凉,眼睛发花,时常出现前后出血,这种病叫什么?是怎么得的?

岐伯说:这种病叫血枯,这种病通常发生在年轻时期,因为有过大量失血,比如醉酒后房事,导致气竭肝伤,所以月经减少或停止。

黄帝说:怎么治疗这种病?还有什么方法?

岐伯说:用四份乌鲗骨和一份藘茹混合,制成药丸,大小如小豆,饭后服用五丸,用鲍鱼汁送服,可以利肠和修复肝脏。

黄帝说:有一种病,患者感到小腹部肿胀,上下左右都有根,这是什么病?可以治疗吗?

岐伯说:这种病叫伏梁。

黄帝说:伏梁是怎么得的?

岐伯说:这种病是因为有大脓血包裹,位于肠胃之外,无法治疗,治疗时每次按压都会导致死亡。

黄帝说: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说:这种病向下发展会因阴气而加重,必然会有脓血排出;向上压迫胃脘,会产生膈间病,夹在胃脘内部形成脓肿。这是一种久病,难以治疗。如果病在脐上,就是逆证;如果病在脐下,就是顺证,不要随意移动,要迅速治疗。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在《刺法》中找到。

黄帝说:有人身体髀股胻都肿,环绕脐部疼痛,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也叫做伏梁,这是风邪的根源。风气溢于大肠并附着在肓膜上,肓膜的起始点在脐下,所以环绕脐部疼痛。不能随意移动,移动会导致水湿病。

黄帝说:您多次提到热病和消渴病,说不能服用高粱、香草和石药。石药会导致瘕病,香草会导致狂病。热病和消渴病的人通常是富贵之人,现在禁止他们服用高粱,这不符合他们的心意;禁止他们服用香草和石药,这会导致病情不愈,我想听听您的解释。

岐伯说:香草的气味美好,石药的气味猛烈,这两种药物的气味急促、刚烈,所以不适合温和心性和调和人体。

黄帝说:不能服用这两种药物,为什么会这样?

岐伯说:热气急促,药物的气味也是如此,两者相遇,可能会内伤脾脏。脾属土,而土怕木,服用这些药物的人,到了甲乙日再讨论。

黄帝说:好。有一种病,患者感到胸、颈肿胀、疼痛、胸满、腹胀,这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

岐伯说:这种病叫厥逆。

黄帝说:怎么治疗这种病?

岐伯说:用艾灸治疗会导致失声,用石针治疗会导致疯狂,必须等到气并在一起才能治疗,这样才可能完全康复。

黄帝说:怎么知道孕妇将要生产呢?

岐伯说:孕妇有病但没有异常的脉象。

黄帝说:病热且有疼痛感,是什么原因?

岐伯说:病热是阳脉的表现。因为三阳脉的动态,人迎脉一盛代表少阳,二盛代表太阳,三盛代表阳明,进入阴经。阳气进入阴经,所以病在头部和腹部,就会导致膨胀和头痛。

黄帝说: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注解

黄帝:传说中的华夏族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鼓胀:中医病名,指腹部胀满,按之如鼓,多由肝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所致。

鸡矢醴:古代一种用鸡粪发酵制成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消食导滞的功效。

血枯:中医病名,指血液亏虚,多因失血过多、久病体虚等原因引起。

四乌鲗骨:古代中药,有滋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藘茹:古代中药,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丸以雀卵:将药物制成丸剂,用雀卵大小。

鲍鱼汁:用鲍鱼熬制的汤汁,具有滋阴养胃、润燥止渴的功效。

伏梁:中医病名,指腹部有硬块,如伏梁状,多由气滞血瘀、痰湿凝滞所致。

鬲:古代指胸膈之间。

侠胃脘内痈:指胃脘内部有痈肿。

水溺涩之病:指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病症。

高梁:指高粱,古代常作为酿酒的原料,也指酒。

芳草:指香草,古代常用于制作香药。

石药:古代指用矿石制成的药物。

瘨:古代指疾病。

厥逆:中医病名,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多由气机逆乱所致。

灸:中医治疗方法,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点燃后熏灼皮肤,以达到温经散寒、活血通络的作用。

石:中医治疗方法,用尖锐的石头或金属器物刺破皮肤,以达到通经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

身有病而无邪脉:指身体有病状,但脉象正常,表示病情不严重。

三阳:中医术语,指太阳、少阳、阳明三经,代表人体的阳气。

人迎:中医术语,指脉象之一,位于手腕内侧,反映阳气的盛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评注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此段对话开篇便点明了疾病的症状,黄帝询问岐伯关于心腹满且饮食受限的疾病名称。‘心腹满’指的是腹部胀满的感觉,‘旦食则不能暮食’则描述了患者早餐可以进食,但晚餐则无法进食的情况。黄帝的提问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症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探究的态度。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岐伯的回答直接给出了疾病的名称——鼓胀。鼓胀,即腹部鼓胀,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多由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岐伯的回答简洁明了,体现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随后询问治疗鼓胀的方法。这里的‘治之奈何’表达了对治疗方法的迫切需求,也反映了黄帝对岐伯医术的信任。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岐伯提出的治疗方法是使用鸡矢醴,这是一种古代的草药配方。‘一剂知,二剂已’表明这种治疗方法效果显著,一剂药就能感受到效果,两剂药就能痊愈。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疗效和简便的原则。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黄帝进一步询问为何鼓胀会有复发的现象。岐伯的回答指出,这是由于饮食不节导致的,即饮食不当是鼓胀复发的根本原因。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饮食不节导致鼓胀复发的原因,即饮食不当导致气聚于腹部,从而引发疾病。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黄帝接着询问另一种疾病的症状和名称。‘胸胁支满’指的是胸部和胁部有胀满感,‘妨于食’则说明这种疾病影响了患者的饮食。岐伯的回答揭示了这种疾病的名称和成因。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岐伯将这种疾病命名为血枯,并解释了其成因,即年少时因大出血导致气血亏损,加上酒后房事过度,进一步损伤了肝脏,导致月经不调。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黄帝询问治疗血枯的方法。岐伯的回答中提到了四乌鲗骨和藘茹这两种草药,以及丸药的制作方法和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调理和药物配伍的特点。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黄帝又提出了一种症状,即少腹部肿胀,且上下左右都有根。岐伯将这种病命名为伏梁,并指出其不可治愈。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岐伯的回答简洁明了,直接给出了疾病的名称。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黄帝进一步询问伏梁的成因。岐伯的回答指出,伏梁是由于大脓血积聚在肠胃之外,治疗不当会导致死亡。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岐伯详细描述了伏梁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强调了伏梁的严重性和治疗难度。

帝曰:何以然?

黄帝对岐伯的解释表示疑惑,询问其所以然的原因。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为出之误)鬲,侠(《太素》作使)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伏梁的病理机制,指出其症状和治疗方法,并强调伏梁是一种难治之症。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黄帝提出了另一种疾病的症状,即身体多个部位肿胀,且以脐部为中心。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不可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

岐伯将这种疾病也命名为伏梁,并解释了其成因和症状,指出这种疾病不可动,否则会引发水溺涩之病。

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梁、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夫热中消中者,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说。

黄帝提出了关于热中消中疾病的治疗问题,并询问岐伯关于高梁、芳草、石药等药物的使用禁忌。

岐伯曰:夫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

岐伯解释了高梁、芳草、石药等药物的性质和禁忌,指出这些药物的性质急疾坚劲,不适合缓心和人,因此不宜服用。

帝曰:不可以服此二者,何以然?

黄帝对岐伯的解释表示疑惑,询问其所以然的原因。

岐伯曰:夫热气慓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属土而恶木,服此药者,至甲乙日更论。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热气和药气相遇可能对脾脏造成伤害的原因,并指出服用这些药物的人需要注意在甲乙日的情况。

帝曰:善。有病膺肿、颈痛、胸满、腹胀,此为何病?何以得之?

黄帝又提出了另一种疾病的症状,即膺肿、颈痛、胸满、腹胀。

岐伯曰:名厥逆。

岐伯将这种疾病命名为厥逆,并指出其症状。

帝曰:治之奈何?

黄帝询问治疗厥逆的方法。

岐伯曰:灸之则瘖,石之则狂,须其气并,乃可治也。

岐伯提出了治疗厥逆的方法,即通过灸疗和石疗来调节阳气,并指出需要等待阳气并齐才能进行治疗。

帝曰:何以然?

黄帝对岐伯的解释表示疑惑,询问其所以然的原因。

岐伯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灸疗和石疗的原理,指出通过调节阳气可以治疗厥逆。

帝曰:善。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

黄帝询问如何判断孕妇即将分娩的情况。

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岐伯回答指出,孕妇身体有病但没有异常的脉象,说明她即将分娩。

帝曰:病热而有所痛者,何也?

黄帝提出了关于病热伴随疼痛的问题。

岐伯曰: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人迎一盛少阳,二盛太阳,三盛阳明,入阴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䐜胀而头痛也。

岐伯解释了病热伴随疼痛的原因,指出这是由于三阳经的阳气入阴所致,导致头部和腹部出现病症。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