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原文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曰:不知。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译文
黄帝坐在明堂里,召唤雷公问道:你知道医学的道理吗?
雷公回答说:虽然能够背诵,但只能稍微理解,理解了却不能分辨,分辨了却不能明确,明确了却不能彰显,只够治疗普通人,不够治疗贵族和王侯。希望能接受天树的度量,四季阴阳的调和,分辨星辰和日月的光辉,来彰显医学的经术,让后世更加明白,上通到神农时代,记载最伟大的教诲,不怀疑两位上古的圣贤。
黄帝说:好!不要失去这些,这些都是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互影响的,而医学之道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间了解人事,可以长久,用来教育大众,也不会让人怀疑和困惑,医学的论述可以传承给后世,可以成为宝贵的财富。
雷公说:请传授我医学之道,通过背诵来理解。
黄帝说:你没有听说过《阴阳传》吗?
雷公说:不知道。
黄帝说:三阳是天的事业,上下没有固定,合在一起就会生病,偏颇就会伤害阴阳。
雷公说:三阳不能抵挡,请告诉我它的解释。
黄帝说:三阳同时到达,就像是风雨一样,上面导致巅疾,下面导致漏病,外面没有期限,里面没有正道,不符合常规,诊断没有上下之分,用书来分辨。
雷公说:我治疗得不够好,只是表达了意思而已。
黄帝说:三阳是至阳,积聚在一起就会导致惊病,病来如疾风,快如石砺,九窍都堵塞,阳气泛滥,喉咙干燥堵塞,与阴相并,上下无常,轻微的会变成肠澼,这就是三阳直心,坐立不能,躺下身体就完好。三阳的病,可以用来了解天下,如何分辨阴阳,顺应四时,与五行相合。
雷公说:阳不能分辨,阴不能治理,请起来接受解释,这是最高的医学之道。
黄帝说:如果你接受传授,不知道如何与至道相结合以迷惑老师的教育,我来告诉你至道的关键。疾病伤害五脏,筋骨消瘦,你说得不明不别,这是世上的学问都已经尽了。肾脏将要衰竭,惋惜的日子快要过去了,从容不迫地不出来,人事不兴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议政、祭祀的场所,也指帝王的宫殿。
雷公:古代传说中的医生,这里指代医生。
医之道:医学的原理和治疗方法。
树天之度:指制定医学的标准和原则。
四时阴阳:指一年四季中阴阳的变化。
星辰与日月光:指天体,星辰和日月的光辉。
经术:指医学的原理和治疗方法。
二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伏羲和神农,被认为是农业和医学的始祖。
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指阴阳在人体内外、上下、雌雄之间的相互关系。
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指医学家应该具备的知识范围,包括天文、地理和人事。
众庶:指普通百姓。
医道论篇:指医学的著作。
三阳:指太阳、少阳、阳明,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阳气的三个层次。
巅疾:指头部疾病。
漏病:指体液流失的疾病。
经纪:指医学的规律和原则。
九窍: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包括耳、目、口、鼻、前后阴等。
嗌喉:指喉咙。
三阳直心:指三阳之气直冲心脏。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是中医学中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基本元素。
至道:指最高的道理或原则。
五藏:指中医学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筋骨:指人体的筋和骨。
世主学尽矣:指医学的知识已经非常丰富。
惋惋日暮:形容时间紧迫,如同日暮时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评注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
此句开篇即展现了黄帝作为古代医学先贤的威严与智慧,他坐在明堂之中,召见雷公,并直接询问其是否懂得医道。‘明堂’在古代是帝王处理政务、举行大典的地方,此处象征着医学的高深与神圣。黄帝的提问简洁而直接,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医道的探求与追求。
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至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
雷公的回答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医道的认识。他自谦地说自己虽然能够诵读书籍,但理解有限,无法分辨、阐明,更不能充分展示。这表明了古代医学家对医道的敬畏与谦虚。同时,雷公表达了自己对医道的追求,希望能够掌握天文、地理、人事,使医学能够传承下去,甚至上通神农,成为至高无上的教诲。
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輸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黄帝对雷公的回答表示赞同,并进一步阐述了医道的本质。他强调医道涉及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等相互关联的方面,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样才能长久传承。黄帝认为医道论篇可以传之后世,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
雷公表示愿意接受黄帝的教诲,通过讽诵来理解医道。这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学习的渴望和对智慧的追求。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
黄帝进一步引导雷公,询问他是否知道《阴阳传》。这表明黄帝希望雷公能够深入理解阴阳学说,这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曰:不知。
雷公的回答表明他对《阴阳传》并不了解,这为黄帝进一步讲解阴阳学说提供了机会。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
黄帝接着阐述了三阳学说,认为三阳是天地的根本,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这反映了古代医学家对疾病成因的认识,即疾病与阴阳失衡有关。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
雷公请求黄帝解释三阳学说的具体内容,这表明他对医道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
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
黄帝详细解释了三阳学说的具体内容,指出三阳独至时,如同风雨般猛烈,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内外皆不正常,诊断时无法确定上下,只能通过书写来区分。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
雷公表示自己治疗疾病时,只是根据病情进行简单的处理,没有深入探讨医道的内涵。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黄帝进一步阐述了三阳病的严重性,指出三阳病会导致惊恐、疾风等症状,严重时九窍皆塞,阳气滂溢,甚至影响到阴阳平衡。黄帝强调,通过研究三阳病,可以更好地理解阴阳、四时和五行之间的关系。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
雷公请求黄帝进一步解释阴阳学说,希望能够深入理解医道的至高境界。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黄帝最后对雷公进行了深刻的教诲,指出如果雷公不接受传承,不知道如何结合至道来指导师教,那么他的言论将无法达到至高境界。黄帝强调,疾病会伤害五脏,消磨筋骨,如果雷公的言论不明不别,那么世上的学问也就到此为止了。黄帝的话语充满了对雷公的期望和教诲,希望他能够真正理解医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