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解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解-原文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

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

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

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

盛者,心之所表也。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胷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炁也,阴炁在中,故胷痛少炁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申也,十月(《太素》为七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欬,故血见于鼻也。

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肿也。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

所谓㿗癃疝膺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解-译文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

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所谓胷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炁也,阴炁在中,故胷痛少炁也。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申也,十月(《太素》为七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欬,故血见于鼻也。

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肿也。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

所谓㿗癃疝膺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解-注解

太阳:指太阳,古代五行之一,代表火,与夏季相对应,象征温暖和上升的阳气。

肿腰脽痛:指腰部和腹部肿胀、疼痛的症状。

正月:农历一月,春季的开始,阳气开始上升。

阳气: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力,与太阳相对应,代表温暖和上升的力量。

阴气:指人体内的寒冷和下降的力量,与月亮相对应。

地气:指大地之气,与阴气相关。

跛:腿脚不正常,行动不便。

背:背部,人体后部。

耳鸣:耳朵里发出声音,感觉有蝉鸣等。

狂巅疾:指疯狂和癫痫等疾病。

浮:指疾病症状表现在表面,如聋。

瘖:指不能说话或声音嘶哑。

内夺:指体内阴阳失调。

厥:指突然昏倒,失去知觉。

少阳:指少阳,古代五行之一,代表木,与春季相对应,象征生长和上升的阳气。

心胁痛:指心脏和胁肋部疼痛。

九月:农历九月,秋季的中间,阳气开始减弱,阴气开始增强。

反侧:翻身和侧卧,指睡眠不安。

跃:指跳跃,这里指情绪激动。

阳明:指阳明,古代五行之一,代表金,与秋季相对应,象征收敛和下降的阳气。

洒洒振寒:指身体发冷,寒战。

胫肿而股不收:指小腿肿胀,大腿无法正常弯曲。

上喘而为水:指呼吸急促,有水液停留在体内。

胷痛少气:指胸部疼痛,气息短促。

恶人与火:指讨厌人群和火。

木音:指木制的乐器发出的声音。

太阴:指太阴,古代五行之一,代表水,与冬季相对应,象征寒冷和下降的阴气。

病胀:指身体肿胀,尤其是腹部。

噫:打嗝。

食则呕:指吃东西后呕吐。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指排便后感觉身体轻松,好像衰老了一样。

少阴:指少阴,古代五行之一,代表水,与冬季相对应,象征寒冷和下降的阴气。

腰痛:指腰部疼痛。

呕欬上气喘:指呕吐、咳嗽和呼吸急促。

目䀮䀮无所见:指眼睛模糊,看不清楚。

少气善怒:指气息短促,容易发怒。

煎厥:指一种病状,表现为身体热痛和昏厥。

恶闻食臭:指讨厌食物的气味。

面黑如地色:指脸色像土地一样发黑。

欬则有血:指咳嗽时会有血。

厥阴:指厥阴,古代五行之一,代表木,与春季相对应,象征生长和上升的阴气。

㿗疝:指睾丸肿胀。

妇人少腹肿:指妇女小腹部肿胀。

腰脊痛不可以俛仰:指腰部和脊柱疼痛,不能前俯后仰。

㿗癃疝膺胀:指睾丸肿胀、小便不利和胸部胀满。

嗌干热中:指喉咙干渴,体内有热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解-评注

太阳所谓肿腰脽痛者,正月太阳寅,寅,太阳也。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未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此段古文描述了正月时太阳的运行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太阳’在此指的是太阳的运行,‘寅’为地支之一,代表正月。正月阳气上升,阴气仍盛,阴阳不平衡导致腰脽部位疼痛。从中医角度分析,此为阳虚阴盛之证,治疗当以温阳散寒为主。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此句解释了正月时偏虚导致的跛行症状。‘偏虚’指的是人体阴阳失衡,‘跛’即跛行。正月阳气解冻,地气上升,若人体偏虚,则易受影响,出现跛行。中医认为,此为肾虚所致,治疗应注重温补肾阳。

所谓强上引背者,阳气大上而争,故强上也。

此句描述了阳气过盛导致的背部强痛症状。‘强上引背’指的是背部强痛,‘争’表示阴阳相争。正月阳气上升,若过盛则与阴气相争,导致背部强痛。治疗上应调整阴阳平衡,缓解症状。

所谓耳鸣者,阳气万物盛上而跃,故耳鸣也。

此句解释了阳气过盛导致的耳鸣症状。‘阳气万物盛上而跃’表示阳气过盛,上冲于头,导致耳鸣。治疗上应平肝潜阳,清热降火。

所谓甚则狂巅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巅疾也。

此句描述了阳盛阴衰导致的狂巅疾症状。‘阳尽在上’指阳气过盛,‘阴气从下’指阴气不足。阴阳失衡导致下虚上实,进而引发狂巅疾。治疗上应滋阴降火,平肝潜阳。

所谓浮为聋者,皆在气也。

此句解释了阳气过盛导致的耳鸣或耳聋症状。‘浮为聋’表示阳气过盛,上冲于头,导致耳聋。治疗上应注重调和阴阳,疏通气血。

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

此句描述了阳气衰弱导致的语言障碍症状。‘入中为瘖’表示阳气衰弱,不能上达于头,导致语言障碍。治疗上应温阳补气,恢复阳气。

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此句解释了肾虚导致的语言障碍和昏迷症状。‘内夺而厥’表示阳气内夺,导致昏迷。‘瘖俳’即语言障碍。治疗上应温补肾阳,恢复阳气。

少阴不至者,厥也。

此句描述了少阴经气不足导致的昏迷症状。‘少阴不至’指少阴经气不足,‘厥’即昏迷。治疗上应滋阴补阳,调和阴阳。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此段古文描述了少阳经气过盛导致的心胁痛症状。‘少阳’指少阳经,‘心胁痛’表示心区和胁肋部疼痛。‘盛’表示少阳经气过盛。治疗上应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此句解释了九月时心胁痛的原因。九月阳气逐渐消退,阴气逐渐上升,阴阳失衡导致心胁痛。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此句描述了阴气过盛导致的身体僵硬症状。‘不可反侧’表示身体僵硬,不能翻身。‘阴气藏物’表示阴气过盛,导致身体僵硬。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此句解释了九月时万物凋零,阳气下移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跃’表示身体不适。九月万物凋零,阳气下移,阴气上升,导致身体不适。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此段古文描述了五月时阳明经气过盛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阳明’指阳明经,‘洒洒振寒’表示身体发冷。五月为盛阳之阴,阳气过盛,阴气随之加重,导致身体发冷。治疗上应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此句解释了五月时胫肿和股部不收的原因。五月为盛阳之阴,阳气衰弱,阴气上升,与阳气相争,导致胫肿和股部不收。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此句描述了五月时阴气下移,上冲于脏腑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上喘而为水’表示身体不适。五月阴气下移,上冲于脏腑,导致身体不适。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胷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炁也,阴炁在中,故胷痛少炁也。

此句解释了五月时胸痛和气短的原因。‘胷痛少气’表示胸痛和气短。五月阴气下移,水气停留在脏腑,导致胸痛和气短。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

此句描述了五月时阳气与阴气相薄导致的昏迷、怕火、易惊症状。‘厥’表示昏迷,‘恶人与火’表示怕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表示易惊。五月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导致昏迷、怕火、易惊。治疗上应滋阴降火,平肝潜阳。

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薄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

此句描述了五月时阴阳相薄导致的孤独、怕冷症状。‘欲独闭户牖而处’表示孤独、怕冷。五月阴阳相薄,阳尽而阴盛,导致孤独、怕冷。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复争而外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

此句描述了五月时阴阳复争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表示身体不适。五月阴阳复争,外并于阳,导致身体不适。治疗上应滋阴降火,平肝潜阳。

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

此句描述了阳明经气过盛导致的头痛、鼻塞、腹肿症状。‘客孙脉’表示阳明经气过盛,‘头痛、鼻鼽、腹肿’表示相应症状。阳明经气过盛,上冲于头,导致头痛;上冲于鼻,导致鼻塞;上冲于腹,导致腹肿。治疗上应清热解毒,疏肝解郁。

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

此段古文描述了十一月时太阴经气过盛导致的腹胀症状。‘太阴’指太阴经,‘病胀’表示腹胀。十一月为太阴子,万物气皆藏于中,若太阴经气过盛,则导致腹胀。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故曰上走心为噫也。

此句解释了十一月时阴气过盛导致的心慌、嗳气症状。‘上走心为噫’表示心慌、嗳气。十一月阴气过盛,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导致心慌、嗳气。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

此句描述了十一月时饮食过饱导致的呕吐症状。‘食则呕’表示饮食过饱后呕吐。十一月阴气过盛,饮食过饱,导致呕吐。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者,十二月阴气下衰而阳气且出,故曰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也。

此句解释了十二月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表示身体不适。十二月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导致身体不适。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少阴所谓腰痛者,少阴者,申也,十月(《太素》为七月)万物阳气皆伤,故腰痛也。

此段古文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少阴经气不足导致的腰痛症状。‘少阴’指少阴经,‘腰痛’表示腰部疼痛。十月或七月为少阴申,万物阳气皆伤,若少阴经气不足,则导致腰痛。治疗上应滋阴补阳,调和阴阳。

所谓呕欬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欬上气喘也。

此句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阴气下移,阳气上浮导致的咳嗽、气喘症状。‘呕欬上气喘’表示咳嗽、气喘。十月或七月阴气下移,阳气上浮,导致咳嗽、气喘。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䀮䀮无所见也。

此句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阴阳失衡导致的身体不适症状。‘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䀮䀮无所见’表示身体不适。十月或七月阴阳失衡,导致身体不适,且眼睛看不清。治疗上应滋阴补阳,调和阴阳。

所谓少气善怒者,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此句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阳气不足导致的气短、易怒症状。‘少气善怒’表示气短、易怒。十月或七月阳气不足,导致气短、易怒。治疗上应滋阴补阳,调和阴阳。

所谓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薄,故恐也。

此句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阴阳失衡导致的恐惧症状。‘恐如人将捕之’表示恐惧。十月或七月阴阳失衡,导致恐惧。治疗上应滋阴补阳,调和阴阳。

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

此句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胃气不足导致的食欲不振症状。‘恶闻食臭’表示食欲不振。十月或七月胃气不足,导致食欲不振。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面黑如地色者,秋气内夺,故变于色也。

此句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面色暗淡的原因。‘面黑如地色’表示面色暗淡。十月或七月秋气内夺,导致面色暗淡。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欬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欬,故血见于鼻也。

此句描述了十月或七月时咳嗽带血的原因。‘欬则有血’表示咳嗽带血。十月或七月阳脉受伤,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导致咳嗽带血。治疗上应滋阴补阳,调和阴阳。

厥阴所谓㿗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㿗疝少腹肿也。

此段古文描述了三月时厥阴经气过盛导致的疝气和妇女小腹肿胀症状。‘厥阴’指厥阴经,‘㿗疝’表示疝气,‘妇人少腹肿’表示妇女小腹肿胀。三月为厥阴辰,阳中之阴,邪气停留于中,导致疝气和妇女小腹肿胀。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俛而不仰也。

此句描述了三月时腰脊痛的原因。‘腰脊痛不可以俛仰’表示腰脊痛,不能弯腰。三月荣华万物,若腰脊痛,则不能弯腰。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㿗癃疝膺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㿗癃疝也。

此句描述了三月时癃疝和膺胀的原因。‘㿗癃疝膺胀’表示癃疝和膺胀。三月阴气过盛,脉胀不通,导致癃疝和膺胀。治疗上应温阳散寒,调和阴阳。

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此句描述了三月时咽喉干痛的原因。‘嗌干热中’表示咽喉干痛。三月阴阳相薄,导致咽喉干痛。治疗上应滋阴降火,平肝潜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脉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9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