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
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译文
春季的三个月,叫做万物萌发。天地间万物一同生长,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晚上睡觉早点起,在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放松身体,让精神充满生机,生长而不杀伐,给予而不夺取,奖赏而不惩罚,这是顺应春季气候的做法,也是养生的方法;如果违背它,就会伤害肝脏,到夏天就会发生寒性疾病,滋养生长的力量就会减少。
夏季的三个月,叫做万物茂盛。天地间的气息交汇,万物开花结果,晚上睡觉早点起,不要厌弃白天的时间,保持心情平和,让花朵开得更加美丽,让气息得以宣泄,如果所爱的事物都在外面,这是顺应夏季气候的做法,是养生的方法;如果违背它,就会伤害心脏,到秋天就会发生疟疾,收敛的力量就会减少,冬至时病情加重。
秋季的三个月,叫做万物成熟。天气变得急促,地气变得明亮,早睡早起,和鸡一起起床,保持心情安宁,减缓秋天的肃杀之气,收敛精神,使秋气平和,不要让志向外散,使肺气清新,这是顺应秋季气候的做法,是养生的方法;如果违背它,就会伤害肺脏,到冬天就会发生泄泻,贮藏的力量就会减少。
冬季的三个月,叫做万物闭藏。水结冰,地裂开,不要扰动阳气,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升起,使精神像隐藏一样,像有私心一样,像已经得到一样,远离寒冷,接近温暖,不要让皮肤有汗液流出,使气息迅速消耗。这是顺应冬季气候的做法,是养生的方法;如果违背它,就会伤害肾脏,到春天就会发生痿厥,滋养生长的力量就会减少。
天气是清净光明的,德行不停止,所以不会下降。
天明时,日月就不明亮,邪气侵害了空窍。
阳气闭塞,地气冒明,云雾不清晰,就会导致白露不下。
交通不畅,万物的生命就无法生长,名贵的树木就会死亡。
恶气不散,风雨不正常,白露不下,草木就会枯萎。
贼风频繁,暴雨不断,天地四时不相保,与自然之道相违背,就会导致万物枯萎。
只有圣人顺应自然,所以身体没有疾病,万物生长不失,生机不竭。
违背春季的气候,少阳就不会生长,肝气就会内变。
违背夏季的气候,太阳就不会生长,心气就会内乱。
违背秋季的气候,太阴就不会收敛,肺气就会焦躁。
违背冬季的气候,少阴就不会闭藏,肾气就会深沉。
四时的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应其根本;所以与万物一起在生长的门径中起伏。违背其根本就会伤害其根本,破坏其真实。
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死生的根本;违背它就会产生灾害,顺应它就不会产生疾病,这就是得道。
道是圣人实践的,愚人只是佩带它。顺应阴阳就会生存,违背阴阳就会死亡;顺应它就会治理,违背它就会混乱。相反的顺应叫做内格。
因此,圣人不是治疗已经出现的疾病,而是治疗未出现的疾病;不是治理已经出现的混乱,而是治理未出现的混乱,这就是所说的意思。疾病已经形成后才去用药,混乱已经形成后才去治理,就像口渴了才挖井,打架了才铸锥,不是太晚了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解
春三月:春季的三个月,即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
发陈:指春天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状态。
天地俱生:指天地之间的生命一同生长。
万物以荣:万物都显得繁荣昌盛。
夜卧早起:晚上早点睡,早上早点起。
广步于庭:在庭院中散步。
被发缓形:放松身体,不拘束。
使志生:使自己的意志保持生机。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不要杀生,不要剥夺,不要惩罚。
春气之应:顺应春天的气候特点。
养生之道:养生的方法。
伤肝:伤害肝脏。
夏三月:夏季的三个月,即农历的四月、五月、六月。
蕃秀:指夏天万物茂盛。
天地气交:天地之间的气相交。
华实:开花结果。
无厌于日:不要厌弃白天。
使志无怒:使自己的意志不要愤怒。
华英成秀:使花和果实成为美丽的景象。
使气得泄:使气得以宣泄。
若所爱在外:好像所爱的东西都在外面。
夏气之应:顺应夏天的气候特点。
养长之道:养生的方法。
伤心:伤害心脏。
秋三月:秋季的三个月,即农历的七月、八月、九月。
容平:指秋天万物收敛。
天气以急:天气变得急促。
地气以明:地气变得明亮。
与鸡俱兴:和鸡一起起床。
使志安宁:使自己的意志保持安宁。
秋气之应:顺应秋天的气候特点。
养收之道:养生的方法。
伤肺:伤害肺部。
冬三月:冬季的三个月,即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闭藏:指冬天万物闭藏。
水冰地坼:水结冰,地裂开。
无扰乎阳:不要扰动阳气。
使志若伏若匿:使自己的意志像潜伏或隐藏一样。
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好像有私心,好像已经得到了什么。
去寒就温:离开寒冷,寻找温暖。
使气亟夺:使气迅速夺走。
冬气之应:顺应冬天的气候特点。
养藏之道:养生的方法。
伤肾:伤害肾脏。
天气:自然界的天气。
清净光明:清静明亮。
藏德不止:隐藏的德性不止。
邪害空窍:邪恶之气伤害了空窍。
阳气:人体内的阳气。
地气:大地之气。
白露不下:白露不降。
交通不表:交流不畅。
万物命故不施:万物的生命因此不能施展。
恶气不发:恶气不发生。
风雨不节:风雨不规律。
菀槁不荣:枯萎不繁荣。
贼风数至:邪恶的风频繁到来。
暴雨数起:暴雨频繁发生。
天地四时不相保:天地四季不相互保护。
与道相失:与道相背离。
未央绝灭:未央(时间)绝灭。
圣人:指有道德的贤人。
身无苛病:身体没有严重的疾病。
万物不失:万物不失其本。
生气不竭:生气不枯竭。
少阳:指春季的阳气。
太阳:指夏季的阳气。
太阴:指秋季的阴气。
少阴:指冬季的阴气。
四时阴阳:四季的阴阳变化。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
得道:顺应自然之道。
道:自然之道。
愚者佩之:愚昧的人佩戴它。
从阴阳:顺应阴阳。
逆之:违背它。
反顺为逆:把顺的当作逆的。
内格:内心的抵触。
治未病: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进行治疗。
治未乱:在混乱未发生之前就进行治理。
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口渴了才去挖井,打架了才去铸锥。
苛疾:严重的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评注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春季的特点,‘发陈’意味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天地之间的生命力旺盛,万物因此繁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等养生方法,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顺应。‘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则是对春季生命力的赞美,倡导人们应顺应自然,不滥杀无辜,不贪婪,不苛刻,这是春季养生之道的体现。反之,若违背春气,则可能导致肝脏受损,夏季出现寒变,长养不足。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季的‘蕃秀’描绘了万物生长繁茂的景象。‘天地气交’体现了夏季天地之间的能量交换。‘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等养生方法,强调了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顺应自然,保持心情平和。‘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是对夏季生命力的进一步赞美。若违背夏气,则可能伤及心脏,秋季出现痎疟,冬季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季的‘容平’描述了万物成熟、收敛的景象。‘天气以急,地气以明’反映了秋季天气的变化。‘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等养生方法,强调了秋季养生的重要性。‘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是对秋季养生方法的总结,即顺应自然,收敛神气,使肺气清静,这是秋季养收之道的体现。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的‘闭藏’描绘了万物休养生息的景象。‘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反映了冬季的寒冷气候。‘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等养生方法,强调了冬季养生的重要性。‘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是对冬季养生方法的总结,即避免寒冷,保持温暖,收敛精气,这是冬季养藏之道的体现。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
这段文字阐述了天气的清净光明,体现了自然界的道德法则。‘藏德不止’说明自然界蕴含的道德品质是永恒的,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
‘天明则日月不明’反映了自然界中阴阳的平衡。‘邪害空窍’则是对不良影响对自然界的破坏的描述。
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
这段文字讲述了阳气和地气之间的关系,以及云雾对白露的影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反映了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云雾不精’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
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
这段文字强调了自然界中阴阳交通的重要性。‘交通不表’意味着阴阳之间的交流不畅,导致万物生长受阻,名木因此死亡。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反映了自然界中不良气味的产生,以及风雨的不规律。‘白露不下’则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意味着植物无法正常生长。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这段文字描述了自然界中恶劣天气的频繁出现,以及这些现象与自然规律相违背所带来的后果。‘未央绝灭’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这段文字强调了圣人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身无苛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是对圣人顺应自然规律所带来的好处的描述。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这段文字描述了违背春季规律所带来的后果,即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违背夏季规律可能导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违背秋季规律可能导致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违背冬季规律可能导致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这段文字强调了四时阴阳对万物生长的重要性。圣人顺应四时阴阳,以养生之道,与万物同呼吸,共命运。若违背四时阴阳,则伤害根本,破坏生命真谛。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这段文字进一步强调了阴阳四时对万物生死的影响。顺应阴阳四时,则可避免灾害,健康长寿,这是得道的体现。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这段文字讲述了道的重要性。圣人遵循道,愚者则佩戴道。顺应阴阳,则生命得以延续,社会得以治理。反之,则会导致混乱。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文字强调了预防胜于治疗的重要性。圣人预防疾病,预防混乱,避免在疾病或混乱形成后才采取措施,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争斗了才去铸锥,这样做显然是太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