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原文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甲乙经》作胠)下至小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

肝脉小急,癎、瘛、筋挛。

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

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

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

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

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

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译文

肝气、肾气、肺气都充满,这就是肿大的表现。肺气郁滞,会导致喘息和两肋胀满;肝气郁滞,会导致两肋胀满,躺下时惊恐不安,无法排尿;肾气郁滞,从脚到小腹都会感到胀满,小腿会有大小不均,大腿和膝部会变大,行动不便,容易半身不遂。

心脏的脉象满大,会出现癫痫、抽搐、筋脉痉挛的症状。肝脏的脉象细小急促,也会出现癫痫、抽搐、筋脉痉挛的症状。肝脏脉象突然暴急,如果受到惊吓,脉象不正常,如果不治疗,不会自行恢复。肾脏脉象细小急促,肝脏脉象细小急促,心脏脉象细小急促,都不跳动,这就是瘕病。

肾脏和肝脏同时沉陷,形成石水;同时浮起,形成风水;同时虚弱,就是死症;同时细小弦紧,预示着惊恐。

肾脏脉象大而急促沉陷,肝脏脉象大而急促沉陷,都是疝气。心脏脉象搏动滑而急促,是心疝;肺脉沉陷搏动,是肺疝。

三阳脉急促,是瘕病;三阴脉急促,是疝气。两阴脉急促,是癫痫;两阳脉急促,是惊病。

脾脉外鼓,沉陷,是肠澼,时间久了会自己好。肝脏脉象细小缓和,是肠澼,容易治疗。肾脏脉象细小搏动沉陷,是肠澼,会下血,如果血色温暖、身体发热,就会死亡。心脏和肝脏的肠澼也会下血,两个脏器同时有病,可以治疗;如果脉象细小沉涩,是肠澼,如果身体发热,就会死亡,发热出现七天后就会死亡。

胃脉沉陷搏动涩滞,胃脉外鼓而大,心脏脉象细小坚实急促,都是鬲偏枯,男性多发生在左边,女性多发生在右边,如果不会说话但舌头可以转动,可以治疗,三十天就能恢复;如果说话困难,需要三年才能恢复;如果年龄不满二十岁,三年就会死亡。

脉象跳动而搏动,出血,身体发热,就会死亡;脉象来时像悬钩浮起,是正常脉象。脉象跳动像喘息,叫做暴厥。暴厥的人,不知道与人说话,脉象跳动像数数,使人突然惊吓,三四天后会自己恢复;脉象跳动浮合,像数数一样,一息跳动十次以上,这是经气不足,轻微的会在九、十天死亡。

脉象跳动像火柴燃烧,这是心精的损耗,草干枯而死。脉象跳动像散落的叶子,这是肝气不足,树叶落下而死。脉象跳动像访问客人,访问客人时脉象阻塞而搏动,这是肾气不足,悬去枣花而死。

脉象跳动像丸子泥巴,这是胃精不足,榆荚落下而死。脉象跳动像横格,这是胆气不足,谷物成熟而死。脉象跳动像弦线,这是胞精不足,喜欢说话,下霜而死;不说话,可以治疗。

脉象跳动像交错的漆,交错的漆是左右两边同时到达,轻微的会在三十天死亡。脉象跳动像涌泉,浮起跳动在肌肉中,是太阳气不足,少气味,韭菜花枯萎而死。脉象跳动像倒塌的土堆,按之不得,是肌肉气不足,五色先见黑色,白头发脱落而死。

脉象跳动像悬雍,悬雍是浮按切时脉象更大,是十二俞气不足,水凝结而死。脉象跳动像倒下的刀,倒下的刀是浮按时脉象小而急,按之坚实而急促,五脏郁热,寒热都集中在肾脏,这样的人不能坐着,立春就会死亡。脉象跳动像丸子滑润,不直接按手,不直接按手是按之不可得,是大肠气不足,枣叶生长而死。

脉象跳动像花朵,让人容易恐慌,不想坐卧,行走站立时常倾听,是小肠气不足,季秋而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注解

肝满:肝满指的是肝脏的气机郁滞,导致肝气不畅,可能是因为情绪郁结或饮食不当等引起的。

肾满:肾满是指肾脏的精气不足,可能是由于劳累过度、久病不愈等原因导致的。

肺满:肺满是指肺部的气机不畅,可能是由于感冒、咳嗽等原因引起的。

肿:肿是指身体某部位出现肿胀,可能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障碍等原因引起的。

肺之雍:肺之雍指的是肺气郁滞,可能导致呼吸不畅、气喘等症状。

肝雍:肝雍是指肝气郁滞,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失眠等症状。

肾雍:肾雍是指肾气郁滞,可能导致腰膝酸软、下肢浮肿等症状。

胠:胠指身体的两侧,此处可能指身体的两侧出现不适。

惊: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此处可能指因惊吓导致的疾病。

小便:小便指排尿,此处可能指排尿困难。

脚:脚指下肢,此处可能指下肢出现不适。

胫:胫指小腿。

髀胻:髀胻指大腿。

跛:跛指行走不便,一瘸一拐。

偏枯:偏枯指身体一侧功能减退。

心脉:心脉指心脏的脉象。

癎:癎指癫痫,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瘛:瘛指抽搐。

筋挛:筋挛指肌肉或筋腱痉挛。

骛暴:骛暴指突然剧烈的运动或情绪变化。

脉不至:脉不至指脉搏跳动不正常,可能是因为血脉阻塞。

瘕:瘕指腹内肿块。

石水:石水指肾脏疾病,症状为腰痛、水肿等。

风水:风水指水肿,可能是由于风水病引起的。

死:死指病情严重,预后不良。

小弦:小弦指脉搏跳动细弱。

疝:疝指腹壁或内脏通过薄弱点突出体外形成的肿块。

心疝:心疝指心脏疾病导致的疝气。

肺疝:肺疝指肺部疾病导致的疝气。

三阳: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代表身体的阳经。

三阴: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三经,代表身体的阴经。

二阴:二阴指少阴、厥阴两经,代表身体的阴经。

二阳:二阳指太阳、阳明两经,代表身体的阳经。

鬲偏枯:鬲偏枯指胸部或膈肌功能减退。

鬲:鬲指胸部或膈肌。

血衂:血衂指鼻出血。

悬钩浮:悬钩浮指脉搏跳动浮而有力。

暴厥:暴厥指突然晕厥。

经气:经气指经络中的气。

心精:心精指心脏的精气。

肝气:肝气指肝脏的气。

肾气:肾气指肾脏的气。

胃精:胃精指胃的精气。

胆气:胆气指胆的气。

胞精:胞精指胞宫的精气。

十二俞:十二俞指十二经络的俞穴。

大肠气:大肠气指大肠的气。

小肠气:小肠气指小肠的气。

肌气:肌气指肌肉的气。

水凝:水凝指水液凝结,可能指水肿。

五脏菀热:五脏菀热指五脏内热。

枣叶生:枣叶生指枣树叶生长,可能指春季。

季秋:季秋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评注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肺之雍,喘而两胠满;肝雍,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甲乙经》作胠)下至小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此段文字出自《黄帝内经》,是对中医脉诊中肺、肝、肾三脏雍实证的描述。‘雍’字在中医中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满’则指脏腑功能亢进,气血壅滞。‘肿’即水肿,是雍满的病理表现。此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肺、肝、肾三脏雍满的具体症状,为后世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心脉满大,癎、瘛、筋挛。肝脉小急,癎、瘛、筋挛。肝脉骛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己。

此段文字阐述了心、肝两脏脉象异常所引起的症状。‘心脉满大’指心脉气血充盛,可能导致癫痫、抽搐、筋挛等症状。‘肝脉小急’则指肝脉气血运行不畅,同样可引起癫痫、抽搐、筋挛等症状。‘肝脉骛暴’指肝脉突然跳动,若患者受到惊吓,可能导致脉象不正常,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自行加重。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

此段文字指出肾、肝、心三脏脉象异常,均可能导致瘕病。‘瘕’在中医中指腹中结块,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此段文字强调了三脏脉象异常与瘕病的关系,为中医治疗瘕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

此段文字阐述了肾、肝两脏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石水’指肾水不化,‘风水’指肝水泛滥,‘死’指病情危重,‘小弦欲惊’指病情轻微,但仍有惊恐之象。

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

此段文字指出肾、肝两脏脉象异常,均可能导致疝气。‘疝’在中医中指腹中结块,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此段文字强调了肾、肝两脏脉象异常与疝气的关系。

心脉搏滑急为心疝,肺脉沉搏为肺疝。

此段文字阐述了心、肺两脏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心疝’指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肺疝’指肺脉气血运行不畅。

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癎厥,二阳急为惊。

此段文字分析了三阳、三阴、二阴、二阳四组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三阳’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三阴’指太阴、少阴、厥阴三经,‘二阴’指少阴、厥阴两经,‘二阳’指太阳、阳明两经。此段文字强调了脉象异常与不同病理变化的关系。

脾脉外鼓,沉为肠澼,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澼,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澼,下血,血温、身热者死。

此段文字阐述了脾、肝、肾三脏脉象异常所引起的肠澼病。‘肠澼’在中医中指肠中结块,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此段文字强调了三脏脉象异常与肠澼病的关系,为中医治疗肠澼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心肝澼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濇为肠澼,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此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心、肝两脏脉象异常所引起的肠澼病。‘心肝澼’指心、肝两脏同时患有肠澼病,若治疗得当,可治愈。‘脉小沉濇’指脉象沉涩,‘身热’指体温升高,病情危重。

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

此段文字阐述了胃、心两脏脉象异常所引起的鬲偏枯病。‘鬲偏枯’指胸部偏侧麻木,多由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此段文字强调了脉象异常与鬲偏枯病的关系,为中医治疗鬲偏枯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脉至而搏,血衂,身热者死;脉来悬钩浮为常脉。

此段文字阐述了脉象异常所引起的病理变化。‘脉至而搏’指脉象跳动有力,‘血衂’指鼻出血,‘身热’指体温升高,病情危重。‘脉来悬钩浮’指脉象平稳,为正常脉象。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

此段文字阐述了脉象异常所引起的暴厥病。‘暴厥’指突然昏厥,‘脉至如喘’指脉象跳动如喘息,‘脉至如数’指脉象跳动快速,‘脉至浮合’指脉象跳动如浮合,‘一息十至以上’指脉象跳动频率过高,‘经气予不足’指气血运行不畅,病情危重。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

此段文字阐述了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心精之予夺’指心之精气被夺,‘肝气予虚’指肝之气虚,‘肾气予不足’指肾之气虚。此段文字强调了脉象异常与不同病理变化的关系。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此段文字阐述了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胃精予不足’指胃之精气不足,‘胆气予不足’指胆之气虚,‘胞精予不足’指胞宫精气不足。此段文字强调了脉象异常与不同病理变化的关系。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死。

此段文字阐述了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交漆’指脉象左右跳动,‘太阳气予不足’指太阳之气虚,‘肌气予不足’指肌肉之气虚。此段文字强调了脉象异常与不同病理变化的关系。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此段文字阐述了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悬雍’指脉象跳动如悬雍,‘十二俞’指十二俞穴,‘五脏菀热’指五脏蕴热,‘大肠气予不足’指大肠之气虚。此段文字强调了脉象异常与不同病理变化的关系。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此段文字阐述了脉象异常所引起的不同病理变化。‘小肠气予不足’指小肠之气虚,‘季秋’指秋季。此段文字强调了脉象异常与不同病理变化的关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53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