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原文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别本作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别本作尚)存也。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夺阳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

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

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

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译文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容易理解的是,容易说出口的话。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难以让人接受的是,难以让人理解的话。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只注重形式的人,只遵守刺法。

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注重精神的人,关注人的血气是否充足,可以补养或泻除。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

神客是指正邪之气相遇。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不知道疾病的人,先要知道邪气或正气侵袭了哪条经络。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不知道疾病根源的人,先要知道是哪条经络的疾病,然后才能知道治疗的位置。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

刺法的微妙在于次数的多少,也就是缓慢和快速的意思。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只关注四肢而不了解血气和邪正的往来。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高明的人知道把握住气的机要。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机动的关键在于保持空中状态,了解气的虚实,掌握用针的缓急。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道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别本作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别本作尚)存也。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

针刺到脉中,邪气就会排出,治疗的位置在上。

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针刺到脉中,浊气就会排出,治疗的位置在阳明合。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夺阳者狂,正言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

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

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

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注解

易陈者:易陈,指容易明白、容易理解的事物。

易言也:易言,指容易用言语表达。

难入者:难入,指难以进入或难以理解。

难着于人也:难着于人,指难以让人理解。

粗守形者:粗守形,指只注重外在形态而不深入。

守刺法也:守刺法,指遵循刺法。

上守神者:上守神,指注重精神层面。

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指观察人的气血是否充足,以决定是补充还是泻出。

神客者:神客,指邪气。

正邪共会也:正邪共会,指正气和邪气相遇。

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指神是正气,客是邪气。

在门者:在门者,指邪气沿着正气出入的途径。

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指邪气沿着正气出入的途径。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指在没有看到疾病之前,就能知道邪气和正气影响了哪条经络。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指要了解疾病的根源,首先要知道是哪条经络的疾病,以及治疗时应取的穴位。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指针灸的微妙之处在于速度的快慢。

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指只关注四肢而不了解气血和正邪的流动。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指高明的医生懂得把握时机,知道如何守气。

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指医生在操作时,能够感知气的虚实,并据此调整针的快慢。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指在操作时保持清静,细心地守气,不要让气流失。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指气来时不可迎头而补,因为气盛时不宜补。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指气去时不可追补,因为气虚时不宜泻。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指不要让气轻易流失。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指如果按而不发,说明不知道补泻的技巧,血气已经耗尽而气不会下来。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指知道气的流动方向和强弱。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指知道何时可以取气。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指粗略的医生不知道气的微妙之处。

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指高明的医生独有这种技巧,完全理解针灸的精髓。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指气虚且弱时,其流动方向是逆的。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指气和平稳时,其流动方向是顺的。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别本作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间(别本作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指明白了逆顺,就能够知道取穴的位置。

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指迎着气的流动方向进行泻法,追随着气的流动方向进行补法。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指气口虚弱时应当进行补法。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指气口充盛时应当进行泻法。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指血脉阻塞时应当去除。

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指邪气胜过正气时,应当泻除邪气。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指慢慢进针而快速出针,以达到补气的效果。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指快速进针而慢慢出针,以达到泻气的效果。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指实际上的充实和空虚,有气的地方是实的,无气的地方是虚的。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别本作尚)存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别本作尚)存也,指观察气的虚实和补泻的先后,以及气的存留情况。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指补法时感觉像是得到了什么,泻法时感觉像是失去了什么。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指邪气进入人体后停留在高处,因此邪气在上。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指水谷进入胃后,精气上升至肺,而浊气停留在肠胃,因为寒温不适和饮食不节,疾病生于肠胃。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指清湿地气进入人体,必然从足部开始,因此称为清气在下。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指针刺到陷脉,邪气就会出来,因此应该在上部取穴。

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指针刺到中脉,浊气就会出来,因此应该在阳明合处取穴。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指针刺太深,邪气反而会下沉,因为浅浮的病不适宜深刺,深刺会导致邪气进入。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指皮肉筋脉各自有其所处,说明经络各自有其所主。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指只取五脉进行治疗会导致死亡,因为疾病在内部,气不足,只能通过针刺大量泻出所有阴脉的气。

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指只取三阳脉进行治疗,会尽泻三阳之气,使病人变得虚弱。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指过度泻阴气会导致死亡,指的是过度泻尺脉的五里。

夺阳者狂,正言也:夺阳者狂,正言也,指过度泻阳气会导致疯狂,这是一个正确的说法。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指高明的医生能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散聚、形态和动静来了解病情。

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指医生能够通过调节脉象的尺寸、大小、缓急、滑涩来描述病情。

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指医生能够辨别邪气和正气的性质。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指右手主要推针,左手持针并控制针的出入。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指在气到达后进行补泻,调整气之后去除针。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指调整气的方法在于始终如一,这需要保持专注的心态。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指三百六十五个节交点是络脉渗灌各节的地方。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指当五脏之气在内部衰竭时,脉口和气息都不会到达,反而要在外部的病处和阳经的合处留针,以引入阳气,阳气到达后,内部会过度衰竭,过度衰竭就会死亡。

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指死亡时没有气来推动,因此是静止的。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指当五脏之气在外部衰竭时,脉口和气息都不会到达,反而要在四肢的输穴留针,以引入阴气,阴气到达后,阳气会反向进入,进入后会导致逆乱,逆乱就会死亡。

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指死亡时阴气仍然有余,因此会躁动不安。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声章者,则言声与平生异也,指通过观察眼睛,可以知道五脏是否使五色明亮,明亮则声音洪亮。声音洪亮是指声音与平时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评注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此段文字阐述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原则。易陈者,指的是易于表达和陈述的,即诊断的依据和治疗方法;难入者,指的是难以把握和治疗的,即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难度。粗守形者,是指只注重外表症状的治疗方法;上守神者,则强调治疗应关注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血气的盛衰,以决定是补还是泻。这一段强调了中医治疗中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这里提出了中医中的‘神客’概念,即正气和邪气在人体内相遇。神指的是正气,客指的是邪气。在门者,指的是邪气随着正气出入人体的门户。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认识。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这句话强调了中医诊断的先见之明,即在未见到具体疾病之前,就能根据病情推测出邪正所在的经络和相应的治疗部位。这体现了中医诊断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这里讨论了针灸的技巧,数迟指的是针灸的速度要适中,徐疾之意即要掌握好进针和出针的节奏。粗守关者,是指只关注四肢的治疗,而忽视了血气和正邪的往来。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上守机者,强调的是掌握针灸的时机和技巧。机之动不离其空中,意味着针灸要顺应气的虚实变化,调整针的速度。

空中之机,清静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空中之机,指的是针灸时要保持心灵的清静,动作细微。针以得气,是指针灸时要准确把握气的流动,密意守气勿失,意味着要集中注意力,避免气流失。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这句话说明了针灸时要注意气的盛衰,气盛时不可补,气虚时不可泻,体现了中医治疗中的顺应自然原则。

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不可挂以发者,指的是针灸时不可急于求成,以免气流失。扣之不发者,是指如果不懂得补泻的技巧,即使血气已尽,气也不会下行。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知其往来者,指的是要了解气的流动方向和状态,包括逆顺、盛虚。要与之期者,则是指要把握住气可取的时机。

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粗之闇者,指的是对气的微密变化一无所知。妙哉!工独有之者,则是对针灸有深刻理解的人,他们能完全掌握针灸的精髓。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往者为逆者,指的是气的流动方向与正常相反,表明气虚且弱。来者为顺者,则是指气的流动方向正常,表明形气平和。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别本作问)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间,强调的是要准确判断气的逆顺,以决定治疗的方向。迎而夺之者,即泻法;追而济之者,即补法。

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虚则实之,指的是气口虚时应当进行补法。满则泄之,指的是气口盛时应当进行泻法。

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宛陈则除之,指的是清除血脉中的陈旧物质。邪胜则虚之,指的是当经络中的邪气胜过正气时,应当泻除邪气。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徐而疾则实者,指的是缓慢进针快速出针,以实现补法。疾而徐则虚者,指的是快速进针缓慢出针,以实现泻法。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这里通过实与虚的对比,说明了实者有气,虚者无气的道理。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别本作尚)存也。

察后与先若亡若存,指的是观察气的虚实变化,以及补泻的先后顺序,以此来判断气的存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指的是在补泻过程中,补者感觉似乎有所得,泻者感觉似乎有所失。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

这里讨论了邪气在人体内的分布,邪气在上,意味着邪气在人体中的位置较高。

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言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故命曰浊气在中也。

浊气在中,指的是水谷进入胃后,其精气上注于肺,而浊气则留在肠胃,由于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导致疾病生于肠胃。

清气在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曰清气在下也。

清气在下,指的是清湿地气从足部开始进入人体,因此称为清气在下。

针陷脉,则邪气出者,取之上。针中脉,则浊气出者,取之阳明合也。

针陷脉,指的是针刺到邪气所在的部位,邪气就会从上而出。针中脉,指的是针刺到浊气所在的部位,浊气就会从阳明合而出。

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

针太深,指的是针刺过深,导致邪气反而下沉。浅浮之病,不欲深刺,意味着对于浅表性的疾病,不宜深刺。

皮肉筋脉各有所处者,言经络各有所主也。

这句话说明了皮肉筋脉各有其特定的位置和功能,经络各自有所主管。

取五脉者死,言病在中,气不足,但用针尽大泻其诸阴之脉也。

取五脉者死,指的是针对疾病中气不足的情况,通过针灸大泻诸阴之脉。

取三阳之脉者,唯言尽泻三阳之气,令病人恇然不复也。

取三阳之脉,指的是通过针灸尽泻三阳之气,使病人恢复健康。

夺阴者死,言取尺之五里五往者也。

夺阴者死,指的是通过针灸取尺之五里五次,可能导致死亡。

夺阳者狂,正言也。

夺阳者狂,指的是通过针灸夺去阳气,可能导致病人出现狂躁症状。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者,言上工知相五色于目。

这句话说明了中医诊断中的望诊技巧,即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眼神、形态和动静来判断病情。

有知调尺寸、小大、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

尺寸、小大、缓急、滑涩,指的是中医脉诊中的四种脉象,通过这些脉象来判断病情。

知其邪正者,知论虚邪与正邪之风也。

知其邪正者,指的是要能够分辨出邪气和正气的差异,以及虚邪和正邪之风的特点。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者,言持针而出入也。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指的是在针灸时,右手主要负责推动针,左手则负责把握针的出入。

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

气至而去之,指的是在针灸过程中,当气到达时,通过补泻来调整气的流动,并使气恢复正常。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持心也。

调气在于终始一者,强调的是在针灸过程中,要始终如一地保持调气的专注和稳定。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指的是经络之间的交汇点有三百六十五个,络脉通过这些交汇点渗灌到各个部位。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

五脏之气已绝于内,指的是五脏的气已经衰竭,脉口气内绝不至,这时应在外部寻找病变部位与阳经的交汇处,通过留针来激发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可能导致死亡。

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

这里的静,指的是病人死亡时,由于没有气来推动,身体变得平静。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

五脏之气已绝于外,指的是五脏的气已经衰竭,脉口气外绝不至,这时应取四肢的输穴,通过留针来激发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阳气入则逆,逆则可能导致死亡。

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

这里的躁,指的是病人死亡时,由于阴气有余,导致身体出现躁动。

所以察其目者,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

察其目者,指的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睛,可以看出五脏的功能是否正常,五脏使五色循明,循明则声章,意味着五脏功能正常,声音清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