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

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

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臓,乃病臓。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臓者,刺之半其日。臓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别本作外)内难易之应也。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年,肉䐃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

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

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㕮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译文

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人活着的时候,有刚强的,有柔弱的,有体弱的,有体强的,有身材矮的,有身材高的,有阴性的,有阳性的,我想知道这些体质的类型。

少师回答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清楚了解阴阳的规律,针灸治疗就有方法。找到疾病的起始点,针灸治疗就有道理。谨慎地测量疾病的征兆,与时间相符合。内部与五脏六腑相合,外部与筋骨皮肤相合。因此,内部有阴阳,外部也有阴阳。在内部,五脏属阴,六腑属阳;在外部,筋骨属阴,皮肤属阳。所以说:‘疾病在阴中之阴的,就针灸阴经的荥穴和俞穴;疾病在阳中之阳的,就针灸阳经的合穴。疾病在阳中之阴的,就针灸阴经的经穴。疾病在阴中之阳的,就针灸络脉。’所以说:‘疾病在阳的叫做风病,疾病在阴的叫做痹病,阴阳都病的叫做风痹。’有形但不觉疼痛的,属于阳性的疾病;无形但感觉疼痛的,属于阴性的疾病。无形但感觉疼痛的,是因为阳气完整而阴气受损。应该紧急治疗阴气,不要攻击阳气。有形但不觉疼痛的,是因为阴气完整而阳气受损。应该紧急治疗阳气,不要攻击阴气。阴阳都活跃,有时有形,有时无形,再加上心烦,叫做阴胜过阳。这就是说不在表也不在里的疾病,其形态不会持久。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身体和气的变化,以及它们先后内外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风寒伤害身体,忧愁、恐惧、愤怒伤害气。气受伤,就会导致内脏生病。寒伤身体,就会影响身体。风伤筋脉,筋脉就会受到影响。这就是身体和气的外部和内部之间的对应关系。

黄帝说:针灸治疗应该怎么办?

伯高回答说:病了九天的,针灸三次就足够了;病了一个月的,针灸十次就足够了,病的时间长短和距离远近,按照这个比例来减少。长期痹症不离开身体的,观察其血脉,尽量放出血液。

黄帝说:外部和内部的疾病,治疗难易的程度,应该怎么办?

伯高回答说:身体先病而没有进入内脏的,针灸治疗的时间是病日的一半。内脏先病而身体才反应的,针灸治疗的时间是病日的两倍。这就是内外难易的对应关系。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身体有缓急之分,气有盛衰之别,骨骼有大小之差,肌肉有坚脆之异,皮肤有厚薄之别,这些因素如何决定寿命的长短?

伯高回答说:身体和气相互协调就能长寿,不协调就会短命。皮肤和肌肉相互依存就能长寿,不依存就会短命,血气和经络如果能够战胜身体,就能长寿,不能战胜身体就会短命。

黄帝说:如何区分身体的缓急?

伯高回答说:身体充实而皮肤松弛的就能长寿,身体充实而皮肤紧绷的就会短命,身体充实而脉搏坚实粗大的就是顺的,身体充实而脉搏细弱的就是气衰,气衰就会危险。如果身体充实而颧骨不突出,骨骼小,骨骼小就会短命。身体充实而寿命长,肌肉坚实而有层次的,肌肉坚实就能长寿。身体充实而肌肉没有层次不坚实的,肌肉脆弱就会短命。这是自然界生命的规律,所以确立形态、稳定气机,然后观察病人的生死。

黄帝说:我听说寿命的长短,没有办法来衡量。

伯高回答说:墙基低,高不到地面的,不到三十岁就会死。如果有因为疾病而加重的,不到二十岁就会死。

黄帝说:身体和气的相互胜负,如何决定寿命的长短?

伯高回答说:平人如果气胜过身体就能长寿;生病而身体肌肉脱落的,气胜过身体就会死亡,身体胜过气就会危险。

黄帝说:我听说针灸有三种变化,是什么意思?

伯高回答说:有针灸营分的,有针灸卫分的,有针灸寒痹留经的。

黄帝说:针灸这三种变化应该怎么办?

伯高回答说:针灸营分的要放血,针灸卫分的要放气,针灸寒痹的要产生内热。

黄帝说:营卫寒痹的疾病是怎样的?

伯高回答说:营分的疾病,会有寒热、少气、血液上下运行不畅。卫分的疾病,气痛时来时去,烦躁不安,有嗳气声,风寒停留在肠胃之中。寒痹的疾病,停留不去,时痛而皮肤感觉不灵敏。

黄帝说:针灸寒痹产生内热怎么办?

伯高回答说:针灸布衣的人,用火烤;针灸大人,用药熨。

黄帝说:药熨怎么做?

伯高回答说:用纯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肉桂一斤,总共四种药材,都要捣碎,浸泡在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一起放入酒中,放在马粪中烤,封好,不要让酒漏出来。五天五夜后,取出绵絮晒干,再浸泡,直到把药汁泡完。每次浸泡都要等到一整天,然后取出晒干。干后,和药渣、绵絮一起,再用白布包起来,长六七尺,做成六七条,然后用来生桑炭炙巾,熨烫寒痹所针灸的地方,让热度深入到病处,然后再用炙巾熨烫,反复三十次停止。用巾擦汗,也反复三十次停止。起身进入室内,不要受风。每次针灸都要熨烫,这样病就会好了。这就是所说的内热疗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的始祖,中医学的始祖。

少师:古代官名,指帝王的师傅或教育官。

阴阳: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的一种二元对立的概念,指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刺: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针刺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

荥俞: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属于特定经络上的重要穴位。

合:中医学中的穴位名称,属于特定经络上的重要穴位。

臓:中医学中的术语,指内脏。

筋骨:人体的骨骼和肌肉。

皮肤:人体的最外层组织。

阴之阴:阴阳理论中的概念,指阴阳之中更为阴的一面。

阳之阳:阴阳理论中的概念,指阴阳之中更为阳的一面。

络脉: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内分布广泛的小血管。

风:中医学中的病名,指因风邪引起的疾病。

痹:中医学中的病名,指因寒湿引起的疾病。

风痹:中医学中的病名,指风邪和痹证同时出现的疾病。

形气: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的形态和气质。

筋脉:中医学中的术语,指肌肉和血管。

衰:中医学中的术语,指疾病的减轻或消退。

血络:中医学中的术语,指血脉的细小分支。

形之缓急: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形态的强弱。

气:中医学中的术语,指人体的生命力。

骨:人体的骨骼。

肉:人体的肌肉。

皮:人体的皮肤。

寿夭:指人的寿命长短。

墙基卑:指基础不稳固。

马矢:马粪,古代用来生火的一种材料。

滓:残渣,剩余物。

桑炭:用桑木制成的炭火。

药熨:中医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使用药物进行热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评注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此段文字开篇即提出了人体生命现象的多样性,黄帝询问少师关于人体阴阳刚柔、强弱长短等生命现象的根本原理。少师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强调了阴阳平衡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

少师首先指出阴阳之中又有阴阳,即阴阳的层次性。只有准确把握阴阳,才能在治疗疾病时有针对性。他认为,治疗疾病应从病因开始,根据病情的发展变化进行治疗,与时间相适应。

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少师进一步阐述了人体内外阴阳的分布,内部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外部以筋骨为阴,皮肤为阳。这种内外阴阳的对应关系,为中医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

少师引用古语,说明针对不同部位的疾病,应采取不同的刺法。如病在阴之阴,则刺阴之荥俞;病在阳之阳,则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则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则刺络脉。

故曰:“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阴阳俱病名曰风痹。”

少师又提出疾病命名的方法,即病在阳者称为风,病在阴者称为痹,阴阳俱病称为风痹。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

少师进一步区分了有形无形、疼痛与否的疾病类型,并指出治疗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此段文字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指出有形而不痛的疾病,其阴气完整而阳气受伤,治疗时应急治其阳,不可攻击其阴。

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少师指出阴阳俱动、病情变化无常的疾病,称为阴胜其阳。这种疾病不表不里,病情难以持久。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

黄帝继续询问伯高关于形气疾病先后、内外关系的治疗方法。

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臓,乃病臓。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

伯高认为,风寒会伤害人体形态,忧恐忿怒会伤害人体之气。气受伤会导致内脏疾病,寒伤形态则表现为形态疾病,风伤筋脉则表现为筋脉疾病。

黄帝曰:刺之奈何?

黄帝询问伯高如何进行针刺治疗。

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伯高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不同的针刺次数。对于久治不愈的痹症,应观察血络,尽量将血液排出。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

黄帝进一步询问外内疾病的治疗难易程度。

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臓者,刺之半其日。臓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月(别本作外)内难易之应也。

伯高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提出了治疗难易程度的方法。对于形态先病而未侵入内脏的疾病,针刺次数为半日;对于内脏先病而形态才应的疾病,针刺次数为一日。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

黄帝询问伯高如何根据人体的形态、气、骨、肉、皮等因素来判断寿命。

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

伯高认为,形与气相辅相成,则寿命较长;皮与肉相协调,则寿命较长;血气经络旺盛,则寿命较长。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

黄帝进一步询问形态缓急的具体表现。

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

伯高指出,形态充实而皮肤松弛者寿命较长,形态充实而皮肤紧张者寿命较短,脉象坚实而大者顺,脉象细弱者气衰,气衰则危险。

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年,肉䐃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

伯高进一步分析了形态、骨、肉等因素对寿命的影响,指出颧骨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寿命短;肉坚实而有层次者寿命较长。

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

此段文字强调了形态、肉等因素对寿命的影响,指出形态充实而肉无层次者寿命较短。

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生死。

伯高指出,这是天命所定,立形定气是判断寿命的关键。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正确面对病人,决定生死。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之。

黄帝表示,他无法准确判断寿命。

伯高答曰:墙基卑,高不及其地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伯高根据实际情况,指出墙基低矮,高不及其地者寿命较短,有因疾病加重者寿命更短。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

黄帝询问伯高如何根据形气相胜来判断寿命。

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伯高认为,健康人如果气胜形,则寿命较长;病人如果形肉脱而气胜形,则寿命较短;形胜气者则危险。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何谓三变?

黄帝询问伯高针刺的三个变化。

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伯高指出,针刺分为刺营、刺卫、刺寒痹留经三种。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

黄帝询问伯高如何进行这三种针刺。

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

伯高根据不同的疾病,提出了不同的针刺方法。如刺营则出血,刺卫则出气,刺寒痹则内热。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

黄帝询问营卫寒痹的症状。

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

伯高描述了营卫寒痹的症状,包括寒热、少气、血上下行、气痛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等。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此段文字描述了寒痹的症状,包括留而不去、时痛而皮肤麻木不仁等。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

黄帝询问如何治疗寒痹内热。

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伯高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刺布衣者用火焠,刺大人者用药物熨。

黄帝曰:药熨奈何?

黄帝询问药物熨的具体方法。

伯高答曰:用淳酒二十斤,蜀椒一斤,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㕮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熅中,封涂封,勿使泄。

伯高详细介绍了药物熨的配方和制作方法,包括淳酒、蜀椒、干姜、桂心等药材。

五日五夜,出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乃出干。

此段文字描述了药物熨的制作过程,包括浸泡、晾干、再浸泡等步骤。

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

伯高进一步描述了药物熨的使用方法,包括用桑炭炙巾熨寒痹部位,反复熨三十遍,使热气进入病所,再以炙巾熨之。

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

此段文字描述了药物熨后的护理方法,包括出汗后用巾擦拭身体,避免受风。

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伯高总结道,每次针刺后都进行药物熨,这样疾病就能得到治愈。这就是所说的内热疗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741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