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黄帝内经的作者不确定,传统上认为是黄帝时代的名医岐伯所著。此书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思想,并经过战国至汉代医家整理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中医学的基石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至汉代(约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
内容简要:《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医学经典之一,内容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方面。书中主要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强调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通过讲述人体经络、脏腑、气血等基本生理活动,提出了“阴阳平衡”与“气血调和”对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还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如针灸、药物、推拿等,具有丰富的临床指导价值。该书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还对世界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医的“百科全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黄帝曰: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入焉。其卫气日下一节,则不当风府,奈何?
岐伯曰:风府无常,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气之所舍节,则其府也。
黄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与同类,而风常在,而疟特以时休,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疟气随经络,沉以内搏,故卫气应乃作也。
帝曰:善。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黄帝曰:可得闻乎?
少师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郗,烟垢着,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其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黄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
少师答曰:(得)三虚者,其死暴疾也;得三实者,邪不能伤人也。
黄帝曰:愿闻三虚。
少师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故论不知三虚,工反为粗。
帝曰:愿闻三实。
少师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满,得时之和,虽有贼风邪气,不能危之也。
黄帝曰:善乎哉论!明乎哉道!请藏之金匮,命曰三实(此句应接在上段少师论三实之后)。然,此一夫之论也。
黄帝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少师曰:此八正之候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
少师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别本作抟),经气结代者矣。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黄帝曰: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少师答曰:正月朔日,太一居天留之宫,其日西北风,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风,春,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风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风,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时北风,秋,民多死。终日北风,大病死者十有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命曰旱乡;从西方来,命曰白骨,将国有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发屋,扬沙石,国有大灾也。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温不风,粜贱,民不病;天寒而风,粜贵,民多病。此所谓候岁之风,残伤人者也。二月丑不风,民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四月巳不暑,民多瘅病;十月申不寒,民多暴死。诸所谓风者,皆发屋,折树木,扬沙石,起毫毛,发腠理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经》上写着:‘夏天中了暑,秋天会得疟疾。’疟疾的发作有固定的季节,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邪气侵入风府,疾病沿着脊背向下蔓延。卫气每天夜间和白天都会在风府处聚集,第二天,卫气会下降一节,所以疾病发作的时间会晚一些,这是因为邪气先侵入脊背。所以每当卫气到达风府时,毛孔就会张开,毛孔张开邪气就会侵入,邪气侵入就会发病,这就是为什么疾病发作时间晚的原因。卫气在风府停留,每天下降一节,到第二十一天下降到尾骨底部,第二十二天进入脊椎内部,注入到伏冲脉中,它的运行需要九天,从缺盆处出来,其气向上行,所以疾病逐渐加重。它在内与五脏搏击,横连到募原,它的路径遥远,气深行慢,不能每天发作,所以第二天才会积累发作。
黄帝说:卫气每次到达风府时,毛孔就会张开,张开就会有邪气侵入。卫气每天下降一节,那么它不应该停留在风府,怎么办呢?
岐伯说:风府没有固定的时间,卫气应该到达的地方,必须打开毛孔,气所停留的节点,就是它的府。
黄帝说:很好。风和疟疾都是同类,但风是经常存在的,而疟疾只是按照季节发作,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风气停留在某个地方,疟疾随着经络流动,深入内部搏击,所以卫气相应地就会发作。
黄帝说:很好。
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四季八风会侵袭人体,所以会有寒暑,寒的时候皮肤会紧张而毛孔关闭;暑的时候皮肤会松弛而毛孔张开。那么邪风邪气是不是因为这个机会侵入人体呢?还是必须等到八风正邪交加,才能伤害人呢?
少师回答说:不是这样的。邪风邪气侵入人体,不一定在特定的时间,但是它一定会趁毛孔张开的时候侵入,侵入得深,内部疾病就会严重,病人会突然发病。如果毛孔关闭,邪气侵入得浅并且停留,疾病就会缓慢发作。
黄帝说:有寒暑适宜的时候,毛孔关闭,但是突然发病的人,这是为什么?
少师回答说:陛下不知道邪气侵入了吗?即使在平时,毛孔的开闭快慢,也是有规律的。
黄帝说:可以听听吗?
少师说:人与天地相互关联,与日月相应。所以月亮圆满时,海水向西涌动,人的气血积聚,肌肉充实,皮肤致密,毛发坚韧,毛孔张开,灰尘附着,在这个时候,即使遇到邪风,侵入也不会很深。到了月亮亏空时,海水向东涌动,人的气血虚弱,卫气离开,身体孤单,肌肉减少,皮肤松弛,毛孔张开,毛发脱落,皮肤变得薄弱,灰尘脱落,在这个时候,遇到邪风侵入就会很深,病人也会突然发病。
黄帝说:有突然暴死暴病的人,这是为什么?
少师回答说:如果遇到三个虚弱的时候,就会突然暴病而死;如果遇到三个强实的时候,邪气就不能伤害人。
黄帝说:我想听听三个虚弱的情况。
少师说:遇到年岁衰弱,遇到月亮亏空,失去时令的和气,因为邪风所伤,这就是三个虚弱。所以,如果不知道三个虚弱的情况,医生反而会变得粗心。
黄帝说:我想听听三个强实的情况。
少师说:遇到年岁旺盛,遇到月亮圆满,得到时令的和气,即使有邪风邪气,也不能伤害人。
黄帝说:论述得真好!道理说得真明白!请把这些话藏在金匮里,命名为三实(这句话应该接在上段少师论三实之后)。然而,这只是一个人的一番议论。
黄帝说:我想听听为什么每年都会有人同时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
少师说:这是八风的征候。
黄帝说:怎么观察这些征候呢?
少师说:观察这些征候,通常在冬至那天,太一神位于叶蛰之宫,当它到达时,天一定会用风雨来响应。如果风从南方来,这就是虚风,会伤害人。如果它在半夜到来,万民都睡觉而没有受到伤害,所以那一年人们病得少。如果它在白天到来,万民懈怠而都受到了虚风的伤害,所以那一年人们病得多。虚邪侵入骨骼而不表现在外面,到了立春,阳气大盛,毛孔张开,因为立春那天,风从西方来,万民又都受到了虚风的伤害,这两股邪气相搏(另一种说法是相搏),经气结滞,这就是所谓的遇到岁露。因为那一年气候适宜,邪风少,所以人们病得少,死得也少。如果那一年邪风邪气多,寒温不调,那么人们病得多,死得也多。
黄帝说:虚邪之风,它伤害人的贵贱有何不同,怎么观察呢?
少师回答说:正月朔日,太一神位于天留之宫,那天的西北风不降雨,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黎明时北风,春天,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黎明时北风持续,病人多,有十分之三。正月朔日,中午时北风,夏天,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傍晚时北风,秋天,很多人会死去。整天北风,大病患者有十分之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称为旱乡;从西方来,称为白骨,国家将有灾难,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掀翻屋顶,扬起沙石,国家将有大的灾难。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吹来,春天有死亡。正月朔日,天气温和无风,粮食便宜,人们不生病;天气寒冷有风,粮食贵,人们多病。这就是所谓的观察岁风,伤害人的情况。二月丑日无风,人们多患心腹疾病;三月戌日不温暖,人们多患寒热;四月巳日不热,人们多患疠病;十月申日不寒冷,人们多突然死亡。所有所谓的风,都会掀翻屋顶,折断树木,扬起沙石,使毛发竖起,使毛孔张开。
黄帝说:这些情况,都是因为风而导致的疾病,对富贵贫贱的人有何不同,怎么观察呢?
少师回答说:正月朔日,太一神位于天留之宫,那天的西北风不降雨,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黎明时北风,春天,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黎明时北风持续,病人多,有十分之三。正月朔日,中午时北风,夏天,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傍晚时北风,秋天,很多人会死去。整天北风,大病患者有十分之六。正月朔日,风从南方来,称为旱乡;从西方来,称为白骨,国家将有灾难,很多人会死去。正月朔日,风从东方来,掀翻屋顶,扬起沙石,国家将有大的灾难。正月朔日,风从东南方吹来,春天有死亡。正月朔日,天气温和无风,粮食便宜,人们不生病;天气寒冷有风,粮食贵,人们多病。这就是所谓的观察岁风,伤害人的情况。二月丑日无风,人们多患心腹疾病;三月戌日不温暖,人们多患寒热;四月巳日不热,人们多患疠病;十月申日不寒冷,人们多突然死亡。所有所谓的风,都会掀翻屋顶,折断树木,扬起沙石,使毛发竖起,使毛孔张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注解
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首领,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也是中医学的始祖。
岐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家,与黄帝并称,是中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经》:指古代医学经典,如《黄帝内经》。
伤暑:指夏日因暑热而受伤。
疟: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
风府:中医穴位名,位于颈部,是风邪侵袭人体的主要通道。
膂:同“脊”,指脊椎。
卫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防御外邪的气。
腠理: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空隙,也是邪气入侵的途径。
募原:中医穴位名,位于腹部,是人体气血汇聚的地方。
伏冲之脉: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隐藏在体内,不直接显现的脉。
缺盆:中医穴位名,位于颈部,是气血运行的重要节点。
八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四季八节的风,分为虚风和实风。
贼风:指突然来袭的邪风,能导致人体疾病。
八正: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四季八节的正常气候。
岁露:指一年四季的风露,对人的健康有影响。
三虚: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在特定时期,因年衰、月空、时和失和而容易受到邪气侵袭。
三实: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在特定时期,因年盛、月满、时和而能抵御邪气。
太一:古代道家信仰中的最高神,也指冬至日太阳的位置。
叶蛰之宫:古代天文术语,指冬至时太阳的位置。
天留之宫:古代天文术语,指正月朔日太阳的位置。
虚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邪气较轻的风。
实风: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邪气较重的风。
岁和:一年的气候正常。
贼风邪气:指能导致人体疾病的邪气和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评注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言:“夏日伤暑,秋病疟”。疟之发以时,其故何也?’
此段对话开篇即揭示了黄帝对疟疾发病规律的疑问。黄帝通过《经》中的记载,询问岐伯疟疾为何会在特定季节发作。这反映了古人对疾病发生原因的探索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岐伯的回答,从中医的角度解释了疟疾发病的原因,认为邪气侵入风府,卫气运行受阻,导致疟疾发作。
岐伯对曰:‘邪客于风府,病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常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于脊背也。故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
岐伯在此详细解释了疟疾发病的过程。他认为,邪气侵入风府,卫气运行受阻,导致疟疾发作。此段话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细致观察。
‘卫气之行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一日下至尾底,二十二日入脊内,注于伏冲之脉,其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上行,故其病稍益至。’
岐伯进一步解释了卫气的运行规律,以及疟疾发病的周期性。他认为,卫气在风府运行,日下移一节,经过一定的周期后,疟疾症状会逐渐加重。这种对疾病发生规律的描述,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人体生理的深刻认识。
‘其内搏于五脏,横连募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积而作焉。’
岐伯认为,疟疾的发病与五脏、募原等部位有关,且邪气深藏体内,运行缓慢,因此疟疾的发作不是每日都有,而是次日蓄积而发。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四时八风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则皮肤急而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贼风邪气因得以入乎?将必须八正虚邪,乃能伤人乎?’
黄帝在此询问少师关于寒暑、八风对人体的影响。少师认为,寒暑、八风对人体的影响并非必须通过八正虚邪才能伤人,而是因为人体腠理的开放和闭合,使得邪气得以侵入。
少师答曰:‘不然。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不得以时,然必因其开也,其入深,其内极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闭也,其入浅以留,其病也,徐以迟。’
少师进一步解释了邪气侵入人体的原因,认为邪气侵入人体并非一定在特定时间,而是因为人体腠理的开放和闭合,使得邪气得以侵入。邪气侵入的深浅和发病的快慢,与人体腠理的状态有关。
黄帝问于少师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
黄帝在此询问少师关于人体腠理不开却突然发病的原因。少师认为,人体腠理的开闭与邪气的侵入有关,即使在腠理不开的情况下,邪气仍有可能侵入人体,导致发病。
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少师认为,人体腠理的开闭是有规律的,即使在平时,腠理的开闭也会出现缓急变化,这也是邪气侵入人体的原因之一。
黄帝问于少师曰:‘愿闻岁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
黄帝在此询问少师关于每年都有相同疾病发生的原因。少师认为,这与八正之候有关,即每年都有特定的时期,邪气容易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曰:‘候之奈何?’
黄帝询问少师如何观察八正之候。少师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以及风雨的变化来判断八正之候。
少师答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其至也,天必应之以风雨者矣。’
少师认为,可以通过观察冬至之日太一立于叶蛰之宫,以及风雨的变化来判断八正之候。如果风雨从南方来,则为虚风,容易伤人。
‘风雨从南方来者,为虚风,贼伤人者也。其以夜半至也,万民皆卧而弗犯也,故其岁民少病。其以昼至者,万民懈惰而皆中于虚风,故万民多病。’
少师进一步解释了风雨从南方来对人体的影响。他认为,如果风雨在夜半到来,人们都在休息,邪气不易侵入人体,因此发病率较低;如果风雨在白天到来,人们懈惰,邪气容易侵入人体,因此发病率较高。
‘虚邪入客于骨而不发于外,至其立春,阳气大发,腠理开,因立春之日,风从西方来,万民又皆中于虚风,此两邪相搏(别本作抟),经气结代者矣。’
少师认为,虚邪侵入人体后,会潜伏在骨骼中,不会立即发病。到了立春,阳气旺盛,腠理开放,风邪再次侵入人体,导致疾病发生。
‘故诸逢其风而遇其雨者,命曰遇岁露焉。因岁之和,而少贼风者,民少病而少死。岁多贼风邪气,寒温不和,则民多病而死矣。’
少师总结道,如果人们遇到岁露,即风雨交加的天气,则容易生病。如果一年中邪气较少,则人们发病率较低,死亡率也较低;如果一年中邪气较多,则人们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
‘虚邪之风,其所伤贵贱何如,候之奈何?’
黄帝询问少师关于虚邪之风对贵贱的影响以及如何观察。少师回答了黄帝的问题,并详细解释了正月朔日风向、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