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初见秦-原文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
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强秦为难。
臣窃笑之。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
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言赏则不与,言罚则不行,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出其父母怀衽之中,生未尝见寇耳。
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千可以对万,万可以克天下矣。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齐,五战之国也,一战不克而无齐。
由此观之,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
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
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
然则邯郸不守。
拔邯郸,管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华,降代、上党。
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
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
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
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
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
是谋臣之拙也。
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
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
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
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
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
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
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
乃使其臣张孟谈。
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
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戒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初见秦-译文
我听说:‘不知道却说话,是不明智的;知道了却不说话,是不忠诚的。’作为臣子如果不忠诚,应当被处死;说话不当,也应当被处死。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把所知道的一切都说出来,只求大王裁决我的罪过。
我听说:天下诸侯暗中联合,北燕南魏,联合荆楚巩固齐国,收服韩国形成合纵,将面对西方的强秦。我私下里觉得这很可笑。世界上有三种灭亡的情况,而天下却得到了,这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我听说:‘用混乱攻击有序的国家会灭亡,用邪恶攻击正义的国家会灭亡,用逆反攻击顺从的国家会灭亡’。现在天下的府库空虚,仓库空荡,征集所有的士兵和百姓,组建了几百万的军队,但是那些愿意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不到千人,都是因为言语而死。白刃在前,斧钺在后,却不敢死去,这不是士兵和百姓不愿意死,而是上面不能让他们去。
说到赏赐,却不给予;说到惩罚,却不执行;赏罚不公,所以士兵和百姓不愿意去死。现在秦国出台号令,实行赏罚,有功无过都能得到奖赏。他们从父母怀中出来,从未见过敌人。听到战争,就急得跳脚,光着膀子,冒着白刃,踩着炭火,勇敢地冲在最前面。死和生不同,但是民众都愿意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重视牺牲。
一个人可以对抗十个人,十个人可以对抗一百个人,一百个人可以对抗一千个人,一千个人可以对抗一万人,一万人可以征服天下。现在秦国土地虽然曲折,但加起来有数千里,有数十万名师。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形的利弊,天下没有能比得上的。用这些来对付天下,天下就没有不能兼并的。因此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披靡,开拓了数千里土地,这是他们的伟大功绩。然而武器装备损坏,士兵和百姓疲惫,积蓄耗尽,农田荒芜,仓库空虚,四邻诸侯不服从,霸王的称号没有建立。这没有其他原因,只是他们的谋臣没有尽到忠诚。
我大胆地说:以前齐国南破荆楚,东破宋国,西服秦国,北破燕国,中使韩、魏,土地广大,兵力强大,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命令天下。齐国的清河和浊河,足以作为防线;长城和巨防,足以作为屏障。齐国是经过五次战争的国家,一次不胜就会失去齐国。从这里可以看出,战争是万乘之国的存亡之关键。而且我听说:‘削除树根不留根,不与邻国为敌,灾祸就不会发生’。秦国与荆楚人作战,大败荆楚,攻占郢都,夺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和他的臣子们逃亡,东投奔陈国。当时,如果跟随荆楚出兵,荆楚就可以被攻下;荆楚被攻下,民众就会满足,土地就会有利,东边可以削弱齐、燕,中间可以欺凌三晋。这样,一次行动就可以成就霸王的称号,四邻诸侯都会来朝拜。但是谋臣没有这样做,带领军队撤退,又与荆楚讲和。让荆楚人得以收复亡国,聚集流散的百姓,建立国家,设立宗庙,率领天下向西与秦国对抗。这已经失去了成为霸王的第一个机会。
天下诸侯又联合起来,军队驻扎在华下,大王命令击败他们,军队到达梁郭下。围攻梁国数十天,梁国就可以被攻下;攻下梁国,魏国就可以被攻下;攻下魏国,荆楚、赵国就会断绝关系;荆楚、赵国关系断绝,赵国就会陷入危机;赵国危机,荆楚就会犹豫不决。这已经失去了成为霸王的第二个机会。以前穰侯治理秦国,用全国的兵力想要成就两个国家的功绩,所以士兵长期暴露在外,国内士兵和百姓疲惫病弱,霸王的称号没有建立。这已经失去了成为霸王的第三个机会。
赵国是中央国家,居住着不同民族的百姓,他们的百姓轻浮且难以使用。号令不严,赏罚不公,地形不利,下面不能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他们确实处于亡国的形势,却不关心百姓,把所有的士兵和百姓都聚集在长平之下,与韩国争夺上党。大王命令击败他们,攻下武安。当时,赵国上下一心不亲,贵贱之间不相信。那么邯郸就不能守住。攻下邯郸,控制山东和河间,撤军而去,向西攻打修武,越过华山,降服代、上党。代有四十六个县,上党有七十个县,不用一兵一卒,不苦一兵一民,这些都是秦国的。用代、上党不战而全部归秦,东阳、河外不战而全部归齐,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全部归燕。这样,赵国被攻下,赵国被攻下,韩国就会灭亡,韩国灭亡,荆楚、魏国就不能独立,荆楚、魏国不能独立,那么一次行动就可以破坏韩国,削弱魏国,攻下荆楚,东边可以削弱齐、燕,打开白马之口,灌溉魏国,一次行动就可以使三晋灭亡,合纵就会失败。大王只需垂手而待,天下诸侯都会顺从,霸王的称号就可以建立。但是谋臣没有这样做,带领军队撤退,又与赵国讲和。以大王之明,秦国之强,放弃霸王的伟业,连土地都得不到,却去欺骗一个亡国。这是谋臣的愚蠢。而且赵国应当灭亡而没有灭亡,秦国应当称霸而没有称霸,天下确实可以衡量秦国的谋臣。
于是再次征集士兵攻打邯郸,却不能攻下,抛弃了甲兵和弓弩,战战兢兢地撤退,天下确实可以衡量秦国的力量。军队撤退后,再次聚集在孚下,大王又带领军队来到,与赵国交战不能取胜,又不能撤退,军队疲惫而去,天下确实可以衡量秦国的力量。内部衡量我们的谋臣,外部耗尽我们的兵力。从这些来看,我认为天下的合纵联盟即将崩溃。内部,我们的甲兵疲惫,士兵和百姓疲惫,积蓄耗尽,农田荒芜,仓库空虚;外部,天下诸侯联合得很紧密。希望大王有所考虑。
我听说:‘战战兢兢,日慎一日,只要谨慎行事,天下就可以得到’。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以前纣王作为天子,率领天下百万甲兵,左边在淇溪饮酒,右边在洹溪饮酒,淇水干涸,洹水不流,与周武王对抗。武王率领三千轻甲,一天之内就攻破了纣王的国家,俘虏了纣王,占据了土地,拥有了百姓,天下无人敢伤害。知伯率领三国军队攻打赵襄主于晋阳,决水围攻三个月,城池即将被攻破,赵襄主钻孔占卜,看哪些国家可以投降。于是派他的臣子张孟谈。于是张孟谈悄悄地逃出,背叛了知伯的约定,得到了两国的军队,攻打知伯,俘虏了他,恢复了赵襄主的地位。现在秦国土地虽然曲折,但加起来有数千里,有数十万名师。秦国的号令赏罚,地形的利弊,天下没有能比得上的。用这些来对付天下,天下就可以兼并。
我冒死希望见到大王,谈谈如何打破天下的合纵联盟,攻下赵国,灭亡韩国,使荆楚、魏国臣服,亲近齐、燕,成就霸王的称号,让四邻诸侯来朝拜。大王如果真的听我的建议,一旦行动,天下的合纵联盟不能被打破,赵国不能被攻下,韩国不能被灭亡,荆楚、魏国不能臣服,齐、燕不能亲近,霸王的称号不能建立,四邻诸侯不会来朝拜,大王可以处死我,以警示那些对王不忠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初见秦-注解
臣:指古代的臣子,即对君主有忠诚义务的官员。
不智:不明智。
不忠:不忠诚。
大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
阴燕阳魏:指燕国位于北方,魏国位于西方,都是战国七雄之一。
连荆固齐:指联合楚国,巩固齐国。
收韩而成从:指收服韩国,形成联盟。
从:通“纵”,指六国合纵抗秦。
西面:指西方,即秦国所在的方向。
强秦:指强大的秦国。
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强秦为难:描述战国时期六国合纵抗秦的策略。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意思是历史上有三样东西导致国家灭亡,而天下却因此得到,这可能就是所说的那三样东西吧!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指用混乱攻击有序的国家会灭亡,用邪恶攻击正义的国家会灭亡,用逆反攻击顺应天理的国家会灭亡。
囷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
士民:指士兵和百姓。
张军:指扩充军队。
将军:指军队的将领。
断死:指英勇战斗至死。
白刃:指锋利的刀剑。
斧锧:指古代的死刑工具。
赏罚不信:指奖赏和惩罚不可信。
号令:指命令。
怀衽之中:指母亲的怀抱。
寇:指敌人。
犯白刃,蹈炉炭:指勇敢地面对刀剑和火炭。
奋死:指英勇地死去。
万乘: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即大国。
折长补短:指利用地形,弥补不足。
名师:指优秀的将领。
地形利害:指地形的优势和劣势。
霸王之名:指成为霸主的声望。
穰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臣。
赵氏:指赵国。
中央之国:指位于中原地区的国家。
杂民所居:指居住着不同民族的人民。
轻而难用:指人民轻率且难以驾驭。
号令不治:指政令不严明。
地形不便:指地理环境不利。
长平:指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交战的地点。
上党:指赵国的一个地区。
管山东河间:指管辖山东和河间地区。
华:指华阴,即华阴山。
代:指赵国的一个地区。
中山:指中山国,战国七雄之一。
呼沲:指呼沲水,即现在的黄河。
赵举:指赵国被灭亡。
坏韩、蠹魏、拔荆:指破坏韩国、腐蚀魏国、拔除楚国。
白马之口:指白马津,是古代黄河上的一个渡口。
三晋:指赵、魏、韩三国。
从者败也:指合纵联盟失败。
比周:指联合起来。
华下:指华阴之下。
梁郭下:指梁国都城下的地方。
穰侯之治秦也:指穰侯治理秦国时期。
赵襄主:指赵国的君主。
晋阳:指赵国的都城。
张孟谈:指赵国的大臣。
周武王:指周朝的开国君主。
纣:指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王。
淇溪:指淇水。
洹溪:指洹水。
素甲:指白色的铠甲,表示军队的简朴和节俭。
禽:通“擒”,指擒获。
据:占据。
知伯:指智伯,晋国的大臣。
钻龟筮占兆:指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
潜行而出:指秘密地逃离。
反知伯之约:指背叛知伯的约定。
得两国之众:指得到两国的军队。
以复襄主之初:指恢复赵襄主的地位。
编随:指归顺。
朝四邻诸侯:指使四邻的诸侯国来朝拜。
徇国:指以自己的生命来警示国家。
王谋不忠者戒也:指以自己的忠诚来告诫那些对国家不忠诚的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初见秦-评注
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
此段古文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智慧的双重考量。‘不知而言,不智’强调了言辞的智慧,即只有真正了解情况才能发表言论;‘知而不言,不忠’则突出了忠诚的重要性,即使知道真相,若不向君王汇报,也是对君王的背叛。臣子表达了自己愿意毫无保留地陈述所见所闻,并请求君王明察其罪,体现了忠诚与智慧的统一。
臣闻: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将西面以与强秦为难。臣窃笑之。
此句描绘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收韩而成从’等词语,揭示了各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臣窃笑之’则表达了臣子对这种政治局势的讽刺与不满,认为这种权谋斗争最终只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此段话揭示了战争失败的原因。‘世有三亡’指的是三种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以乱攻治’、‘以邪攻正’、‘以逆攻顺’分别代表了政治混乱、道德败坏和逆历史潮流而动。臣子通过这些观点,告诫君王要警惕这些可能导致国家灭亡的因素。
今天下之府库不盈,囷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
此段描述了当时国家的困境。‘府库不盈,囷仓空虚’反映了国家的财政困难,‘悉其士民,张军数十百万’则说明国家在军事上的投入巨大。然而,‘皆以言死’表明士兵们因为缺乏信任而不愿为国家战斗,这揭示了赏罚不公和信任缺失对国家军队士气的严重影响。
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却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故也。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赏罚不公对士兵士气的打击。‘白刃在前,斧锧在后’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然而士兵们却因为害怕惩罚而不愿为国家战斗。这表明君王的管理不善和赏罚不公是导致士兵士气低落的重要原因。
今秦出号令而行赏罚,有功无功相事也。
此句对比了秦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秦国实行严格的赏罚制度,有功者得赏,无功者受罚,这种制度有效地激励了士兵的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
此句强调了奋死精神的重要性。‘断死’与‘断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选择,而民众愿意为国家奋死,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
此段描述了秦国的强大。‘秦地折长补短’表明秦国虽然地域不大,但通过巧妙地利用地形,弥补了地缘上的不足。‘名师数十百万’则说明秦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若也’进一步强调了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
是故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开地数千里,此其大功也。
此句总结了秦国在战争中的辉煌成就。‘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表明秦国在军事上的强大,‘开地数千里’则说明秦国在战争中的扩张成果。
然而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四邻诸侯不服,霸王之名不成。
此段话揭示了秦国在战争胜利后的困境。‘兵甲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表明战争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四邻诸侯不服’则说明秦国在政治上的孤立。
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
此句指出了秦国困境的原因。‘无异故’表明秦国的问题并非偶然,而是由于谋臣们不尽忠诚所导致的。
臣敢言之:往者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土地广而兵强,战克攻取,诏令天下。
此段描述了齐国的强大。‘齐南破荆,东破宋,西服秦,北破燕’等词语,表明齐国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中使韩、魏’则说明齐国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齐之清济浊河,足以为限;长城巨防,足以为塞。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齐国的地理优势。‘清济浊河’、‘长城巨防’等词语,表明齐国在地理上的天然屏障,使其在战争中具有优势。
夫战者,万乘之存亡也。
此句强调了战争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性。‘万乘之存亡’表明战争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且臣闻之曰:‘削株无遗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此句引用了古代的成语,告诫君王要彻底消除隐患,避免祸患蔓延。
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湖、江南,荆王君臣亡走,东服于陈。
此段描述了秦国与荆国的战争。‘大破荆’、‘袭郢’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中的胜利。
当此时也,随荆以兵,则荆可举;荆可举,则民足贪也,地足利也,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
此段话分析了秦国在战争胜利后的战略。‘随荆以兵’、‘荆可举’等词语,表明秦国可以继续扩大战果,削弱周边国家。
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荆人为和。
此句指出了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而谋臣不为’表明谋臣们没有抓住机会,导致秦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令荆人得收亡国,聚散民,立社稷主,置宗庙,令率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此段描述了荆国在战争失败后的复兴。‘收亡国’、‘聚散民’等词语,表明荆国在战争失败后仍然能够恢复实力。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
此句总结了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一矣’表明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天下又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兵至梁郭下。
此段描述了秦国在战争中的一次胜利。‘比周而军华下’、‘大王以诏破之’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围梁数旬,则梁可拔;拔梁,则魏可举;举魏,则荆、赵之意绝;荆、赵之意绝,则赵危;赵危而荆狐疑;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二矣。
此段话分析了秦国在战争中的战略。‘围梁数旬’、‘拔梁’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以削弱周边国家的实力。
前者穰侯之治秦也,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是故兵终身暴露于外,士民疲病于内,霸王之名不成。
此段描述了秦国在穰侯时期的军事政策。‘用一国之兵而欲以成两国之功’表明穰侯时期的军事政策过于激进,导致国家内部矛盾加剧,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
此句总结了秦国在穰侯时期的军事政策失误。‘此固以失霸王之道三矣’表明秦国在穰侯时期的军事政策导致了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赵氏,中央之国也,杂民所居也,其民轻而难用也。
此段描述了赵国的特点。‘中央之国’、‘杂民所居’等词语,表明赵国地处中原,民族众多,治理难度较大。
号令不治,赏罚不信,地形不便,下不能尽其民力。
此段话分析了赵国的问题。‘号令不治’、‘赏罚不信’等词语,表明赵国在治理上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国家内部矛盾重重。
彼固亡国之形也,而不忧民萌,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以争韩上党。
此段描述了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的困境。‘彼固亡国之形也’表明赵国已经处于亡国的边缘,‘悉其士民军于长平之下’则说明赵国在战争中投入了全部力量。
大王以诏破之,拔武安。
此句描述了秦国在长平之战中的胜利。‘大王以诏破之’表明秦王亲自指挥战争,取得了胜利。
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
此段描述了赵国在战争失败后的内部矛盾。‘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等词语,表明赵国在战争失败后内部矛盾加剧。
然则邯郸不守。
此句表明赵国在战争失败后失去了首都邯郸。
拔邯郸,管山东河间,引军而去,西攻修武,逾华,降代、上党。
此段描述了秦国在战争胜利后的扩张。‘拔邯郸’、‘管山东河间’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胜利后扩大了领土。
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不用一领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
此句总结了秦国在战争胜利后的领土扩张成果。‘代四十六县,上党七十县’表明秦国在战争中占领了大量的领土。
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战而毕为燕矣。
此段话分析了秦国在战争胜利后的领土扩张。‘以代、上党不战而毕为秦矣’、‘东阳、河外不战而毕反为齐矣’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中通过不战而胜的方式扩大了领土。
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韩亡则荆、魏不能独立,荆、魏不能独立,则是一举而坏韩、蠹魏、拔荆,东以弱齐、燕,决白马之口以沃魏氏,是一举而三晋亡,从者败也。
此段话分析了秦国在战争胜利后的战略。‘然则是赵举,赵举则韩亡’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中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削弱了周边国家的实力。
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霸王之名可成。
此句描述了秦国在战争胜利后的统一前景。‘大王垂拱以须之’、‘天下编随而服矣’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有望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而谋臣不为,引军而退,复与赵氏为和。
此句指出了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而谋臣不为’表明谋臣们没有抓住机会,导致秦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弃霸王之业,地曾不可得,乃取欺于亡国。
此段话分析了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夫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强’表明秦国拥有强大的实力,‘弃霸王之业’则说明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是谋臣之拙也。
此句指出了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是由于谋臣们的无能。
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天下固以量秦之谋臣一矣。
此段话分析了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且夫赵当亡而不亡,秦当霸而不霸’表明秦国在战略上的失误导致了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
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兵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此段描述了秦国在战争中的困境。‘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表明秦国在战争中遭遇了挫折。
军乃引而复,并于孚下,大王又并军而至,与战不能克之也,又不能反,军罢而去,天下固量秦力三矣。
此段描述了秦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军乃引而复’、‘大王又并军而至’等词语,表明秦国在战争中遭遇了连续的失败。
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
此句总结了秦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原因。‘内者量吾谋臣’、‘外者极吾兵力’表明秦国在战争中的失败是由于谋臣的无能和军事力量的消耗。
由是观之,臣以为天下之从,几不能矣。
此句指出了秦国在战争中的困境。‘由是观之’表明臣子通过分析战争的情况,得出了秦国在战争中难以取得胜利的结论。
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皆比意甚固。
此段话分析了秦国在战争中的困境。‘内者’、‘外者’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秦国在战争中的困境。
愿大王有以虑之也。
此句是臣子对君王的建议,希望君王能够认真考虑国家面临的困境。
且臣闻之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苟慎其道,天下可有。’
此句引用了古代的成语,告诫君王要时刻保持警惕,谨慎行事,才能取得天下。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左饮于淇溪,右饮于洹溪,淇水竭而洹水不流,以与周武王为难。
此段描述了商纣王的失败。‘昔者纣为天子’、‘将率天下甲兵百万’等词语,表明商纣王拥有强大的实力,然而‘淇水竭而洹水不流’则说明商纣王在战争中遭遇了失败。
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禽其身,据其地而有其民,天下莫伤。
此段描述了周武王的胜利。‘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等词语,表明周武王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知伯率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而灌之三月,城且拔矣,襄主钻龟筮占兆,以视利害,何国可降。
此段描述了知伯的失败。‘知伯率三国之众’、‘决水而灌之三月’等词语,表明知伯在战争中采取了极端的军事手段,然而‘城且拔矣’则说明知伯在战争中遭遇了失败。
乃使其臣张孟谈。于是乃潜行而出,反知伯之约,得两国之众,以攻知伯,禽其身,以复襄主之初。
此段描述了赵襄主的胜利。‘乃使其臣张孟谈’、‘反知伯之约’等词语,表明赵襄主在战争中采取了巧妙的策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今秦地折长补短,方数千里,名师数十百万。秦国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
此段描述了秦国的强大。‘今秦地折长补短’、‘名师数十百万’等词语,表明秦国在军事上的优势。
此与天下,可兼而有也。
此句表明秦国有望统一天下。
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之从,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霸王之名,朝四邻诸侯之道。
此段话是臣子向君王提出的建议,希望君王能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
大王诚听其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为王谋不忠者戒也。
此句是臣子对君王的忠告,如果君王不接受他的建议,那么他将面临被斩首的命运,以此警示君王要重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