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韩国贵族,兼具政治家与思想家的双重身份。韩非的法家思想主张法治和权力集中,强调君主绝对权威,对后来的政治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韩非子》是韩非的政治哲学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作,全书以法治为核心,提倡国家治理应依靠严刑峻法与有效的行政手段,而非依赖个人道德或君主的仁爱。韩非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即法律、权谋与权力的运作,提出治国理政必须强化中央集权,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同时掌握与运用权谋技巧。书中通过多个案例分析,展现了法治的必要性,并批判了儒家和其他学派的“仁爱”之道。《韩非子》不仅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代的政治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持,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三守-原文
人主有三守。
三守完,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则国危身殆。
何谓三守?
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使人臣之欲有言者,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而乃上以闻人主,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而忠直日疏。
爱人,不独利也,待誉而后利之;憎人不独害也,待非而后害之。
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
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凑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此谓三守不完。
三守不完,则劫杀之征也。
凡劫有三:
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
人臣有大臣之尊,外操国要以资群臣,使外内之事非已不得行。
虽有贤良,逆者必有祸,而顺者必有福。
然则群臣直莫敢忠主忧国以争社稷之利害。
人主虽贤,不能独计,而人臣有不敢忠主,则国为亡国矣。
此谓国无臣。
国无臣者,岂郎中虚而朝臣少哉?
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此谓明劫。
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
人主听之,卑身轻国以资之,事败与主分其祸,而功成则臣独专之。
诸用事之人,壹心同辞以语其美,则主言恶者必不信矣。
此谓事劫。
至于守司囹圄,禁制刑罚,人臣擅之,此谓刑劫。
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
三劫止塞,则王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三守-译文
君主有三种必须坚守的原则。如果这三项原则都坚守住了,国家就能安全,君主也能荣耀;如果这三项原则没有坚守住,国家就会危险,君主自身也会陷入困境。
这三项原则是什么呢?当臣子指出君主政策的失误、用事的过错,或者提出对某位臣子的评价时,君主如果不加以保密却泄露给了身边的亲信能人,使得那些想要进言的臣子不敢直接向君主表达,而是要先迎合那些亲信能人的心意,然后再向上报告给君主。这样,那些直言不讳、正直的人就无法见到君主,而忠诚正直的人也会日渐疏远。
爱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利益,而是要等到他得到赞誉之后再给予利益;恨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危害,而是要等到他做错事之后才加以惩罚。这样,君主就会失去威严,而权力就集中在身边的人手中。
君主不喜欢自己处理政务的劳累,就让人臣们纷纷前来参与,通过传递权力和责任,使得生死予夺的大权掌握在大臣手中,这样就会侵犯君主的权力。
这就是所说的三项原则没有坚守住。三项原则没有坚守住,就会引发劫持和杀戮的征兆。
所有的劫持可以分为三种:有明显的劫持,有事务上的劫持,有刑罚上的劫持。臣子如果拥有大臣的尊贵地位,在外掌握国家大权来控制其他臣子,使得内外事务没有他的同意就无法进行。即使有贤良之臣,违背他的意愿的人必然会有灾祸,而顺从他的人必然会有福分。这样,群臣就没有人敢忠诚地为主忧国,以国家的利益为争斗的焦点。
君主虽然贤明,也不能独自决策,而臣子如果不敢忠诚于君主,那么国家就会变成一个亡国。
这就是所说的国家没有忠诚的臣子。国家没有忠诚的臣子,难道是因为郎中空虚而朝臣稀少吗?群臣只是维持自己的俸禄和关系,走私路而不尽公忠之道,这叫做明显的劫持。
出卖宠爱,擅权行事,在外假以胜过内政,用危险的话语来影响君主的喜好和厌恶。君主如果听信了这些,就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轻视国家来迎合这些人,事情失败时与君主共同承担灾祸,而事情成功时则由臣子独占功劳。
那些掌握实权的人,一致地称赞他们的美好,那么君主说恶话的人必然不会被相信。
这就是所说的事务上的劫持。至于监管监狱、制定刑罚,如果由臣子擅权,这就叫做刑罚上的劫持。
三项原则没有坚守住,就会引发这三种劫持;三项原则坚守住,这三种劫持就会停止。三种劫持停止,国家就能成为王者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三守-注解
人主:指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三守:指君主应保持的三个基本守则或原则。
人臣:指国家的官员或臣子。
议当途之失:指在政治道路上提出的错误意见。
用事之过:指处理政务中的过失。
举臣之情:指对臣子的评价或态度。
心藏:指心中保留,不轻易泄露。
近习能人:指君主亲近信任的人。
端言直道:指正直无私的言论和行动。
忠直:指忠诚而正直。
爱人:指爱戴人民。
利:指利益。
害:指伤害。
非:指不正确或不道德的行为。
威:指君主的权威。
重:指权力或影响力。
左右:指君主身边的人,这里指亲近的臣子。
自治之劳惮:指君主自己处理政务的劳累和畏惧。
辐凑之变:指群臣纷纷上奏的变故。
传柄移藉:指权力或职责的移交。
杀生之机:指生杀予夺的权力。
夺予之要:指控制赏罚的关键。
侵:指侵犯或干预。
劫杀之征:指国家面临被劫持或杀戮的迹象。
明劫:指明显的威胁或胁迫。
事劫:指因事务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威胁。
刑劫:指通过刑罚手段施加的威胁。
国要:指国家的大政方针。
社稷:指国家,古代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
郎中:指官名,古代官职之一。
朝臣:指朝廷中的官员。
持禄养交:指保持官职和俸禄,同时维护人际关系。
私道:指私人的途径或手段。
公忠:指对国家忠诚。
鬻宠擅权:指出卖恩宠,独揽大权。
矫外以胜内:指在外表现强硬以压倒内部。
险言:指危险或有害的言论。
王:指成为君王,这里指国家治理得很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韩非子-三守-评注
古文中提到的‘人主有三守’,实际上是对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当坚守的三项原则的概括。这三守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基石,若能坚守,国家则可安宁繁荣;若不能,国家将面临危机。
首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用事之过,举臣之情,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这句话揭示了君主在处理臣子意见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君主不应将臣子的意见随意泄露给亲近的人,以免造成忠直之臣的疏远。这体现了君主在处理政务时,应保持公正无私的态度。
‘爱人,不独利也,待誉而后利之;憎人,不独害也,待非而后害之’强调了君主对待臣民的态度。君主的爱与恨,不应只看表面利益,而应基于臣民的实际表现。这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即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指出,如果君主不能坚守这三守,就会失去威信,而权力则会落入亲近之人手中。这反映了古代君主制下权力分配的问题,以及君主权威的维护。
‘恶自治之劳惮,使群臣辐凑之变,因传柄移藉,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这句话揭示了君主在治理国家时,应避免过度依赖大臣,以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国家治理的失衡。
‘此谓三守不完’是对上述情况的总结,指出如果君主不能坚守这三守,就会导致国家面临危机。
‘凡劫有三:有明劫,有事劫,有刑劫’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国家可能面临的危机。明劫是指群臣持禄养交,行私道而不效公忠;事劫是指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刑劫是指人臣擅用刑罚。这三种劫难的出现,都是因为君主未能坚守三守。
‘三守不完,则三劫者起;三守完,则三劫者止’这句话强调了三守的重要性。只有君主坚守三守,才能防止三劫的出现,从而确保国家的安宁。
‘三劫止塞,则王矣’是全文的结论,指出只有当三守得以坚守,三劫得以消除时,君主才能成为真正的王者。这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君主责任的论述,即君主应以民为本,以国家利益为重,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