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管子是他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管仲致力于改革和加强齐国的国力,他的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管子》是管仲所倡导的政治、军事、经济理论的汇集。书中内容广泛,涵盖了治国理政、军事战略、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理论。管仲主张通过改革和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出了“重农抑商”“官员责任制”“赋税改革”等观点,推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提倡兵员的精简与训练,注重军事战略的灵活运用。《管子》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版法-原文
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
远近高下,各得其嗣。
三经既饬,君乃有国。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
众之所忿,置不能图。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
废所恶,必计其所穷。
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
兼爱无遗,是谓君心。
必先顺教,万民乡风。
旦暮利之,众乃胜任。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
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故用财不可以嗇,用力不可以苦。
用财嗇则费,用力苦则劳。
民不足,令乃辱。
民苦殃,令不行。
施报不得,祸乃始昌。
祸昌不寤,民乃自图。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
杀僇必信,民畏而惧。
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
植固不动,倚邪乃恐。
倚革邪化,令往民移。
法天合德,象法无亲。
参于日月,佐于四时。
悦在施有,众在废私。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版法-译文
凡是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端正那些天生的根基,确保风雨不会违背这个原则。无论是远近还是高低,都要让它们各自得到适当的继承。三经(指治国之道的三条原则)既已整治,君主才能拥有国家。
高兴时不要用来奖赏,愤怒时不要用来杀戮;如果高兴时用来奖赏,愤怒时用来杀戮,那么怨恨就会产生,命令就会失效,频繁发布命令却不能执行,民心就会离散。
民心离散之后,就会有人聚集起来反对,灾祸的萌芽就开始了。众人所憎恨的,是不能轻易对付的。展示出美好的事物,一定要看它最终的结局。废除人所厌恶的事物,一定要考虑它最终的结局。
庆祝勉励那些尊敬的人,用财富和荣誉来鼓励有功的人,用爵位和名声来使人们得到休息。广泛地爱护而不遗漏任何人,这就是君主的仁心。一定要首先顺应教化,让万民向着良好的风气发展。
早晚都为了利益而行动,众人才能胜任工作。用人要根据自己的标准,成事要注重实质。审慎地使用财富,谨慎地实施奖赏,公平地衡量。
因此,使用财富不能过于吝啬,用力不能过于辛苦。如果使用财富过于吝啬就会浪费,用力过于辛苦就会劳累。
如果民众不满足,命令就会受到羞辱。如果民众遭受苦难,命令就无法执行。如果奖赏和惩罚不公正,灾祸就会开始蔓延。灾祸蔓延而不觉悟,民众就会自行图谋改变。
要端正法律和度量,对于犯罪的人要严惩不贷。执行杀戮必须信守承诺,民众才会敬畏而畏惧。一旦武威显明,命令就不再需要强制执行,而是通过威严和懈怠来羞辱他们,通过惩罚罪行和宽恕过错来惩戒他们,通过严厉惩罚违反禁令的行为来威慑他们。
根基牢固不动摇,那些倚靠邪恶的人就会感到恐惧。一旦他们改变倚靠的方向,民众就会跟随改变。法律要顺应天德,像法律一样没有亲疏之分。要参照日月运行,辅助四季更替。
喜悦在于施舍而不在于索取,民众的福祉在于废除私欲。吸引远方的人在于修治近处,避免灾祸在于消除怨恨。修治长久在于任用贤能,保持安定在于让众人共享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版法-注解
天植:指天地所赋予的根本法则和秩序,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原则。
风雨无违:比喻国家治理得当,即使遇到困难和挑战也能顺利度过。
三经既饬:三经,指古代的《易经》、《书经》、《诗经》,饬,整理。这里指国家治理必须遵循这三部经典所蕴含的智慧。
君乃有国:君,君主;国,国家。意为君主能够遵循正确的法则,国家才能稳固。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表示君主不应因为个人情绪而赏罚,应该根据事实和原则来处理。
怨乃起,令乃废,骤令不行,民心乃外:怨,怨恨;令,命令。意为如果君主赏罚不当,命令无法执行,民心就会离心离德。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徒,同“涂”,道路;牙,开始。意为民心离心后,国家开始出现祸患。
众之所忿,置不能图:忿,愤怒;图,计划。意为民众所愤怒的,国家不能置之不理。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举,提出;美,好的方面。意为提出好的建议或政策,必须观察其最终效果。
废所恶,必计其所穷:废,废除;恶,不好的方面;穷,尽头。意为废除不好的政策,必须考虑其可能带来的后果。
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庆勉,奖励;敦敬,尊敬;富禄,财富和地位;休,休息。意为奖励有功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给予有贡献的人财富和地位。
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兼爱,普遍的爱;遗,遗漏。意为君主应该普遍爱护人民,不遗漏任何一个人。
必先顺教,万民乡风:顺教,顺应教育;乡风,风俗。意为君主首先要顺应教育,以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旦暮利之,众乃胜任:旦暮,早晚;胜任,能够承担。意为君主要时刻为民众的利益着想,民众才能承担起国家的重任。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取人,选用人才;成事,完成事业;质,实质。意为选用人才要以德行为标准,完成事业要以实质为依据。
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审,审慎;施报,施舍和回报;察称量,观察和衡量。意为使用财富要审慎,施舍和回报要慎重,观察和衡量要准确。
故用财不可以嗇,用力不可以苦:嗇,吝啬;苦,辛苦。意为使用财富不应吝啬,使用人力不应过度。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正法,公正的法律;直度,直接的标准。意为法律必须公正,对犯罪者必须严惩。
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杀僇,严厉的惩罚;信,信任。意为惩罚必须严明,使民众敬畏。
武威既明,令不再行,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武威,武力威严;顿卒,突然;怠倦,懒惰。意为通过武力威严来维护秩序,同时通过惩罚和奖励来维护法律的尊严。
植固不动,倚邪乃恐:植固,根基稳固;倚邪,依赖邪恶。意为国家的根基稳固,邪恶势力就会感到恐惧。
倚革邪化,令往民移:倚革,依靠改革;邪化,改变邪恶。意为依靠改革来改变邪恶,使民众向善。
法天合德,象法无亲:法天,效法天地;合德,符合道德;象法,法律;无亲,无私。意为法律应该效法天地,符合道德,无私无偏。
参于日月,佐于四时:参,参与;日月,时间;四时,四季。意为法律应该顺应时间的变化,与自然规律相协调。
悦在施有,众在废私:悦,喜悦;施有,施行有利的政策;众,民众;废私,废除私心。意为喜悦来源于施行有利政策,民众的幸福在于废除私心。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召远,吸引远方的人;修近,改善近处;闭祸,防止灾祸;除怨,消除怨恨。意为吸引远方的人在于改善近处,防止灾祸在于消除怨恨。
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修长,长治久安;任贤,任用贤能;高安,国家安定;同利,共同的利益。意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任用贤能,国家的安定在于共同的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版法-评注
古文开篇即提出‘凡将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强调立事之初当以天植为正,意指行事需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意,不可违背自然法则。此句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即人应顺应自然,不可逆天而行。
‘远近高下,各得其嗣’一句,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景象,即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能得到应有的待遇和继承。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
‘三经既饬,君乃有国’中的‘三经’指的是治国之经,即道德、法律、礼仪。此句说明,只有当这三个方面都得到妥善处理,君主才能稳固地拥有国家。这体现了古代治国理念中的道德为本、法律为辅的思想。
‘喜无以赏,怒无以杀;喜以赏,怒以杀,怨乃起,令乃废’四句,揭示了赏罚不当的严重后果。赏罚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但赏罚必须公正,否则会引发民众的不满和反抗。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指出频繁更改命令会导致民心涣散,国家治理困难。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对于稳定政策的重视。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指出外部势力的渗透会导致国家祸患的开始。这体现了古代对于外部威胁的警惕。
‘众之所忿,置不能图’说明对于民众的怨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举所美,必观其所终’和‘废所恶,必计其所穷’两句,强调了在推行政策时,必须考虑到长远后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
‘庆勉敦敬以显之,富禄有功以劝之,爵贵有名以休之’提出了激励民众的三种方式,即表彰、奖励和荣誉,以此激发民众的积极性。
‘兼爱无遗,是谓君心’强调了君主的仁爱之心,认为只有兼爱无遗,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
‘必先顺教,万民乡风’指出治国先要顺应教化,引导民众形成良好的风气。
‘旦暮利之,众乃胜任’说明只有让民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
‘取人以己,成事以质’提出了用人之道,即以德行为标准选拔人才,以质量为导向完成事业。
‘审用财,慎施报,察称量’强调了在使用财力和进行奖惩时,必须审慎行事,做到公平合理。
‘故用财不可以嗇,用力不可以苦’指出在使用财力和人力时,不可过于吝啬和过度劳累。
‘民不足,令乃辱’和‘民苦殃,令不行’两句,再次强调了民众生活状况对于国家政策执行的重要性。
‘施报不得,祸乃始昌’指出奖惩不当会导致祸患的滋生。
‘祸昌不寤,民乃自图’指出如果统治者不能及时醒悟,民众会自行寻求出路。
‘正法直度,罪杀不赦’强调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侵犯性。
‘杀僇必信,民畏而惧’指出执法必须公正,才能让民众敬畏。
‘武威既明,令不再行’指出一旦武威树立,命令就会得到执行。
‘顿卒怠倦以辱之,罚罪宥过以惩之,杀僇犯禁以振之’提出了治理国家的多种手段,包括威慑、惩罚和激励。
‘植固不动,倚邪乃恐’指出只有法律稳固,才能使邪恶势力感到恐惧。
‘倚革邪化,令往民移’指出通过改革和教化,可以使民众改变不良风气。
‘法天合德,象法无亲’强调了法律的天赋公正性,不应有任何偏私。
‘参于日月,佐于四时’指出法律如同日月星辰,辅助四季运行,维护社会秩序。
‘悦在施有,众在废私’强调了治理国家要以民众的利益为重,摒弃私欲。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指出要吸引远方的人才,就要先从近处做起;要防止祸患,就要消除怨恨。
‘修长在乎任贤,高安在乎同利’提出了治国安邦的两个关键点,即任用贤能和让民众共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