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管子是他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管仲致力于改革和加强齐国的国力,他的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管子》是管仲所倡导的政治、军事、经济理论的汇集。书中内容广泛,涵盖了治国理政、军事战略、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理论。管仲主张通过改革和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出了“重农抑商”“官员责任制”“赋税改革”等观点,推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提倡兵员的精简与训练,注重军事战略的灵活运用。《管子》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兵法-原文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
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
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
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
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
大度之书曰: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
为此四者若何?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
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
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
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
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
教器备利,则有制也。
法度审,则有守也。
计数得,则有明也。
治众有数,胜敌有理。
察数而知理,审器而识胜,明理而胜敌。
定宗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然后可以一众治民。
兵无主,则不蚤知敌。
野无吏,则无蓄积。
官无常,则下怨上,器械不巧。
则朝无定,赏罚不明,则民轻其产。
故曰:蚤知敌,则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匮;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赏罚明,则勇士劝也。
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
故能致远以数,纵强以制。
三官:一曰鼓棗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棗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此之谓三官。
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数,三曰教其足以进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长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赏罚之诚。
五教各习,而士负以勇矣。
九章:一曰举日章,则昼行;二曰举月章,则夜行;三曰举龙章,则行水;四曰举虎章,则行林;五曰举鸟章,则行陂;六曰举蛇章,则行泽;七曰举鹊章,则行陆;八曰举狼章,则行山;九曰举韟章,则载食而驾。
九章既定,而动静不过。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无端,卒乎无穷。
始乎无端者,道也;卒乎无穷者,德也。
道不可量,德不可数也。
故不可量,则众强不能图;不可数,则伪诈不敢向。
两者备施,则动静有功。
径乎不知,发乎不意。
径乎不知,故莫之能御也;发乎不意,故莫之能应也。
故全胜而无害。
因便而教,准利而行。
教无常,行无常。
两者备施,动乃有功。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
绝地不守,恃固不拔,中处而无敌,令行而不留。
器成教施,散之无方,聚之不可计。
教器备利,进退若雷电,而无所疑匮。
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匮。
进无所疑,退无所匮,敌乃为用。
凌山坑,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辑。
径于绝地,攻于恃固,独出独入而莫之能止。
宝不独入,故莫之能止;宝不独见,故莫之能敛。
无名之至,尽尽而不意。
故不能疑神。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
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
故能全胜大胜。
无守也,故能守胜。
数战则士罢,数胜则君骄,夫以骄君使罢民,则国安得无危?
故至善不战,其次一之。
破大胜强,一之至也。
乱之不以变,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诈,一之实也。
近则用实,远则施号;力不可量,强不可度,气不可极,德不可测,一之原也。
众若时雨,寡若飘风,一之终也。
利適,器之至也;用敌,教之尽也。
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適;不能尽教者,不能用敌。
不能用敌者穷,不能致器者困。
远用兵,则可以必胜。
出入异涂,则伤其敌。
深入危之,则士自修;士自修,则同心同力。
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
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
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兵法-译文
明白皇道的人成为皇帝,洞察天道的人成为帝王,通晓德行的人成为王,善于用兵战胜敌人的人成为霸主。所以,虽然用兵并非完全出于道义和德行,但它却是辅助帝王成就霸业的方法。现在世上的用兵者并非如此,他们不懂兵权之道。因此,一旦发动战争,国内就会变得贫穷,战争未必能取胜,即使取胜也会有很多伤亡,占领土地后国家反而会衰败。这四点是使用兵力的祸害,这四点祸害国家,国家就会无一处不危险。
《大度之书》说:发动战争时国内不会贫穷,战斗必胜,即使胜利也不会有太多伤亡,占领土地后国家不会衰败。要做到这四点应该怎么做呢?发动战争时国内不贫穷,是因为计算得当。战斗必胜,是因为法度严谨。胜利而不伤亡,是因为教育和装备完善,敌人不敢挑战。占领土地后国家不衰败,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得到人民的支持,号令就能顺利发布。装备完善,就有制胜的把握。法度严谨,就有坚守的基础。计算得当,就有明确的目标。治理民众有方法,战胜敌人有策略。洞察策略而知道方法,审慎装备而识别胜利,明白策略而战胜敌人。确定宗庙,安排男女,官职分为四等,就可以确立威德;制定法度,发布号令,然后可以统一民众治理国家。
军队没有领导,就不知道敌人。野外没有官吏,就没有储备。官职不固定,就会让百姓怨恨上级,器械不精良,朝廷就没有定规。赏罚不明确,百姓就会轻视自己的财产。所以说:早知道敌人,就能独自行动;有储备,就能持久不缺;器械精良,就能战胜敌人而不耗费;赏罚明确,就能激励勇士。
三个官职不混乱,五种教育不杂乱,九种章法明确,就能在危险中无害,在困顿中无难。因此能够凭借策略远行,凭借制度制服强敌。三个官职:一是鼓棗,用来指挥军队,用来发起攻击,用来推进;二是金棗,用来停止,用来撤退,用来避免;三是旗棗,用来立兵,用来利兵,用来退兵。这就是所说的三官。有三令,就能使军队依法行事。五种教育:一是用旗帜的颜色教育眼睛,二是用号令的数量教育身体,三是用进退的度数教育脚,四是用长短的武器教育手,五是用心中的赏罚教育思想。五种教育都熟练掌握,士兵就会勇敢。
九章:一是举日章,白天行动;二是举月章,夜晚行动;三是举龙章,行进水中;四是举虎章,行进山林;五是举鸟章,行进水边;六是举蛇章,行进沼泽;七是举鹊章,行进陆地;八是举狼章,行进山地;九是举韟章,装载食物和车辆。九章既定,行动就不会出错。
三官、五教、九章,开始于无形,结束于无尽。开始于无形的是道,结束于无尽的是德。道无法衡量,德无法计数。因此无法衡量,强敌就不能图谋;无法计数,欺诈就不能靠近。两者兼备,行动就有功。行动不为人知,发动出乎意料。行动不为人知,所以没有人能抵挡;发动出乎意料,所以没有人能应对。因此能够全胜而无所损害。根据便利来教育,根据利益来行动。教育没有固定模式,行动没有固定模式。两者兼备,行动就有成效。
器械完善,教育实施,追击逃敌就像旋风,攻击敌人就像雷电。攻占的地方敌人无法坚守,依仗坚固的地方无法攻破,处于中间位置就无敌,命令发布就无阻拦。器械完善,教育实施,分散时没有方向,聚集时无法计数。教育完善,器械精良,进攻和撤退就像雷电,无所疑虑和匮乏。一气专一,就能四通八达而不疑虑;勇敢的士兵和精良的器械,就能克服困难而不匮乏。进攻没有疑虑,撤退没有匮乏,敌人就可以为我所用。跨越山岭和沟壑,不需要钩梯;穿越水谷,不需要船只。直接进入绝地,攻击依仗坚固的地方,单独出入无人能阻止。宝物不单独进入,所以无人能阻止;宝物不单独显现,所以无人能收敛。无名的极致,尽善尽美而不留余地。因此不能怀疑神妙。
用道来养育,人民就会和睦;用德来培养,人民就会团结。和睦团结,所以能够和谐;和谐,所以能够整治;整治和谐,没有人能伤害。确定一个目标,实行两个要点,运用三个权变,实施四个教育,发动五个机制,设立六个行动,论述七个数目,坚守八个应对,审慎九种器械,明确十个号令。因此能够全胜大胜。
没有固定的守备,所以能够守胜。连续作战士兵就会疲惫,连续胜利君主就会骄傲,如果用骄傲的君主指挥疲惫的士兵,国家怎能不危险?所以说最好的办法是不战,其次是减少战争。打败强大的敌人,就是减少战争的最佳方法。不用变化来扰乱敌人,不用诡计来进攻敌人,不用欺诈来取胜,这是减少战争的实际做法。近战就使用实际的力量,远战就发布号令;力量无法衡量,强大无法度数,气势无法极尽,德行无法测度,这是减少战争的根本。众敌如同及时雨,少数敌人如同旋风,这是减少战争的终结。
利用便利,是器械的最高境界;用敌,是教育的极致。不能完善器械的,不能利用便利;不能完善教育的,不能使用敌人。不能使用敌人的会陷入困境,不能完善器械的会陷入困境。远征用兵,才能必胜。出入不同道路,就能伤害敌人。深入危险之地,士兵就会自我修养;士兵自我修养,就会同心协力。善于用兵的人,能让敌人如同占据空虚,如同与影子搏斗。不设无形,没有什么是不能成功的;不设无为,没有什么是不能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道。如同消失而存在,如同落后而领先,威严不足以命令它。
利益适宜,是器械的最高境界;用敌,是教育的极致。不能完善器械的,不能利用便利;不能完善教育的,不能使用敌人。不能使用敌人的会陷入困境,不能完善器械的会陷入困境。远征用兵,才能必胜。出入不同道路,就能伤害敌人。深入危险之地,士兵就会自我修养;士兵自我修养,就会同心协力。善于用兵的人,能让敌人如同占据空虚,如同与影子搏斗。不设无形,没有什么是不能成功的;不设无为,没有什么是不能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道。如同消失而存在,如同落后而领先,威严不足以命令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兵法-注解
皇:古代五帝之一,象征至高无上的君主。
帝:古代五帝之一,象征掌握天道、统治万民的君主。
王:古代诸侯国或帝国的君主,具有德行和才能的统治者。
霸:古代诸侯国中拥有强大军事力量,能征伐四方的小国,但未达到统一天下的君主。
兵:指军队、军事力量。
备道至德:指遵循道德原则,以德治国。
兵权:指掌握军事指挥权。
大度之书:指古代兵书或军事理论。
计数得:指准确计算兵力。
法度审:指法律制度严谨。
教器备利: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敌不敢校:指敌人不敢轻易挑战。
因其民:指顺应民心。
号制有发:指有明确的指挥和调度。
制:指控制、指挥。
守:指防守、保卫。
明:指明智、清晰。
治众有数:指治理民众有方法。
胜敌有理:指战胜敌人有策略。
察数而知理:指通过观察数字来了解道理。
审器而识胜:指通过审察装备来识别胜利的可能性。
明理而胜敌:指通过明白道理来战胜敌人。
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指国家或家族的根基。
官四分:指官员的分工和职责。
法仪:指法律和仪式。
号令:指命令和指示。
一众治民:指统一民众,进行治理。
不蚤知敌:指不能提前了解敌人。
野无吏:指野外没有官员。
蓄积:指储备物资。
器械不巧:指武器装备不精良。
朝无定:指朝廷没有稳定的秩序。
赏罚不明:指赏罚不公正。
产:指财产、产业。
鼓棗:古代的一种鼓,用于指挥军队前进。
金棗:古代的一种鼓,用于指挥军队后退。
旗棗:古代的一种旗帜,用于指挥军队的阵形。
三令:指三个命令,即前进、后退、避免。
五教:指五种教育,即视觉、身体、行动、技能、心理。
九章:指九种军事行动的规则。
道:指宇宙的根本原理和规律。
德:指道德品质和修养。
量:指衡量、估计。
数:指计算、统计。
图:指图谋、策划。
伪诈:指欺诈、诡计。
功:指成就、效果。
径:指直接、径直。
器:指武器、装备。
教:指教育、训练。
追亡逐遁:指追击逃亡的敌人。
击刺:指攻击、打击。
绝地:指险要之地。
恃固:指依仗坚固的防御。
中处:指中央位置。
器成教施:指装备完善,教育得当。
追亡逐遁若飘风:指追击敌人如同飘风一样迅速。
击刺若雷电:指攻击敌人如同雷电一样迅猛。
绝地不守,恃固不拔:指即使是在险要之地也不防守,依仗坚固的防御也不动摇。
宝不独入,故莫之能止;宝不独见,故莫之能敛:指珍宝不独占,所以没有人能阻止;珍宝不显露,所以没有人能夺取。
无名之至,尽尽而不意:指无名的境界,完全达到而不带任何意图。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指用道来养育民众,则民众和谐;用德来培养民众,则民众团结。
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指确定一个目标,执行两个要点,掌握三个权力,实施四个教育,发动五个机制,设立六个行动,讨论七个数字,保持八个应对,审查九种器具,明确十个号令。
至善不战,其次一之:指最好的策略是不战而胜,其次是减少战争。
破大胜强,一之至也:指打败强大的敌人,是最高的胜利。
乱之不以变,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诈,一之实也:指扰乱敌人不改变策略,利用敌人不使用诡计,战胜敌人不使用欺诈,这是胜利的实质。
力不可量,强不可度,气不可极,德不可测,一之原也:指力量无法衡量,强大无法度量,气势无法穷尽,德行无法探测,这是胜利的根本。
众若时雨,寡若飘风,一之终也:指兵力众多如同时雨,兵力少如同飘风,这是胜利的最终结果。
利適:指适宜的利用。
用敌:指利用敌人。
教之尽也:指教育的极致。
穷:指困顿、穷尽。
困:指困难、束缚。
异涂:指不同的道路。
士自修:指士兵自我修养。
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指使敌人如同占据空虚之地,如同与影子搏斗。
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指不设立任何形式,没有什么是不能实现的;不采取任何行动,没有什么是不能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道。
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指看似灭亡却得以存续,看似落后却先于他人,威严不足以命令他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兵法-评注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此句开篇点明了古代中国对于君王、帝王、王者以及霸者的不同定义,强调了不同的领导方式和治国理念。‘明一’、‘察道’、‘通德’、‘谋得兵胜’分别代表了皇、帝、王、霸的不同特质,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领导者的全面要求。
故夫兵,虽非备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辅王成霸。此句说明了兵力的作用并非是建立在道德至善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辅助王权、成就霸业的一种手段。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军事力量的认识,即军事力量是政治手段的一部分。
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权者也。指出当代用兵者缺乏对兵权的认识,这是对当时军事指挥不当的批评。
故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这四点被指出是使用兵力的四大祸害,对国家的危害极大。
大度之书曰: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战而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国不败。为此四者若何?提出了如何避免上述四点的方法,即境内不贫、战必胜、胜而不死、得地而不败。
举兵之日而境内不贫者,计数得也。战而必胜者,法度审也。胜而不死者,教器备利,而敌不敢校也。得地而国不败者,因其民也。因其民,则号制有发也。教器备利,则有制也。法度审,则有守也。计数得,则有明也。治众有数,胜敌有理。察数而知理,审器而识胜,明理而胜敌。此段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上述四点,强调了计谋、法度、教化、民心的重要性。
定宗庙,遂男女,官四分,则可以定威德;制法仪,出号令,然后可以一众治民。提出了通过建立宗庙、规范男女、分设官职、制定法度、发布号令等手段来统一民众,实现治国安邦。
兵无主,则不蚤知敌。野无吏,则无蓄积。官无常,则下怨上,器械不巧。则朝无定,赏罚不明,则民轻其产。故曰:蚤知敌,则独行;有蓄积,则久而不匮;器械巧,则伐而不费:赏罚明,则勇士劝也。强调了军队需要有明确的领导、充足的物资储备、稳定的官职体系、明确的赏罚制度。
三官不缪,五教不乱,九章著明,则危危而无害,穷穷而无难。故能致远以数,纵强以制。三官、五教、九章的具体内容被阐述,强调了军事组织、教育和指挥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飘风,击刺若雷电。绝地不守,恃固不拔,中处而无敌,令行而不留。器成教施,散之无方,聚之不可计。教器备利,进退若雷电,而无所疑匮。一气专定,则傍通而不疑;厉士利械,则涉难而不匮。进无所疑,退无所匮,敌乃为用。凌山坑,不待钩梯;历水谷,不须舟辑。径于绝地,攻于恃固,独出独入而莫之能止。宝不独入,故莫之能止;宝不独见,故莫之能敛。无名之至,尽尽而不意。故不能疑神。详细描述了军事训练和作战的情景,强调了军事装备、训练和指挥的重要性。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定一至,行二要,纵三权,施四教,发五机,设六行,论七数,守八应,审九器,章十号。故能全胜大胜。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了道德教化和制度规范的重要性。
无守也,故能守胜。数战则士罢,数胜则君骄,夫以骄君使罢民,则国安得无危?故至善不战,其次一之。破大胜强,一之至也。乱之不以变,乘之不以诡,胜之不以诈,一之实也。近则用实,远则施号;力不可量,强不可度,气不可极,德不可测,一之原也。众若时雨,寡若飘风,一之终也。进一步阐述了军事战略和治国理念,强调了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以德服人的思想。
利適,器之至也;用敌,教之尽也。不能致器者,不能利適;不能尽教者,不能用敌。不能用敌者穷,不能致器者困。远用兵,则可以必胜。出入异涂,则伤其敌。深入危之,则士自修;士自修,则同心同力。善者之为兵也,使敌若据虚,若搏景。无设无形焉,无不可以成也;无形无为焉,无不可以化也,此之谓道矣。若亡而存,若后而先,威不足以命之。总结了军事装备、教育和战略的重要性,强调了以道制胜、以智取胜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