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管仲(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管子是他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理论的集大成之作。管仲致力于改革和加强齐国的国力,他的政治、经济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管子》是管仲所倡导的政治、军事、经济理论的汇集。书中内容广泛,涵盖了治国理政、军事战略、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理论。管仲主张通过改革和合理的政治制度来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提出了“重农抑商”“官员责任制”“赋税改革”等观点,推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在军事上,他提倡兵员的精简与训练,注重军事战略的灵活运用。《管子》中的许多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军事战略和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古代政治学和管理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匡君中匡-原文
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
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
管仲曰:‘此君之明也。’
公曰:‘民办军事矣,则可乎?’对曰:‘不可,甲兵未足也。请薄刑罚,以厚甲兵。’
于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使以甲兵赎。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罚以胁盾一戟,过罚以金军,无所计而讼者,成以束矢。
公曰:‘甲兵既足矣,吾欲诛大国之不道者,可乎?’对曰:‘爱四封之内,而后可以恶竟外之不善者;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敌之国;赐小国地,而后可以诛大国之不道者;举贤良,而后可以废慢法鄙贱之民。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
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
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对曰:‘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桓公谓管仲曰:‘请致仲父。’公与管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
十日斋戒,召管仲。
管仲至,公执爵,夫人执尊,觞三行,管仲趋出。
公怒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寡人自以为修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其故何也?’
鲍叔、隰朋趋而出,及管仲于途,曰:‘公怒。’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少进中庭,公不与言。
少进傅堂,公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自以为脱于罪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未知其故也。’
对曰:‘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公遽下堂曰:‘寡人非敢自为修也,仲父年长,虽寡人亦衰矣,吾愿一朝安仲父也。’
对曰:‘臣闻壮者无怠,老者无偷,顺天之道,必以善终者也。三王失之也,非一朝之萃,君奈何其偷乎?’
管仲走出,君以宾客之礼再拜送之。
明日,管仲朝,公曰:‘寡人愿闻国君之信。’
对曰:‘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
公曰:‘善。请间信安始而可?’
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
公曰:‘请问为身。’
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
公曰:‘请问为国。’
对曰:‘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
公曰:‘请问为天下。’
对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匡君中匡-译文
管仲处理国家财政,三分之二的钱用在接待宾客上,剩下的三分之一用在国家开支上,管仲因此感到害怕,就把钱重新分配了。齐桓公说:‘你儿子还是这样吗?四邻的宾客,进来的时候高兴,出去的时候称赞,名声传遍天下。进来的时候不高兴,出去的时候不称赞,恶名也传遍天下。土地可以变成粮食,木材可以变成财货。粮食用尽还有新的生长,财货散尽还可以聚集。作为君主,名声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怎么可以比名声更重要呢?’管仲回答说:‘这是您的英明所在。’
齐桓公说:‘现在民间已经组织起军队了,这样可以吗?’管仲回答说:‘不可以,因为装备还没有充足。请减少刑罚,以增加军备。’于是,对于死罪不处死,对于刑罚不处罚,可以用甲兵来赎罪。死罪可以用犀甲和戟来赎,刑罚可以用盾牌和戟来赎,过失可以用金钱来赎,没有具体罪行但提起诉讼的,可以用一束箭来结案。齐桓公说:‘军备已经充足了,我想惩罚那些不义的大国,可以吗?’管仲回答说:‘爱护国内的百姓,然后才能讨厌国外的恶人;安定卿大夫的家族,然后才能危险时救助敌国;赐予小国土地,然后才能惩罚不义的大国;选拔贤良之人,然后才能废除那些违法、轻视法度、卑鄙无耻的百姓。因此,古代的圣王一定有设立的时候,也一定有废除的时候;一定有利益的时候,也一定有危害的时候。’
齐桓公说:‘过去的三位圣王,既然已经杀死了他们的君主,现在说起仁义来,就一定以三位圣王为法则,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过去大禹平定了天下,等到桀王时又变得混乱,汤王放逐了桀王,以此来肯定大禹的功绩。汤王平定了天下,等到纣王时又变得混乱,武王讨伐了纣王,以此来肯定汤王的功绩。而且,自古以来,善者讨伐不善者,从来没有改变过。您为什么还有疑虑呢?’齐桓公又问:‘古代的亡国都有什么过失?’管仲回答说:‘只计算得到土地和财宝,而不计算失去的诸侯;只计算得到财宝,而不计算失去的百姓;只计算得到亲近,而不计算得到遗弃。这三者中只要有一项,就足以削弱国家;如果都存在,那么国家就灭亡了。古代毁灭国家、颠覆社稷的,不是故意为之,一定是因为有小小的快乐,却不知道自己陷入了恶行。’
齐桓公对管仲说:‘请让仲父来吧。’齐桓公和管仲父亲一起准备饮酒,挖了新井并烧了柴。斋戒了十天,召见管仲。管仲到了,齐桓公拿着酒杯,夫人拿着酒壶,敬了三杯酒,管仲就匆匆离去了。齐桓公生气地说:‘我斋戒了十天来款待仲父,自认为已经很修好了。仲父不告诉我就离开,是什么原因呢?’鲍叔、隰朋匆匆出来,在路上追上管仲,说:‘公怒。’管仲转身回来,进入屋内,背对着屏风站立,齐桓公不与他说话。管仲稍微向前走,到了中庭,齐桓公仍然不与他说话。管仲再向前走,到了傅堂,齐桓公说:‘我斋戒了十天来款待仲父,自认为已经赎清了罪过。仲父不告诉我就离开,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管仲回答说:‘我听说,沉迷于乐的人容易陷入忧愁,过于追求美味的人行为会变得粗俗,对朝廷事务懈怠的人对政事也会懈怠,对国家有害的人对社稷也会构成威胁,因此我敢离开。’齐桓公急忙下堂说:‘我并不是故意要赎罪,仲父年纪大了,即使是我自己也已经衰老了,我希望让仲父安享晚年。’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年轻人不可懈怠,老年人不可偷安,顺应天道的,一定能善终。三王之所以失去天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您怎么能偷安呢?’管仲走出去,齐桓公以宾客之礼再次鞠躬送他。第二天,管仲上朝,齐桓公说:‘我想听听国君如何建立信誉。’管仲回答说:‘百姓爱戴他,邻国亲近他,天下信任他,这就是国君的信誉。’齐桓公说:‘好。请问信誉从哪里开始建立呢?’管仲回答说:‘从关心自己开始,到关心国家,再到关心天下。’齐桓公说:‘请问关心自己。’管仲回答说:‘调理血脉和气息,追求长寿、长智、长德,这就是关心自己。’齐桓公说:‘请问关心国家。’管仲回答说:‘选拔贤能之人,慈爱百姓,保护灭亡的国家,延续绝后的家族,扶持孤苦无依的人;减轻赋税,轻缓刑罚,这是治理国家的大礼。’齐桓公说:‘请问关心天下。’管仲回答说:‘法律执行而不苛刻,刑罚廉洁而不宽恕,官员宽容而不欺凌;对于腐败、混乱、停滞不前的问题,都要依靠法律来解决,不能让这些问题反复出现,这样百姓才能安心生活,这就是关心天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匡君中匡-注解
管仲: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齐桓公的重要辅佐,以善于治国而著称。
国用:国家的财政支出。
宾客:指来访的外国使节或客商。
公:这里指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
四邻:四周的邻国。
壤:土地。
粟:谷物,泛指粮食。
货:财物。
甲兵:铠甲和兵器,指军事装备。
刑罚:对犯罪行为的处罚。
犀甲:用犀牛角制作的铠甲,非常坚固。
戟:古代的一种长柄武器。
胁盾:一种盾牌。
金军:用金钱作为军费。
束矢:一束箭,古代用来计算罚金的数量。
四封:国家的边界。
竟外:边界之外。
卿大夫:古代的贵族,分封在各地的官员。
三王:指夏、商、周三代的君主。
桀: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汤:商朝的开国君主,推翻了暴虐的桀。
纣: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暴虐著称。
武王:周朝的开国君主,推翻了暴虐的纣。
仁义: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指仁爱和正义。
诸侯:分封在各地的君主。
财委:财物积累。
百姓:普通民众。
亲:亲近,友好。
弃:被抛弃,不重视。
削:削弱,减少。
隳:毁坏,衰败。
社稷:国家的象征,古代祭天地的地方。
鲍叔:鲍叔牙,管仲的好友,齐桓公的辅佐。
隰朋:隰朋,齐桓公的辅佐。
爵:古代的一种酒器。
尊:古代的一种酒器。
觞:饮酒,举杯。
柴:用草木灰等物净化。
斋戒:进行宗教仪式前的清洁和禁食。
血气:指人的精神和体力。
长年:长寿。
长心:心智成熟。
长德:品德高尚。
礼:礼仪,行为规范。
法度:法律和制度。
菀浊困滞:指社会上的混乱和困境。
游世:自由自在地生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管子-匡君中匡-评注
管仲会国用,三分二在宾客,其一在国,管仲惧而复之。
此句描绘了管仲在处理国家财政时,将大部分资源用于接待宾客,而只有一小部分用于国家建设。管仲对此感到担忧,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这反映了管仲的务实和谨慎,以及他对国家利益的关注。
公曰:‘吾子犹如是乎?四邻宾客,入者说,出者誉,光名满天下。入者不说,出者不誉,污名满天下。壤可以为粟,木可以为货。粟尽则有生,货散则有聚。君人者,名之为贵,财安可有?’
齐桓公对管仲的做法表示不满,认为接待宾客过于奢侈,而忽视了国家的实际需要。这里反映了古代君主对国家财政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管仲曰:‘此君之明也。’
管仲的回答显示出他的谦逊和对君主智慧的认可,同时也表明他对国家财政状况的深刻理解。
公曰:‘民办军事矣,则可乎?’对曰:‘不可,甲兵未足也。请薄刑罚,以厚甲兵。’于是死罪不杀,刑罪不罚,使以甲兵赎。
这里管仲提出了以军事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并建议减少刑罚,将资源用于增强军事实力。这体现了管仲的军事思想,即以实力保障国家安全。
死罪以犀甲一戟,刑罚以胁盾一戟,过罚以金军,无所计而讼者,成以束矢。
管仲提出了具体的军事赎罪制度,这种制度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同时也反映了管仲对军事资源的重视。
公曰:‘甲兵既足矣,吾欲诛大国之不道者,可乎?’对曰:‘爱四封之内,而后可以恶竟外之不善者;安卿大夫之家,而后可以危救敌之国;赐小国地,而后可以诛大国之不道者;举贤良,而后可以废慢法鄙贱之民。
管仲提出了以德服人的外交策略,强调国内安定和外部威慑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选拔贤能和废黜不肖的重要性。
是故先王必有置也,而后必有废也;必有利也,而后必有害也。
管仲认为,国家的兴衰在于不断的改革和调整,既要看到利益,也要看到危害,体现了他的辩证思维。
桓公曰:‘昔三王者,既弑其君,今言仁义,则必以三王为法度,不识其故何也?’对曰:‘昔者禹平治天下,及桀而乱之,汤放桀,以定禹功也。汤平治天下,及纣而乱之,武王伐纣,以定汤功也。
管仲以古代历史为例,说明仁义是治国之道,即使是暴君也需要仁义来维持统治,体现了他的历史观和治国理念。
且善之伐不善也,自古至今,未有改之。君何疑焉?’
管仲进一步强调,历史规律是善者战胜不善者,这是不可改变的,体现了他的历史决定论。
公又问曰:‘古之亡国其何失?’对曰:‘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三者之属一,足以削;遍而有者,亡矣。
管仲分析了古代亡国的原因,认为失去诸侯、百姓和亲信是导致国家衰败的主要原因,这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
古之隳国家,陨社稷者,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
管仲认为,国家的衰败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因为统治者过于享乐而忽视了国家的根本利益,这反映了他的忧患意识。
桓公谓管仲曰:‘请致仲父。’公与管仲父而将饮之,掘新井而柴焉。十日斋戒,召管仲。
这里描述了齐桓公对管仲的尊敬和重视,以及他对管仲的信任。
管仲至,公执爵,夫人执尊,觞三行,管仲趋出。
管仲在齐桓公的宴会上突然离开,这表现了他的直率和率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君臣关系的看法。
公怒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寡人自以为修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其故何也?’鲍叔、隰朋趋而出,及管仲于途,曰:‘公怒。’
齐桓公对管仲的突然离开感到愤怒,这反映了古代君主对臣子的严格要求。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少进傅堂,公曰:‘寡人斋戒十日而饮仲父,自以为脱于罪矣。仲父不告寡人而出,未知其故也。’
管仲对齐桓公的质问进行了回应,表达了他的观点和立场。
对曰:‘臣闻之,沉于乐者洽于忧,厚于味者薄于行,慢于朝者缓于政,害于国家者危于社稷,臣是以敢出也。’
管仲用古语来表达他的观点,认为过于享乐和忽视政事会导致国家的危险,这反映了他的政治智慧。
公遽下堂曰:‘寡人非敢自为修也,仲父年长,虽寡人亦衰矣,吾愿一朝安仲父也。’
齐桓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表达了对管仲的尊重和敬爱。
对曰:‘臣闻壮者无怠,老者无偷,顺天之道,必以善终者也。三王失之也,非一朝之萃,君奈何其偷乎?’
管仲以古圣先王为例,劝诫齐桓公要勤政爱民,不可懈怠。
管仲走出,君以宾客之礼再拜送之。
齐桓公以宾客之礼送别管仲,这体现了他对管仲的尊敬和感激。
明日,管仲朝,公曰:‘寡人愿闻国君之信。’对曰:‘民爱之,邻国亲之,天下信之,此国君之信。’
管仲阐述了国君应具备的品德和影响力,即赢得民心、邻国尊重和天下信任。
公曰:‘善。请间信安始而可?’对曰:‘始于为身,中于为国,成于为天下。’
管仲进一步解释了国君之信的来源和形成过程,强调了个人修养、国家治理和天下责任的重要性。
公曰:‘请问为身。’对曰:‘道血气,以求长年、长心、长德。此为身也。’
管仲以修身养性为例,说明了国君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公曰:‘请问为国。’对曰:‘远举贤人,慈爱百姓,外存亡国,继绝世,起诸孤;薄税敛,轻刑罚,此为国之大礼也。’
管仲提出了治国理政的具体措施,包括选拔贤能、爱护百姓、维护国家利益等,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
公曰:‘请问为天下。’对曰:‘法行而不苛,刑廉而不赦,有司宽而不凌;菀浊困滞,皆法度不亡,往行不来,而民游世矣,此为天下也。’
管仲进一步阐述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公正,以及国家治理的长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