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龙,字子文,齐国人。公孙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以辩论和言辞巧妙著称。他的“白马非马”命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与深奥的思想之一,涉及语言与逻辑学的讨论。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公孙龙子》是公孙龙的哲学著作,主要讨论了名家学派的辩论理论与逻辑推理。书中提出了公孙龙最著名的命题“白马非马”,通过对语言和名词的深入探讨,公孙龙指出了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问题。公孙龙子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思维,分析了事物的本质、分类与定义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抽象概念的讨论。这本书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哲学与辩论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通变论-原文
曰:二有一乎?
曰:二无一。
曰:二有右乎?
曰:二无右。
曰:二有左乎?
曰:二无左。
曰:右可谓二乎?
曰:不可。
曰:左可谓二乎?
曰:不可。
曰:左与右可谓二乎?
曰:可。
曰:谓变非变,可乎?
曰:可。
曰:右有与,可谓变乎?
曰:可。
曰:变奚?
曰:右。
曰:右苟变,安可谓右?
曰:苟不变,安可谓变?
曰:二苟无左,又无右,二者左与右,奈何?
曰:羊合牛非马,牛合羊非鸡。
曰:何哉?
曰:羊与牛唯异,羊有齿,牛无齿,而牛之非羊也、羊之非牛也,未可 。是不俱有而或类焉。
羊有角,牛有角,牛之而羊也,未可。是俱有而类之不同也。羊牛有角 ,马无角,马有尾,羊牛无尾,故曰羊合牛非马也。非马者,无马也。无马者,羊不二,牛不二,而羊牛二,是而羊而牛非马,可也。
若举而以是,犹类之不同,若左右,犹是举。
牛羊有毛,鸡有羽。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谓牛羊足一,数足四,四而一故五。牛羊足五,鸡足三,故曰牛合羊非鸡。非有以非鸡也。
与马以鸡宁马。材不材,其无以类,审矣!举是乱名,是谓狂举。
曰:他辩。
曰: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
曰:何哉?
曰:青白不相与而相与,反对也;不相邻而相邻,不害其方也。不害其 方也。不害其方者,反而对,各当其所,若左右不骊。故一于青不可,一于白不可,恶乎其有黄矣哉?黄其正矣,是正举也。其有君臣之于国焉, 故强寿矣!
而且青骊乎白而白不胜也。白足之胜矣而不胜,是木贼金也。木贼金者 碧,碧则非正举矣。青白不相与而相与,不相胜则两明也。争而明,其色碧也。
与其碧宁黄。黄其马也,其与类乎,碧其鸡也,其与暴乎!
暴则君臣争而两明也。两明者,昏不明,非正举也。非正举者,名实无 当,骊色章焉,故曰两明也。两明而道丧,其无有以正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通变论-译文
问:一和二是一回事吗?
答:一和二不是一回事。
问:二有右边吗?
答:二没有右边。
问:二有左边吗?
答:二没有左边。
问:右边可以说是二吗?
答:不可以。
问:左边可以说是二吗?
答:不可以。
问:左边和右边可以说是二吗?
答:可以。
问:说变化不是变化,可以吗?
答:可以。
问:右边有和,可以说是变化吗?
答:可以。
问:变化是什么?
答:变化是右边。
问:如果右边变化了,还能叫右边吗?
答:如果不变,怎么能叫变化呢?
问:如果二没有左边,又没有右边,那么这两个左右怎么办?
答:羊和牛合在一起不是马,牛和羊合在一起不是鸡。
问:为什么?
答:羊和牛只是不同,羊有牙齿,牛没有牙齿,而牛不是羊,羊不是牛,这是它们各自的特点,不是完全一样。
羊有角,牛也有角,但是牛和羊不同,羊牛有角,马没有角,马有尾巴,羊牛没有尾巴,所以说羊和牛合在一起不是马。不是马,就是没有马。没有马,羊不是二,牛不是二,而羊和牛是二,所以羊和牛不是马,这是可以的。
如果拿这个来类比,就像左右的不同,就像这样举例子。
牛和羊有毛,鸡有羽毛。说鸡的脚是一,数的脚是二,二加一所以是三;说牛羊的脚是一,数的脚是四,四加一所以是五。牛羊的脚五,鸡的脚三,所以说牛和羊合在一起不是鸡。不是鸡,就是没有鸡。
把马和鸡比较,宁可选择马。材质不材质,它们没有因为类别而不同,这是确定的!举出这样的例子来混淆名称,这就是所谓的狂妄举例子。
问:其他辩论。
答:青色用白色不是黄色,白色用青色不是绿色。
问:为什么?
答:青色和白色不相干,却相互结合,是相反的;不相邻,却相邻,不妨碍它们的方位。不妨碍它们的方位,相反的,各自占据自己的位置,就像左右不相干。
所以说,只认同青色不行,只认同白色也不行,为什么会有黄色呢?黄色是正确的,这是正确的举例子。如果有君臣关系在国家中,所以强盛长寿。
而且青色和白色混合,白色不足以胜过青色。白色足以胜过,但胜不过,这是木贼战胜金。木贼战胜金的是绿色,绿色就不是正确的举例子了。青色和白色不相干,却相互结合,不相胜,所以两者都明亮。
和绿色相比,宁可选择黄色。黄色像马,和类别相似,绿色像鸡,和暴虐相似!暴虐就是君臣争斗,两者都明亮。两者都明亮,就会昏暗不明,不是正确的举例子。不是正确的举例子,名称和实际不相符,颜色鲜明,所以说两者都明亮。两者都明亮,道德就会丧失,无法用正确的方法来纠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通变论-注解
二:在古代哲学中,‘二’通常指的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阴阳、左右、上下等,代表了事物的相对性和矛盾性。
右:在古代,右通常被视为尊贵的方向,与左相对。在哲学和日常生活中,右常常象征着力量、权威和正义。
左:与右相对,左在古代哲学和日常生活中通常象征着柔弱、不吉或次要。
羊:羊在古代中国不仅是家畜,还象征着柔顺、纯洁和繁殖能力。
牛:牛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勤劳、稳重和耐心。
马:马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速度、力量和英勇。
鸡:鸡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警觉、勤奋和吉祥。
齿:齿在这里指的是动物的牙齿,用来区分不同物种的特征。
角:角指的是动物的角,也是区分不同物种的特征。
尾:尾指的是动物的尾巴,同样用于区分不同物种。
马合羊非鸡:这句话表达了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特征来区分它们,即通过类比和对比来定义事物。
青:青色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春季、生长和生机。
白:白色在古代中国象征着纯洁、和平和光明。
黄: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土地、权威和中心。
碧:碧色通常指绿色或青绿色,象征着水、生命和清新。
暴:暴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极端或不稳定的状态,如君臣之间的争斗。
名实无当:名实无当意味着名称与其实际内容不符,即名不副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通变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庄子·齐物论》,是庄子对于名实之辩的深入探讨。首先,庄子通过对话的形式,提出了‘二有一乎’的问题,这里的‘二’指的是左右两个方向,而‘一’则是指整体或统一。庄子通过对话者的回答,揭示了‘二’与‘一’之间的关系,即‘二无一’和‘二有右’等,说明在某种程度上,‘二’是包含在‘一’之中的,但又不是‘一’的全部,体现了道家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
接着,庄子提出了‘谓变非变,可乎’的问题,探讨变化与不变的关系。这里的‘变’指的是事物的变化,而‘不变’则是指事物的本质。庄子认为,变化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但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的思想。
在‘右有与,可谓变乎’的问题中,庄子进一步探讨了变化的概念。他认为,右边的存在与否可以视为一种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本质的变化,而是表面现象的变化。这反映了庄子对于事物本质与现象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在‘羊合牛非马’的比喻中,庄子通过动物的特征来阐述名实之辩。他认为,羊和牛虽然都有角,但羊有齿而牛无齿,因此羊和牛不能简单地合并为马。这种观点强调了名实之间的区别,即名称和实体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青以白非黄,白以青非碧’的对话中,庄子通过颜色的对比来阐述名实之辩。他认为,青和白虽然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并不一定能够生成黄色或碧色,这反映了庄子对于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
最后,庄子提出了‘两明而道丧’的观点,认为当两种颜色争相明亮时,就会导致混乱和失去正道。这种观点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于和谐与平衡的追求,以及对过度竞争和混乱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