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龙,字子文,齐国人。公孙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以辩论和言辞巧妙著称。他的“白马非马”命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与深奥的思想之一,涉及语言与逻辑学的讨论。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公孙龙子》是公孙龙的哲学著作,主要讨论了名家学派的辩论理论与逻辑推理。书中提出了公孙龙最著名的命题“白马非马”,通过对语言和名词的深入探讨,公孙龙指出了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问题。公孙龙子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思维,分析了事物的本质、分类与定义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抽象概念的讨论。这本书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哲学与辩论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名实论-原文
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
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
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
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
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
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
其以当不当也。
不当而当,乱也。
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
其以当而当也。
以当而当,正也。
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
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
夫名,实谓也。
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
至矣哉,古之明王。
审其名实,慎其所谓。
至矣哉,古之明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名实论-译文
天地以及它们所产生的一切,都是物质。物质通过物质来定义它所定义的事物,但不超过它的本分,这是实在。实在通过实在来充实它所充实的事物,而不空缺,这是位置。超出它的位置,就不是正确的位置;回到它应该的位置,就是正确的位置。
用正确的位置来纠正那些不正确的位置;用那些不正确的位置来怀疑那些正确的位置。正确的位置,是纠正那些充实的事物;纠正那些充实的事物,是纠正它的名称。
名称正确了,就只能按照它所对应的对象来称呼。如果说的是‘彼’但‘彼’并不只对应‘彼’,那么这种说法就不成立;如果说的是‘此’但‘此’并不只对应‘此’,那么这种说法也不成立。这是关于‘当’与‘不当’的问题。不当却当作‘当’,这就是混乱。
所以,如果‘彼’正确地对应‘彼’,那么就只称呼‘彼’,这种说法就是成立的;如果‘此’正确地对应‘此’,那么就只称呼‘此’,这种说法也是成立的。这是关于‘当’与‘当’的问题。按照‘当’来称呼,就是正确的。
因此,‘彼’只限于‘彼’,‘此’只限于‘此’,这是可以的。如果既‘彼’又‘此’,或者既‘此’又‘彼’,那就不可行。
名,是对实的称呼。知道这个不是那个,知道这个不在那个地方,就不应该称呼它;知道那个不是这个,知道那个不在那个地方,就不应该称呼它。
真是伟大啊,古代的贤明君主。他们审慎地对待名实,慎重地选择他们的称呼。真是伟大啊,古代的贤明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名实论-注解
天地:指宇宙的总体,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天地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
所产:指天地所产生的一切事物。
物:指具体的物质存在或事物。
实:指事物的实质或真实内容。
位:指事物所处的位置或地位,也指事物的本质属性。
出其所位:超出其本来的位置或角色。
正:指正确、恰当。
不正:指不正确、不恰当。
名:指事物的名称或概念。
实谓:指对事物的真实内容的称呼或描述。
明王:指古代贤明的君主,这里可能指古代的圣贤或理想化的统治者。
审:指仔细审查、辨别。
慎:指谨慎、慎重。
所谓:指所称呼的或所说的内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名实论-评注
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此句开篇点明天地万物之自然生成,强调万物皆为物之所在,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此句进一步阐述万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物’在此处既是具体的事物,也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过’则意味着这种联系适度而不失其本。
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实’在此处指的是事物的本质,‘位’则指事物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角色,此句强调事物应坚守其本质和位置,不应有所偏离。
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此句指出,如果事物偏离了其应有的位置,就不再是其本来的位置,而应回归到其应有的位置,这是‘正’的体现。
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此句揭示了‘正’的相对性,即‘正’是相对于‘不正’而言的,通过对‘不正’的纠正来体现‘正’。
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此句强调‘正’的实质在于对事物本质的把握,而‘名’则是事物本质的符号表现。
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名’的正确定义使得事物之间的区分清晰,‘唯乎其彼此’则指明了事物之间的界限。
谓彼而彼不唯乎彼,则彼谓不行;谓此而此不唯乎此,则此谓不行。此句指出,如果对事物的称呼与其实际不符,那么这种称呼就没有意义。
其以当不当也。不当而当,乱也。此句强调事物的称呼应当与其实际相符,否则会导致混乱。
故彼彼当乎彼,则唯乎彼,其谓行彼;此此当乎此,则唯乎此,其谓行此。此句重申了事物称呼与实际相符的重要性。
其以当而当,正也。此句指出,当称呼与实际相符时,才能体现‘正’。
故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此句强调事物应各守其位,不应混淆。
夫名,实谓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则不谓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则不谓也。此句强调‘名’与‘实’的对应关系,以及对事物本质的准确把握。
至矣哉,古之明王。审其名实,慎其所谓。至矣哉,古之明王。此句对古代圣明的君王表示赞叹,强调他们能够准确把握‘名’与‘实’的关系,慎重对待事物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