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指物论

作者: 公孙龙(约公元前320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龙,字子文,齐国人。公孙龙是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以辩论和言辞巧妙著称。他的“白马非马”命题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具挑战性与深奥的思想之一,涉及语言与逻辑学的讨论。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公孙龙子》是公孙龙的哲学著作,主要讨论了名家学派的辩论理论与逻辑推理。书中提出了公孙龙最著名的命题“白马非马”,通过对语言和名词的深入探讨,公孙龙指出了逻辑推理和语言表达中的一些问题。公孙龙子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思维,分析了事物的本质、分类与定义的关系,特别强调了抽象概念的讨论。这本书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世的哲学与辩论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指物论-原文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

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

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不为指。

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

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

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

天下无物,谁径谓指?

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指物论-译文

没有东西不是指向的,但是指向本身却不是指向。

如果天下没有指向,那么东西也就无法被称为东西。如果不是指向的,那么天下,东西又怎么可以说是指向的呢?

指向,是天下所没有的;东西,是天下所拥有的。用天下所拥有的东西来代表天下所没有的指向,这是不可行的。

如果天下没有指向,那么东西也就不能被称为指向。不能被称为指向的,难道就不是指向吗?如果不是指向的,那么东西难道不是指向的吗?

如果天下没有指向而东西不能被称为指向,那么这并不是因为有指向的东西。不是因为有指向的东西,那么东西难道不是指向的吗?

东西不是指向的,是因为它们各自有名称,而不被称作指向。不被称作指向却称之为指向,这就是什么都可以称作指向。

用有不为指向的无来代表不为指向的无,这是不可行的。

因为‘指向是天下所没有的’。如果天下没有指向,那么东西也就不能被称为没有指向;不能被称为没有指向的,那么这并不是因为有指向的东西;不是因为有指向的东西,那么东西难道不是指向的吗?指向和东西不是指向的吗?

如果天下没有东西指向,那么谁直接说不是指向的呢?如果天下没有东西,那么谁直接说指向的呢?如果天下有指向但没有东西指向,那么谁直接说不是指向的呢,谁直接说没有东西指向的呢?

而且,指向本身就已经是非指向的,还需要依赖东西才能成为指向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指物论-注解

指:指代事物名称或概念的工具,这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标识或称谓。

物:指代具体存在的事物。

天下:古代指整个世界,这里可能是指普遍性的概念。

谓:称为,称呼。

非指:不是指代,不是对事物的标识或称谓。

有:存在。

无:不存在。

名:名称,标识。

自为:自身成为,自行成为。

乃:才,表示转折。

径谓:径直称谓,直接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指物论-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道家经典《庄子》,作者通过一系列的辩证思考,探讨了‘指’与‘物’的关系,以及‘指’与‘非指’的哲学问题。

首句‘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直接提出了‘指’和‘物’的关系。‘物’是具体的事物,而‘指’是对‘物’的指称或概念。‘物莫非指’意味着所有的事物都是通过‘指’来定义的,而‘指非指’则暗示‘指’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可以独立存在的实体。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进一步阐述了‘指’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指’,那么我们无法对‘物’进行定义,‘物’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提出了‘非指’的概念,即‘天下’本身并不是‘指’,但‘物’却可以成为‘指’。这里体现了‘指’与‘物’的相对性。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这句话强调了‘指’的无常性和‘物’的普遍性。‘指’是变化无常的,而‘物’是普遍存在的。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再次强调了‘指’的缺失会导致对‘物’的无法定义,从而引出‘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的结论,即‘非指’实际上是‘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这里的‘非有非指’是对‘非指’的进一步阐述,意味着‘非指’并不是一个不存在的实体,而是‘物’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这句话是对前面论述的总结,指出‘物’与‘指’是相互依存的,但‘指’本身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这句话解释了‘无指’的产生原因,即由于‘物’的多样性,使得‘指’无法统一。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不为指。’这里指出,即使‘物’不成为‘指’,我们仍然可以将其称为‘指’,这表明‘指’的定义是主观的。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这句话提出了‘指’的无形性,即‘指’是超越具体事物的存在。

‘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这一段进一步阐述了‘指’与‘物’的辩证关系,指出‘指’与‘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这一系列反问强调了‘指’与‘物’的不可分割性。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最后,作者提出了‘指’的自足性,即‘指’不需要依赖‘物’就能存在,从而完成了对‘指’与‘物’关系的深刻探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孙龙子-指物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3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