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创立人。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与社会结构,尤其是《论语》中的道德和伦理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00年)。
内容简要:《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是《礼记》中的一篇。书中主要阐述了个人修身、家庭治理、国家治理以及平天下的理想。它通过描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提供了治国理政和个人道德修养的哲学指南。《大学》提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核心概念,强调内心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的统一。书中不仅是对君子的道德要求,也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层次和方法,具有高度的哲理性和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大学》是后代儒学教育的基础教材,并且在中国乃至东亚文化圈内影响深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四章-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匪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四章-译文
《诗经》说:‘国家的边界有千里之广,人民居住在这里。’《诗经》又说:‘黄鸟在树林里婉转歌唱,栖息在山丘的角落。’孔子说:‘对于栖息,知道它栖息的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吗?’
《诗经》说:‘庄重的文王,勤奋不懈地尊敬。’作为君主,要追求仁爱;作为臣子,要追求敬重;作为儿子,要追求孝顺;作为父亲,要追求慈爱;与国人交往,要追求诚信。
《诗经》说:‘看那淇河的岸边,翠绿的竹子摇曳生姿。有一位文雅的君子,他的学问如同切割和打磨,他的品德如同雕刻和磨砺。他庄重而威严,光明而显赫。这样的君子,永远不被人遗忘!’‘如同切割和打磨’是指学问的追求;‘如同雕刻和磨砺’是指自我修养;‘庄重而威严’是指敬畏;‘光明而显赫’是指威仪;‘这样的君子,永远不被人遗忘’是指他的道德高尚到极致,民众永远不会忘记他。
《诗经》说:‘唉,前代的君王不可忘记!’君子尊敬前代的贤人,亲近前代的亲人,小人享受前代的乐趣,获得前代的利益,因此他们的功绩会被后世永远铭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四章-注解
邦畿:邦畿指的是国家的边界或领土范围。
千里:千里表示距离,这里指的是广阔的土地。
维民所止:维民所止是指人民居住的地方,即国家的疆域。
缗蛮:缗蛮是形容鸟叫声的词语。
黄鸟:黄鸟指的是一种鸟,通常指黄鹂。
丘隅:丘隅是指山丘的角落。
子:子在这里指的是孔子。
止:止在这里有停留、定居的意思。
穆穆:穆穆是形容庄严、庄重的样子。
文王:文王指的是周文王,周朝的开国君主。
缉熙:缉熙是指光明、辉煌。
敬止:敬止是指敬重、庄重地行事。
仁: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指的是爱人之心,仁爱他人。
敬:敬是指尊敬、谦恭。
孝: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慈:慈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信:信是指诚实、守信。
淇澳:淇澳是指淇水之滨的地方。
菉竹:菉竹是一种竹子,这里指竹林。
猗猗:猗猗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斐:斐是形容有文采、美好的样子。
切如磋:切如磋是指对玉石进行切割和打磨,比喻学问的深入研究。
琢如磨:琢如磨是指对玉石进行雕刻和磨光,比喻个人的修养。
瑟兮僴兮:瑟兮僴兮是形容严肃而庄重的样子。
赫兮喧兮:赫兮喧兮是形容威严而显赫的样子。
諠:諠是指喧哗、吵闹。
於戏:於戏是表示惊叹、感叹的语气词。
前王:前王指的是前代的帝王。
不忘:不忘是指永远铭记在心。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大学-第四章-评注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此句出自《诗经》,描绘了国家疆域辽阔,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邦畿’指的是国家的疆界,‘千里’则表示疆域的广阔。‘维民所止’表达了国家的安宁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民本’的理念。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句诗通过黄鸟栖息在山丘角落的景象,比喻君子应有所止,有所安顿。‘缗蛮’是黄鸟的叫声,‘丘隅’指的是山丘的角落。孔子用此句来强调人的行为应有度,不应超越道德的边界。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子在这里通过对比人与鸟的行为,指出人应该像鸟一样,知道自己的位置和界限,有所节制。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深刻反思,也是对道德自律的强调。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此句赞美了周文王的德行,‘穆穆’形容文王庄重威严,‘缉熙’表示光明照耀,‘敬止’则是指文王在道德上的止境。这句话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君子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段话是儒家对于不同身份的人应遵循的道德准则的阐述。‘仁、敬、孝、慈、信’是儒家认为的五种美德,每种美德都是对应身份的人所应追求的道德目标。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此段诗通过对君子的描绘,展现了君子修养的过程和境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比喻君子在道德修养上不断追求完善,‘瑟兮僴兮’、‘赫兮喧兮’则形容君子的威仪和气质。‘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意味着君子的道德高尚,深入人心。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匪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这段话是对上述诗句的进一步解释,指出君子的修养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内心的道德修养上。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此句表达了对于前代贤王的怀念,以及君子与小人在价值观和行为上的差异。君子尊重贤人,亲近亲人,而小人则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使得君子的事迹能够被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