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养-原文
历史来源1、出自姬姓,是古公禀父(周太王)的后代,以邑名为氏。太王之子秦入吴,其后建立吴国。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掩佘、烛庸叛吴逃到楚国,楚王把他们封在养邑(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这两个公子的后代遂在养邑定居,以封地名“养”为姓,称养姓。
2、源于春秋,是神射手养由基的后代。周代有养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春秋时为楚大夫神射手养由基的封邑。
他的后代子孙有养氏和养由氏。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
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左眼被晋将魏锜射中,共王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利箭,命他复仇,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拿着剩下的一支箭向共王复命。
因此,时人称他为“养一箭”。
家族名人养奋:东汉郁林人,字叔高,博通古籍,为一时名儒,以布衣举方正。
方正是指汉代不须考试而是被选举的功名,要选品行端方,行为正直,学问又好的人。
和帝时,因天气不正常,或涝或旱,策问他时,他则说:“天有阴阳,阴阳有四时,四时有政令。
春夏则予惠布施宽仁,秋冬则刚猛盛威行刑。赏罚杀生各应其时,则阴阳和,四时调,风雨时,五谷升。
今则不然,长吏多不奉行时令,为政举事干逆天气,上不恤下,下不忠上,百姓困乏而不恤哀,众怨郁积,故阴阳不和,风雨不时,灾害缘类。
水者阴盛,小人居位,依公营私,谗言诵上。雨漫溢者,五谷有不升而赋税不为减,百姓虚竭,家有愁心也。
所说多直率,切中时弊,一时称为“名儒”。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名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
当时,还有一个善射箭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
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
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
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第二箭中二号叶,第三箭中三号叶,箭镞全都正中叶心。
这就是古代“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成语典故的由来。
迁徙分布(缺)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周朝曾有养国(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后为楚所灭,但当时的养国国民仍有部分以养为姓。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名由基,被封在养,叫作养由基,他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氏,称为养氏。
而养由基是著名伪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就是形容他的。
邓大夫养甥之后以养为姓,后人随之为养氏。
养姓望族居于山阳郡,即现在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养-译文
1、出自姬姓,是古公禀父(周太王)的后代,以邑名为姓。太王之子秦入吴,其后建立吴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掩佘、烛庸叛吴逃到楚国,楚王把他们封在养邑(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这两个公子的后代就在养邑定居,以封地名‘养’为姓,称为养姓。
2、源于春秋,是神射手养由基的后代。周代有养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春秋时为楚大夫神射手养由基的封地。他的后代子孙有养姓和养由姓。养由基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标记的柳叶,并曾一箭射穿七层铠甲。晋楚鄢陵之战中,楚共王左眼被晋将魏锜射中,共王叫来养由基,给他两支利箭,命他复仇,养由基一箭射死魏锜,拿着剩下的一支箭向共王复命。因此,时人称他为‘养一箭’。
家族名人养奋:东汉郁林人,字叔高,博通古籍,是一时名儒,以布衣举方正。方正是指汉代不须考试而是被选举的功名,要选品行端正,行为正直,学问又好的人。和帝时,因天气不正常,或涝或旱,策问他时,他则说:‘天有阴阳,阴阳有四时,四时有政令。春夏则予惠布施宽仁,秋冬则刚猛盛威行刑。赏罚杀生各应其时,则阴阳和,四时调,风雨时,五谷升。今则不然,长吏多不奉行时令,为政举事干逆天气,上不恤下,下不忠上,百姓困乏而不恤哀,众怨郁积,故阴阳不和,风雨不时,灾害缘类。水者阴盛,小人居位,依公营私,谗言诵上。雨漫溢者,五谷有不升而赋税不为减,百姓虚竭,家有愁心也。’所说多直率,切中时弊,一时称为‘名儒’。
养由基:春秋时楚国名将,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当时,还有一个善射箭的人,名叫潘党,能每箭射中箭靶的红心。养由基对他说:‘这还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杨柳叶子,才算差不多了。’潘党不服,当即选定柳树上的三片叶子,并标明号数,叫养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顺序射去。养由基连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号叶,第二箭中二号叶,第三箭中三号叶,箭镞全都正中叶心。这就是古代‘百步穿杨’或‘百发百中’成语典故的由来。
迁徙分布:养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周朝曾有养国(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后为楚所灭,但当时的养国国民仍有部分以养为姓。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名由基,被封在养,叫作养由基,他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氏,称为养姓。而养由基是著名伪神箭手,成语‘百步穿杨’就是形容他的。邓大夫养甥之后以养为姓,后人随之为养姓。养姓望族居于山阳郡,即现在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养-注解
姬姓:姬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帝,是许多古代王族的姓氏。姬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许多著名的帝王和贵族都出自姬姓。
古公禀父:古公禀父,即周太王,是周朝的始祖之一,也是周文王的父亲。他是周朝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太王。
邑名:邑名是指古代城市或封地的名称,常用来作为姓氏的来源。
吴国:吴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江苏、浙江一带,是春秋五霸之一。
公子:公子是指诸侯王的儿子,通常具有贵族身份。
楚国: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是春秋五霸之一。
养邑:养邑是楚国的一个封地,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沈丘县东南。
姓:姓是表示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家族制度。
养由基:养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神射手,以射术高超著称,成语“百步穿杨”即来源于他的故事。
周代:周代是指中国历史上的周朝时期,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
封邑: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或贵族赐予功臣或亲信的领地。
晋楚鄢陵之战:晋楚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场重要战役。
楚共王:楚共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
魏锜:魏锜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将领。
方正:方正是指品行端正、行为正直的人。
郁林:郁林是东汉时期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名儒:名儒是指有学问、有道德的儒家学者。
百步穿杨:百步穿杨是一个成语,形容射箭技术非常高超,能够从百步之外射中箭靶。
山阳郡:山阳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郡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金乡县西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养-评注
历史来源1中,首先介绍了养姓的起源,从姬姓出发,强调了姓氏与地域的关系。古公禀父,即周太王,是周朝的开国始祖,其后代以邑名为姓,体现了古代姓氏制度的特色。吴国的建立,以及公子掩佘、烛庸逃至楚国并被封在养邑,说明了姓氏与封地、迁徙之间的联系。这一段文字不仅展现了姓氏的传承,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传承的复杂性。
在历史来源2中,讲述了养姓的另一来源,即神射手养由基的后代。这里不仅提到了养由基的封邑,还详细描述了他的射箭技艺,以及他在晋楚鄢陵之战中的英勇表现。‘养一箭’的称号,是对他射箭技艺的极高赞誉,同时也彰显了古代英雄主义和技艺崇拜的社会风尚。
家族名人养奋的部分,揭示了养姓在东汉时期的文化地位。养奋以布衣举方正,说明他是一位有学问、有品德的人,被时人称为名儒。他的言论,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这一段文字展现了养姓家族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
养由基作为春秋时期的名将,他的故事与‘百步穿杨’这一成语紧密相连。这一成语不仅是对养由基射箭技艺的赞美,也体现了古代射箭技艺的高超。养由基与潘党的对话,展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切磋与竞争,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技艺的追求。
迁徙分布部分,虽然信息不全,但提到了养姓在周朝曾有的养国,以及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养由基的封地。这些信息表明,养姓的分布与古代国家的政治版图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姓氏与地域、历史变迁的紧密联系。养姓望族居于山阳郡,说明养姓在古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