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百家姓的作者无确切记载,最早版本一般认为成书于宋代。它并非由一位作者创作,而是将中国常见姓氏按音韵编排而成。这本书的编纂主要是为了方便记忆,属于民间流传的文化典籍,是中国儿童学习姓氏的启蒙书。
年代:约成书于宋代。
内容简要:《百家姓》包含了中国常见的五百多个姓氏,按音韵排列,便于儿童记忆。它不仅记录了姓氏的来源,还展现了许多姓氏背后的家族文化。书中的姓氏从“赵、钱、孙、李”开始,到“鱼、唐、阎、董”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这些姓氏广泛流传。百家姓不仅仅是一个姓氏汇编,它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家族传承与文化传统。它长时间以来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基础教材,对于家族历史的传承、文化认同有着深远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关-原文
历史来源一是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
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为五帝之一。
帝舜时,颛顼的后裔董父为舜养龙,被赐为豢龙氏。
上古时豢与关二字互相通用,所以豢龙氏又写作关龙氏。
到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时期,荒淫无度,不理朝政。
大夫关龙逢苦苦劝谏,反被杀害。
后来关龙逢的后人把姓简化为关氏,并尊关龙逢为关姓的始祖。
夏人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黄河中下游地区。
夏朝的国都曾设于安邑,亦即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
据说,关氏的始祖关龙逢,便是当时的安邑人。
换言之,关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就在这里。
二是春秋时期关尹喜的后人,以官名为氏。
关尹即守关的关令。
春秋时期老子见周王室衰败,欲离开周地西游,走至函谷关时,负责守函谷关的关尹喜非常景仰老子的学问,再三请求老子为其著书。
老子就写了《道德经》,阐述了其哲学思想。
传说喜将此书传播于世后,也随老子成仙而去。
喜的后人就以其官名为氏,称关氏。
据说,这一支关氏主要是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之处。
三是一些少数民族改姓为关。
如清朝满族姓氏瓜尔佳氏和乌扎拉氏的后人有改姓为关的。
如嘉庆年间延绥镇总兵关腾,为镶黄旗瓜尔佳氏。
道光咸丰年间黑龙江副都统关保,为正黄旗乌扎拉氏。
家族名人关羽:三国时蜀国别部司马,字云长,山西解县人。
善画,爱左氏传。
与张飞随刘备,恩如兄弟,下邳之战,为曹操所俘,礼之甚厚,斩颜良,诛文丑,以报曹操之恩,封汉寿亭侯,挂印封金回归刘备。
后守襄阳,屡败曹仁,水淹七军,威名大震。
孙权用吕蒙计,破荆州,杀关羽父子。
宋以后,民间以关圣帝君祀之。
关景仁:宋代治平进士、丰县知县,兴趣广泛,尤长于诗。
至宋代末期,关姓又出了一位著名人物关汉卿,号已斋叟。
约生于金末,卒于宋亡(1279年)之后。
他是元代戏曲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安国(今属河北)人,一说大都人。
一生所作杂剧60余种,现存《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种。
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妇女典型形象。
这些形象流传至今而不朽。
迁徙分布陇西: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置郡。
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临洮一带。
东海:有二处。
汉代东海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
东魏及隋唐时代的东海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关-译文
历史来源一是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是黄帝的孙子,有圣德,是五帝之一。在帝舜时期,颛顼的后代董父为舜养龙,因此被赐予‘豢龙氏’的称号。在古代,‘豢’和‘关’这两个字可以互相通用,所以‘豢龙氏’也写作‘关龙氏’。到了夏朝末年,夏桀在位时,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大夫关龙逢尽力劝谏,却被杀害。后来,关龙逢的后人简化了姓氏为‘关’,并将关龙逢尊为关姓的始祖。夏族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夏朝的都城曾经设在安邑,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方。据说,关姓的始祖关龙逢就是当时的安邑人。换句话说,关姓家族的发源地就在这里。
二是春秋时期关尹喜的后人,以官名为姓。关尹就是负责守关的关令。春秋时期,老子看到周王室衰落,想要离开周地西行,走到函谷关时,负责守关的关尹喜非常敬佩老子的学问,多次请求老子为他写书。老子于是写了《道德经》,阐述了其哲学思想。传说关尹喜将这本书传播出去后,也随老子成仙而去。关尹喜的后人便以其官名为姓,称为关姓。据说,这一支关姓主要繁衍于山东、江苏的交界处。
三是一些少数民族改为关姓。比如清朝满族姓氏瓜尔佳氏和乌扎拉氏的后人中有改姓为关的。比如嘉庆年间延绥镇总兵关腾,是镶黄旗瓜尔佳氏;道光咸丰年间黑龙江副都统关保,是正黄旗乌扎拉氏。
家族名人关羽:三国时期蜀国别部司马,字云长,是山西解县人。擅长绘画,喜欢左氏的《左传》。与张飞跟随刘备,关系如同兄弟。在下邳之战中,被曹操俘虏,曹操对他非常礼遇,关羽斩杀了颜良和文丑,以报答曹操的恩情,被封为汉寿亭侯,挂印封金返回刘备。后来守卫襄阳,多次击败曹仁,水淹七军,威名远扬。孙权利用吕蒙的计策,攻破荆州,杀死了关羽和他的儿子。宋以后,民间开始以关圣帝君祭祀关羽。关景仁:宋代治平进士、丰县知县,兴趣广泛,尤其擅长诗歌。到了宋代末期,关姓又出现了一位著名人物关汉卿,号已斋叟。他大约生于金朝末年,卒于宋朝灭亡(1279年)之后。他是元代戏曲的奠基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安国人,也有人说是大都人。他一生创作了六十多种杂剧,现存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亭》等十三种。他塑造了窦娥、赵盼儿、王瑞兰、谭记儿等多种妇女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流传至今而不朽。
迁徙分布:陇西: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设置的郡,相当于现在的甘肃省东乡、临洮一带。东海:有两个地方。汉代东海郡在现在的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时代的东海郡,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关-注解
颛顼帝:颛顼帝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相传为黄帝的孙子,具有圣德,是华夏族的重要祖先之一。
关龙氏:关龙氏是古代姓氏之一,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因董父为帝舜养龙而被赐姓。
豢龙氏:豢龙氏,即饲养龙的人,与关龙氏同源,因上古时‘豢’与‘关’二字通用,故有此别称。
夏桀: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君主,以其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而著称。
关龙逢:关龙逢是夏桀时期的大夫,因劝谏夏桀而被杀害,后被尊为关姓的始祖。
夏人:夏人是指夏朝的居民,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安邑:安邑是夏朝的都城,位于今山西省夏县北方。
关尹喜:关尹喜是春秋时期的人物,负责守函谷关,与老子有交往,老子曾为其著《道德经》。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经典。
关尹:关尹即守关的关令,春秋时期官职,关尹喜即为担任此职的人。
关羽:关羽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以忠义著称,被尊为武圣。
张飞:张飞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与关羽、刘备并称“刘关张”,以勇猛著称。
刘备: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字玄德,蜀汉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字孟德,以政治、军事才能著称。
孙权:孙权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国的政治、军事领袖。
关圣帝君:关圣帝君是关羽的尊称,后成为民间信仰中的神祇。
关景仁:关景仁是宋代的人物,进士出身,曾任丰县知县,以诗才著称。
关汉卿:关汉卿是元代戏曲家,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以杂剧创作成就卓著。
杂剧: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法。
窦娥冤:《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窦娥被冤枉的故事。
赵盼儿:赵盼儿是关汉卿作品中的角色,是《救风尘》中的女主角。
王瑞兰:王瑞兰是关汉卿作品中的角色,是《拜月亭》中的女主角。
谭记儿:谭记儿是关汉卿作品中的角色,是《望江亭》中的女主角。
陇西:陇西是古代郡名,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东海郡:东海郡是古代郡名,汉代时位于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东魏及隋唐时代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百家姓-关-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关姓的起源和发展,从多个角度展现了关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首先,文中提到关姓的起源之一是源自颛顼帝的后裔关龙氏。颛顼帝作为五帝之一,其圣德被后人传颂,关龙氏作为其后裔,其姓氏的传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接着,文中讲述了关龙逢的故事,他作为夏桀时期的大夫,因劝谏夏桀而被杀害,其后人简化姓氏为关氏,并尊其为关姓的始祖。这一故事体现了关姓家族对忠诚和正直的崇尚。
夏朝时期,关姓的发源地主要在河南、山西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安邑作为夏朝的都城,也是关姓家族的发源地之一,这一地理位置的描述展现了关姓家族与古代中国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
其次,文中提到了关姓的另一来源是春秋时期关尹喜的后人。关尹喜作为函谷关的守关令,与老子的相遇,使得《道德经》得以流传,关尹喜的后人以官名为姓,这一故事体现了关姓家族与道家哲学的渊源。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少数民族改姓为关的情况,如清朝满族姓氏瓜尔佳氏和乌扎拉氏的后人有改姓为关的,这一描述展现了关姓家族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在家族名人方面,关羽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其忠诚、勇敢和智谋被后人传颂,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关姓家族的骄傲。
关景仁和关汉卿作为宋代和元代的著名人物,他们的才华和成就也为关姓家族增添了光彩,展现了关姓家族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深厚底蕴。
最后,文中提到了关姓的迁徙分布,从战国时期的陇西到汉代和隋唐时代的东海郡,关姓的迁徙轨迹展现了其家族的传承和发展。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关姓起源、发展和迁徙的描述,展现了关姓家族的悠久历史、丰富文化和深厚底蕴,是一篇具有很高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