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病死-原文
凡因病死者,形体羸瘦,肉色痿黄,口眼多合,腹肚多陷,两眼通黄,两拳微握,发髻解脱,身上或有新旧针灸瘢痕,余无他故,即是因病死。
凡病患求乞在路死者,形体瘦劣,肉色痿黄,口眼合,两手微握,口齿焦黄,唇不着齿。
邪魔中风卒死,尸多肥,肉色微黄,口眼合,头髻紧,口内有涎沫,遍身无他故。
卒死,肌肉不陷,口鼻内有涎沫,面色紫赤。盖其人未死时,涎壅于上,气不宣通,故面色及口鼻如此。
卒中死,眼开睛白,口齿开,牙关紧,间有口眼 斜,并口两角、鼻内涎沫流出,手脚拳曲。
中暗风,尸必肥,肉多 白色,口眼皆闭,涎唾流溢。卒死于邪祟,其尸不在于肥瘦,两手皆握,手足爪甲多青。或暗风如发惊搐死者,口眼多 斜,手足必拳缩,臂腿手足细小,涎沫亦流。(以上三项大略相似,更须检时仔细分别)
伤寒死,遍身紫赤色,口眼开有紫汗流,唇亦微绽,手不握拳。
时气死者,眼开口开,遍身黄色,量有薄皮起,手足俱伸。
中暑死,多在五、六、七月,眼合,舌与粪门俱不出,面黄白色。
冻死者,面色痿黄,口内有涎沫,牙齿硬,身直,两手紧抱胸前,兼衣服单薄。检时,用酒醋洗,得少热气,则两腮红,面如芙蓉色。口有涎沫出,其涎不粘,此则冻死证。
饥饿死者,浑身黑瘦,硬直、眼闭、口开,牙关紧禁,手脚俱伸。
或疾病死,值春、夏、秋初,申得迟,经隔两三日,肚上、脐下、两胁肋骨缝,有微青色;此是病患死后,经日变动,腹内秽污发作,攻注皮肤,致有此色。不是生前有他故,切宜仔细。
凡验病死之人,才至检所,先问原申人∶其身死人来自何处?几时到来?几时得病?曾与不曾申官取责口词?有无人识认?如收得口词,即须问∶原患是何疾病?年多少?病得几日方申官取问口词?既得口词之后几日身死?如无口词,则问∶如何取口词不得?若是奴婢,则须先讨契书看,问∶有无亲戚?患是何病?曾请是何医人?吃甚药?曾与不曾申官取口词?如无,则问不责口词因根据;然后,对众证定。如别无它故,只取众定验状,称说∶遍身黄色,骨瘦,委是生前因患是何疾致死。仍取医人定验疾色状一纸。如委的众证因病身死分明,原初虽不曾取责口词,但不是非理致死,不须牒请覆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病死-译文
凡是因病而死的人,身体瘦弱,皮肤发黄,口眼多闭,腹部凹陷,眼睛发黄,双手微微握拳,发髻散开,身上可能有新旧针灸的疤痕,没有其他异常,这就是因病而死。
凡是在路上因病而死的乞丐,身体瘦弱,皮肤发黄,口眼闭合,双手微微握拳,牙齿发黄,嘴唇不贴牙齿。
因邪魔或中风突然死亡的人,尸体通常较胖,皮肤微黄,口眼闭合,发髻紧束,口中有唾液,全身没有其他异常。
突然死亡的人,肌肉没有凹陷,口鼻内有唾液,面色紫红。这是因为人在死前,唾液堵塞在上部,气息不通,所以面色和口鼻会这样。
突然中风而死的人,眼睛睁开,眼白显露,口齿张开,牙关紧闭,有时口眼歪斜,口角和鼻内有唾液流出,手脚弯曲。
中暗风而死的人,尸体必定肥胖,皮肤多呈白色,口眼都闭,唾液流出。突然死于邪祟的人,尸体不论胖瘦,双手都握紧,手脚指甲多呈青色。或者像发惊抽搐而死的人,口眼多歪斜,手脚必定弯曲收缩,手臂和腿脚细小,唾液也会流出。(以上三种情况大致相似,检验时需要仔细区分)
因伤寒而死的人,全身紫红色,口眼张开有紫色汗液流出,嘴唇微微裂开,手不握拳。
因时气而死的人,眼睛和口都张开,全身黄色,皮肤上有薄皮突起,手脚都伸直。
中暑而死的人,多在五、六、七月,眼睛闭合,舌头和肛门都不外露,面色黄白。
冻死的人,面色发黄,口中有唾液,牙齿坚硬,身体挺直,双手紧抱胸前,衣服单薄。检验时,用酒醋清洗,稍微加热,两腮会变红,面色如芙蓉色。口中有唾液流出,唾液不粘,这就是冻死的证据。
饿死的人,全身黑瘦,身体僵硬,眼睛闭合,口张开,牙关紧闭,手脚都伸直。
或者因病而死的人,在春、夏、秋初时,申报较晚,经过两三天,肚子上、脐下、两胁肋骨缝处,会有微青色;这是病人死后,经过一段时间,腹内污秽发作,渗透到皮肤,导致这种颜色。不是生前有其他原因,一定要仔细检查。
凡是检验因病而死的人,刚到检验地点,先问申报人:死者来自何处?何时到达?何时得病?是否曾向官府申报并取得口供?有没有人认识?如果取得了口供,就要问:原来患的是什么病?年龄多大?病了几天才向官府申报并取得口供?取得口供后几天死亡?如果没有口供,就问:为什么没有取得口供?如果是奴婢,就要先查看契约,问:有没有亲戚?患的是什么病?曾请过哪位医生?吃过什么药?是否曾向官府申报并取得口供?如果没有,就问不取得口供的原因;然后,对众人进行证定。如果没有其他原因,只需取得众人的定验状,说明:全身黄色,骨瘦,确实是生前因患某种疾病致死。还要取得医生的定验疾病颜色状一纸。如果确实有众人证明因病而死,虽然最初没有取得口供,但不是非正常死亡,不需要再申请复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病死-注解
形体羸瘦:形容身体瘦弱,肌肉不发达。
肉色痿黄:皮肤颜色发黄,缺乏血色。
口眼多合:口和眼睛多呈闭合状态。
腹肚多陷:腹部凹陷,可能因疾病导致内脏功能衰竭。
两眼通黄:眼睛呈现黄色,可能与黄疸有关。
两拳微握:双手微微握拳,可能是死亡时的自然反应。
发髻解脱:头发松散,不再整齐。
针灸瘢痕:针灸治疗后留下的疤痕。
邪魔中风:古代对中风的一种迷信解释,认为是由邪魔引起。
涎沫:口水或泡沫,可能是死亡时呼吸道分泌物。
伤寒:古代对一种急性传染病的称呼,症状包括高热、寒战等。
时气:古代对流行性疾病的称呼,如流感等。
中暑:因高温环境导致的身体过热,严重时可致命。
冻死:因寒冷环境导致的身体失温,严重时可致命。
饥饿死:因长期缺乏食物导致的身体衰竭,最终死亡。
秽污发作:体内腐败物质导致的身体变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病死-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不同原因导致的死亡症状,反映了古代医学对疾病和死亡的认识。通过对尸体外观的观察,古人试图推断死亡原因,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文中提到的‘邪魔中风’、‘伤寒’、‘时气’等疾病名称,体现了古代对疾病的分类和命名方式,这些名称往往带有迷信色彩,但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疾病的理解和恐惧。
通过对尸体颜色、形态、分泌物等的描述,古人试图建立一套死亡诊断的标准,这种方法虽然缺乏现代医学的精确性,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实践。
文中还提到了对死亡原因的调查程序,包括询问目击者、查看医疗记录等,这些程序体现了古代社会对死亡事件的重视和对真相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古代医学知识的记录,也是对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反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