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火死-原文
凡生前被火烧死者,其尸口鼻内有烟灰,两手脚皆拳缩。(缘其人未死前被火逼奔挣,口开气脉往来,故呼吸烟灰入口鼻内)若死后烧者,其人虽手足拳缩,口内即无烟灰。若不烧着两肘骨及膝骨,手脚亦不拳缩。
若因老病失火烧死,其尸肉色焦黑或卷,两手拳曲,臂曲在胸前,两膝亦曲。口眼开,或咬齿及唇,或有脂膏黄色突出皮肉。
若被人勒死抛掉在火内,头发焦黄,头面、浑身烧得焦黑,皮肉搐皱,并无 浆HT皮去处,项下有被勒着处痕迹。
又若被刀杀死,却作火烧死者,勒仵作拾起白骨,扇去地下灰尘,于尸首下净地上,用酽米醋酒泼,若是杀死,即有血入地,鲜红色。须先问尸首生前宿卧所在,却恐杀死后移尸往他处,即难验尸下血色。
大凡人屋,或瓦或茅盖,若被火烧,其死尸在茅瓦之下。或因与人有仇,乘势推入烧死者,其死尸则在茅瓦之上。兼验头足,亦有向至。
如尸被火化尽,只是灰,无条段骨殖者,勒行人、邻证供状∶缘上件尸首或失火烧毁,或被人烧毁,即无骸骨存在,委是无凭检验。方与备申。
凡验被火烧死人,先问原申人∶火从何处起?火起时其人在甚处?因甚在彼?被火烧时曾与不曾救应?仍根究曾与不曾与人作闹?见得端的,方可检验。
或检得头发焦拳,头面连身一概焦黑。宜申说∶今来无凭检验本人沿身上下有无伤损他故,及定夺年颜形状不得。只检得本人口鼻内有无灰烬,委是火烧身死。如火烧深重,实无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火死-译文
如果一个人在生前被火烧死,他的尸体口鼻内会有烟灰,手脚都会蜷缩。(因为人在被火烧死前会挣扎,口张开,气息流动,所以会吸入烟灰到口鼻内。)如果是死后被烧,虽然手脚也会蜷缩,但口内不会有烟灰。如果没有烧到肘骨和膝骨,手脚也不会蜷缩。
如果是因为年老或疾病导致失火被烧死,尸体的肉色会焦黑或卷曲,两手蜷曲,手臂弯曲在胸前,两膝也会弯曲。口眼张开,有时会咬紧牙齿和嘴唇,或者有黄色的脂肪突出皮肉。
如果被人勒死后抛入火中,头发会焦黄,头面和全身会被烧得焦黑,皮肉皱缩,没有浆液流出,脖子下会有被勒过的痕迹。
如果被刀杀死后伪装成被火烧死,让仵作拾起白骨,扇去地上的灰尘,在尸体下方的干净地面上泼上浓米醋酒,如果是被杀死,会有鲜红色的血渗入地下。必须先问清楚尸体生前睡觉的地方,因为怕杀死后移尸到别处,这样就难以检验尸体下的血迹。
一般来说,人的房屋,无论是瓦房还是茅草房,如果被火烧,尸体会在茅草或瓦片下。如果是因为与人有仇,趁机推入火中烧死,尸体则会在茅草或瓦片上。同时要检查头和脚的方向,也有一定的规律。
如果尸体被火烧得只剩下灰,没有完整的骨头,就让行人和邻居作证:这具尸体可能是失火烧毁,也可能是被人烧毁,没有骸骨存在,确实无法检验。然后才能申报。
在检验被火烧死的人时,首先要问报案人:火是从哪里起的?起火时死者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在那里?被火烧时有没有人救?还要追究死者生前有没有与人发生争执?弄清楚这些情况后,才能进行检验。
如果检验发现头发焦黄蜷曲,头面和全身都焦黑。应该说明:现在无法检验死者全身是否有其他伤损,也无法确定年龄和相貌。只能检验死者口鼻内是否有灰烬,确实是因火烧身死。如果火烧得很严重,确实无法进一步检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火死-注解
拳缩:指手脚因受热或紧张而弯曲收缩。
酽米醋:一种浓烈的米醋,用于法医检验中检测血迹。
仵作:古代负责验尸的官员。
浆HT皮:指皮肤因高温而起的泡或脱皮现象。
勒仵作:命令仵作进行某项检验工作。
根究:深入调查,追究原因。
端的:真实情况,确切的事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火死-评注
本文选自古代法医学文献,详细描述了火灾中不同死亡情况下的尸体特征及其检验方法。文本不仅展示了古代法医学的细致观察和科学方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命和法律公正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态度和对法律程序的尊重。通过对尸体特征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古代法医学家对生命终结的尊重和对真相的追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事实的严谨态度,是中华文化中重视实证和理性思维的体现。
艺术特色方面,本文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通过对比不同死亡情况下的尸体特征,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每种情况下的具体表现。这种对比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也使得复杂的法医学知识变得易于理解。
历史价值方面,本文是研究古代法医学发展的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古代法医学的检验技术和方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法律制度和人们对正义的追求。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和科技水平。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古代法医学知识的宝库,也是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