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尸首异处

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尸首异处-原文

凡验尸首异处,勒家属先辨认尸首。

务要仔细打量尸首顿处四至。

讫,次量首级离尸远近,或左、或右,或去肩脚若干尺寸。

支解手臂、脚腿,各量别计,仍各写相去尸远近。

却随其所解肢体与尸相凑,提捧首与项相凑。

围量分寸一般,系刃物斫落。

若项下皮肉卷凸,两肩井耸皮HT ,系生前斫落;

皮肉不卷凸,两肩井不耸HT ,系死后斫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尸首异处-译文

凡是检验尸体被分割的情况,首先要让家属辨认尸体。

必须仔细检查尸体所在的位置及其四周环境。

然后测量头部离尸体的距离,是左、是右,或者离肩膀、脚部有多少尺寸。

分解手臂和腿脚,分别测量并记录各自离尸体的距离。

然后将分解的肢体与尸体拼接,提起头部与脖子拼接。

测量周围的尺寸,如果一致,说明是被利器砍断。

如果脖子下的皮肉卷曲凸起,两肩的皮肤耸起,说明是生前被砍断;

如果皮肉没有卷曲凸起,两肩的皮肤没有耸起,说明是死后被砍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尸首异处-注解

验尸首异处:指在验尸过程中,发现尸体与头颅分离的情况。这是古代法医学中常见的一种验尸情形,用于判断死因和死亡方式。

勒家属先辨认尸首:勒令家属首先辨认尸体,以确保尸体的身份。这一步骤在古代验尸过程中非常重要,因为身份确认是后续调查的基础。

打量尸首顿处四至:仔细检查尸体所在的位置及其周围环境。四至指的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这里指尸体周围的环境。

首级离尸远近:头颅与尸体之间的距离。这是判断尸体是否被肢解的重要依据。

支解手臂、脚腿:指尸体被肢解的手臂和腿。支解是指将尸体分割成多个部分,通常用于判断死因和死亡方式。

刃物斫落:用刀具砍下头颅或其他肢体。斫落是指用刀具砍断,通常用于判断死因和死亡方式。

项下皮肉卷凸:指颈部皮肉因生前被砍断而卷曲凸起。这是判断头颅是否在生前被砍下的重要依据。

两肩井耸皮HT:指两肩的皮肤因生前被砍断而耸起。HT可能是某种古代术语的缩写,具体含义不详。

皮肉不卷凸:指颈部皮肉没有卷曲凸起,表明头颅是在死后被砍下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尸首异处-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法医学文献,详细描述了验尸过程中如何处理头颅与尸体分离的情况。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死亡的严肃态度和对法医学的重视。古代中国社会对死亡有着深刻的敬畏,尤其是在涉及刑事案件时,验尸成为查明真相的重要手段。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体现了古代法医学文献的严谨性。作者通过细致的描述,将验尸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验尸的过程和判断依据。这种严谨的叙述方式不仅有助于当时的法医工作者,也为后世研究古代法医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研究古代法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它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法医学领域的技术水平和思维方式。通过对尸体和头颅的细致检查,古代法医能够判断出死亡的时间和方式,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技术。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法律的重视,尤其是在涉及人命案件时,官府会采取严格的程序来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法医学领域的成就。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法律制度和法医学的发展历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四-尸首异处》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98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