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跌死

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跌死-原文

凡从树及屋临高跌死者,看枝柯挂HT 所在,并屋高低,失脚处踪迹,或土痕高下,及要害处须有抵隐或物擦磕痕瘢。

若内损致命痕者,口、眼、耳、鼻内定有血出;

若伤重分明,更当仔细验之。

仍量扑落处高低丈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跌死-译文

凡是因从树上或房屋高处跌落而死亡的人,要观察树枝或屋檐挂住的地方,以及房屋的高低,失足处的痕迹,或者地面的高低,以及要害部位是否有被抵住或物体擦碰的痕迹。

如果内部损伤导致致命伤,口、眼、耳、鼻内一定会有出血;

如果伤势明显严重,更应该仔细检查。

还要测量跌落处的高低距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跌死-注解

枝柯:树枝的枝干部分,柯指树木的主干或大枝。

挂HT:挂痕,指物体在跌落过程中被树枝或其他物体挂住留下的痕迹。

失脚处:指跌落时失足的具体位置。

土痕:地面上的痕迹,通常指跌落时留下的印记或凹陷。

抵隐:指跌落时身体与地面或其他物体接触的部位留下的隐蔽痕迹。

擦磕痕瘢:因摩擦或碰撞留下的伤痕或疤痕。

内损致命痕:指内部器官或组织因跌落而受损,导致死亡的痕迹。

扑落处:指跌落者最终落地的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跌死-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法医学文献,主要描述了如何通过现场勘查来判断从高处跌落致死的原因和过程。文本内容严谨细致,体现了古代法医学的高度发展和对细节的重视。

首先,文中提到‘枝柯挂HT所在’,即通过观察树枝上的挂痕来判断跌落者的路径和跌落时的状态。这种观察方法不仅需要细致的眼力,还需要对树木结构和跌落力学的深刻理解。

其次,‘失脚处踪迹’和‘土痕高下’的观察,进一步展示了古代法医学对现场痕迹的重视。通过分析失足处的痕迹和地面的凹陷,可以推断出跌落者的动作和跌落的高度,从而为判断死因提供重要线索。

文中还提到‘要害处须有抵隐或物擦磕痕瘢’,这表明古代法医学已经认识到身体要害部位在跌落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的伤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跌落者的受伤情况和致死原因。

最后,‘内损致命痕者,口、眼、耳、鼻内定有血出’的描述,揭示了古代法医学对内部损伤的深刻认识。通过观察口、眼、耳、鼻等部位的出血情况,可以推断出内部器官的损伤程度,从而为判断死因提供重要依据。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法医学的高度发展,还体现了古代法医学家对细节的重视和对科学方法的严谨态度。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分析方法,为后世法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跌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96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