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车轮拶死-原文
凡被车轮拶死者,其肉色微黄,口眼开,两手微握,头髻紧。
凡车轮头拶着处,多在心头、胸前并两胁肋。要害处便死,不是要害不致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车轮拶死-译文
凡是因车轮碾压致死的人,其肌肉颜色会稍微发黄,嘴巴和眼睛会张开,双手会微微握紧,头发会紧贴头皮。
车轮碾压的部位通常在心口、胸前以及两侧的肋骨。如果碾压到要害部位就会导致死亡,如果不是要害部位则不会致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车轮拶死-注解
车轮拶死:指被车轮碾压致死,古代常见的一种意外死亡方式。
肉色微黄:指尸体因血液循环停止而呈现的黄色,是死亡后的一种常见现象。
口眼开:指死亡后,由于肌肉松弛,口和眼睛自然张开。
两手微握:指死亡后,手部肌肉收缩,形成轻微的握拳状态。
头髻紧:指死亡后,头发因肌肉收缩而紧贴头皮。
心头:指心脏所在的部位,古代医学认为心脏是生命的重要器官。
胸前:指胸部前方,靠近心脏的区域。
两胁肋:指身体两侧的肋骨区域,古代医学认为这些区域与内脏器官相连。
要害处:指身体的重要器官或关键部位,一旦受伤可能导致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车轮拶死-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常见的意外死亡方式——被车轮碾压致死。通过对尸体特征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法医学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解剖学知识。
文中提到的‘肉色微黄’、‘口眼开’、‘两手微握’、‘头髻紧’等特征,都是死亡后尸体自然变化的表现。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代对死亡现象的观察,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终结的深刻理解。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车轮碾压致死的具体部位,如‘心头’、‘胸前’、‘两胁肋’等,这些部位在古代医学中被认为是生命的关键所在。通过对这些部位的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和对生命重要性的强调。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通过对死亡现象的详细描述,古人在警示人们珍惜生命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无奈和哀悼。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明了,描述准确细致,体现了古代法医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同时,通过对尸体特征的生动描绘,也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古代法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古代对死亡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