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蛇虫伤死-原文
凡被蛇虫伤致死者,
其被伤处微有啮损黑痕,
四畔青肿,
有青黄水流,
毒瓦斯灌注,
四肢身体光肿,
面黑。
如检此状,
即须定作毒瓦斯灌着甚处致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蛇虫伤死-译文
凡是因被蛇虫咬伤而死亡的人,
其受伤的地方会有轻微的咬痕和黑色的痕迹,
周围会出现青肿,
并且有青黄色的液体流出,
毒气会灌注到体内,
四肢和身体会明显肿胀,
脸色会变黑。
如果检查到这种情况,
就必须确定是毒气灌注到哪个部位导致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蛇虫伤死-注解
蛇虫伤:指被蛇或其他有毒昆虫咬伤的情况。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蛇虫咬伤往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啮损黑痕:被咬伤后皮肤上留下的黑色咬痕,通常是由于毒液的作用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青肿:受伤部位因毒液扩散而出现的青紫色肿胀,是毒液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的表现。
青黄水流:受伤部位流出的青黄色液体,可能是毒液与组织液混合后的分泌物,表明毒液已开始扩散。
毒瓦斯:古代对毒液的称呼,瓦斯在此处指毒气或毒液。
光肿:全身性肿胀,皮肤因肿胀而显得光亮,是毒液全身扩散的表现。
面黑:面部因毒液作用而呈现黑色,可能是毒液导致的面部血液循环障碍或组织坏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蛇虫伤死-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的是古代对蛇虫咬伤致死症状的观察和判断。从文化背景来看,古代中国对蛇虫咬伤的认识主要基于直观的观察和经验积累,缺乏现代医学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因此,古人对蛇虫咬伤的症状描述多依赖于肉眼可见的体征变化,如皮肤颜色、肿胀程度等。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毒物学的初步认识。尽管缺乏科学依据,但古人对蛇虫咬伤症状的细致观察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古代法医学的雏形,即在缺乏现代检测手段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尸体表面的变化来判断死因。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描述方式,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体征变化,如‘啮损黑痕’、‘青肿’、‘青黄水流’等,生动地描绘了蛇虫咬伤后的病理变化。这种描述方式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世医学文献的撰写提供了范本。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医疗水平和法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它展示了古人在面对蛇虫咬伤这一常见但致命的伤害时,如何通过观察和经验积累来应对和处理。这种基于经验的医学实践虽然在现代看来显得粗糙,但在当时却是极为重要的生存技能。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医学思想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在面对自然威胁时的智慧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