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虎咬死-原文
凡被虎咬死者,尸肉色黄,口眼多开,两手拳握,发髻散乱,粪出,伤处多不齐整,有舌舐齿咬痕迹。
虎咬人,多咬头项上,身上有爪痕HT 损痕,伤处成窟,或见骨,心头、胸前、臂腿上有伤处,地上有虎迹。
勒画匠画出虎迹,并勒村甲及伤人处邻人供责为证。
(一云虎咬人,月初咬头项,月中咬腹背,月尽咬两脚,猫儿咬鼠亦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虎咬死-译文
凡是死于虎咬的人,尸体肉色发黄,口和眼睛大多张开,双手紧握成拳,头发散乱,粪便排出,伤口大多不整齐,有舌头舔舐和牙齿咬过的痕迹。
老虎咬人,大多咬在头部和颈部,身上有爪痕和抓伤,伤口形成窟窿,有时可以看到骨头,心口、胸前、手臂和腿上有伤口,地上有老虎的足迹。
命令画匠画出老虎的足迹,并命令村里的甲长和受伤者附近的邻居提供证词作为证据。
(还有一种说法是,老虎咬人,月初咬头部和颈部,月中咬腹部和背部,月底咬双脚,猫咬老鼠也是这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虎咬死-注解
尸肉色黄:指被虎咬死的人尸体呈现黄色,可能是由于血液流失或尸体腐败所致。
口眼多开:指死者口和眼睛多呈张开状态,可能是由于死亡时的惊恐或肌肉松弛所致。
两手拳握:指死者双手紧握成拳,可能是由于死亡时的紧张或肌肉僵硬所致。
发髻散乱:指死者头发散乱,可能是由于挣扎或被虎撕咬所致。
粪出:指死者粪便排出,可能是由于死亡时肌肉松弛或内脏受损所致。
伤处多不齐整:指虎咬伤的伤口边缘不整齐,可能是由于虎齿的撕裂作用所致。
舌舐齿咬痕迹:指伤口上有虎舌舔舐和牙齿咬合的痕迹。
头项上:指虎咬人多集中在头部和颈部,这些部位是虎攻击的主要目标。
爪痕HT 损痕:指虎爪抓挠和撕咬造成的伤痕,HT可能是“虎爪”的缩写。
伤处成窟:指伤口深陷成洞,可能是由于虎齿的深度咬合所致。
见骨:指伤口深至骨骼,可见骨头。
心头、胸前、臂腿上有伤处:指虎咬伤可能出现在心脏附近、胸部、手臂和腿部。
虎迹:指虎留下的足迹或痕迹。
勒画匠画出虎迹:指命令画匠绘制虎的足迹,以便作为证据。
村甲及伤人处邻人供责为证:指要求村中的甲长和伤人地点附近的邻居提供证词作为证据。
月初咬头项,月中咬腹背,月尽咬两脚:指虎在不同时间咬人的部位不同,月初咬头部和颈部,月中咬腹部和背部,月末咬双脚。
猫儿咬鼠亦然:指猫咬老鼠的方式与虎咬人相似,可能是指捕食行为的相似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虎咬死-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被虎咬死者的尸体特征以及虎咬人的具体情形,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虎的恐惧和对虎伤的认识。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虎作为自然界中的猛兽,其攻击行为被视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人类在面对这种力量时显得极为脆弱。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细致的描写手法,通过对尸体特征的详细描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想象出被虎咬死者的惨状。同时,通过对虎咬人部位和伤痕的描述,进一步增强了文字的生动性和真实感。这种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也使读者对虎的凶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古代人们对虎伤的认识和处理方式。通过对虎咬人部位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虎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观察和总结。同时,文中提到的“勒画匠画出虎迹,并勒村甲及伤人处邻人供责为证”反映了古代社会在处理虎伤事件时的法律程序和证据收集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文中提到的“月初咬头项,月中咬腹背,月尽咬两脚,猫儿咬鼠亦然”这一说法,虽然可能带有一定的民间传说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总结。这种观察不仅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关注,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生活、法律和自然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生命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