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硬物致死-原文
凡被外物致死者,
肋后有硬物着紫赤肿,
方圆三寸、四寸以来,
皮不破,
用手揣捏得(筋)[肋]骨伤损,
此最为虚怯要害致命去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硬物致死-译文
凡是因为外部物体导致死亡的,
肋骨后面会有硬物,呈现紫色或红色的肿胀,
肿胀的范围大约有三寸到四寸左右,
皮肤没有破裂,
用手触摸可以感觉到肋骨或筋骨的损伤,
这是最虚弱、要害且致命的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硬物致死-注解
外物致死:指因外部物体或力量导致的死亡,如外伤、中毒等。
肋后:指人体肋骨的后侧部位。
硬物:指坚硬的物体,如石头、金属等。
紫赤肿:指皮肤因受伤或炎症而呈现紫色或红色,并伴有肿胀。
方圆三寸、四寸以来:指受伤区域的直径大约为三到四寸,约合7.5到10厘米。
皮不破:指皮肤表面没有破裂或开放性伤口。
揣捏:指用手触摸、按压以检查伤情。
筋骨伤损:指肌肉、骨骼或筋腱的损伤。
虚怯要害:指人体中较为脆弱且重要的部位,一旦受伤可能致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硬物致死-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因外部物体导致的致命伤害,具体表现为肋后部位出现硬物所致的紫赤肿,且皮肤未破裂。通过揣捏可以感知到筋骨伤损,这表明受伤部位较为隐蔽且不易察觉,但却是致命的要害之处。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人体解剖和伤病的观察与理解。古代医者通过对外伤症状的细致描述,试图总结出致命伤的特征,以便在诊断和治疗中有所依据。这种观察和总结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实践性和经验性。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揭示了古代社会对生命和健康的重视。通过对致命伤的描述,古人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试图通过医学手段来保护和挽救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是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用词精准,体现了古代医学文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通过对伤情的细致描述,读者可以清晰地想象出受伤部位的情况,这种描写手法在医学文献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医学上的实用价值,还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健康的关注。通过对致命伤的描述,古人对生命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并试图通过医学手段来保护和挽救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是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