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坟内及屋下攒殡尸-原文
先验坟系何人地上?地名甚处?土堆一个,量高及长阔,并各计若干尺寸,及尸现攒殡在何人屋下?亦如前量之。
次看尸头脚所向,谓如头东脚西之类;头离某处若干,脚离某处若干。左右亦如之。
对众爬开浮土,或取去攒砖,看其尸用何物盛簟,谓∶棺木有无漆饰?席有无沿〔 〕及 簟之类。
舁出开拆,取尸于光明处地上验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坟内及屋下攒殡尸-译文
首先,要确认坟墓位于谁的土地上?地名是什么?坟墓是一个土堆,测量其高度、长度和宽度,并记录各自的尺寸,以及尸体目前被安葬在谁的房屋下?也要像前面一样进行测量。
其次,观察尸体的头部和脚部的朝向,比如头部朝东、脚部朝西等;头部距离某处有多远,脚部距离某处有多远。左右两侧也要进行同样的测量。
在众人面前挖开浮土,或者移开堆砌的砖块,查看尸体是用什么物品盛放的,比如:棺木是否有漆饰?席子是否有边饰及簟子等。
将尸体抬出并拆开,放在明亮的地面上进行检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坟内及屋下攒殡尸-注解
先验坟系何人地上:指在验尸前先调查坟墓的归属和位置,了解坟墓所在地的地名和具体位置。
土堆一个:指坟墓的外观,通常是一个土堆,需要测量其高度、长度和宽度。
尸现攒殡:指尸体的存放方式,通常是在某人的房屋下临时存放,需要测量其位置和尺寸。
头离某处若干,脚离某处若干:指尸体的头部和脚部距离某个固定点的距离,用于确定尸体的位置和方向。
浮土:指坟墓表面的松软土层,需要扒开以查看尸体的存放情况。
攒砖:指坟墓中用于支撑或覆盖尸体的砖块,可能需要移除以查看尸体的存放方式。
棺木有无漆饰:指棺材是否有油漆装饰,反映了死者的身份和葬礼的规格。
席有无沿及簟之类:指尸体是否用席子或竹席包裹,反映了当时的葬礼习俗和死者的身份。
舁出开拆:指将尸体从坟墓中抬出并拆开包裹物,以便进行详细的验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坟内及屋下攒殡尸-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验尸的流程和方法,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和葬礼的重视。通过对坟墓的测量和尸体的检查,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死者的尊重和对死亡原因的严谨调查。
文中提到的‘先验坟系何人地上’和‘尸现攒殡在何人屋下’等内容,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者身份的重视,以及对葬礼规格的严格要求。这些细节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死亡和葬礼的敬畏之情。
文中对尸体的详细测量和检查,如‘头离某处若干,脚离某处若干’和‘对众爬开浮土,或取去攒砖’,展示了古代验尸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确定死者的身份和死亡原因,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验尸经验。
此外,文中提到的‘棺木有无漆饰’和‘席有无沿及簟之类’等内容,反映了古代葬礼的习俗和死者的身份。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色,也为研究古代葬礼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古代验尸的流程和方法,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和葬礼的重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