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坏烂尸-原文
若避臭秽,不亲临,往往误事。
尸首变动,臭不可近,当烧苍术、皂角辟之;用麻油涂鼻,或作纸摅子 油,塞两鼻孔;仍以生姜小块置口内。遇检,切用猛闭口。恐秽气冲入。
量札四至讫,用水冲去蛆虫、秽污,皮肉干净方可验。未须用糟醋,频令新汲水,浇尸首四面。
尸首坏烂,被打或刃伤处痕损,皮肉作赤色,深重作青黑色,贴骨不坏,虫不能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坏烂尸-译文
如果因为害怕尸体发出的恶臭而不亲自到场检查,往往会耽误事情。
尸体的状态会发生变化,恶臭让人难以接近,这时应该燃烧苍术和皂角来驱散臭味;可以用麻油涂抹鼻子,或者用浸过油的纸卷塞住两个鼻孔;同时将一小块生姜放在嘴里。在进行检查时,一定要紧闭嘴巴,以防恶臭的气味冲入口中。
测量完尸体四周的范围后,用水冲洗掉蛆虫和污物,等到皮肉干净了才能进行验尸。在验尸之前不需要使用糟醋,而是应该频繁地用新打来的水浇在尸体的四周。
如果尸体已经腐烂,被打或被刀砍伤的地方会有痕迹,皮肉会呈现红色,严重的会变成青黑色,这些地方的骨头不会腐烂,虫子也无法侵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坏烂尸-注解
苍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常用于辟邪、驱虫。
皂角:一种植物果实,具有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功效,常用于辟邪、驱虫。
麻油:从芝麻中提取的油脂,具有润肠通便、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涂抹或内服。
纸摅子:一种用纸制成的塞子,常用于堵塞鼻孔或其他孔洞。
生姜:一种常见的调味品和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解毒的功效,常用于驱寒、辟邪。
糟醋:一种用米或麦芽发酵制成的酸性调味品,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常用于清洁和防腐。
新汲水:刚从井中打上来的新鲜水,常用于清洁和祭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验坏烂尸-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法医学文献,描述了在验尸过程中如何应对尸体的腐败和恶臭。从文化背景来看,古代中国对尸体处理有着严格的礼仪和规范,尤其是在法医检验中,既要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又要避免对检验者的身体和精神造成伤害。
文中提到的苍术、皂角、麻油、生姜等物品,都是古代常用的辟邪、驱虫、解毒的药材和物品。这些物品的使用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药物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法医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在处理尸体时,文中强调了清洁的重要性,如用水冲去蛆虫和秽污,确保皮肉干净后再进行检验。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尸体的尊重,也是对检验结果的负责。此外,文中还提到在检验时要闭口,以防秽气冲入,这体现了古代对卫生和健康的重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它不仅是一篇法医学文献,也是一篇反映古代中国人生活智慧和科学知识的珍贵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古代法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它展示了古代法医学在处理尸体时的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法律、医学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