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洗罨-原文
宜多备糟醋。
衬尸纸惟有藤连纸、白抄纸可用;若竹纸,见盐、醋多烂,恐侵损尸体。
HT 尸于平稳、光明地上,先检验一遍,用水冲洗。
次 皂角洗涤尸垢腻,又以水冲荡洁净。(洗时下用门扇、簟席衬,不惹尘土)。
洗了,如法用糟醋拥罨尸首,仍以死人衣物尽盖,用煮醋淋,又以荐席罨一时久。
候尸体透软,即去盖物,以水冲去糟醋,方验。
不得信行人说,只将酒醋泼过,痕损不出。
初春与冬月,宜热煮醋及炒糟令热。
仲春与残秋宜微热。
夏秋之内,糟醋微热,以天气炎热,恐伤皮肉。
秋将深,则用热,尸左右手、肋相去三、四尺,加火 ,以气候差凉。
冬雪寒凛,尸首僵冻,糟醋虽极热,被衣重叠,拥罨亦不得尸体透软。
当掘坑,长阔于尸,深三尺,取炭及木柴遍铺坑内,以火烧令通红。
多以醋沃之,气勃勃然,方连拥罨法物衬簟,HT 尸置于坑内。
仍用衣被覆盖,再用热醋淋遍。
坑两边相去二、三尺,复以火烘。
约透,去火,移尸出验。
冬残春初,不必掘坑,只用火烘两边,看节候详度。
湖南风俗,检死人皆于尸傍开一深坑,用火烧红,去火,入尸在坑内。
泼上糟醋,又四面用火逼良久,扛出尸。
或行凶人争痕损,或死人骨属相争不肯认,至于有三四次扛入火坑重检者。
人尸至三四次经火,肉色皆焦赤,痕损愈不分明,行吏因此为奸。
未至一两月间,肉皆溃烂。
及其家有论诉,差到聚检官时已是数月,止有骨殖,肉上痕损并不得而知。
火坑法独湖南如此,守官者宜知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洗罨-译文
应该多准备糟醋。
用来衬垫尸体的纸只能用藤连纸和白抄纸;如果用竹纸,遇到盐和醋会容易腐烂,可能会损害尸体。
将尸体放在平稳、明亮的地上,先检查一遍,然后用水冲洗。
接着用皂角清洗尸体的污垢,再用水冲洗干净。(清洗时下面用门扇和竹席垫着,以免沾染尘土)。
清洗完毕后,按照方法用糟醋覆盖尸体,再用死者的衣物完全盖住,用煮热的醋淋上,再用草席覆盖一段时间。
等到尸体变得柔软,就去除覆盖物,用水冲去糟醋,然后进行检验。
不要轻信行人的说法,只用酒醋泼过,伤痕不会显现。
初春和冬季,应该将醋煮热并将糟炒热。
仲春和晚秋时,醋和糟应该稍微加热。
夏秋季节,醋和糟稍微加热,因为天气炎热,怕伤到皮肤和肌肉。
深秋时,应该用热醋,尸体的左右手和肋骨相距三、四尺的地方加火,因为气候较凉。
冬天下雪寒冷,尸体僵硬冻结,即使醋和糟非常热,衣物重叠覆盖,也无法使尸体变得柔软。
这时应该挖一个坑,长度和宽度要大于尸体,深度为三尺,坑内铺满炭和木柴,点火烧至通红。
多倒些醋进去,醋气腾腾,然后用覆盖物和竹席垫着,将尸体放入坑内。
再用衣物和被子覆盖,再用热醋淋遍。
坑的两边相距二、三尺,再用火烘烤。
等到尸体变得柔软,就撤去火,将尸体移出进行检验。
冬末春初时,不必挖坑,只用火烘烤两边,根据季节情况灵活处理。
湖南的风俗是,检验死人时在尸体旁边挖一个深坑,用火烧红,撤去火,将尸体放入坑内。
泼上糟醋,再四面用火烘烤一段时间,然后抬出尸体。
有时行凶者会争辩伤痕,或者死者的亲属不肯认尸,以至于有三四次将尸体抬入火坑重新检验的情况。
尸体经过三四次火烤,肉色都会变得焦红,伤痕更加不明显,官吏因此可以从中作弊。
不到一两个月,肉就会腐烂。
等到家属提出诉讼,派来的检验官到达时已经是几个月后,只剩下骨头,肉上的伤痕已经无法辨认。
这种火坑法只有湖南如此,官员应该了解这一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洗罨-注解
糟醋:糟醋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调味品,由米酒糟和醋混合而成。在古代,糟醋不仅用于烹饪,还常用于尸体处理,因其具有消毒和软化组织的作用。
藤连纸:藤连纸是一种古代用于包裹或衬垫尸体的纸张,因其质地坚韧、不易腐烂而被选用。
白抄纸:白抄纸是一种高质量的纸张,常用于书写或包裹重要物品,因其洁白无瑕、质地细腻而被用于尸体处理。
竹纸:竹纸是一种以竹子为原料制成的纸张,因其质地较薄且易受潮腐烂,不适合用于尸体处理。
皂角:皂角是一种植物果实,古代常用于洗涤,因其含有天然皂素,具有良好的去污能力。
门扇:门扇是指门的一部分,古代常用于临时搭建或作为支撑物,此处用于衬垫尸体以防止尘土污染。
簟席:簟席是一种用竹篾或草编织的席子,古代常用于铺地或作为临时床铺,此处用于衬垫尸体。
荐席:荐席是一种用草或竹篾编织的席子,古代常用于临时铺盖或作为垫子,此处用于覆盖尸体。
火坑法:火坑法是一种古代湖南地区的尸体处理方法,通过将尸体放入预先烧红的坑中,利用高温和糟醋的作用来软化尸体,以便进行检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洗罨-评注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尸体处理的方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尸体处理的严谨态度和技术水平。文中提到的糟醋、藤连纸、白抄纸等物品,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尸体处理方面的物质文化,也体现了古人对尸体处理的科学性和细致性。
文中提到的皂角洗涤尸垢腻,以及用水冲洗尸体的步骤,显示了古人对尸体清洁的重视。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有助于保持尸体的完整性,也为后续的检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火坑法的描述,特别是湖南地区的风俗,揭示了古代中国不同地区在尸体处理上的差异。火坑法的使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尸体软化的效率,但也带来了尸体焦赤、痕损不分明等问题,反映了古代尸体处理技术的局限性和挑战。
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尸体处理的伦理和法律问题。文中提到的行凶人争痕损、死人骨属相争不肯认等情况,揭示了古代社会在尸体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纠纷和法律问题。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是对古代尸体处理技术的详细记录,也是对古代社会文化、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