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妇人

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妇人-原文

凡验妇人,不可羞避。

若是处女,札四至讫,札出光明平稳处。先令坐婆剪去中指甲,用绵札。先勒死人母亲及血属并邻妇二三人同看,验是与不是处女。令坐婆以所剪甲指头入阴门内,有黯血出是,无即非。

若妇人有胎孕不明致死者,勒坐婆验腹内委实有无胎孕。如有孕,心下至肚脐以手拍之,坚如铁石,无即软。

若无身孕,又无痕损,勒坐婆定验产门内,恐有他物。

有孕妇人被杀,或因产子不下体死,尸经埋地窖,至检时,却有死孩儿。推详其故,盖尸埋顿地窖,因地水火风吹死人,尸首胀满,骨节缝开,故逐出腹内胎孕。孩子亦有脐带之类,皆在尸脚下。产门有血水、恶物流出。

若富人家女使,先量死处四至了,便扛出大路上,检验有无痕损,令众人见,以避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妇人-译文

在检验女性尸体时,不应该因为羞耻而回避。

如果是处女,先测量尸体四周的范围,然后选择一个光线明亮且平稳的地方。首先让接生婆剪去死者的中指甲,用棉布包扎。然后让死者的母亲、亲属以及两三个邻居妇女一起观看,检验是否是处女。让接生婆用剪下的指甲插入阴道内,如果有暗红色的血流出,就是处女;如果没有,就不是。

如果妇女因不明原因的怀孕而死亡,让接生婆检查腹部内是否确实有胎儿。如果有孕,从心口到肚脐用手拍打,感觉坚硬如铁石;如果没有,就会感觉柔软。

如果没有怀孕,也没有伤痕,让接生婆仔细检查产道内,以防有其他异物。

如果有孕妇被杀,或者因为难产而死,尸体被埋在地窖里,到检验时却发现有死婴。推测其原因,是因为尸体被埋在地窖里,受到地、水、火、风的影响,尸体膨胀,骨节缝隙张开,所以腹内的胎儿被排出。孩子也有脐带等,都在尸体的脚下。产道会有血水和恶物流出。

如果是富贵人家的女仆,先测量死亡地点的四周范围,然后抬到大路上,检验是否有伤痕,让众人看到,以避免嫌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妇人-注解

坐婆:古代专门负责接生和女性身体检查的女性,相当于现代的助产士或妇科医生。

阴门:古代对女性生殖器的称呼。

黯血:指暗红色的血液,通常用于描述女性处女膜破裂时流出的血液。

胎孕:指怀孕的状态。

地窖:古代用于储存食物或埋葬尸体的地下空间。

脐带:连接胎儿与母体的结构,用于输送营养和氧气。

产门:指女性的阴道,特指分娩时的出口。

痕损:指身体上的伤痕或损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妇人-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古代法医学文献,详细描述了古代对女性尸体进行检验的流程和标准。从文化背景来看,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贞洁和生育能力极为重视,因此在对女性尸体进行检验时,特别注重处女身份的确认以及是否有怀孕的迹象。这种检验不仅是对死者身份的确认,更是对死者生前社会地位和道德评价的反映。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法医学的初步发展。尽管当时的检验方法较为原始,但已经体现出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例如,通过观察尸体是否有黯血来判断是否为处女,通过拍打腹部来判断是否有怀孕,这些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描述具体,体现了古代法医学文献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文中使用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如‘坐婆’、‘阴门’、‘黯血’等,这些术语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本的专业性,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认识和理解。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性别观念、法医学发展以及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检验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对女性的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以及当时法医学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的性别关系和法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妇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91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