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四时变动-原文
春三月∶尸经两三日,口、鼻、肚皮、两胁、胸前肉色微青;经十日,则鼻、耳内有恶汁流出, (匹缝切,胀臭也)胀;肥人如此,久患瘦劣人,半月后方有此证。
夏三月∶尸经一两日,先从面上、肚皮、两胁、胸前肉色变动;经三日,口鼻内汁流、蛆出,遍身 胀,口唇翻,皮肤脱烂, 胗起;经四、五日,发落。
暑月罨尸,损处浮皮多白,不损处却青黑,不见的实痕。设若避臭秽,据见在检过,往往误事。稍或疑处,浮皮须令剥去,如有伤损,底下血 分明。
更有暑月九窍内未有蛆虫,却于太阳穴、发际内、两胁、腹内先有蛆出,必此处有损。
秋三月∶尸经二、三日,亦先从面上、肚皮、两胁、胸前肉色变动;经四、五日,口鼻内汁流、蛆出,遍身 胀,口唇翻, 胗起;经六、七日,发落。
冬三月∶尸经四、五日,身体肉色黄紧,微变;经半月以后,先从面上、口、鼻、两胁、胸前变动。
或按在湿地,用荐席裹(角埋瘗)〔着〕,其尸卒难变动。更详月头、月尾,按春秋节气定之。
盛热∶尸首经一日,即皮肉变动,作青黯色,有气息;经三、四日,皮肉渐坏、尸胀、蛆出、口鼻汁流、头发渐落。
盛寒五日,如盛热一日时;半月,如盛热三、四日时。
春秋气候平和,两、三日可比夏一日;八、九日可比夏三、四日。
然人有肥瘦、老少。肥少者易坏,瘦老者难坏。
又南北气候不同,山内寒暄不常,更在临时通变审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四时变动-译文
春季三个月:尸体经过两三天,口、鼻、肚皮、两胁、胸前的肉色会微微发青;经过十天,鼻子、耳朵内会有恶臭的液体流出,尸体膨胀;肥胖的人会这样,长期患病或瘦弱的人,半个月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夏季三个月:尸体经过一两天,先从面部、肚皮、两胁、胸前的肉色开始变化;经过三天,口鼻内会有液体流出,蛆虫出现,全身膨胀,口唇外翻,皮肤脱烂,出现疹子;经过四五天,头发脱落。
在炎热的月份,尸体被覆盖,受损处的表皮多呈白色,未受损处则呈青黑色,看不到明显的伤痕。如果为了避免臭秽,只根据表面的检查,往往会误事。稍有怀疑的地方,必须剥去表皮,如果有损伤,底下的血迹会很明显。
还有在炎热的月份,九窍内没有蛆虫,但在太阳穴、发际内、两胁、腹内先有蛆虫出现,这些地方必定有损伤。
秋季三个月:尸体经过两三天,也是先从面部、肚皮、两胁、胸前的肉色开始变化;经过四五天,口鼻内会有液体流出,蛆虫出现,全身膨胀,口唇外翻,出现疹子;经过六七天,头发脱落。
冬季三个月:尸体经过四五天,身体的肉色会变得黄紧,微微变化;经过半个月以后,先从面部、口、鼻、两胁、胸前开始变化。
如果尸体被放在湿地上,用草席包裹(或埋在地下),尸体的变化会非常缓慢。还要详细考虑月初和月末,根据春秋的节气来确定。
在极热的天气下:尸体经过一天,皮肉就会变化,呈现青黑色,有气味;经过三四天,皮肉逐渐腐烂,尸体膨胀,蛆虫出现,口鼻有液体流出,头发逐渐脱落。
在极寒的天气下,五天相当于极热天气下的一天;半个月相当于极热天气下的三四天。
春秋季节气候平和,两三天相当于夏季的一天;八九天相当于夏季的三四天。
然而人有胖瘦、老少之分。肥胖和年轻的人容易腐烂,瘦弱和年老的人不容易腐烂。
另外,南北气候不同,山里的寒暖变化无常,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审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四时变动-注解
尸经:指尸体经过的时间,用于描述尸体在不同季节和时间下的变化情况。
肉色微青:指尸体皮肤呈现出的青灰色,是尸体腐败的初期表现。
恶汁流出:指尸体腐败过程中,体内液体从口、鼻等部位流出,通常伴有恶臭。
胀臭:指尸体因腐败而产生的膨胀和恶臭现象。
蛆出:指尸体腐败后,蛆虫从尸体内部或外部滋生并爬出。
胗起:指尸体皮肤因腐败而出现的肿胀或隆起现象。
发落:指尸体头发因腐败而脱落。
暑月罨尸:指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尸体因腐败而产生的特殊现象。
九窍:指人体的九个孔窍,包括眼、耳、鼻、口、肛门和尿道等。
湿地:指潮湿的土地,尸体埋于湿地中腐败速度较慢。
荐席裹:指用草席等物包裹尸体,以减缓尸体腐败速度。
盛热:指夏季高温天气,尸体在高温下腐败速度加快。
盛寒:指冬季寒冷天气,尸体在低温下腐败速度减缓。
春秋气候平和:指春秋季节气候温和,尸体腐败速度介于夏季和冬季之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二-四时变动-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法医学文献,详细描述了尸体在不同季节和时间下的腐败变化过程。通过对尸体腐败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古人积累了丰富的法医学知识,为后世法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人对生死、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尸体腐败的过程被视为自然现象的一部分,古人通过观察尸体变化来推断死亡时间和原因,体现了对生命终结的理性态度。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描述准确,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作者通过对尸体腐败现象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法医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古代法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为我们了解古代法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尸体处理的规范和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这段文字还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适应能力。作者根据不同季节和气候条件,详细描述了尸体腐败的变化规律,展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敏锐观察和科学态度。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法医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通过对尸体腐败现象的细致描写,古人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法医学知识,还展现了他们对生死、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理性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