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

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原文

食之养人,全赖五谷。使天止生五谷而不产他物,则人身之肥而寿也,较此必有过焉,保无疾病相煎,寿夭不齐之患矣。

试观鸟之啄粟,鱼之饮水,皆止靠一物为生,未闻于一物之外,又有为之肴馔酒浆、诸饮杂食者也。

乃禽鱼之死,皆死于人,未闻有疾病而死,及天年自尽而死者,是止食一物,乃长生久视之道也。

人则不幸而为精腆所误,多食一物,多受一物之损伤,少静一时,少安一时之淡泊。

其疾病之生,死亡之速,皆饮食太繁,嗜欲过度之所致也。

此非人之自误,天误之耳。天地生物之初,亦不料其如是,原欲利人口腹,孰意利之反以害之哉!

然则人欲自爱其生者,即不能止食一物,亦当稍存其意,而以一物为君。使酒肉虽多,不胜食气,即使为害,当亦不甚烈耳。

○饭粥

粥饭二物,为家常日用之需,其中机彀,无人不晓,焉用越俎者强为致词?

然有吃紧二语,巧妇知之而不能言者,不妨代为喝破,使姑传之媳,母传之女,以两言代千百言,亦简便利人之事也。

先就粗者言之。饭之大病,在内生外熟,非烂即焦;粥之大病,在上清下淀,如糊如膏。

此火候不均之故,惟最拙最笨者有之,稍能炊爨者,必无是事。

然亦有刚柔合道,燥湿得宜,而令人咀之嚼之,有粥饭之美形,无饮食之至味者。

其病何在?曰:挹水无度,增减不常之为害也。

其吃紧二语,则曰:“粥水忌增,饭水忌减。”

米用几何,则水用几何,宜有一定之度数。

如医人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皆有定数。

若以意为增减,则非药味不出,即药性不存,而服之无效矣。

不善执爨者,用水不均,煮粥常患其少,煮饭常苦其多。

多则逼而去之,少则增而入之,不知米之精液全在于水,逼去饭汤者,非去饭汤,去饭之精液也。

精液去则饭为渣滓,食之尚有味乎?

粥之既熟,水米成交,犹米之酿而为酒矣。

虑其太厚而入之以水,非入水于粥,犹入水于酒也。

水入而酒成糟粕,其味尚可咀乎?

故善主中馈者,挹水时必限以数,使其勺不能增,滴无可减,再加以火候调匀,则其为粥为饭,不求异而异乎人矣。

宴客者有时用饭,必较家常所食者稍精。

精用何法?曰:使之有香而已矣。

予尝授意小妇,预设花露一盏,俟饭之初熟而浇之,浇过稍闭,拌匀而后入腕。

食者归功于谷米,诧为异种而讯之,不知其为寻常五谷也。

此法秘之已久,今始告人。

行此法者,不必满釜浇遍,遍则费露甚多,而此法不行于世矣。

止以一盏浇一隅,足供佳客所需而止。

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上,勿用玫瑰,以玫瑰之香,食者易辨,知非谷性所有。

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性之香者相若,使人难辨,故用之。

○汤

汤即羹之别名也。

羹之为名,雅而近古;不曰羹而曰汤者,虑人古雅其名,而即郑重其实,似专为宴客而设者。

然不知羹之为物,与饭相俱者也。

有饭即应有羹,无羹则饭不能下,设羹以下饭,乃图省俭之法,非尚奢靡之法也。

古人饮酒,即有下酒之物;食饭,即有下饭之物。

世俗改下饭为“厦饭”,谬矣。

前人以读史为下酒物,岂下酒之“下”,亦从“厦”乎?

“下饭”二字,人谓指肴馔而言,予曰:不然。

肴馔乃滞饭之具,非下饭之具也。

食饭之人见美馔在前,匕箸迟疑而不下,非滞饭之具而何?

饭犹舟出,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与饭之在喉,非汤不下,其势一也。

且养生之法,食贵能消;饭得羹而即消,其理易见。

故善养生者,吃饭不可不羹;善作家者,吃饭亦不可无羹。

宴客而为省馔计者,不可无羹;即宴客而欲其果腹始去,一馔不留者,亦不可无羹。

何也?羹能下饭,亦能下馔故也。

近来吴越张筵,每馔必注以汤,大得此法。

吾谓家常自膳,亦莫妙于此。

宁可食无馔,不可饭无汤。

有汤下饭,即小菜不设,亦可使哺啜如流;无汤下饭,即美味盈前,亦有时食不下咽。

予以一赤贫之士,而养八百口之家,有饥时而无馑日者,遵也道也。

○糕饼

谷食之有糕饼,犹肉食之有脯脍。

《鲁论》云:“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制糕饼者于此二句,当兼而有之。

食之精者,米麦是也;脍之细者,粉面是也。

精细兼长,始可论及工拙。

求工之法,坊刻所载甚详,予使拾而言之,以作制饼制糕之印板,则观者必大笑曰:笠翁不拾唾余,今于饮食之中,现增一副依样葫芦矣!

冯妇下车,请戒其始。

只用二语括之,曰:“糕贵乎松,饼利于薄。”

○面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

《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

各有所裨于人者也。

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

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

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

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晰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

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

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

五善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

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

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

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

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内,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

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

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

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己。

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

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

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粉

粉之名曰甚多,其常有而适于用者,则惟藕、葛、蕨、绿豆四种。

藕、葛二物,不用下锅,调以滚水,即能变生成熟。

昔人云:“有仓卒客,无仓卒主人。”欲为仓卒主人,则请多储二物。

且卒急救饥,亦莫善于此。驾舟车行远路者,此是饣侯粮中首善之物。

粉食之耐咀嚼者,蕨为上,绿豆次之。

欲绿豆粉之耐嚼,当稍以蕨粉和之。

凡物入口而不能即下,不即下而又使人咀之有味,嚼之无声者,斯为妙品。

吾遍索饮食中,惟得此二物。

绿豆粉为汤,蕨粉为下汤之饭,可称二耐,齿牙遇此,殆亦所谓劳而不怨者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译文

食物的滋养作用,主要依赖于五谷。如果上天只生五谷而不产其他食物,那么人的身体会更加健康长寿,不会有疾病困扰,也不会有寿命长短不一的问题。

看看鸟类啄食谷物,鱼类饮水,它们都只依靠一种食物为生,从未听说它们在其他食物之外,还有各种菜肴、酒水、杂食。

然而,禽鱼的死亡,都是因为人类的捕杀,从未听说它们因疾病而死,或是自然老死。这说明,只吃一种食物,是长生久视的方法。

人类则不幸被美食所误导,多吃一种食物,就多受一种食物的伤害,少一分宁静,少一分淡泊。

疾病的产生,死亡的加速,都是因为饮食过于繁杂,嗜欲过度所致。

这并不是人类自己误入歧途,而是上天误了我们。天地在创造万物之初,也没有料到会这样,原本是想满足人的口腹之欲,谁知反而害了人!

因此,想要自爱其生的人,即使不能只吃一种食物,也应该稍微保留这种想法,以某一种食物为主。即使酒肉再多,也不应超过食物的气息,这样即使有害,也不会太严重。

○饭粥

粥和饭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其中的道理人人都懂,何必越俎代庖地强加解释?

然而,有两句关键的话,巧妇知道却说不出来,不妨代为点破,让婆婆传给媳妇,母亲传给女儿,用两句话代替千百句话,也是简便利人的事。

先从粗浅的说起。饭的最大问题在于内生外熟,要么煮烂了,要么煮焦了;粥的最大问题在于上清下淀,像糊糊一样。

这是因为火候不均匀,只有最笨拙的人才会犯这种错误,稍微会做饭的人,肯定不会这样。

但也有刚柔适中,干湿得当,让人咀嚼时,有粥饭的外形,却没有饮食的美味。

问题出在哪里?答案是:加水没有节制,增减不规律。

那两句关键的话是:“粥水忌增,饭水忌减。”

用多少米,就用多少水,应该有一定的比例。

就像医生用药,水一钟或钟半,煎至七分或八分,都有固定的比例。

如果随意增减,要么药味出不来,要么药性不存,服用后就没有效果了。

不擅长做饭的人,用水不均匀,煮粥时常常觉得水少,煮饭时常常觉得水多。

水多了就逼出去,水少了就加进去,却不知道米的精华全在于水,逼出饭汤,不是逼出饭汤,而是逼出饭的精华。

精华流失后,饭就成了渣滓,吃起来还有味道吗?

粥煮熟后,水和米融为一体,就像米酿成酒一样。

担心粥太稠而加水,不是往粥里加水,而是往酒里加水。

加水后,酒就成了糟粕,味道还能好吗?

所以,擅长做饭的人,加水时一定要控制好量,使其不能多一滴,也不能少一滴,再加上火候均匀,这样煮出来的粥和饭,不求与众不同,却自然与众不同。

宴请客人时,有时会用饭,通常比家常饭稍精致一些。

如何做到精致?答案是:让它有香味。

我曾经让家里的女仆准备一盏花露,等饭刚熟时浇上去,浇完后稍等片刻,拌匀后再盛入碗中。

吃饭的人会以为是谷米的功劳,以为是特别的品种,却不知道这只是普通的五谷。

这个方法我保密了很久,现在才告诉别人。

使用这个方法时,不必满锅都浇,那样会浪费很多花露,这个方法也就无法流传于世了。

只需用一盏花露浇一个角落,足够招待客人即可。

花露以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为佳,不要用玫瑰,因为玫瑰的香味容易被食客辨别出来,知道这不是谷物的香味。

蔷薇、香橼、桂花三种,与谷物的香味相似,让人难以分辨,所以用它们。

○汤

汤就是羹的别名。

羹这个名字,雅致而古朴;不叫羹而叫汤,是担心人们过于古雅其名,而过于重视其实,似乎专门为宴请客人而设。

然而,羹这种东西,是与饭相伴的。

有饭就应该有羹,没有羹,饭就难以下咽,设羹是为了下饭,这是为了节省,而不是为了奢侈。

古人饮酒时,就有下酒的食物;吃饭时,就有下饭的食物。

世俗将“下饭”改为“厦饭”,这是错误的。

古人以读史为下酒之物,难道“下酒”的“下”也要改成“厦”吗?

“下饭”二字,人们认为是指菜肴,我说:不对。

菜肴是滞饭的工具,不是下饭的工具。

吃饭的人看到美味的菜肴在前,筷子迟疑不下,这不就是滞饭的工具吗?

饭就像船,羹就像水;船在滩上,没有水就下不去,饭在喉咙里,没有汤就下不去,道理是一样的。

而且,养生的方法,食物贵在能消化;饭有了羹就能消化,道理显而易见。

所以,善于养生的人,吃饭时不能没有羹;善于持家的人,吃饭时也不能没有羹。

宴请客人时,为了节省菜肴,不能没有羹;即使宴请客人时希望他们吃饱了再走,一点菜肴都不剩,也不能没有羹。

为什么呢?因为羹能下饭,也能下菜。

近来吴越地区设宴,每道菜都配有汤,深得此法。

我认为家常便饭,也莫过于此。

宁可没有菜肴,也不能没有汤。

有汤下饭,即使没有小菜,也能吃得顺畅;没有汤下饭,即使面前摆满美味,有时也难以下咽。

我作为一个贫穷的人,养活八百口之家,虽然有时会挨饿,但从未断粮,正是遵循了这个道理。

○糕饼

谷物制成的糕饼,就像肉食中的脯脍。

《鲁论》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制作糕饼的人应该同时遵循这两句话。

食物的精致在于米麦,脍的精细在于粉面。

精致与精细兼备,才能谈论工艺的好坏。

追求工艺的方法,坊间书籍记载得很详细,我只是拾人牙慧,用来作为制作糕饼的模板,读者看了肯定会笑:笠翁不拾人牙慧,如今在饮食中,又增加了一副依样画葫芦的东西!

冯妇下车,请戒其始。

只用两句话概括:“糕贵在松软,饼贵在薄脆。”

○面

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这是常态。

《本草》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

它们各有各的好处。

但如果一年到头只吃一种食物,岂不是太固执于口腹之欲,而不肯兼顾心脾的健康吗?

我是南方人,却有北方人的相貌,性格刚直像北方人,饮食也像北方人一样强硬。

一日三餐,两顿米一顿面,这是兼顾南北,调和心脾的方法。

但我吃面的方法,与北方人稍有不同,与南方人大不相同。

北方人吃面多做成饼,我喜欢条分缕析,南方人称之为“切面”。

南方人吃切面,油盐酱醋等调料都放在面汤里,汤有味而面无味,人们重视的是汤而不是面,这与没吃面没什么区别。

我则不然,将各种调料都放在面里,面有五味而汤清,这才叫吃面,而不是喝汤。

我制作的面有两种,一种叫“五香面”,一种叫“八珍面”。

五香面自己吃,八珍面招待客人,略分丰俭。

五香面是什么?酱、醋、椒末、芝麻屑、焯笋或煮蕈煮虾的鲜汁。

首先,将花椒末和芝麻屑两种调料拌入面粉中,然后用酱、醋和鲜汁三种调料混合在一起,作为拌面的水,不再另外加水。

拌面时要非常均匀,擀面时要非常薄,切面时要非常细,然后用开水煮面,这样面中的精华就能充分保留,吃起来非常有嚼劲,不像平常吃面那样,面直接吞下肚,只喝汤。

所谓的八珍是什么?鸡、鱼、虾三种食材晒得非常干,与鲜笋、香菇、芝麻、花椒四种食材一起磨成非常细的粉末,拌入面中,与鲜汁一起构成八种珍品。

酱和醋虽然也用,但不列入八珍之内,因为它们是家常日用的调料,不能称为珍品。

鸡和鱼的肉一定要选用非常精瘦的,稍微带点肥腻的不能用,因为面粉遇到油就会散开,擀不成片,切不成丝。

看看做饼的人,为了让饼松软而不实,就会拌入油,由此可见面粉的特性。

鲜汁不用煮肉的汤,而用笋、香菇、虾的汁,也是因为忌油的缘故。

所用的肉,鸡、鱼、虾三种中,虾最方便,磨成粉就像反掌一样容易,多存一些虾粉,以备不时之需;即使是五香调料,也可以变成六香。

拌面的汁,加入一两盏鸡蛋清更好,这种东西没有列在前面而是附在后面,因为世人知道用的人多,列出来又像是抄袭。

○粉

粉的种类很多,常见且实用的只有藕粉、葛粉、蕨粉、绿豆粉四种。

藕粉和葛粉不用下锅,用开水调一下就能变熟。

古人说:“有仓促的客人,没有仓促的主人。”要想做仓促的主人,就请多储存这两种粉。

而且紧急情况下充饥,也没有比这更好的了。驾船或乘车远行的人,这是干粮中最好的东西。

粉食中耐嚼的,蕨粉最好,绿豆粉次之。

想让绿豆粉更耐嚼,可以稍微加一些蕨粉。

凡是入口后不能立即咽下,不立即咽下又能让人嚼得有味道,嚼起来没有声音的东西,才是妙品。

我在饮食中遍寻,只找到这两种。

绿豆粉做汤,蕨粉做下汤的饭,可以称为“二耐”,牙齿遇到它们,大概就是所谓的“劳而不怨”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注解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是中国古代主要的粮食作物,象征着农业社会的根基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精腆:指精细、美味的食物,常用来形容饮食的奢华和讲究。

粥饭:粥和饭是中国人日常饮食的基本组成部分,粥通常指稀饭,饭则指干饭。

羹:一种浓稠的汤,通常与饭一起食用,有助于下饭。

糕饼:用谷物制成的甜点或点心,如糕点和饼干,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部分。

面:指用小麦粉制成的食品,如面条、馒头等,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食之一。

椒末:花椒磨成的粉末,常用于调味,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麻味。

芝麻屑:芝麻磨碎后的细末,常用于增加食物的香气和口感。

鲜汁:指新鲜的汤汁,通常由蔬菜或肉类熬制而成,用于增加食物的鲜味。

八珍:指八种珍贵的食材,文中具体指鸡、鱼、虾、鲜笋、香蕈、芝麻、花椒等,常用于制作高档菜肴。

酱醋:酱油和醋的合称,是中式烹饪中常用的调味品。

鲜笋:新鲜的竹笋,具有脆嫩的口感,常用于烹饪。

香蕈:一种食用菌,具有独特的香气和鲜味,常用于烹饪。

虾汁:由虾熬制而成的汤汁,具有鲜美的味道,常用于调味。

鸡蛋青:鸡蛋的蛋白部分,常用于烹饪中增加食物的口感和营养。

藕粉:由莲藕制成的粉末,常用于制作甜品或汤品。

葛粉:由葛根制成的粉末,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制作饮品或甜品。

蕨粉:由蕨类植物制成的粉末,具有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常用于制作食品。

绿豆粉:由绿豆制成的粉末,常用于制作甜品或汤品,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评注

本文通过对饮食文化的探讨,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文章开篇即提出五谷为养人之本,强调了简单饮食的重要性,认为过度追求美味和多样化的饮食会导致疾病和寿命缩短。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和简约生活的崇尚,以及对过度欲望的批判。

文章进一步通过对比人与禽鱼的饮食习惯,指出人类因追求美味而忽视了饮食的平衡与节制,导致健康问题。这种对比不仅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差异,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视,即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的和谐。

在具体的饮食制作方面,文章详细描述了粥饭、羹、糕饼和面的制作技巧,强调了火候、水量和调味的重要性。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精细和讲究,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特别是对粥饭和羹的描述,揭示了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了饮食的平衡与节制对养生的重要性。

此外,文章还通过对南北饮食差异的讨论,展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南方以米为主食,北方以面为主食,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作者通过对南北饮食的融合,提出了兼顾心脾的饮食之道,体现了对健康饮食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饮食文化的探讨,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对饮食与健康关系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简约和平衡的崇尚。文章通过对具体饮食制作技巧的描述,揭示了饮食文化的精细和讲究,体现了作者对生活艺术的热爱和对健康饮食的深刻理解。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面食的制作工艺和调味技巧,展现了古人对饮食的精细追求。文中提到的‘椒末’、‘芝麻屑’、‘鲜汁’等调味品,不仅增加了食物的风味,也反映了古人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八珍’的概念则体现了古代饮食文化中对珍贵食材的推崇,鸡、鱼、虾等食材的精细处理,展示了古人对食物品质的高要求。

文中还特别提到了面食的制作技巧,如‘擀宜极薄,切宜极细’,这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面食在烹饪过程中能够充分吸收汤汁的精华,达到‘精粹之物尽在面中’的效果。这种对面食制作的精细要求,反映了古人对饮食艺术的极致追求。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粉’的制作和食用方法,如藕粉、葛粉、蕨粉、绿豆粉等,这些粉类食品不仅易于保存和携带,还具有良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特别适合长途旅行或应急食用。古人对这些粉类食品的推崇,体现了他们对食物实用性和营养价值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食物的精细处理和巧妙搭配的智慧。通过对这些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饮食习俗和生活方式。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饮馔部-谷食第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89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