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止忧第二-原文
忧可忘乎?不可忘乎?曰:可忘者非忧,忧实不可忘也。
然则忧之未忘,其何能乐?曰:忧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
如人忧贫而劝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饥号寒者迫于内,课赋索逋者攻于外,忧能忘乎?
欲使贫者忘忧,必先使饥者忘啼,寒者忘号,征且索者忘其逋赋而后可,此必不得之数也。
若是,则“忘忧”二字徒虚语耳。
犹慰下第者以来科必发,慰老而无嗣者以日后必生,迨其不发不生,亦止听之而已,能归咎慰我者而责之使偿乎?
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慰人忧贫者,必当授以生财之法;慰人下第者,必先予以必售之方;慰人老而无嗣者,当令蓄姬买妾,止妒息争,以为多男从出之地。
若是,则为有裨之言,不负一番劝谕。
止忧之法,亦若是也。
忧之途径虽繁,总不出可备、难防之二种,姑为汗竹,以代树萱。
○止眼前可备之忧
拂意之境,无人不有,但问其易处不易处,可防不可防。
如易处而可防,则于未至之先,筹一计以待之。
此计一得,即委其事于度外,不必再筹,再筹则惑我者至矣。
贼攻于外而民扰于中,其可防乎?
俟其既至,则以前画之策,取而予之,切勿自动声色。
声色动于外,则气馁于中。
此以静待动之法,易知亦易行也。
○止身外不测之忧
不测之忧,其未发也,必先有兆。
现乎蓍龟,动乎四体者,犹未必果验。
其必验之兆,不在凶信之频来,而反在吉祥之事之太过。
乐极悲生,否伏于泰,此一定不移之数也。
命薄之人,有奇福,便有奇祸;即厚德载福之人,极祥之内,亦必酿出小灾。
盖天道好还,不敢尽私其人,微示公道于一线耳。
达者如此,无不思患预防,谓此非善境,乃造化必忌之数,而鬼神必间之秋也。
萧墙之变,其在是乎?
止忧之法有五:一曰谦以省过,二曰勤以砺身,三曰俭以储费,四曰恕以息争,五曰宽以弥谤。
率此而行,则忧之大者可小,小者可无;非循环之数,可以窃逃而幸免也。
只因造物予夺之权,不肯为人所测识,料其如此,彼反未必如此,亦造物者颠倒英雄之惯技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止忧第二-译文
忧愁可以忘记吗?还是不能忘记?答案是:可以忘记的不是真正的忧愁,真正的忧愁实际上是不能忘记的。
那么,如果忧愁没有忘记,又怎么能快乐呢?答案是:忧愁虽然不能忘记,但可以停止,停止就是忘记的方法。
比如,有人因为贫穷而忧愁,劝他忘记忧愁,他并不是不想忘记,但饥饿和寒冷迫使他内心痛苦,外界的赋税和债务又不断压迫他,这样的忧愁能忘记吗?
想要让贫穷的人忘记忧愁,必须先让饥饿的人忘记哭泣,让寒冷的人忘记呼号,让被征税和追债的人忘记他们的债务,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忘记忧愁”这两个字只是空话而已。
就像安慰落榜的人说下次一定会考上,安慰没有子嗣的老人说以后一定会有孩子,等到他们真的没有考上或没有孩子,也只能听之任之,难道能责怪安慰他们的人并要求他们赔偿吗?
俗话说:“站在水边羡慕鱼,不如回去织网。”
安慰那些因为贫穷而忧愁的人,必须教给他们赚钱的方法;安慰那些落榜的人,必须先给他们一定能考上的方法;安慰那些没有子嗣的老人,应该让他们娶妾,停止嫉妒和争斗,为多生儿子创造条件。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些话就是有益的,不辜负一番劝告。
停止忧愁的方法也是如此。
忧愁的途径虽然繁多,但总归不出可以防备和难以防备两种,暂且写下来,以代替种萱草。
○停止眼前可以防备的忧愁
不如意的境遇,人人都有,但要看它是否容易处理,是否可以防备。
如果容易处理并且可以防备,那么在它到来之前,先想好一个对策来应对。
一旦这个对策确定,就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必再想,再想就会让自己困惑。
外有贼寇攻击,内有民众扰乱,这还能防备吗?
等到事情发生,就用之前想好的对策去应对,千万不要表现出慌乱。
外在的慌乱会让人内心气馁。
这是以静制动的方法,容易理解也容易执行。
○停止身外不可预测的忧愁
不可预测的忧愁,在它发生之前,一定会有征兆。
通过占卜和观察身体的变化,未必能准确预测。
真正能预测的征兆,不在于凶信的频繁到来,而在于吉祥的事情太过频繁。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这是不变的规律。
命运不好的人,有奇福就会有奇祸;即使是德行深厚的人,在极度的吉祥中,也一定会酿出小灾。
因为天道循环,不会完全偏袒某个人,只是在一线之间展示公道。
明智的人会这样想,无不提前预防,认为这不是好兆头,而是命运必然忌讳的事情,鬼神也会在此时作祟。
家中的变故,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发生。
停止忧愁的方法有五种:一是谦虚以反省过错,二是勤奋以磨砺自身,三是节俭以储备费用,四是宽容以平息争斗,五是宽厚以消除诽谤。
按照这些方法去做,那么大的忧愁可以变小,小的忧愁可以消失;这不是循环的命运,可以侥幸逃脱。
只是因为造物主给予和剥夺的权力,不肯让人轻易看透,预料会这样,结果却未必这样,这也是造物主颠倒英雄的惯用伎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止忧第二-注解
忧:在本文中指内心的忧虑和烦恼,是古代文人常探讨的主题之一,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生活困境和心理状态的关注。
忘忧:指通过某种方式消除或减轻内心的忧虑,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体现了古人对心理调适的追求。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出自《汉书·董仲舒传》,比喻空想不如实际行动,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蓍龟:古代占卜的工具,蓍草和龟甲,用于预测吉凶,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命运的探索。
萧墙之变:指内部的变故或危机,源自《左传》,比喻内部的隐患或突然的变故。
谦以省过:通过谦虚来减少过错,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理念。
勤以砺身:通过勤奋来磨练自身,强调个人努力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俭以储费:通过节俭来储备费用,反映了古代对财务管理和生活规划的重视。
恕以息争:通过宽恕来平息争端,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和谐理念。
宽以弥谤:通过宽容来消除诽谤,强调宽容大度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止忧第二-评注
本文通过对‘忧’的探讨,深入剖析了古代文人对生活困境和心理状态的关注。文章开篇即提出‘忧可忘乎?不可忘乎?’的问题,引发读者对忧虑本质的思考。作者认为,忧虑本身是不可忘的,但可以通过‘止’来达到‘忘’的效果。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心理调适的深刻理解,即通过实际行动来缓解内心的忧虑。
文章进一步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如‘忧贫’、‘下第’、‘老而无嗣’等,探讨了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消除忧虑。作者提出,‘忘忧’并非空谈,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方法来实现。例如,对于‘忧贫’者,应‘授以生财之法’;对于‘下第’者,应‘予以必售之方’;对于‘老而无嗣’者,应‘令蓄姬买妾,止妒息争’。这些建议不仅具有实际操作性,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洞察。
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出了‘止眼前可备之忧’和‘止身外不测之忧’的具体方法。对于‘可备之忧’,作者建议在未至之先,筹一计以待之,强调预防和准备的重要性。对于‘不测之忧’,作者认为其未发之前必有征兆,提醒人们要善于观察和预防。这些观点不仅具有实用性,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深刻认识。
最后,作者总结了‘止忧之法’的五种具体方法:谦以省过、勤以砺身、俭以储费、恕以息争、宽以弥谤。这些方法不仅涵盖了个人修养的各个方面,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理念。通过这些方法,作者认为可以有效地减少忧虑,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忧’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生活困境和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文章不仅具有理论深度,也具有实际操作性,为读者提供了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同时,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体现了古代散文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忧虑的探讨,作者不仅揭示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智慧,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生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