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却病第五-原文
病之起也有因,病之伏也有在,绝其因而破其在,只在一字之和。
俗云:“家不和,被邻欺。”病有病魔,魔非善物,犹之穿窬之盗,起讼构难之人也。
我之家室有备,怨谤不生,则彼无所施其狡猾,一有可乘之隙,则环肆奸欺而崇我矣。
然物必先朽而后虫生之,苟能固其根本,荣其枝叶,虫虽多,其奈树何?
人身所当和者,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之种种,使必逐节调和,则头绪纷然,顾此失彼,穷终日之力,不能防一隙之疏。
防病而病生,反为病魔窃笑耳。
有务本之法,止在善和其心。心和则百体皆和。即有不和,心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而治之以法矣。
否则内之不宁,外将奚视?
然而和心之法,则难言之。哀不至伤,乐不至淫,怒不至于欲触,忧不至于欲绝。
“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均是寿身资。”此和心诀也。
三复斯言,病其可却。
○病未至而防之
病未至而防之者,病虽未作,而有可病之机与必病之势,先以药物投之,使其欲发不得,犹敌欲攻我,而我兵先之,预发制人者也。
如偶以衣薄而致寒,略为食多而伤饱,寒起畏风之渐,饱生悔食之心,此即病之机与势也。
急饮散风之物而使之汗,随投化积之剂而速之消。
在病之自视如人事,机才动而势未成,原在可行可止之界,人或止之,则竟止矣。
较之戈矛已发,而兵行在途者,其势不大相径庭哉?
○病将至而止之
病将至而止之者,病形将见而未见,病态欲支而难支,与久疾乍愈之人同一意况。
此时所患者切忌猜疑。猜疑者,问其是病与否也。
一作两歧之念,则治之不力,转盼而疾成矣。
即使非疾,我以是疾处之,寝食戒严,务作深沟高垒之计;刀圭毕备,时为出奇制胜之谋。
以全副精神,料理奸谋未遂之贼,使不得揭竿而起者,岂难行不得之数哉?
○病已至而退之
病已至而退之,其法维何?曰:止在一字之静。
敌已至矣,恐怖何益?“剪灭此而后朝食”,谁不欲为?无如不可猝得。
宽则或可渐除,急则疾上又生疾矣。
此际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
何也?召疾使来者,我也,非医也。
我由寒得,则当使之并力去寒;我自欲来,则当使之一心治欲。
最不解者,病人延医,不肯自述病源,而只使医人按脉。
药性易识,脉理难精,善用药者时有,能悉脉理而所言必中者,今世能有几人哉?
徒使按脉定方,是以性命试医,而观其中用否也。
所谓主持之力不在卢医、扁鹊,而全在病人者,病人之心专一,则医人之心亦专一,病者二三其词,则医人什佰其径,径愈宽则药愈杂,药愈杂则病愈繁矣。
昔许胤宗谓人曰:“古之上医,病与脉值,惟用一物攻之。今人不谙脉理,以情度病,多其药物以幸有功,譬之猎人,不知兔之所在,广络原野以冀其获,术亦昧矣。”
此言多药无功,而未及其害。
以予论之,药味多者不能愈疾,而反能害之。
如一方十药,治风者有之,治食者有之,治痨伤虚损者亦有之。
此合则彼离,彼顺则此逆,合者顺者即使相投,而离者逆者又复于中为崇矣。
利害相攻,利卒不能胜害,况其多离少合,有逆无顺者哉?
故延医服药,危道也。
不自为政,而听命于人,又危道中之危道也。
慎而又慎,其庶几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却病第五-译文
疾病的产生有其原因,疾病的潜伏也有其所在,断绝其产生的原因并破坏其潜伏的地方,关键在于一个“和”字。
俗话说:“家庭不和,会被邻居欺负。”疾病有疾病的魔障,魔障不是善良的东西,就像穿墙的盗贼,挑起诉讼和制造困难的人。
如果我的家庭有防备,怨恨和诽谤就不会产生,那么那些狡猾的人就没有施展的机会,一旦有可乘之机,他们就会四处作恶,欺负我。
然而,物体必须先腐朽,然后虫子才会产生,如果能够巩固其根本,繁荣其枝叶,虫子再多,又能对树造成什么伤害呢?
人体需要调和的有气血、脏腑、脾胃、筋骨等多种方面,如果必须逐一调和,那么头绪繁多,顾此失彼,即使整天努力,也无法防止一丝疏漏。
预防疾病反而导致疾病产生,反而让病魔嘲笑。
有一种根本的方法,就在于善于调和心态。心态和顺,则全身都会和顺。即使有不和顺的地方,心态也能居重驭轻,运筹帷幄,用方法来治理。
否则,内心不安宁,外在又怎么能看得清楚呢?
然而,调和心态的方法,却难以言说。悲哀不至于伤害,快乐不至于放纵,愤怒不至于失控,忧愁不至于绝望。
“略带三分笨拙,兼存一线痴迷;稍微聋一点和暂时哑一点,都是长寿的资本。”这是调和心态的秘诀。
反复思考这些话,疾病就可以被击退。
○疾病未到而预防
疾病未到而预防的人,虽然疾病尚未发作,但有发病的可能和必然的趋势,先用药物干预,使其无法发作,就像敌人想攻击我,而我方先发制人。
比如偶尔因为衣服单薄而受寒,稍微吃多而伤饱,寒起畏风的趋势,饱生悔食的心态,这就是疾病的可能和趋势。
赶紧喝散风的药物使其出汗,随即服用化积的药物使其快速消化。
在疾病看来,机会刚刚动而趋势尚未形成,原本在可行可止的界限,如果有人阻止,那么就会停止。
与戈矛已经发出,而军队正在行进的情况相比,其势不是大相径庭吗?
○疾病即将到来而阻止
疾病即将到来而阻止的人,疾病的形态即将显现但尚未显现,病态想要支撑但难以支撑,与久病刚愈的人情况相同。
此时最忌讳的是猜疑。猜疑就是问自己是否真的有病。
一旦产生两歧的念头,治疗就不会有力,转眼间疾病就会形成。
即使不是疾病,我也当作疾病来处理,寝食戒严,务必做好深沟高垒的准备;药物齐备,时常准备出奇制胜的策略。
用全副精神,料理那些奸谋未遂的贼人,使其无法揭竿而起,难道不是难以做到的事情吗?
○疾病已经到来而退去
疾病已经到来而退去,其方法是什么?答案是:关键在于一个“静”字。
敌人已经到来,恐惧有什么用?“消灭敌人后再吃早饭”,谁不想这样做?无奈不能立刻实现。
宽缓或许可以逐渐消除,急躁则疾病上又生疾病。
此时主持的力量,不在于卢医、扁鹊,而全在于病人。
为什么呢?召来疾病的是我,不是医生。
我因为寒而得病,就应该全力去寒;我因为欲望而得病,就应该一心治欲。
最不理解的是,病人请医生,不肯自己叙述病源,而只让医生按脉。
药性容易识别,脉理难以精通,善于用药的人时有,但能精通脉理且所言必中的人,当今世上能有几人呢?
仅仅让医生按脉定方,是用性命来试验医生,看其是否中用。
所谓主持的力量不在于卢医、扁鹊,而全在于病人,是因为病人的心专一,医生的心也会专一,病人言辞不一,医生就会走多条路径,路径越宽药物越杂,药物越杂疾病越繁。
从前许胤宗对人说:“古代的上医,病与脉相合,只用一种药物来治疗。现在的人不精通脉理,凭感觉猜测病情,多用药物以期望有功,就像猎人,不知道兔子在哪里,广撒网在原野上以期望捕获,方法也太愚昧了。”
这话说多用药物没有功效,但没有说到其害处。
在我看来,药物种类多的不能治愈疾病,反而会伤害身体。
比如一方十种药物,有治风的,有治食的,有治痨伤虚损的。
这些药物有的相合,有的相离,有的相顺,有的相逆,即使相合相顺的药物相投,相离相逆的药物又会在其中作祟。
利害相攻,利最终不能胜过害,何况那些多离少合,有逆无顺的药物呢?
所以请医生服药,是危险的道路。
不自己掌握,而听命于人,又是危险道路中的危险道路。
慎之又慎,或许可以避免危险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却病第五-注解
和:在本文中,’和’指的是调和、和谐,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关键。通过调和身心,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病魔:比喻疾病如同恶魔,具有破坏性和狡猾性,需要人们通过调和身心来抵御。
气血、脏腑、脾胃、筋骨:这些都是中医理论中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调和这些部分是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
和心诀:指调和心态的方法,通过保持心态的平和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卢医、扁鹊:古代著名的医生,这里用来比喻高明的医术。
许胤宗:古代医学家,强调精准诊断和用药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颐养部-却病第五-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强调了’和’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调和身心是保持健康的基础。文章通过比喻和实例,阐述了如何通过调和心态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文章首先指出,疾病的产生有其原因和潜伏的地方,通过调和可以断绝疾病的根源。接着,文章通过俗语’家不和,被邻欺’来比喻疾病如同狡猾的敌人,需要家室有备,即身体各部分调和,才能抵御疾病的侵袭。
文章进一步阐述了调和心态的重要性。通过保持心态的平和,可以调和身体的各个部分,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文章还提出了和心诀,即通过略带三分拙、兼存一线痴、微聋与暂哑等方法来调和心态。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文章提出了三个阶段:病未至而防之、病将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每个阶段都有其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以及在疾病来临时保持冷静和专注的重要性。
最后,文章批评了现代医学中多药并用的做法,强调了精准诊断和用药的重要性。通过引用古代医学家许胤宗的观点,文章指出多药并用不仅不能治愈疾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生动的比喻,阐述了调和身心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强调了精准诊断和用药的必要性,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