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

作者: 李渔(1611年—1680年),字笠翁,清代文学家、戏剧家。他以戏曲创作和生活艺术研究闻名,著有《笠翁十种曲》等。

年代:清代(17世纪)。

内容简要:一部生活艺术随笔,内容涵盖园林、饮食、服饰、养生等方面。李渔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幽默的语言,探讨了生活中的美学与艺术,是研究清代生活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原文

变调者,变古调为新调也。此事甚难,非其人不行,存此说以俟作者。

才人所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更变。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至于传奇一道,尤是新人耳目之事,与玩花赏月同一致也。

使今日看此花,明日复看此花,昨夜对此月,今夜复对此月,则不特我厌其旧,而花与月亦自愧其不新矣。

故桃陈则李代,月满即哉生。花月无知,亦能自变其调,矧词曲出生人之口,独不能稍变其音,而百岁登场,乃为三万六千日雷同合掌之事乎?

吾每观旧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则喜其音节不乖,耳中免生芒刺;惧则惧其情事太熟,眼角如悬赘疣。

学书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若止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

因创二法,以告世之执郢斤者。

○缩长为短

观场之事,宜晦不宜明。其说有二:优孟衣冠,原非实事,妙在隐隐跃跃之间。

若于日间搬弄,则太觉分明,演者难施幻巧,十分音容,止作得五分观听,以耳目声音散而不聚故也。

且人无论富贵贫贱,日间尽有当行之事,阅之未免妨工。

抵暮登场,则主客心安,无妨时失事之虑,古人秉烛夜游,正为此也。

然戏之好者必长,又不宜草草完事,势必阐扬志趣,摹拟神情,非达旦不能告阕。

然求其可以达旦之人,十中不得一二,非迫于来朝之有事,即限于此际之欲眠,往往半部即行,使佳话截然而止。

予尝谓好戏若逢贵客,必受腰斩之刑。虽属谑言,然实事也。

与其长而不终,无宁短而有尾,故作传奇付优人,必先示以可长可短之法:取其情节可省之数折,另作暗号记之,遇清闲无事之人,则增入全演,否则拔而去之。

此法是人皆知,在梨园亦乐于为此。

但不知减省之中,又有增益之法,使所省数折,虽去若存,而无断文截角之患者,则在秉笔之人略加之意而已。

法于所删之下折,另增数语,点出中间一段情节,如云昨日某人来说某话,我如何答应之类是也;或于所删之前一折,预为吸起,如云我明日当差某人去干某事之类是也。

如此,则数语可当一折,观者虽未及看,实与看过无异,此一法也。

予又谓多冗之客,并此最约者亦难终场,是删与不删等耳。

尝见贵介命题,止索杂单,不用全本,皆为可行即行,不受戏文牵制计也。

予谓全本太长,零出太短,酌乎二者之间,当仿《元人百种》之意,而稍稍扩充之,另编十折一本,或十二折一本之新剧,以备应付忙人之用。

或即将古书旧戏,用长房妙手,缩而成之。

但能沙汰得宜,一可当百,则寸金丈铁,贵贱攸分,识者重其简贵,未必不弃长取短,另开一种风气,亦未可知也。

此等传奇,可以一席两本,如佳客并坐,势不低昂,皆当在命题之列者,则一后一先,皆可为政,是一举两得之法也。

有暇即当属草,请以下里巴人,为白雪阳春之倡。

○变旧成新

演新剧如看时文,妙在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演旧剧如看古董,妙在身生后世,眼对前朝。

然而古董之可爱者,以其体质愈陈愈古,色相愈变愈奇。

如铜器玉器之在当年,不过一刮磨光莹之物耳,迨其历年既久,刮磨者浑全无迹,光莹者斑驳成文,是以人人相宝,非宝其本质如常,宝其能新而善变也。

使其不异当年,犹然是一刮磨光莹之物,则与今时旋造者无别,何事什佰其价而购之哉?

旧剧之可珍,亦若是也。

今之梨园,购得一新本,则因其新而愈新之,饰怪妆奇,不遗余力;演到旧剧,则千人一辙,万人一辙,不求稍异。

观者如听蒙童背书,但赏其熟,求一换耳换目之字而不得,则是古董便为古董,却未尝易色生斑,依然是一刮磨光莹之物,我何不取旋造者观之,犹觉耳目一新,何必定为村学究,听蒙童背书之为乐哉?

然则生斑易色,其理甚难,当用何法以处此?

曰:有道焉。

仍其体质,变其丰姿,如同一美人,而稍更衣饰,便足令人改观,不俟变形易貌,而始知别一神情也。

体质维何?曲文与大段关目是已。

丰姿维何?科诨与细微说白是已。

曲文与大段关目不可改者,古人既费一片心血,自合常留天地之间,我与何仇,而必欲使之埋没?

且时人是古非今,改之徒来讪笑,仍其大体,既慰作者之心,且杜时人之口。

科诨与细微说白不可不变者,凡人作事,贵于见景生情,世道迁移,人心非旧,当日有当日之情态,今日有今日之情态,传奇妙在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亦当与世迁移,自啭其舌,必不为胶柱鼓瑟之谈,以拂听者之耳。

况古人脱稿之初,便觉其新,一经传播,演过数番,即觉听熟之言难于复听,即在当年,亦未必不自厌其繁,而思陈言之务去也。

我能易以新词,透入世情三昧,虽观旧剧,如阅新篇,岂非作者功臣?

使得为鸡皮三少之女,前鱼不泣之男,地下有灵,方颂德歌功之不暇,而忍心矫制责之哉?

但须点铁成金,勿令画虎类狗。

又须择其可增者增,当改者改,万勿故作知音,强为解事,令观者当场喷饭,而群罪作俑之人,则湖上笠翁不任咎也。

此言润泽枯槁,变易陈腐之事。

予尝痛改《南西厢》,如《游殿》、《问斋》、《逾墙》、《惊梦》等科诨,及《玉簪。偷词》、《幽闺。旅婚》诸宾白,付伶工搬演,以试旧新,业经词人谬赏,不以点窜为非矣。

尚有拾遗补缺之法,未

语同人,兹请并终其说。

旧本传奇,每多缺略不全之事,刺谬难解之情。

非前人故为破绽,留话柄以贻后人,若唐诗所谓“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乃一时照管不到,致生漏孔,所谓“至人千虑,必有一失”。

此等空隙,全靠后人泥补,不得听其缺陷,而使千古无全文也。

女娲氏炼石补天,天尚可补,况其他乎?但恐不得五色石耳。

姑举二事以概之。

赵五娘于归两月,即别蔡邕,是一桃夭新妇。

算至公姑已死,别墓寻夫之日,不及数年,是犹然一冶容诲淫之少妇也。

身背琵琶,独行千里,即能自保无他,能免当时物议乎?

张大公重诺轻财,资其困乏,仁人也,义士也。

试问衣食名节,二者孰重?

衣食不继则周之,名节所关则听之,义士仁人,曾若是乎?

此等缺陷,就词人论之,几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无异矣,可少补天塞地之人乎?

若欲于本传之传,劈空添出一人,送赵五娘入京,与之随身作伴,妥则妥矣,犹觉伤筋动骨,太涉更张。

不想本传内现有一人,尽可用之而不用,竟似张大公止图卸肩,不顾赵五娘之去后者。

其人为难?着送钱米助丧之小二是也。

《剪发》白云:“你先回去,我少顷就着小二送来。”

则是大公非无仆从之人,何以吝而不使?

予为略增数语,补此缺略,附刻于后,以政同心。

此一事也。

《明珠记》之《煎茶》,所用为传消递息之人者,塞鸿是也。

塞鸿一男子,何以得事嫔妃?

使宫禁之内,可用男子煎茶,又得密谈私语,则此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乎?

此等破绽,妇人小儿皆能指出,而作者绝不经心,观者亦听其疏漏;

然明眼人遇之,未尝不哑然一笑,而作无是公盾者也。

若欲于本家之外,凿空构一妇人,与无双小姐从不谋面,而送进驿内煎茶,使之先通姓名,后说情事,便则便矣,犹觉生枝长节,难免赘瘤。

不知眼前现有一妇,理合使之而不使,非特王仙客至愚,亦觉彼妇太忍。

彼妇为谁?无双自幼跟随之婢,仙客观在作妾之人,名为采苹是也。

无论仙客觅人将意,计当出此,即就采苹论之,岂有主人一别数年,无由把臂,今在咫尺,不图一见,普天之下有若是之忍人乎?

予亦为正此迷谬,止换宾白,不易填词,与《琵琶》改本并列于后,以政同心。

又一事也。

其余改本尚多,以篇帙浩繁,不能尽附。

总之,凡予所改者,皆出万不得已,眼看不过,耳听不过,故为铲削不平,以归至当,非勉强出头,与前人为难者比也。

凡属高明,自能谅其心曲。

插科打诨之语,若欲变旧为新,其难易较此奚止百倍。

无论剧剧可增,出出可改,即欲隔日一新,逾月一换,亦诚易事。

可惜当世贵人,家蓄名优数辈,不得一诙谐弄笔之人,为种词林萱草,使之刻刻忘忧。

若天假笠翁以年,授以黄金一斗,使得自买歌童,自编词曲,口授而身导之,则戏场关目,日日更新,毡上诙谐,时时变相。

此种技艺,非特自能夸之,天下人亦共信之。

然谋生不给,遑问其他?只好作贫女缝衣,为他人助娇,看他人出阁而已矣。

△《琵琶记-寻夫》改本

〔胡捣练〕〔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勉哀求。

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

奴家昨日,在山上筑坟,偶然力乏,假寐片时。

忽然梦见当山土地,带领着无数阴兵,前来助力。

又亲口嘱付,着奴家改换衣装,往京寻取夫婿。

乃至醒来,那坟台果然筑就。

可见真有神明,不是空空一梦。

只得依了梦中之言,改换做道姑打扮。

又编下一套凄凉北调,到途路之间,逢人弹唱,抄化些资粮饣胡口,也是一条生计。

只是一件:我自做媳妇以来,终日与公姑厮守,如今虽死,还有坟茔可拜;一旦撇他而去,真个是举目凄然。

喜得奴家略晓丹青,只得借纸笔传神,权当个丁兰刻木,背在肩上行走,只当还与二亲相傍一般。

遇着小祥忌日,也好展开祭奠,不枉做媳妇的一点孝心。

有理!有理!颜料纸张,俱已备下,只是凭空摹拟,恐怕不肖神情,且待我想象起来。

〔三仙桥〕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勾。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如今该下笔了。〔欲画又止介〕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画介〕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又想介〕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又画介〕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画完了,待我细看一看。〔看介〕呀!象倒极象,只是画得太苦了些,全没些欢容笑口。呀!公婆,公婆,非是媳妇故意如此。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待我悬挂起来,烧些纸钱,奠些酒饭,然后带出门去便了。〔挂介〕嗳!我那公公婆婆呵!媳妇只为往京寻取丈夫,撇你不下,故此图画仪容,以便随身供养。你须是有灵有事,时刻在暗里扶持。待媳妇早见你的孩儿,痛哭一场,说完了心事,然后赶到阴司,与你二人做伴便了。啊呀,我那公婆呵!〔哭介〕

〔前腔〕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拜完了,如今收拾起身。论起理来,该先别坟茔,然后去别张大公才是。只为要托他照管坟茔,须是先别了他,然后同至坟前,把公婆的骸骨,交付与他便了。〔锁门行介〕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

生是受冻馁的公婆,死做个绝祭祀的姑舅!

来此已是,大公在家么?〔丑上〕收拾草鞋行远路,安排包裹送娇娘。呀!五娘子来了。老员外有请!〔末上〕衰柳寒蝉不可闻,金风败叶正纷纷;长安古道休回首,西出阳关无故人。呀!五娘子,我正要过来送你,你却来了。〔旦〕因有远行,特来拜别。大公请端从,受奴家几拜。〔末〕来到就是了,不劳拜罢。〔旦拜,末同拜介〕

〔旦〕高厚恩难报,临岐泪满巾。〔末〕从今无别事,拭目待归人。〔末起,旦不起介〕

〔末〕五娘子请起。呀!五娘子,你为何跪在地下不肯起来?〔旦〕奴家有两件大事奉求,要大公亲口许下,方敢起来。〔末〕孝妇所求,一定是纲常伦理之事,老夫一力担当,快些请起!〔旦起介〕

〔末〕叫小二看椅子过来,与五娘子坐了讲话。〔旦〕告坐了。〔末〕五娘子,你方才说的,是那两件事?〔旦〕第一件,是怕奴家去后,公婆的坟茔没人照管,求大公不时看顾。每逢令节,代烧一陌纸钱。〔末〕这是我分内之事,自然照管,何须你嘱付。第二件呢?〔旦〕第二件,因奴家是个少年女子,远出寻夫,没人作伴,路上怕有嫌疑,求公公大发婆心,把小二借与奴家作伴,到京之日,即便遣人送还。这一件事,关系奴家的名节,断求慨允。〔末〕五娘子,这件事情,比照管坟茔还大,莫说待你拜求,方才肯许,不是个仗义之人;就是听你讲到此处,方才思念起来,把小二送你,也就不成个张广才了。我昨日思想,不但你只身行走,路上嫌疑;就是到了京中,与你丈夫相见,他问你在途路之中如何宿歇,你把甚么言语答应他?万一男子汉的心肠多疑少信,将你埋葬公婆的大事且不提起,反把形迹二字与你讲论起来,如何了得!这也还是小事。他三载不归,未必不在京中别有所娶。我想那房家小,看见前妻走到,还要无中生有,别寻说话,离间你的夫妻,何况是远远寻夫,没人作伴?若把几句恶言加你,岂不是有口难分?还有一说:你丈夫临行之日,把家中事情拜托于我,我若容你独自寻夫,有碍他终身名节,日后把甚么颜面见他?就是死到九泉,也难与你公婆相会。这个主意,我先定下多时了,已曾分付小二,着他伴你同行,不劳分付,放心前去便了。〔旦起拜介〕这等多谢公公!奴家告别了。〔末〕且慢些,再请坐下。我且问你:你既要寻夫,那路上的盘费,已曾备下了么?〔旦〕并不曾有。〔末〕既然没有,如何去得?〔旦指背上琵琶介〕这就是奴家的盘费。不瞒公公说,已曾编下一套凄凉北调,谱入丝弦,一路弹唱而行,讨些钱米度日。〔丑〕这等说来,竟是叫化了。这样主意,我做不惯。不要总承,快寻别个去罢!〔末〕我自有主意,不消多嘴!五娘子,你前日剪发葬亲,往街坊货卖,倒不曾问得你声了几贯钱财,可勾用么?〔旦〕并无人买,全亏大公周济。〔末〕却又来!头发可以作髭,尚且卖不出钱财,何况是空空弹唱?万一没人与钱,你还是去的好?转来的好?流落在他乡,不来不去的好?那些长途资斧,我也曾与备下,不劳费心。也罢,你既费精神,编成一套词曲,不可不使老朽闻之。你就唱来,待我与你发个利市。〔旦〕这等待奴家献丑。若有不到之处,求大公改正一二。〔末〕你且唱来。〔旦理弦弹唱,末不住掩泪,丑不住哭介〕

〔北越调斗鹌鹑〕静理冰弦,凝神息喘,待诉衷肠,将眉略展。怕的是听者悉听,闻声去远。虽不比杞梁妻,善哭天,也去那哭倒长城的孟姜不远。

〔紫花儿序〕俺不是好云游,闲离闺阃,也不是背人伦,强抱琵琶,都则为远寻夫,苦历山川。说甚么金莲窄小,道路,鞋穿,便做到骨葬沟渠首向天,保得过面无惭腆。好追随,地下姑章,得全名,死也无冤。

〔天净沙〕当初始配良缘,备饔飧,尚有余钱。只为儿夫去远,遇荒罹变,为妻庸,祸及椿萱。

〔金蕉叶〕他望赈济,心穿眼穿;俺遭抢夺,粮悬命悬。若不是遇高邻,分粮助饣,怎能勾慰亲心,将灰复燃?

〔小桃红〕可怜他游丝一缕命空牵,要续愁无线。俺也曾自餍粮备亲膳,要救余年,又谁料攀辕卧辙翻成劝?因来灶边,窥奴私咽,一声儿哭倒便归泉。

〔调笑令〕可怜,葬无钱!亏的是一位恩人,意做了两次天。他助丧非强由情愿。实指望吉回凶转,因灾致祥无他变,又谁知,后运同前!

〔秃厮儿〕俺虽是厚面皮,无羞不腆,怎忍得累高邻,鬻产输田?只得把香云剪下自卖钱,到街坊,哭声喧,谁怜?

〔圣药王〕俺待要图卸肩,赴九泉,怎忍得亲骸朽露饱飞鸢?欲待把命苟延,较后先,算来无幸可徼天,哭倒在街前。

〔麻郎儿〕感义士施恩不倦,二天外,又复加天。则为这好仗义的高邻忒煞贤,越显得受恩的浅深无辨。

〔么篇〕徒跣,把罗裙自捻,裹黄泥,去筑坟圈。感山灵,神通昼显,又指去路,劝人赴远。

〔络丝娘〕因此上,顾不的鞋弓袜穿。为缺资财致使得身容变。休怪俺孝妇啼痕学杜鹃,只为多愁怨,渍染得麻如茜。

〔拙鲁速〕可怜俺日不停,夜不眠,饥不餐,冷不燃。当日呵,辨不出桃花人面,分不开藕瓣金莲;到如今藕丝花片,落在谁边?自对菱花,错认椿萱,止为忧煎。才信道家宽出少年。

〔尾〕千愁万绪提难遍,只好绾绦中一

线。听不出眼泪的休解囊,但有酸鼻的仁人,请将钞袋儿展。

〔末〕做也做得好,弹也弹得好,唱也唱得好,可称三绝。〔出银介〕这一封银子,就当润喉润笔之资,你请收下。〔旦谢介〕

〔末〕小二过来。他方才弹唱的时节,我便为他声音凄楚,情节可怜,故此掉泪。你知道些甚么,也号号兆兆,哭个不了?

〔丑〕不知甚么原故,听到其间,就不知不觉哭将起来,连我也不明白。

〔末〕这等我且问你:方才送他的银子,万一途中不勾,依旧要叫化起来,你还是情愿不情愿?

〔丑〕情愿!情愿!

〔末〕为甚么以前不情愿,如今忽然情愿起来?

〔丑想介〕正是,为甚么原故,忽然改变起来?连我也不明白。

〔末〕好,这叫做:孝心所感,铁人流泪;高僧说法,顽石点头。五娘子,你一片孝心,就从今日效验起了,此去定然遂意。我且问你:你公婆的坟茔,曾去拜别了么?

〔旦〕还不曾去。要屈太公同行,好对着公婆当面拜托。

〔末〕一发见得到!就请同行。叫小二,与五娘子背了琵琶。

〔丑〕自然。莫说琵琶,就是要带马桶,我也情愿挑着走了。

〔末〕五娘子,我还有几句药石之言,要分付你,和你一而行走,一而讲罢。

〔旦〕既有法言,便求赐教。〔行介〕

〔斗黑麻〕〔末〕伊夫婿,多应是贵官显爵。伊家去,须当审个好恶。只怕你这般乔打扮,他怎知觉?一贵一贫,怕他将错就错。〔合〕孤坟寂寞,路途滋味恶。两处堪悲,万愁怎摸!

〔末〕已到坟前了。蔡大哥!蔡大嫂!你这个孝顺媳妇,待你二人,可谓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之以礼,无一事不全的了!如今远出寻夫,特来拜别,将坟墓交托于我。从今以后,我就当你媳妇,逢时化纸,遇节烧钱,你不消虑得。只是保佑他一路平安,早与丈夫相会。他一生行孝的事情,只有你夫妻两口,与我张广才三人知道。你夫妻死了,止剩得我一个在此,万一不能勾见他,这孝妇一片苦心,谁人替他表白?趁我张广才未死,速速保佑他回来。待我见他一面,把你媳妇的好处,细细对他讲一遍,我张广才这个老头儿,就死也瞑目了。唉,我那老友呵!

〔旦〕我那公婆呵!〔同放声大哭、丑亦哭价〕

〔末〕五娘子!

〔忆多娇〕我承委托当领诺。这孤坟,我自看守,决不爽约。但愿你途中身安乐。〔合〕举目萧索,满眼盈盈泪落。

〔旦〕公婆,你媳妇如今去了!大公,奴家去了!

〔末〕五娘子,你途间保重,早去早回!小二,你好生伏侍五娘子,不要叫他费心。

〔丑〕晓得!

〔旦〕为寻夫婿别孤坟,〔末〕只怕儿夫不认真。

〔合〕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旦掩泪同丑先下〕〔末目送,作哽咽不能出声介〕嗳,我、我、我明日死了,那有这等一个孝顺媳妇!可怜!可怜!〔掩泪下〕

△《明珠记-煎茶》改本

○第一折

〔卜算子〕〔生冠带上〕未遇费长房,已缩相思地。咫尺有佳音,可惜人难寄。

下官王仙客,叨授富平县尹。又为长乐驿缺了驿官,上司命我带管三月。近日朝廷差几员内官,带领三十名宫女,去备皇陵打扫之用,今日申牌时分,已到驿中。我想宫女三十名,焉知无双小姐不在其内?要托人探个消息,百计不能。喜得里面要取人伏侍,我把塞鸿扮做煎茶童子,送进去承值,万一遇见小姐,也好传个信儿。塞鸿那里?

〔丑上〕蓝桥今夜好风光,天上群仙降下方。只恐云英难见面,裴航空自捣玄霜。塞鸿伺候。

〔生〕今日送你进去煎茶,专为打探无双小姐的消息,你须要用心体访。

〔丑〕小人理会得。

〔生〕随着我来。〔行介〕你若见了小姐呵,

〔玉交枝〕道我因他憔悴,虽则是断机缘,心儿未灰,痴情还想成婚配。便今世,不共鸳帏,私心愿将来世期,倒不如将生换死求连理。〔合〕料伊行,冰心未移,料伊行,柔肠更痴。

说话之间,已至馆驿前了。

〔丑〕管门的公公在么?

〔净上〕走马近来辞帝阙,奉差前去扫皇陵。甚么人?到此何干?

〔生〕带管驿事富平县尹,送煎茶人役伺候。

〔净〕着他进来。

〔丑进见介〕

〔净看怒介〕这是个男子,你为甚么送他进来呢?

〔生〕是个幼年童子。

〔净〕看他这个模样,也不是个幼年童子了。好不不通道理的县官!就是上司官员,带着家眷从此经过,也没有取男子服事之理,何况是皇宫内院的嫔妃,肯容男子见面?叫孩子们,快打出去,着他换妇人进来。这样不通道理,还叫他做官!〔骂下〕

〔生〕这怎么处?

〔前腔〕精神徒费。不收留,翻加峻威,道是男儿怎入裙钗队。叹宾鸿,有翼难飞!

〔丑〕老爷,你偌大一位县官,怕着遣妇人不动?拨几民民间妇女进去就是了,愁他怎的!

〔生〕塞鸿,你那里知道。民间妇人尽有,只是我做官的人,怎好把心事托他。幽情怎教民妇知,说来徒使旁人议。〔合前〕且自回衙,少时再作道理。正是: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第二折

〔破阵子〕〔小旦上〕故主恩情难背,思之夜夜魂飞。

奴家采苹,自从抛离故主,寄养侯门,王将军待若亲生,王解元纳为侧室,唱随之礼不缺,伉俪之情颇谐,只是思忆旧恩,放心不下。闻得朝廷拨出宫女三十名,去备皇陵打扫,如今现在驿中。万一小姐也在数内,我和他咫尺之间,不能见面,令人何以为情。仔细想来,好凄惨人也

!〔泪介〕

〔黄莺儿〕从小便相依。弃中途,履祸危,经年没个音书寄。到如今呵,又不是他东我西,山遥路迷。宫门一入深无底,止不过隔层帏。身儿不近,怎免泪珠垂。

〔生上〕枉作千般计,空回九转肠;姻缘生割断,最狠是穹苍。〔见介〕〔小旦〕相公回来了。你着塞鸿去探消息,端的何如?为甚么面带愁容,不言不语?〔生〕不要说起!那守门的太监,不收男子,只要妇人。妇人尽有,都是民间之女,怎好托他代传心事,岂不闷杀我也!

〔前腔〕无计可施为,眼巴巴看落晖。只今宵一过,便无机会。娘子,我便为此烦恼。你为何也带愁容?看你无端皱眉,无因泪垂,莫不是愁他夺取中宫位?那里知道这婚姻事呵!绝端倪。便图来世,那好事也难期。

〔小旦〕奴家不为别事,中因小姐在咫尺之间,不能见面,故主之情,难于割舍,所以在此伤心。〔生〕原来如此,这也是人之常情。〔小旦〕相公,你要传消递息,既苦无人;我要见面谈心,又愁无计。我如今有个两全之法,和你商量。〔生〕甚么两全之法?快些讲来。〔小旦〕他要取妇人承值,何不把奴家送去?只说民间之妇。若还见了小姐,妇人与妇人讲话,没有甚么嫌疑,岂不比塞鸿更强十倍?〔生〕如此甚妙!只是把个官人娘子扮作民间之妇,未免屈了你些。〔小旦〕我原以侍妾起家,何屈之有。〔生〕这等分付门上,唤一乘小娇进来,傍晚出去,黎明进来便了。

羡卿多智更多情,一计能收两泪零。

〔小旦〕鸡犬尚能怀故主,为人岂可负生成。

○第三折

(此折改白不改曲。曲照原本,不更一字。)

〔长相思〕〔旦上〕念奴娇,归国遥,为忆王孙心转焦,楚江秋色饶。月儿高,烛影摇,为忆秦娥梦转迢。苦呵!汉宫春信消。

街鼓冬冬动戍楼,倚床无寐数更筹;可怜今夜中庭月,一样清光两地愁。奴家自到驿内,看看天色晚来。〔内打二鼓介〕呀,谯楼上面,已打二鼓了。独眠孤馆,展转凄其,待与姊妹们闲活消遣,怎奈他们心上无事,一个个都去睡了。教奴家独守残灯,怎生睡得去!

〔二郎神〕良宵杳,为愁多,睡来还觉。手揽寒衾风料峭。也罢,待我剔起残灯,到阶除下闲步一回,以消长夜。徘徊灯侧,下阶闲步无卿。只见惨淡中庭新月小。画屏间,余香犹袅。漏声高,正三更,驿庭人静寥寥。

那帘儿外面,就是煎茶之所,不免去就着茶炉,饮一杯若茗则个。正是:有水难浇心火热,无风可解泪冰寒。〔暂下〕〔小旦持扇上〕已入重围里,还愁见面遥;故人相对处,打点泪痕抛。奴家自进驿来,办眼偷瞧,不见我家小组。〔内作长叹介〕〔小旦〕呀,如今夜深人静,为何有沉吟叹息之声?不免揭起帘儿,觑他一眼。

〔前腔〕偷瞧,把朱帘轻揭,金铃声小。呀!那阶除之下,缓步行来的,好似我家小姐。欲待唤他,又恐不是。我且只当不知,坐在这里煎茶,看他出来,有何话说。〔旦上〕看,一楼茶烟香缭绕。呀!那个煎茶女子,好生面善。青衣执爨,分明旧识风标。悄语低声问分晓。那煎茶女子,快取茶来!〔小旦〕娘娘请坐,待我取来。〔送茶,各看,背惊介〕〔旦〕呀!分明是采苹的模样,他为何来在这里?〔小旦〕竟是我家小姐!待他唤我,我才好认他。〔旦〕那女子走近前来!你莫非就是采苹么?〔小旦〕小姐在上,妾身就是。〔跪介〕〔旦抱哭介〕〔合〕天那!何幸得萍水相遭!〔旦〕你为何来在这里?〔小旦〕说起话长。今夜之来,是采苹一点孝心,费尽机谋,特地来寻故主。请问小姐,老夫人好么?〔旦〕还喜得康健。采苹,你晓得王官人的消息么?郎年少,自分离,孤身何处飘?

〔小旦〕他自分散之后,贼平到京。正要来图婚配,不想我家遭此横祸,他就落魄天涯。近得金吾将军题请得官,现在富平县尹,权知此驿。

〔啭林莺〕他宦中薄禄权倚靠,知他未遂云霄。〔旦〕这等说来,他也就在此处了。既然如此,你的近况何如?随着谁人?作何勾当?〔小旦〕采苹自别夫人小姐,蒙金吾将军收为义女,就嫁与王官人,目今现在一起。〔旦〕哦,你和他现在一起么?〔小旦〕是。〔旦作醋容介〕这等讲来,我倒不如你了!鹪鹩已占枝头早,孤鸾拘锁,何日得归巢?〔小旦〕小姐不要多心。奴家虽嫁王郎,议定权为侧室,虚却正夫人的座位,还待着小姐哩!〔旦〕这等才是。我且问你,檀郎安否?怕相思,瘦损潘安貌。〔小旦〕他虽受折磨,却还志气不衰,容颜如旧。志气好,千般折挫,风月未全消。

他一片苦情,恐怕小姐不知,现付明珠一颗,是小姐赠与他的,他时时藏在身旁,不敢遗失。〔付珠介〕

〔前腔〕〔旦〕双珠依旧成对好,我两人还是蓬飘。采苹,我今夜要约他一会,你可唤得进来么?〔小旦〕这个使不得。老公公在外监守,又有军士巡更,那里唤得进来!〔旦〕莫非是你……〔小旦〕是我怎么样?哦,采苹知道了,莫非疑我吃醋么?若有此心,天不覆,地不载!小姐,利害所关,他委实进来不得。〔旦泪介〕嗳!眼前欲见无由到,圣庭咫尺,翻做楚天遥。〔小旦〕楚天犹小,着不得一腔烦恼。小姐有何心事,只消对采苹说知,待采苹转对他说,也与见面一般。〔旦〕枉心焦,我芳情自解,怎说与伊曹!

待我修书一封,与

你带去便了。〔小旦〕说得有理,快写起来,一霎时天就明了。〔旦写介〕

〔啄木公子〕舒残茧,展兔毫,蚊脚蝇头随意扫。只怕我有万恨千愁,假饶会面难消。我有满腔愁怨,写向鸾笺怎得了?总有丹青别样巧,毕竟衷肠事怎描?只落得泪痕交。

〔前腔〕书才写,灯再挑,锦袋重封花押巧。书写完了,采苹,你与我传示他,好自支持,休为我长皱眉梢。〔小旦〕小姐,你与他的姻缘,毕竟如何?可有出宫相会的日子?〔旦〕为说汉宫人未老,怨粉愁香憔悴倒;寂寞园陵岁月遥,云雨隔蓝桥。

明珠封在书中,叫他依旧收好。〔小旦〕天色已明,采苹出去了。小姐,你千万保重!若有便信,替我致意老夫人。〔各哭介〕〔小旦〕小姐保重,采苹去了。〔掩泪下〕〔旦〕呀,采苹,你竟去了!〔顿足哭介〕

〔哭相思尾〕从此两下分离音信杳,无由再见亲人了。

〔哭倒介〕〔末上〕自不整衣毛,何须夜夜号。咱家一路辛苦,正要睡觉,不知那个官人啾啾唧唧,一夜哭到天明,不免到里面去看来。呀!为何哭倒在地下?〔看介〕原来是刘宫人。刘宫人起来!〔摸介〕呀,不好了!浑身冰冷,只有心口还热。列位宫人快来!〔四宫女上〕并无奇祸至,何事疾声呼?呀!这是刘家姐姐,为何倒在地下?〔末〕列位宫人看好,待我去取姜汤上来。〔下〕〔宫女〕刘家姐姐,快些苏醒!〔末取姜汤上〕姜汤在此,快灌下去。〔灌醒介〕〔宫女〕刘家姐姐,你为甚么事情,哭得这般狼狈?

〔黄莺儿〕〔旦〕只为连日受劬劳,怯风霜,心胆遥,昨宵不睡挨到晓。〔末〕为甚么不睡呢?〔旦〕思家路遥,思亲寿高,因此蓦然愁绝昏沉倒。谢多娇,相将救取,免死向荒郊。

〔末〕好不小心!万一有些差池,都是咱家的干系哩!

〔前腔〕〔众〕人世水中泡。受皇恩,福怎消,须苦忆家乡好。慈帏暂抛,相逢不遥,宽心莫把闲愁恼。〔内〕面汤热了,请列位宫人梳妆上妖。〔合〕曙光高,马嘶人起,梳洗上星轺。

〔宫女〕姊妹人人笑语阗,娘行何事独忧煎?

〔旦〕只因命带凄怕煞,心上无愁也泪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译文

变调,就是将古调变为新调。这件事非常难,不是合适的人做不了,所以我把这个说法留在这里,等待有才能的作者。

有才华的人所写的诗赋古文,和美丽的女子所制作的锦绣花样,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才能新颖,不变就会腐朽;变化才能生动,不变就会死板。

至于传奇这种艺术形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事情,和赏花赏月是一样的。

如果今天看这朵花,明天还看这朵花,昨夜看这月亮,今夜还看这月亮,那么不仅我会觉得它陈旧,连花和月亮也会自愧不如,觉得自己不够新颖。

所以桃花凋谢了,李花就会代替它;月亮圆满了,就会开始亏缺。花和月亮虽然没有意识,也能自己改变它们的调子,更何况是词曲这种出自人口的艺术形式,难道就不能稍微改变一下音调,而让百年的演出变成三万六千天雷同的事情吗?

我每次看旧剧,一方面感到高兴,一方面又感到担忧。高兴的是它的音律没有错乱,耳朵里不会感到刺耳;担忧的是它的情节太过熟悉,眼角就像挂了个赘疣一样不舒服。

学书法和绘画的人,贵在模仿大体,而在细微曲折的地方,不妨增减变化,如果只是依样画葫芦,那就等于用纸印纸,虽然看起来一丝不差,但缺少了天然的生动趣味。

因此我创造了两种方法,来告诉那些执掌艺术创作的人。

○缩长为短

看戏这件事,适合在昏暗的环境中进行,不适合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原因有二:演员的表演,本来就不是真实的事情,妙处在于隐隐约约之间。

如果在白天演出,就会显得太过分明,演员难以施展幻术,十分的声音和容貌,只能被观众看到五分,因为白天声音和视觉都分散而不集中。

而且无论富贵贫贱的人,白天都有该做的事情,看戏难免会耽误工作。

到了晚上演出,主客双方都会心安,不用担心耽误时间或事情,古人秉烛夜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然而好的戏剧通常很长,又不能草草了事,必须充分展现情节和人物情感,不到天亮无法结束。

但是能找到可以看戏到天亮的人,十个人中不到一两个,要么是因为第二天有事,要么是因为当时想睡觉,往往只看了一半就离开了,使得精彩的故事戛然而止。

我曾经说过,好戏如果遇到贵客,必定会被腰斩。虽然是玩笑话,但也是事实。

与其让戏剧太长而无法完整演出,不如让它短而有结尾,所以在创作传奇交给演员时,必须先告诉他们可以长可以短的方法:把可以省略的几折情节挑出来,做上暗号,遇到清闲无事的人,就全部演出,否则就省略掉。

这种方法大家都知道,梨园的人也乐于这样做。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在减省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增加的方法,使得被省略的几折情节,虽然被删掉了,但观众感觉它们依然存在,而不会有断章取义的毛病,这只需要编剧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了。

方法是在被删掉的那一折下面,增加几句话,点出中间的情节,比如“昨天某人来说了某话,我是如何回应的”之类;或者在被删掉的前一折,提前铺垫,比如“我明天要派某人去做某事”之类。

这样一来,几句话就可以代替一折,观众虽然没有看到那一折,但实际上和看过没什么区别,这是一种方法。

我还认为,对于那些时间紧迫的观众,即使是最简短的戏,他们也难以看完,所以删与不删其实是一样的。

我曾经见过一些贵族点戏时,只要求看杂单,不看全本,都是为了随时可以离开,不受戏文的牵制。

我认为全本太长,零出太短,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模仿《元人百种》的意思,稍微扩充一下,另编十折一本或十二折一本的新剧,以备应付忙碌的人使用。

或者直接将古书旧戏,用巧妙的手法缩编成短剧。

只要删减得当,一折可以当百折,寸金和丈铁的价值自然分明,识货的人会看重它的简洁和珍贵,未必不会弃长取短,开创一种新的风气,这也未可知。

这种传奇,可以一席两本,如果贵客并坐,势均力敌,都可以点戏的话,那么一前一后,都可以安排,这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有空的时候我就会写出来,请让我以下里巴人的身份,为白雪阳春的艺术开个头。

○变旧成新

演新剧就像看时文,妙处在于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演旧剧就像看古董,妙处在于我们生在后世,眼睛却能看到前朝的东西。

然而古董之所以可爱,是因为它的质地越陈越古,颜色和形态越变越奇特。

比如铜器和玉器在当年,不过是一件刮磨得光亮的东西罢了,等到它历经岁月,刮磨的痕迹完全消失,光亮的表面变得斑驳有纹,所以人人都把它当作宝物,不是因为它本质不变,而是因为它能新而善变。

如果它和当年没有区别,依然是一件刮磨得光亮的东西,那和现在新造的东西没什么两样,何必花十倍百倍的价格去买它呢?

旧剧的珍贵,也是如此。

现在的梨园,买到一本新戏,就会因为它新而更加追求新颖,装扮奇特,不遗余力;演到旧剧时,则千人一辙,万人一辙,不求稍作改变。

观众就像听小孩背书,只欣赏它的熟练,想找一个耳目一新的字眼都找不到,这样的古董还是古董,却没有变色的斑纹,依然是一件刮磨得光亮的东西,我为什么不看新造的东西,反而觉得耳目一新,何必一定要像村学究一样,听小孩背书为乐呢?

然而要让古董生斑变色,道理很难,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处理呢?

答案是:有方法。

保持它的本质,改变它的外表,就像同一个美人,稍微换一下衣饰,就足以让人改观,不需要改变她的容貌,就能看出不同的神情。

本质是什么?就是曲文和大段的情节。

外表是什么?就是科诨和细微的台词。

曲文和大段情节不能改,因为古人已经费尽心血,自然应该永远留存在天地之间,我和它们有什么仇,非要让它们埋没呢?

而且现在的人崇尚古代,贬低现代,改动只会引来嘲笑,保持大体不变,既安慰了作者的心,也堵住了时人的口。

科诨和细微的台词不能不变,因为人做事贵在见景生情,世道在变,人心也在变,当时有当时的情态,今天有今天的情态,传奇的妙处在于入情,即使作者至今未死,也应该随着时代变化,改变自己的言辞,绝不会固守旧调,让听众感到厌烦。

何况古人刚写完剧本时,也觉得它新颖,一旦传播开来,演过几次后,就会觉得听熟的话难以再听,即使在当年,作者也未必不厌烦自己的繁复,想要去掉陈词滥调。

如果我能用新词替换,深入世情的精髓,即使看旧剧,也像看新篇一样,岂不是作者的功臣?

让那些鸡皮三少的女子和前鱼不泣的男子,地下有灵,也会歌颂功德,怎么会忍心责备我呢?

但必须点铁成金,不要画虎类狗。

还要选择可以增加的增加,应该改的改,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强行解释,让观众当场喷饭,而把责任推给始作俑者,那我湖上笠翁可不背这个锅。

这是润泽枯槁、变易陈腐的事情。

我曾经痛改《南西厢》,比如《游殿》、《问斋》、《逾墙》、《惊梦》等科诨,以及《玉簪·偷词》、《幽闺·旅婚》等宾白,交给演员演出,试验新旧效果,已经得到词人的赞赏,不认为我的改动是错误的。

还有拾遗补缺的方法,未

与大家交流,现在请允许我完整地阐述我的观点。

旧时的传奇故事,常常有很多不完整的地方,以及难以理解的矛盾情节。

这并不是前人故意留下破绽,给后人留下话柄,就像唐诗中说的“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只是一时疏忽,导致漏洞,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些漏洞,全靠后人去修补,不能任由它们存在,使得千古流传的作品没有完整的版本。

女娲炼石补天,天尚且可以修补,何况其他呢?只是担心找不到五色石罢了。

姑且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赵五娘嫁入蔡家两个月,就与蔡邕分别,是一个新婚的少妇。

算到公婆去世,她离开坟墓去寻找丈夫的日子,不过几年时间,她依然是一个容貌姣好的少妇。

她背着琵琶,独自一人行走千里,即使能自保无虞,难道能避免当时的非议吗?

张大公重视承诺,轻视钱财,资助她的困境,是一个仁人,也是一个义士。

试问,衣食和名节,哪个更重要?

衣食不足时可以周济,但名节攸关时却听之任之,这样的义士仁人,难道是这样的吗?

这样的缺陷,从词人的角度来看,几乎与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无异,难道不需要有人来补天塞地吗?

如果要在本传中凭空添加一个人,送赵五娘进京,与她作伴,虽然稳妥,但总觉得伤筋动骨,改动太大。

没想到本传中已经有一个人,完全可以利用却没有利用,竟像是张大公只顾卸下责任,不顾赵五娘离去后的情况。

这个人是谁?就是那个送钱米帮助丧事的小二。

《剪发》中说:“你先回去,我稍后就派小二送来。”

这说明张大公并非没有仆从,为什么吝啬不派他呢?

我为此略增几句话,补充这个缺漏,附在书后,以表明我的用心。

这是一件事。

《明珠记》中的《煎茶》,用来传递消息的人是塞鸿。

塞鸿是一个男子,怎么能侍奉嫔妃呢?

如果宫禁之内可以用男子煎茶,还能密谈私语,那么这件事可以做,还有什么不能做呢?

这样的破绽,连妇孺都能指出,但作者却毫不在意,观众也听之任之;

然而明眼人看到这些,未尝不会哑然失笑,觉得这不过是无稽之谈。

如果要在本家之外凭空构造一个妇人,与无双小姐从未谋面,却送进驿站煎茶,让她先通姓名,后说情事,虽然方便,但总觉得枝节太多,难免累赘。

不知道眼前已经有一个妇人,理应用她却没有用,不仅显得王仙客愚蠢,也觉得那个妇人太残忍。

那个妇人是谁?就是无双自幼跟随的婢女,王仙客现在纳为妾的人,名叫采苹。

无论王仙客找人传话,按理应该由她来做,即使从采苹的角度来看,哪有主人一别数年,无法相见,如今近在咫尺,却不想见面的道理?天下哪有这样残忍的人?

我也为此纠正这个错误,只改宾白,不改填词,与《琵琶记》的改本并列在后,以表明我的用心。

这是另一件事。

其余的改本还有很多,因为篇幅浩繁,不能全部附上。

总之,凡是我所改的,都是出于万不得已,眼看不过,耳听不过,所以削平不平之处,以求达到最恰当的地步,并不是勉强出头,与前人为难。

凡是高明之人,自然能理解我的用心。

插科打诨的语言,如果想要变旧为新,其难度比这还要大上百倍。

无论哪部剧都可以增加,哪出戏都可以修改,即使想要隔日一新,逾月一换,也是很容易的事。

可惜当今的贵人,家中养着许多名优,却没有一个诙谐弄笔的人,来为词林增添乐趣,让他们时刻忘忧。

如果上天能多给我几年时间,赐我一斗黄金,让我自己买歌童,自己编词曲,口授身导,那么戏场的情节,日日更新,舞台上的诙谐,时时变化。

这种技艺,不仅我自己能夸耀,天下人也会共同相信。

然而谋生尚且困难,哪里还能顾及其他?只好像贫女缝衣一样,为他人增添美丽,看着别人出嫁罢了。

△《琵琶记-寻夫》改本

〔胡捣练〕〔旦上〕辞别去,到荒丘,只愁出路煞生受。画取真容聊藉手,逢人将此勉哀求。

鬼神之道,虽则难明;感应之理,未尝不信。

奴家昨日,在山上筑坟,偶然力乏,假寐片时。

忽然梦见当山土地,带领着无数阴兵,前来助力。

又亲口嘱付,着奴家改换衣装,往京寻取夫婿。

乃至醒来,那坟台果然筑就。

可见真有神明,不是空空一梦。

只得依了梦中之言,改换做道姑打扮。

又编下一套凄凉北调,到途路之间,逢人弹唱,抄化些资粮饣胡口,也是一条生计。

只是一件:我自做媳妇以来,终日与公姑厮守,如今虽死,还有坟茔可拜;一旦撇他而去,真个是举目凄然。

喜得奴家略晓丹青,只得借纸笔传神,权当个丁兰刻木,背在肩上行走,只当还与二亲相傍一般。

遇着小祥忌日,也好展开祭奠,不枉做媳妇的一点孝心。

有理!有理!颜料纸张,俱已备下,只是凭空摹拟,恐怕不肖神情,且待我想象起来。

〔三仙桥〕一从他每死后,要相逢,不能勾。除非梦里,暂时略聚首。如今该下笔了。〔欲画又止介〕苦要描,描不就。暗想象,教我未描先泪流。〔画介〕描不出他苦心头,描不出他饥症候。〔又想介〕描不出他望孩儿的睁睁两眸。〔又画介〕只画得他发飕飕,和那衣衫敝垢。画完了,待我细看一看。〔看介〕呀!象倒极象,只是画得太苦了些,全没些欢容笑口。呀!公婆,公婆,非是媳妇故意如此。休休,若画做好容颜,须不是赵五娘的姑舅。

待我悬挂起来,烧些纸钱,奠些酒饭,然后带出门去便了。〔挂介〕嗳!我那公公婆婆呵!媳妇只为往京寻取丈夫,撇你不下,故此图画仪容,以便随身供养。你须是有灵有事,时刻在暗里扶持。待媳妇早见你的孩儿,痛哭一场,说完了心事,然后赶到阴司,与你二人做伴便了。啊呀,我那公婆呵!〔哭介〕

〔前腔〕非是奴寻夫远游,只怕我公婆绝后。奴见夫便回,此行安敢久。路途中,奴怎走?望公婆,相保佑!拜完了,如今收拾起身。论起理来,该先别坟茔,然后去别张大公才是。只为要托他照管坟茔,须是先别了他,然后同至坟前,把公婆的骸骨,交付与他便了。〔锁门行介〕只怕奴去后,冷清清,有谁来祭扫?纵使遇春秋,一陌纸钱怎有?休休,你

活着时是受冻挨饿的公婆,死后成了无人祭祀的姑舅!

来到这里,大公在家吗?〔丑上〕收拾草鞋准备远行,安排包裹送娇娘。呀!五娘子来了。老员外有请!〔末上〕衰柳寒蝉的声音不忍听闻,金风败叶正纷纷落下;长安古道不要回首,西出阳关就没有故人了。呀!五娘子,我正要过来送你,你却来了。〔旦〕因为有远行,特地来拜别。大公请端坐,受奴家几拜。〔末〕来了就是了,不必拜了。〔旦拜,末同拜介〕

〔旦〕深厚的恩情难以报答,临别时泪水满巾。〔末〕从今以后没有别的事,拭目以待归人。〔末起,旦不起介〕

〔末〕五娘子请起。呀!五娘子,你为何跪在地下不肯起来?〔旦〕奴家有两件大事请求,要大公亲口答应,才敢起来。〔末〕孝妇所求,一定是纲常伦理之事,老夫一力担当,快些请起!〔旦起介〕

〔末〕叫小二拿椅子过来,与五娘子坐下讲话。〔旦〕告坐了。〔末〕五娘子,你刚才说的,是哪两件事?〔旦〕第一件,是怕奴家去后,公婆的坟茔没人照管,求大公不时看顾。每逢节日,代烧一陌纸钱。〔末〕这是我分内之事,自然照管,何须你嘱付。第二件呢?〔旦〕第二件,因奴家是个少年女子,远出寻夫,没人作伴,路上怕有嫌疑,求公公大发慈悲,把小二借与奴家作伴,到京之日,即便遣人送还。这一件事,关系奴家的名节,断求慨允。〔末〕五娘子,这件事情,比照管坟茔还大,莫说待你拜求,方才肯许,不是个仗义之人;就是听你讲到此处,方才思念起来,把小二送你,也就不成个张广才了。我昨日思想,不但你只身行走,路上嫌疑;就是到了京中,与你丈夫相见,他问你在途路之中如何宿歇,你把甚么言语答应他?万一男子汉的心肠多疑少信,将你埋葬公婆的大事且不提起,反把形迹二字与你讲论起来,如何了得!这也还是小事。他三载不归,未必不在京中别有所娶。我想那房家小,看见前妻走到,还要无中生有,别寻说话,离间你的夫妻,何况是远远寻夫,没人作伴?若把几句恶言加你,岂不是有口难分?还有一说:你丈夫临行之日,把家中事情拜托于我,我若容你独自寻夫,有碍他终身名节,日后把甚么颜面见他?就是死到九泉,也难与你公婆相会。这个主意,我先定下多时了,已曾分付小二,着他伴你同行,不劳分付,放心前去便了。〔旦起拜介〕这等多谢公公!奴家告别了。〔末〕且慢些,再请坐下。我且问你:你既要寻夫,那路上的盘费,已曾备下了么?〔旦〕并不曾有。〔末〕既然没有,如何去得?〔旦指背上琵琶介〕这就是奴家的盘费。不瞒公公说,已曾编下一套凄凉北调,谱入丝弦,一路弹唱而行,讨些钱米度日。〔丑〕这等说来,竟是叫化了。这样主意,我做不惯。不要总承,快寻别个去罢!〔末〕我自有主意,不消多嘴!五娘子,你前日剪发葬亲,往街坊货卖,倒不曾问得你声了几贯钱财,可勾用么?〔旦〕并无人买,全亏大公周济。〔末〕却又来!头发可以作髭,尚且卖不出钱财,何况是空空弹唱?万一没人与钱,你还是去的好?转来的好?流落在他乡,不来不去的好?那些长途资斧,我也曾与备下,不劳费心。也罢,你既费精神,编成一套词曲,不可不使老朽闻之。你就唱来,待我与你发个利市。〔旦〕这等待奴家献丑。若有不到之处,求大公改正一二。〔末〕你且唱来。〔旦理弦弹唱,末不住掩泪,丑不住哭介〕

〔北越调斗鹌鹑〕静理冰弦,凝神息喘,待诉衷肠,将眉略展。怕的是听者悉听,闻声去远。虽不比杞梁妻,善哭天,也去那哭倒长城的孟姜不远。

〔紫花儿序〕俺不是好云游,闲离闺阃,也不是背人伦,强抱琵琶,都则为远寻夫,苦历山川。说甚么金莲窄小,道路,鞋穿,便做到骨葬沟渠首向天,保得过面无惭腆。好追随,地下姑章,得全名,死也无冤。

〔天净沙〕当初始配良缘,备饔飧,尚有余钱。只为儿夫去远,遇荒罹变,为妻庸,祸及椿萱。

〔金蕉叶〕他望赈济,心穿眼穿;俺遭抢夺,粮悬命悬。若不是遇高邻,分粮助饣,怎能勾慰亲心,将灰复燃?

〔小桃红〕可怜他游丝一缕命空牵,要续愁无线。俺也曾自餍粮备亲膳,要救余年,又谁料攀辕卧辙翻成劝?因来灶边,窥奴私咽,一声儿哭倒便归泉。

〔调笑令〕可怜,葬无钱!亏的是一位恩人,意做了两次天。他助丧非强由情愿。实指望吉回凶转,因灾致祥无他变,又谁知,后运同前!

〔秃厮儿〕俺虽是厚面皮,无羞不腆,怎忍得累高邻,鬻产输田?只得把香云剪下自卖钱,到街坊,哭声喧,谁怜?

〔圣药王〕俺待要图卸肩,赴九泉,怎忍得亲骸朽露饱飞鸢?欲待把命苟延,较后先,算来无幸可徼天,哭倒在街前。

〔麻郎儿〕感义士施恩不倦,二天外,又复加天。则为这好仗义的高邻忒煞贤,越显得受恩的浅深无辨。

〔么篇〕徒跣,把罗裙自捻,裹黄泥,去筑坟圈。感山灵,神通昼显,又指去路,劝人赴远。

〔络丝娘〕因此上,顾不的鞋弓袜穿。为缺资财致使得身容变。休怪俺孝妇啼痕学杜鹃,只为多愁怨,渍染得麻如茜。

〔拙鲁速〕可怜俺日不停,夜不眠,饥不餐,冷不燃。当日呵,辨不出桃花人面,分不开藕瓣金莲;到如今藕丝花片,落在谁边?自对菱花,错认椿萱,止为忧煎。才信道家宽出少年。

〔尾〕千愁万绪提难遍,只好绾绦中一

线。听不出眼泪的休解囊,但有酸鼻的仁人,请将钞袋儿展。

〔末〕做也做得好,弹也弹得好,唱也唱得好,可称三绝。〔出银介〕这一封银子,就当润喉润笔之资,你请收下。〔旦谢介〕

〔末〕小二过来。他方才弹唱的时节,我便为他声音凄楚,情节可怜,故此掉泪。你知道些甚么,也号号兆兆,哭个不了?

〔丑〕不知甚么原故,听到其间,就不知不觉哭将起来,连我也不明白。

〔末〕这等我且问你:方才送他的银子,万一途中不勾,依旧要叫化起来,你还是情愿不情愿?

〔丑〕情愿!情愿!

〔末〕为甚么以前不情愿,如今忽然情愿起来?

〔丑想介〕正是,为甚么原故,忽然改变起来?连我也不明白。

〔末〕好,这叫做:孝心所感,铁人流泪;高僧说法,顽石点头。五娘子,你一片孝心,就从今日效验起了,此去定然遂意。我且问你:你公婆的坟茔,曾去拜别了么?

〔旦〕还不曾去。要屈太公同行,好对着公婆当面拜托。

〔末〕一发见得到!就请同行。叫小二,与五娘子背了琵琶。

〔丑〕自然。莫说琵琶,就是要带马桶,我也情愿挑着走了。

〔末〕五娘子,我还有几句药石之言,要分付你,和你一而行走,一而讲罢。

〔旦〕既有法言,便求赐教。〔行介〕

〔斗黑麻〕〔末〕伊夫婿,多应是贵官显爵。伊家去,须当审个好恶。只怕你这般乔打扮,他怎知觉?一贵一贫,怕他将错就错。〔合〕孤坟寂寞,路途滋味恶。两处堪悲,万愁怎摸!

〔末〕已到坟前了。蔡大哥!蔡大嫂!你这个孝顺媳妇,待你二人,可谓生事以礼,死葬以礼,祭之以礼,无一事不全的了!如今远出寻夫,特来拜别,将坟墓交托于我。从今以后,我就当你媳妇,逢时化纸,遇节烧钱,你不消虑得。只是保佑他一路平安,早与丈夫相会。他一生行孝的事情,只有你夫妻两口,与我张广才三人知道。你夫妻死了,止剩得我一个在此,万一不能勾见他,这孝妇一片苦心,谁人替他表白?趁我张广才未死,速速保佑他回来。待我见他一面,把你媳妇的好处,细细对他讲一遍,我张广才这个老头儿,就死也瞑目了。唉,我那老友呵!

〔旦〕我那公婆呵!〔同放声大哭、丑亦哭价〕

〔末〕五娘子!

〔忆多娇〕我承委托当领诺。这孤坟,我自看守,决不爽约。但愿你途中身安乐。〔合〕举目萧索,满眼盈盈泪落。

〔旦〕公婆,你媳妇如今去了!大公,奴家去了!

〔末〕五娘子,你途间保重,早去早回!小二,你好生伏侍五娘子,不要叫他费心。

〔丑〕晓得!

〔旦〕为寻夫婿别孤坟,〔末〕只怕儿夫不认真。

〔合〕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

〔旦掩泪同丑先下〕〔末目送,作哽咽不能出声介〕嗳,我、我、我明日死了,那有这等一个孝顺媳妇!可怜!可怜!〔掩泪下〕

△《明珠记-煎茶》改本

○第一折

〔卜算子〕〔生冠带上〕未遇费长房,已缩相思地。咫尺有佳音,可惜人难寄。

下官王仙客,叨授富平县尹。又为长乐驿缺了驿官,上司命我带管三月。近日朝廷差几员内官,带领三十名宫女,去备皇陵打扫之用,今日申牌时分,已到驿中。我想宫女三十名,焉知无双小姐不在其内?要托人探个消息,百计不能。喜得里面要取人伏侍,我把塞鸿扮做煎茶童子,送进去承值,万一遇见小姐,也好传个信儿。塞鸿那里?

〔丑上〕蓝桥今夜好风光,天上群仙降下方。只恐云英难见面,裴航空自捣玄霜。塞鸿伺候。

〔生〕今日送你进去煎茶,专为打探无双小姐的消息,你须要用心体访。

〔丑〕小人理会得。

〔生〕随着我来。〔行介〕你若见了小姐呵,

〔玉交枝〕道我因他憔悴,虽则是断机缘,心儿未灰,痴情还想成婚配。便今世,不共鸳帏,私心愿将来世期,倒不如将生换死求连理。〔合〕料伊行,冰心未移,料伊行,柔肠更痴。

说话之间,已至馆驿前了。

〔丑〕管门的公公在么?

〔净上〕走马近来辞帝阙,奉差前去扫皇陵。甚么人?到此何干?

〔生〕带管驿事富平县尹,送煎茶人役伺候。

〔净〕着他进来。

〔丑进见介〕

〔净看怒介〕这是个男子,你为甚么送他进来呢?

〔生〕是个幼年童子。

〔净〕看他这个模样,也不是个幼年童子了。好不不通道理的县官!就是上司官员,带着家眷从此经过,也没有取男子服事之理,何况是皇宫内院的嫔妃,肯容男子见面?叫孩子们,快打出去,着他换妇人进来。这样不通道理,还叫他做官!〔骂下〕

〔生〕这怎么处?

〔前腔〕精神徒费。不收留,翻加峻威,道是男儿怎入裙钗队。叹宾鸿,有翼难飞!

〔丑〕老爷,你偌大一位县官,怕着遣妇人不动?拨几民民间妇女进去就是了,愁他怎的!

〔生〕塞鸿,你那里知道。民间妇人尽有,只是我做官的人,怎好把心事托他。幽情怎教民妇知,说来徒使旁人议。〔合前〕且自回衙,少时再作道理。正是: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第二折

〔破阵子〕〔小旦上〕故主恩情难背,思之夜夜魂飞。

奴家采苹,自从抛离故主,寄养侯门,王将军待若亲生,王解元纳为侧室,唱随之礼不缺,伉俪之情颇谐,只是思忆旧恩,放心不下。闻得朝廷拨出宫女三十名,去备皇陵打扫,如今现在驿中。万一小姐也在数内,我和他咫尺之间,不能见面,令人何以为情。仔细想来,好凄惨人也

(流泪)

(黄莺儿)从小便相依为命。中途被抛弃,遭遇祸患,多年来没有音信。到如今,又不是他东我西,山遥路远。宫门一入深无底,只不过隔了一层帷幕。身体不能靠近,怎能不流泪。

(生上)白费了千般计策,空回了九转愁肠;姻缘被生生割断,最狠的是上天。(见介)(小旦)相公回来了。你让塞鸿去探听消息,结果如何?为什么面带愁容,不言不语?(生)别提了!那守门的太监,不收男子,只要妇人。妇人倒是不少,但都是民间女子,怎能托她们代传心事,真是闷死我了!

(前腔)无计可施,眼巴巴看着夕阳西下。今晚一过,便再无机会。娘子,我正为此烦恼。你为什么也面带愁容?看你无端皱眉,无因流泪,莫不是担心他夺取中宫之位?哪里知道这婚姻之事啊!毫无头绪。即便图谋来世,那好事也难期。

(小旦)我不是为别的事,只因小姐近在咫尺,却不能见面,故主之情,难以割舍,所以在此伤心。(生)原来如此,这也是人之常情。(小旦)相公,你要传递消息,苦于无人;我要见面谈心,又愁无计。我如今有个两全之法,和你商量。(生)什么两全之法?快说。(小旦)他要妇人承值,何不把我送去?只说我是民间妇人。若见了小姐,妇人与妇人讲话,没有嫌疑,岂不比塞鸿强十倍?(生)如此甚妙!只是把个官人娘子扮作民间妇人,未免委屈了你。(小旦)我原以侍妾起家,何来委屈。(生)那就吩咐门上,唤一乘小轿进来,傍晚出去,黎明进来便是。

羡慕你多智又多情,一计能收两泪零。

(小旦)鸡犬尚能怀念故主,为人岂可辜负生成。

○第三折

(此折改白不改曲。曲照原本,不更一字。)

(长相思)(旦上)念奴娇,归国遥,为忆王孙心转焦,楚江秋色饶。月儿高,烛影摇,为忆秦娥梦转迢。苦呵!汉宫春信消。

街鼓冬冬动戍楼,倚床无寐数更筹;可怜今夜中庭月,一样清光两地愁。奴家自到驿内,看看天色已晚。(内打二鼓介)呀,谯楼上面,已打二鼓了。独眠孤馆,辗转凄其,待与姊妹们闲话消遣,怎奈他们心上无事,一个个都去睡了。教奴家独守残灯,怎生睡得去!

(二郎神)良宵杳,因愁多,睡来还觉。手揽寒衾风料峭。也罢,待我剔起残灯,到阶除下闲步一回,以消长夜。徘徊灯侧,下阶闲步无卿。只见惨淡中庭新月小。画屏间,余香犹袅。漏声高,正三更,驿庭人静寥寥。

那帘儿外面,就是煎茶之所,不免去就着茶炉,饮一杯若茗则个。正是:有水难浇心火热,无风可解泪冰寒。(暂下)(小旦持扇上)已入重围里,还愁见面遥;故人相对处,打点泪痕抛。奴家自进驿来,办眼偷瞧,不见我家小姐。(内作长叹介)(小旦)呀,如今夜深人静,为何有沉吟叹息之声?不免揭起帘儿,觑他一眼。

(前腔)偷瞧,把朱帘轻揭,金铃声小。呀!那阶除之下,缓步行来的,好似我家小姐。欲待唤他,又恐不是。我且只当不知,坐在这里煎茶,看他出来,有何话说。(旦上)看,一楼茶烟香缭绕。呀!那个煎茶女子,好生面善。青衣执爨,分明旧识风标。悄语低声问分晓。那煎茶女子,快取茶来!(小旦)娘娘请坐,待我取来。(送茶,各看,背惊介)(旦)呀!分明是采苹的模样,他为何来在这里?(小旦)竟是我家小姐!待他唤我,我才好认他。(旦)那女子走近前来!你莫非就是采苹么?(小旦)小姐在上,妾身就是。(跪介)(旦抱哭介)(合)天那!何幸得萍水相遭!(旦)你为何来在这里?(小旦)说起话长。今夜之来,是采苹一点孝心,费尽机谋,特地来寻故主。请问小姐,老夫人好么?(旦)还喜得康健。采苹,你晓得王官人的消息么?郎年少,自分离,孤身何处飘?

(小旦)他自分散之后,贼平到京。正要来图婚配,不想我家遭此横祸,他就落魄天涯。近得金吾将军题请得官,现在富平县尹,权知此驿。

(啭林莺)他宦中薄禄权倚靠,知他未遂云霄。(旦)这等说来,他也就在此处了。既然如此,你的近况何如?随着谁人?作何勾当?(小旦)采苹自别夫人小姐,蒙金吾将军收为义女,就嫁与王官人,目今现在一起。(旦)哦,你和他现在一起么?(小旦)是。(旦作醋容介)这等讲来,我倒不如你了!鹪鹩已占枝头早,孤鸾拘锁,何日得归巢?(小旦)小姐不要多心。奴家虽嫁王郎,议定权为侧室,虚却正夫人的座位,还待着小姐哩!(旦)这等才是。我且问你,檀郎安否?怕相思,瘦损潘安貌。(小旦)他虽受折磨,却还志气不衰,容颜如旧。志气好,千般折挫,风月未全消。

他一片苦情,恐怕小姐不知,现付明珠一颗,是小姐赠与他的,他时时藏在身旁,不敢遗失。(付珠介)

(前腔)(旦)双珠依旧成对好,我两人还是蓬飘。采苹,我今夜要约他一会,你可唤得进来么?(小旦)这个使不得。老公公在外监守,又有军士巡更,那里唤得进来!(旦)莫非是你……(小旦)是我怎么样?哦,采苹知道了,莫非疑我吃醋么?若有此心,天不覆,地不载!小姐,利害所关,他委实进来不得。(旦泪介)嗳!眼前欲见无由到,圣庭咫尺,翻做楚天遥。(小旦)楚天犹小,着不得一腔烦恼。小姐有何心事,只消对采苹说知,待采苹转对他说,也与见面一般。(旦)枉心焦,我芳情自解,怎说与伊曹!

待我修书一封,与

你带去就好了。〔小旦〕说得有道理,快写下来,一会儿天就亮了。〔旦写〕

〔啄木公子〕展开残破的茧,展开兔毫笔,像蚊脚蝇头一样随意挥洒。只怕我有万恨千愁,即使见面也难以消除。我有满腔的愁怨,写在鸾笺上又怎能了结?即使有丹青妙手,又怎能描绘出内心的真情?只能留下泪痕。

〔前腔〕书写完了,灯再挑亮,锦袋重新封好,花押巧妙。书写完了,采苹,你替我传给他,让他好好支持,不要为我长皱眉头。〔小旦〕小姐,你与他的姻缘,到底如何?有没有出宫相会的日子?〔旦〕因为汉宫的人还未老,怨粉愁香憔悴倒下;寂寞的园陵岁月遥远,云雨隔着蓝桥。

明珠封在书中,叫他依旧收好。〔小旦〕天色已明,采苹出去了。小姐,你千万保重!如果有便信,替我向老夫人致意。〔各哭〕〔小旦〕小姐保重,采苹去了。〔掩泪下〕〔旦〕呀,采苹,你竟然去了!〔顿足哭〕

〔哭相思尾〕从此两下分离,音信杳无,再也无法见到亲人了。

〔哭倒〕〔末上〕自己不整理衣冠,何必夜夜哭号。咱家一路辛苦,正要睡觉,不知那个官人啾啾唧唧,一夜哭到天明,不免到里面去看看。呀!为何哭倒在地下?〔看〕原来是刘宫人。刘宫人起来!〔摸〕呀,不好了!浑身冰冷,只有心口还热。列位宫人快来!〔四宫女上〕并无奇祸降临,为何疾声呼喊?呀!这是刘家姐姐,为何倒在地下?〔末〕列位宫人看好,待我去取姜汤上来。〔下〕〔宫女〕刘家姐姐,快些苏醒!〔末取姜汤上〕姜汤在此,快灌下去。〔灌醒〕〔宫女〕刘家姐姐,你为什么事情,哭得这般狼狈?

〔黄莺儿〕〔旦〕只因为连日劳累,害怕风霜,心胆遥远,昨夜不睡挨到天亮。〔末〕为什么不睡呢?〔旦〕思念家乡路远,思念亲人年高,因此突然愁绝昏沉倒下。谢谢你们,相救取,免于死在荒郊。

〔末〕好不小心!万一有些差池,都是咱家的责任哩!

〔前腔〕〔众〕人生如水中泡。受皇恩,福气怎能消受,必须苦苦思念家乡的好。暂时抛下慈母,相逢不远,宽心不要为闲愁烦恼。〔内〕面汤热了,请列位宫人梳妆上妖。〔合〕曙光高照,马嘶人起,梳洗上星轺。

〔宫女〕姊妹们人人笑语喧闹,娘行何事独自忧煎?

〔旦〕只因为命带凄怕煞,心上无愁也泪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注解

变调: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改变传统的风格或形式,创造出新的风格或形式。

传奇:一种古代文学体裁,主要指唐代的短篇小说,后来也指元代的戏曲。

优孟衣冠:比喻模仿他人,特指演员模仿古人表演。

梨园:古代对戏曲界的称呼,源自唐代的梨园,是皇帝教习音乐和舞蹈的地方。

科诨:戏曲中的插科打诨,指演员在表演中穿插的幽默、诙谐的对话或动作。

南西厢:指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

赵五娘:《琵琶记》中的女主角,蔡邕的妻子,以孝顺和坚韧著称。

蔡邕: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赵五娘的丈夫。

张大公:《琵琶记》中的人物,赵五娘的邻居,以仁义著称。

女娲氏炼石补天: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女娲用五色石补天,象征着修复和弥补。

五色石:女娲补天所用的石头,象征着珍贵和稀有。

剪发:《琵琶记》中的一出戏,赵五娘剪发卖钱以安葬公婆。

明珠记:明代传奇剧本,讲述王仙客与无双小姐的爱情故事。

塞鸿:指传递消息的人,常比喻为信使。

采苹:《明珠记》中的角色,原是无双小姐的侍女,后被王将军收养,成为王解元的侧室。

胡捣练:《琵琶记》中的一出戏,赵五娘在寻夫途中的一段独白。

三仙桥:《琵琶记》中的一出戏,赵五娘在画公婆肖像时的内心独白。

公婆:指丈夫的父母,古代社会中对长辈的尊称。

姑舅:古代对丈夫的父母的称呼,姑指丈夫的母亲,舅指丈夫的父亲。

五娘子:指《明珠记》中的女主角,因其排行第五,故称五娘子。她是故事中的孝妇,为了寻找丈夫而远行。

大公:古代对年长或有地位男子的尊称。

小二:《明珠记》中的角色,是五娘子的随从,对她的孝行表示感动。

纲常伦理:指封建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

坟茔:指坟墓,古代对祖先坟墓的尊称。

令节:指节日或重要的日子。

一陌纸钱:指一串纸钱,古代祭祀时烧给亡灵的纸钱。

名节:指个人的名誉和节操,古代对妇女的贞节尤为重视。

张广才:《明珠记》中的人物,是五娘子的邻居和朋友,对她的孝行表示赞赏和支持。

盘费:指旅费或生活费用。

琵琶: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常用于伴奏或独奏。

北调:指北方的曲调或音乐风格。

丝弦:指乐器的弦,古代常用丝线制作。

髭:指胡须,古代男子常留胡须以示尊严。

资斧:指旅费或生活费用。

利市:指吉利或好运,古代常用来祈求顺利。

杞梁妻:古代传说中的贞妇,因丈夫战死而哭倒长城。

孟姜:指孟姜女,古代传说中的贞妇,因丈夫战死而哭倒长城。

金莲:指女子的脚,古代以小脚为美。

椿萱:指父母,古代对父母的尊称。

饔飧:指日常饮食,古代对家庭生活的描述。

攀辕卧辙:指极力挽留或劝阻,古代常用来形容忠臣或孝子的行为。

鬻产输田:指变卖家产或田地,古代常用来形容贫困或无奈之举。

香云:指头发,古代常以香云形容女子的秀发。

杜鹃:指杜鹃鸟,古代常用来比喻悲苦或哀怨。

菱花:指镜子,古代常用菱花形容镜子的形状。

绦:指丝带或绳索,古代常用来比喻束缚或牵挂。

蔡大哥、蔡大嫂:五娘子的公婆,已故,五娘子在远行前特来拜别他们的坟墓。

王仙客:《明珠记》中的男主角,五娘子的丈夫,因故与五娘子失散。

无双小姐:《明珠记》中的角色,王仙客的未婚妻,因故与王仙客失散。

黄莺儿:古代曲牌名,常用于戏曲中表达哀怨、思念之情。

长相思:古代词牌名,多用于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二郎神:古代曲牌名,常用于戏曲中表达英雄气概或悲壮情怀。

啭林莺:古代曲牌名,常用于戏曲中表达欢快或哀怨的情感。

中宫:古代指皇后所居的宫殿,也泛指皇宫。

穹苍:指天空,常用来比喻天命或命运。

驿庭:古代驿站中的庭院,常作为旅人休息的场所。

潘安:古代美男子潘安,常用来比喻英俊的男子。

楚天:指楚地的天空,常用来比喻遥远的地方或思念之情。

舒残茧:指展开残破的茧,比喻开始写作或创作。

兔毫:指用兔毛制成的毛笔,常用于书写。

蚊脚蝇头:形容字迹细小,如同蚊子的脚和苍蝇的头。

鸾笺:指精美的信纸,常用于书写情书或重要信件。

丹青:指绘画,这里比喻用绘画来表达情感。

锦袋:指用锦缎制成的袋子,常用于装贵重物品。

花押:指在文书上画的符号或签名,表示认可或承诺。

汉宫:指汉朝的皇宫,这里泛指皇宫。

蓝桥:指传说中的蓝桥,常用来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或分离。

明珠:指珍贵的珠宝,这里比喻重要的信件或物品。

姜汤:指用姜煮的汤,常用于驱寒或提神。

劬劳:指辛勤劳苦。

慈帏:指母亲的怀抱,这里比喻家乡或亲人。

星轺:指古代官员乘坐的车,这里比喻启程或出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评注

本文深入探讨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变调’概念,强调了创新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对比新旧,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指出只有不断变化,艺术才能保持活力和新鲜感。这种观点不仅适用于文学创作,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如戏曲、绘画等。

文中提到的‘缩长为短’和‘变旧成新’两种方法,是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具体策略。‘缩长为短’强调在保持故事完整性的同时,通过删减和调整,使作品更加紧凑和高效。这种方法不仅适应了现代观众的快节奏生活,也提高了艺术作品的传播效率。

‘变旧成新’则强调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通过细节的调整和创新,使旧作品焕发新生。这种方法不仅尊重了传统,也满足了现代观众对新鲜感的追求。通过这种方式,传统艺术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生存和发展。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南西厢》等经典作品的改编实践,展示了如何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同时,通过细节的调整和创新,使旧作品焕发新生。这种实践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后来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现代艺术创作方法的一次有益探索。通过对‘变调’概念的深入探讨,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艺术创作思路。

《琵琶记》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经典之作,其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赵五娘的形象塑造,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坚韧与孝顺,她的行为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挑战,也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坚守。通过赵五娘的寻夫之旅,作者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限制,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自我救赎和抗争的赞美。

本文通过对《琵琶记》中赵五娘和张大公等人物的描写,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赵五娘的孝顺和张大公的仁义,都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传达了对传统美德的推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在艺术特色方面,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例如,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被用来比喻对文本缺陷的修补,五色石则象征着珍贵和稀有。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也深化了其文化内涵。

此外,本文还通过对《琵琶记》和《明珠记》中情节的对比和分析,揭示了古代戏曲创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如情节的缺漏和人物的不合理行为。作者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指出和修补,展现了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对《琵琶记》和《明珠记》的赏析,更是对古代戏曲文化的一次深入探讨。通过对文本的细致分析和艺术特色的揭示,作者不仅展现了对古代戏曲的热爱和尊重,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思考。

这段文本出自古代戏曲,展现了五娘子在丈夫远行后,面对家庭困境和道德压力的复杂心理。五娘子作为孝妇,不仅要照顾公婆的坟茔,还要远行寻夫,体现了古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双重责任。她的行为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也是对纲常伦理的坚守。

文本通过五娘子与大公的对话,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妇女名节的重视。五娘子在远行寻夫时,担心路上无人作伴会影响名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妇女行为的严格规范。大公的慷慨相助和对五娘子名节的保护,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义气和道德的推崇。

五娘子通过弹唱琵琶来筹集盘费,展现了古代妇女在困境中的智慧和坚韧。她的琵琶曲调凄凉,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和对家庭困境的无奈。这种通过艺术表达情感的方式,不仅展现了五娘子的才情,也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赎。

文本中的大公形象,代表了古代社会中的义士和长者。他对五娘子的帮助不仅是对她个人的支持,也是对纲常伦理的维护。大公的慷慨和智慧,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义气和道德的推崇。

五娘子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她的行为不仅是对家庭的责任,也是对纲常伦理的坚守。通过五娘子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妇女在困境中的坚韧和智慧,以及她们对家庭和社会的无私奉献。

文本中的音乐元素,如琵琶和北调,不仅丰富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音乐的重视。五娘子通过弹唱琵琶来表达情感,展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五娘子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她们对纲常伦理的坚守。通过五娘子与大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义气和道德的推崇,以及对妇女名节的重视。文本中的音乐元素,丰富了文本的艺术表现力,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音乐的重视。

《明珠记》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著称。本文选取的片段主要展现了五娘子为了寻找丈夫而远行的情节,以及她与张广才、小二等人的互动。

首先,五娘子的孝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她在远行前特来拜别公婆的坟墓,表现出对长辈的深厚感情和对传统孝道的坚守。张广才和小二对她的孝行表示感动,尤其是小二在听到五娘子的弹唱后,不由自主地流泪,显示出五娘子的孝心不仅感动了身边的人,也触动了观众的情感。

其次,文中通过张广才的台词,进一步强调了五娘子的孝行。张广才表示愿意代为照看五娘子公婆的坟墓,并祈求五娘子一路平安,早日与丈夫相会。这不仅体现了张广才对五娘子的关心和支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

此外,文中还通过王仙客和塞鸿的对话,展现了王仙客对无双小姐的思念和无奈。王仙客为了探听无双小姐的消息,不惜冒险派塞鸿进入皇宫内院,显示出他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这种情感与五娘子的孝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丰富了故事的情感层次。

最后,采苹的独白则表达了她对故主的思念和对现状的无奈。她虽然已经成为了王解元的侧室,但对无双小姐的思念依然难以割舍。这种复杂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女性的无奈和困境。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明珠记》中孝道、爱情和忠诚的主题。这些主题不仅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价值观,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段文本选自一部古代戏曲,通过细腻的对话和情感描写,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命运纠葛。文本中使用了多个古代曲牌名,如《黄莺儿》、《长相思》、《二郎神》等,这些曲牌名不仅为文本增添了音乐性,还通过其特定的情感色彩,强化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

文本中的对话充满了戏剧性,尤其是小旦与生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无奈的现实困境。小旦为了帮助生传递消息,不惜扮作民间之妇,这种牺牲精神体现了她对生的深厚感情和对故主的忠诚。

文本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如‘眼巴巴看落晖’、‘手揽寒衾风料峭’等,通过具体的动作和景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孤独、无奈和思念之情。特别是‘眼前欲见无由到,圣庭咫尺,翻做楚天遥’一句,通过对比‘圣庭’与‘楚天’的距离,形象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此外,文本中还通过‘潘安’、‘楚天’等典故和比喻,增强了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潘安’的引用不仅突出了生的英俊外貌,还暗示了他与旦之间的深厚感情;‘楚天’则通过比喻遥远的地方,强化了人物之间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痛苦。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丰富的曲牌名、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典故运用,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命运纠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段优秀的戏曲文本,也是研究古代戏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这段古文选自《牡丹亭》中的一段情节,描写了杜丽娘在宫中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文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展现了杜丽娘内心的愁怨和无奈。

首先,文本通过‘舒残茧,展兔毫,蚊脚蝇头随意扫’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杜丽娘开始写信的情景。‘舒残茧’和‘展兔毫’不仅描绘了写信的动作,还暗示了杜丽娘内心的复杂情感。‘蚊脚蝇头’则进一步强调了字迹的细小,反映了杜丽娘在写信时的谨慎和细致。

其次,文本通过‘只怕我有万恨千愁,假饶会面难消’和‘我有满腔愁怨,写向鸾笺怎得了’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杜丽娘内心的愁怨和无奈。‘万恨千愁’和‘满腔愁怨’不仅表现了杜丽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还暗示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奈。‘写向鸾笺怎得了’则进一步强调了杜丽娘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再次,文本通过‘总有丹青别样巧,毕竟衷肠事怎描’的描写,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了杜丽娘内心的复杂情感。‘丹青’比喻绘画,这里用来比喻用绘画来表达情感。‘衷肠事怎描’则进一步强调了杜丽娘内心的复杂和难以言表的情感。

最后,文本通过‘从此两下分离音信杳,无由再见亲人了’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未来的绝望和无奈。‘两下分离音信杳’不仅表现了杜丽娘与亲人的分离,还暗示了她对未来的绝望。‘无由再见亲人了’则进一步强调了杜丽娘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比喻,深刻地表现了杜丽娘内心的愁怨和无奈。文本不仅展现了杜丽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还暗示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无奈。通过这段文本,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杜丽娘内心的复杂情感和无奈处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闲情偶寄-演习部-变调第二》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8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